首页 百科知识 喀秋莎与卫国战争

喀秋莎与卫国战争

时间:2022-09-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喀秋莎》的歌声伴着“喀秋莎”火箭炮的轰鸣,随着浓浓的战争的硝烟,顺着战壕一路飞扬。鲜血、烈火和生命铸就了“喀秋莎”的爱情。战后,苏联当局为了表彰《喀秋莎》这首歌在战争中所起到的巨大鼓舞作用,专为它建立了一座纪念馆,这在人类的战争史和音乐史上,应该是首例。现今,俄罗斯军队把《喀秋莎》作为指定队列行进歌曲而被战士广为传唱。

第十六章 正当梨花开遍天涯:喀秋莎与卫国战争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

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姑娘唱着美妙的歌曲

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鹰

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

她还藏着爱人的书信

啊,这歌声,姑娘的歌声

跟着光明的太阳飞去吧

去向远方边疆的战士

把喀秋莎的问候传达

驻守边疆的年轻战士

心中怀念遥远的姑娘

勇敢战斗保卫祖国

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

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二战”时期苏联著名歌曲《喀秋莎》

这是我们最熟悉的苏联歌曲之一,讲述了70年前一个美丽而又波澜壮阔的爱情故事。缠绵悱恻的曲调中流露着俄罗斯春回大地时的美丽景色和一个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对离开故乡去保卫边疆的情人的思念。

追梦无悔——硝烟中的爱情礼赞

《喀秋莎》在苏联大地传唱时,正值1941年那个恐怖的夏天。

这一年,俄罗斯多年的亲家德国,连个招呼都不打,就单方面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一副无赖嘴脸开进了苏联。

白俄罗斯仅仅在一个月内就被彻底吞噬了,乌克兰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则堆积着一望无际的尸体,成年的男儿都从军报国了,女人们守住家园,在工厂中制造坦克、火炮和枪支,在田地里播种收割,在家中织布缝衣,把自己对家人的怀念、对爱人的眷恋,借手中的武器、粮草和军服传递到前线

而在战争的前几个月,从家里、学校、工作单位赶赴战场的士兵几乎都没有再回来,他们用肉体筑起坚固的人墙抵御希特勒的坦克,他们在用自己的生命阻挡纳粹德国前进的脚步。

7月的一个黄昏,近卫军第3步兵师从莫斯科前往第聂伯河前线。这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战斗,注定不可能有回程的旅途,战士们年轻的脸上写满了绝望,低沉而阴冷的气息在莫斯科上空悲鸣。送行的队伍中,一群工业学校的女生,低低地唱起了“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士兵们记住了为他们壮行的“喀秋莎”,用军人最庄严的军礼挥别了心中的姑娘。在他们行军的道路上,在漫长的铁路线上,在第聂伯河畔的每一个农庄,吟唱着这首让他们魂牵梦萦的《喀秋莎》。他们狠狠地打击了号称“飞毛腿”的德国最精锐的古德里安装甲部队,为苏军组建保卫莫斯科的最后防线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最后,在艰苦的第聂伯河阻击战中,他们几乎全部阵亡。

纳粹德国的运气不是一般的好,进入苏联后,他们一直所向披靡,吉星高照的德国人仅仅在基辅城外的一个包围圈就吃掉了整整65万苏联士兵,每天都有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的苏联人死在战场上。他们像被镰刀割下的麦子一样倒在肥沃的乌克兰原野上,直到冬天还没有被埋葬。战争进行得异常惨烈,在维亚兹马,在布良斯克,在莫斯科附近的每一个战略据点,德国人都在大踏步踩着苏联人的尸体前进。

就在这个时候,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多管火箭武器被送到苏联军人的手中。这种武器没有任何标记,只是在沉重的炮架上刻着一个醒目的K字,代表着“共产国际”兵工厂。士兵们看到了火箭炮强大的破坏力,他们热爱这种武器,便把它亲昵地命名为“喀秋莎”——以K字开头的女子的名字,一个只给亲密的女子使用的昵称,一个站在峻峭的岸上、迎着明媚的春光高声歌唱的漂亮女子。

《喀秋莎》的歌声伴着“喀秋莎”火箭炮的轰鸣,随着浓浓的战争的硝烟,顺着战壕一路飞扬。从莫斯科到列宁格勒,从斯大林格勒到基辅,在一千多千米的战线上,在前线,也在后方,在整个苏联,到处传唱着这首歌曲。

四年过去了,1945年春天,苏联红军二百多万人突破波德边境,攻入德国本土,南北夹击,包围了纳粹帝国的老巢柏林。4月16日,红军对柏林外围开始进攻。

img25

“喀秋莎”火箭炮

那正是一个梨花盛开的季节,前进中,许多部队齐声唱起了《喀秋莎》,而为这歌声伴奏的,是两千多门“喀秋莎”火箭炮的呼啸。

鲜血、烈火和生命铸就了“喀秋莎”的爱情。她的爱情,配得上前方将士的魂绕梦牵;思念“喀秋莎”的小伙子们,配得上这场胜利,配得上与“喀秋莎”永恒不朽的爱情。在“喀秋莎”顽强不屈的钢铁般的爱情面前,一切软弱无力、无病呻吟的爱情都是那样黯然失色。

战后,苏联当局为了表彰《喀秋莎》这首歌在战争中所起到的巨大鼓舞作用,专为它建立了一座纪念馆,这在人类的战争史和音乐史上,应该是首例。这首歌不同于我们熟悉的《马赛曲》、《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等歌曲,它温柔、忧伤中透着坚贞,作为战斗冲锋号流传至今。现今,俄罗斯军队把《喀秋莎》作为指定队列行进歌曲而被战士广为传唱。

直到今天,俄罗斯还有一个风俗,新婚的夫妻在教堂举行完结婚仪式后,要来到烈士墓上献上两朵红玫瑰,祭奠为国捐躯的勇士和他们心中的“喀秋莎”,纪念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中传唱千古、永垂不朽的爱情。

希特勒PK斯大林——狭路相逢勇者未必胜

出生在世袭私生子家庭的希特勒,曾经在维也纳街头流浪的希特勒,“一战”后将德国推向巅峰的希特勒,一手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希特勒……他是强大的、凶猛的。在一路高歌攻下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等14个国家之后,他傲视群雄。德国历史学者弗里德里希·迈内克称希特勒是“在历史长河中,一个非凡及不可量的人物的伟大例子”。

希特勒的战功成就了他的狂妄。1940年夏,他开始制订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并且叫嚣:“我们只要在俄国佬的门上踢上一脚,整个破房子就会倒下来。”

1941年6月22日凌晨3点,2000架轰炸机像蝗虫一样掠过苏联上空,成千上万的苏联人在睡梦中死去,几个小时后,初升的太阳与遍地血流相映生辉。开战一周内,苏联损失军队上百万,800多架飞机还未起飞就一命呜呼,西部工业区全部沦陷,斯大林陷入绝望的沮丧中……

按照希特勒的计划,会用一至两个月击垮苏联,北攻经济重镇列宁格勒,中取政治心脏莫斯科,南夺粮仓乌克兰。一切好像天衣无缝,胜利貌似水到渠成。

希特勒没有想到的是,在苏联,他遭到了这个爆发力极强的民族前所未有的、最为顽强的抵抗。纳粹党的喉舌《人民观察报》说:“俄国士兵视死如归的精神超过了我们西线的敌人。他们沉着镇定,听天由命,只要他们不战死在战壕里,不丧生在刺刀下,他们就一直打到底。”

不好打的仗一直打到了冬天。11月7日,德国军队兵临莫斯科,希特勒也许想到了130年前,也是一个冬天,站在这里的那个叫拿破仑的倒霉蛋,但是,希特勒不认为自己会比拿破仑倒霉,因为,他的身后,是75个师、1500架飞机、1700辆坦克——足以踏平莫斯科。

这一天,也是苏联十月革命的纪念日,按惯例,红场举行阅兵式。上午9点,斯大林在开国领袖列宁墓前,对10万荷枪实弹的官兵高喊:“全世界都在注视着你们,处在德国侵略者压迫之下的欧洲各国人民都在注视着你们,伟大的解放使命已经落在你们身上。你们不要辜负这一崇高的使命……让米哈伊尔·库图佐夫的英勇形象鼓舞我们!让伟大的列宁胜利的旗帜引导我们!”受阅的士兵踏过红场,走过列宁墓,走出斯大林的视野,直接开赴前线。

或许库图佐夫的英灵真的在守护莫斯科,希特勒要在红场举行庆功宴的愿望被一再搁浅。

img26

1941年红场阅兵式上荷枪实弹的苏联坦克

莫斯科,成了一座攻不破的钢铁堡垒。斯大林的呐喊传遍苏联的广袤大地,库图佐夫的守卫也笼罩在苏联的每一个战略要地。钢铁的堡垒还有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基辅……这些在历史上曾经铸就过无数辉煌的地方,阻断了希特勒前进的脚步,德军被全线遏制,苏联红军开始反攻。

1943年2月,苏联红军赢得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从此,苏德战场风向逆转,整个“二战”形势也发生逆转。8月至11月 ,苏军在南线彻底肃清高加索地区的敌人,解放顿巴斯;在乌克兰,解放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基辅;在中线解放斯摩棱斯克。1944年,苏军连续发动10次重大的战略性战役,历史上称为斯大林式的10次打击,解放了本国的全部领土,进入波、罗、保 、南等国作战 ,到年底共消灭德军约200万人 。

1945年春天,苏军在东欧各国军队和人民的配合下,通过匈牙利战役、维斯瓦-奥得河战役、西里西亚战役、东波莫瑞战役,消灭大量德军有生力量,解放了波兰 、匈牙利、奥地利东部及维也纳,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一部分和德国东部。4月16日,苏军从奥得河 、尼斯河同时向柏林发动进攻,激战16个昼夜。5月1日,国际劳动者节日的这一天,苏联红军把红旗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顶端。7天后,德国无条件投降仪式在柏林正式举行,降表于5月9日正式生效。

img27

攻克柏林

1995年4月19日,俄罗斯联邦国家杜马通过了永久纪念胜利日的法令。法令规定5月9日为全民性节日,全国放假一天。每年这一天,俄罗斯都要举行阅兵式,鸣放礼炮,并在莫斯科的无名烈士墓长明火旁设立固定哨位。

谁是希特勒的掘墓人?

成王败寇。

德国柏林国会大厦上苏联红军胜利的旗帜高高飘扬,这抹从“旭日上采下的红”刺痛了纳粹德国的心脏,此前一天,希特勒自杀。当然,关于希特勒之死有很多猜测,至于他是真死、诈死还是流亡,对于苏联,对于领导了铁军的斯大林,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重要的是,在西欧、北欧战场上一路风卷残云的希特勒为什么会败在斯大林手下?而这个斯大林,甚至从未有过领导一场战争的经验?我们先看一组关于战争初期双方军事实力对比的数据。

在兵力方面,德国总兵力为550万(156个师22个旅),苏联为500万(170个师22个旅),基本相当,但直接作战兵力德国是430万,苏联才290万,差距就看出来了。

在武器方面,德国拥有坦克4300辆,苏联是1475辆;德国有火炮4.72万门,苏联是3.75万门;作战飞机,德国有3880架,苏联则只有1540架。

毫无疑问,从硬件上说,希特勒是有着绝对的作战优势的。但是,战争拼的不仅仅是人海战术,也不仅仅是坚船利炮,还有很多别的因素,否则就不会有《孙子兵法》在各国军界的推而广之了。

正是一些别的什么因素,使得希特勒最终走向了灭亡,等到1943年战争局面开始扭转的时候,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双方军事实力发生了戏剧性转变。

这时,德军、苏军在总兵力上,还是不相上下,但苏军略高:德军为948万,苏军为1000万。

武器方面,德军的坦克还是4000多辆,而苏军则增加到9580辆,几乎相当于德军的2倍,火炮也以10.5万门远远超过德军的4万门,作战飞机则更是以上万架将德军的3665架飞机压得喘不过气来。

可以看出,除了兵力之外,德国的其他硬件与初期相比,没有发生太大变化,补给和折损基本上处于一种平衡状态,而苏联,显然在突飞猛进。纳粹德国一定不明白,这数以万计的飞机大炮是从天而降的吗?还是苏联红军的烟幕弹?抑或是斯大林同志突然被大卫·科波菲尔附体?我相信,希特勒同学此时非常希望自己成为哈利·波特,使用魔法到苏联的大后方去参观考察一番。

其实,这就是我们前面说到的非军事因素的作用。

其一,苏联举国体制的工业保障。

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过大生产、大建设的两个五年计划,已经建成了完全不依赖于外国、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这个体系内,从基础能源到汽车火车,从飞机大炮到坦克舰艇,苏联已具有大量生产所有工业产品的能力。而这个生产的基地,就在远离莫斯科的乌拉尔山脉直到西伯利亚的苏联腹地,这一带被称为“A”组工业体系,它,成为了战时苏联的工业基地和战略大后方。仅在1942年8月的20天内,工人们就生产了240辆T-34型新型坦克。即使在最艰苦的1942年,苏联飞机的产量仍达到2万架以上,比德国几乎高出1倍。

其二,苏联各民族无惧死亡的坚强意志。

英国一家晚报写道:“有史以来没有一支军队像斯大林所领导的军队这样坚决、镇静、无比精巧、不屈不挠地厮杀。”就连肖洛霍夫、肖斯塔科维奇这样的世界级文化大师也高昂地走向了战壕。希特勒困惑了,德国人不明白了,许多德国的高级将领开始一遍又一遍地研读法国人当年的战争笔记,想从中找出战胜这个对手的法宝和开启莫斯科大门的金钥匙。但,他们始终没有找到,因为,当年,法国人就没找到。三年后,57600名德国人终于进入了莫斯科,他们的身份是俘虏。

其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毫无疑问,苏德之间所发生的一切,苏联都站在正义的立场上。战争爆发后,英、美等西方国家发表声明,愿意为苏联提供援助。苏联从西方盟国那里得到的武器以及食品、车辆、部分稀有金属、高辛烷值油料、军用通信器材、铁路、海军等装备器材等,对苏联抗击德国作战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西方的援助保证了苏联可以更方便地集中资源生产诸如坦克和火炮等军事装备。尤其在战争后期,这些硬件设备帮助苏联以较小的代价、较高效的方式取得胜利。同时,这种援助也显示了以美国、英国为首的同盟国击败德国的决心,瓦解了各个轴心国,动摇了中立国对德国的合作态度,使得德国的国际空间更加遭到打压,加速了它的战败。

通过“二战”,苏联获得了无可争议的大国地位。四年间,苏联红军消灭德军及其盟军1000多万人,占它们在“二战”总伤亡人数的73%。战争中,苏联也以1700多座城镇和7万多个村庄、32000座工厂、65000千米铁路、1135口矿井被摧毁、2700万军民的牺牲为代价,为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担负了一个大国应尽的职责。

英国首相丘吉尔说:“正是俄国军队迫使希特勒的军事机器停止转动。”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毫无疑问,是红军和俄罗斯人民迫使希特勒的武装力量走向彻底失败的道路,从而赢得美国人民衷心的、永远的钦佩。”

这是苏联最辉煌的胜利,也是俄罗斯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胜利。在基辅罗斯时代、在莫斯科大公国时代、在沙皇俄国时代,这个民族曾经抵抗外族入侵、开疆拓土征战南北,获得过入主、雄霸东西方的荣耀,但从未有过这次这样,赢得全世界的尊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