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卫国战争前后的人口状况

卫国战争前后的人口状况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苏德战争不仅使苏联消耗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给苏联造成了空前的人口损失,直接导致了俄罗斯历史上的第三次人口危机。战争期间,苏联平民的伤亡人数超过了武装力量。根据战后纽伦堡法庭出示的指控材料,德国法西斯军队在苏联沦陷区杀害了998.7万平民,其中在俄罗斯联邦境内杀害了17.93万人。战争初期,苏联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人口疏散。根据俄罗斯人口学
卫国战争前后的人口状况_俄罗斯人口安全与社会发展

二、卫国战争前后的人口状况

国内战争结束后,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和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苏联逐渐恢复了元气,同时也恢复了沙皇俄国时期的霸气,开始以种种名义向周边国家扩张。1939~1940年,苏联国土面积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苏联政府通过战争和武力威胁等手段获取了大片领土,主要为:

1939年9月17日,正当波兰人民在西线与入侵德军浴血奋战的时候,苏联按照预先与德国达成的共同瓜分波兰的协议,以拯救波兰东部受压迫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少数民族的名义,突然从背后向波兰军队发起大规模进攻,武装占领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地区。11月初,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通过“公民投票”分别并入苏联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两个加盟共和国。这两个地区的领土面积约为20万平方公里,居民1200万人。

——1939年11月28日,苏联政府发表声明废除1932年《苏芬互不侵略条约》并召回外交代表。11月30日凌晨,苏联军队越过边境向芬兰发起全面进攻,当日芬兰对苏宣战。经过3个月的激烈战斗,弱小的芬兰战败求和。1940年3月12日,两国在莫斯科签署《苏芬和约》,规定:靠近列宁格勒地区的苏芬国界向芬兰一侧北推150公里,芬兰割让包括卡累利阿地峡、拉多加湖西岸和北岸、维堡湾和芬兰湾上的众多岛屿,以及其他一系列城镇,半岛及其周围海域租借给苏联30年。3月31日,苏联把得自芬兰的土地划归卡累利阿自治共和国,并将其升格为卡累利阿—芬兰加盟共和国。

——1940年6月,苏联政府向罗马尼亚政府发出最后通牒,限令该国军队立即撤出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随后于28日占领了上述地区,由此获得了5.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400万人口。之后,苏联将比萨拉比亚划入摩尔达维亚加盟共和国,北布科维纳划入乌克兰加盟共和国。

——1940年7月14日,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3国在苏联的策划和武装干预下举行选举,宣布成立苏维埃政府并申请加入苏联,8月初,经苏联最高苏维埃批准,上述3国成为苏联的3个新的加盟共和国。这3个国家人口约为586万,领土17.4万平方公里。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苏联从周边国家夺取了4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将其西部边界向西推进了300~400公里。至此,苏联国土面积达到2200万平方公里,[25]超过了19世纪末的沙俄时期。国家版图的扩大也使人口得到了增加,到卫国战争爆发前的1940年,苏联人口达到了1.94亿,[26]在世界上名列第三,仅次于中国和印度。根据苏联学者的统计,在人口增长上,领土扩大的因素大约占到了45%。[27]苏联在扩大自己版图的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与一系列邻国之间的历史宿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芬兰和罗马尼亚站在苏联的对立面成为法西斯的帮凶,波兰民众的长期反俄仇俄情绪,应该说都与此有密切关联。即便在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政府也没有停止对邻国领土的兼并。1944年10月,苏联正式将图瓦共和国(即原中国唐努乌梁海地区)1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纳入自己的版图。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军队向苏联发动全面进攻,苏联人民奋起反抗,开始了惨烈的卫国战争。苏德战争不仅使苏联消耗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给苏联造成了空前的人口损失,直接导致了俄罗斯历史上的第三次人口危机。为期4年的残酷战争极其严重地破坏了苏联人口自然发展的基本轨迹,战争期间形成的人口损失在战后长达10年的时间里才得以弥补,1955年苏联人口数量才恢复到战前1940年的水平,可以说,战争使苏联人口发展停滞了整整15年。

在早期的出版物中,对苏德战争时期苏联的人口损失有各种不同的估计,彼此差距甚大,最少的估计为700万人,最多的估计达4000万人。后来的研究表明,这两种估计都是不准确的。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苏联政府采取了2000万人的说法,到50年代中期这一说法又重新得到了确认,从60年代初开始,2000万人的数字逐渐为苏联社会各界所公认。

战争期间,牺牲最为惨烈的首先是苏联武装力量。1941年6月~1945年5月,在给德国法西斯军队以毁灭性打击的同时,苏联武装力量也付出了十分惨重的生命代价,损失军人多达916.84万,其中包括阵亡、失踪、病故、被俘未归等。在全部损失中首先是陆军野战部队和海军的分量最重,达850.93万人,其次是内务部队9.77万人,再次是边防部队6.14万人,另外尚有50万死亡人员因为各种原因未被列入军队花名册。根据军事医疗机构的统计,伤病军人不少于2232.69万,其中受伤1468.56万人,病764.13万人。[28]在苏德战争持续进行的47个月中,苏军平均每天损失近7000人,其中作为加盟共和国的俄罗斯联邦共损失军人653.71万,占全苏损失军人总数的71.3%。[29]

根据战后的统计资料,在战争期间死亡的军事人员中,40岁以下的青壮年占到了86.54%,其中21~25岁年龄段的青年人口所占比重最高(见表2-2)。

表2-2      卫国战争中苏军损失人员的年龄构成

img9

资料来源:[俄]《苏联在伟大卫国战争中的人员损失》,圣彼得堡,1995年版,第78页。

战争期间,苏联平民的伤亡人数超过了武装力量。根据战后纽伦堡法庭出示的指控材料,德国法西斯军队在苏联沦陷区杀害了998.7万平民,其中在俄罗斯联邦境内杀害了17.93万人。战争使苏联欧洲部分的许多城乡人口发生了重大变化,例如,惨遭战火蹂躏的库尔斯克、罗斯托夫、斯大林格勒三个州的人口锐减了42%~46%。[30]

战争还造成了大量人口的非正常流动。战争初期,苏联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人口疏散。1941~1942年,有近1700万人口被疏散到内地。接收疏散人口超过10万的有阿尔泰边疆区、沃洛果特州、高尔基州、基洛夫州、古比雪夫州、莫洛托夫州、新西伯利亚州、鄂木斯克州、奔萨州、萨拉多夫州、斯维尔德洛夫州、车里雅宾斯克州、切卡洛夫斯克州、雅罗斯拉夫州、巴什基尔自治共和国、鞑靼自治共和国。[31]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战场共有630万苏军官兵被俘,其中620万人为德军俘获,6.42万人为芬兰军队俘获,4万人为罗马尼亚军队俘获。根据俄罗斯人口学家的统计,在这630万战俘当中得以生还的只有240万人,另外390万人均死在了敌国的战俘营或工厂——1.9万人死于芬兰,1万人死于罗马尼亚,其余均死于德国。随着战争后期苏军的胜利推进和德军的节节败退,有70万人左右的苏军战俘先后获救,到战争邻近结束之时,还有大约180万苏军战俘身处异国。为此,苏联政府于1944年10月成立了以Ф.И.果利科夫中将为首的遣返事务管理局。该管理局隶属于苏联人民委员会,它的基本职责是遣返在境外的苏军战俘,同时还承担遣返战争难民和被迫移民的使命。战争结束初期,东欧各国均有大量背井离乡的难民和被法西斯侵略者强行迁移他国的被迫移民,在被迫移民中人数最多的是所谓“东方工人”——被德国侵略军押送到德国或其他沦陷国强迫劳动的苏联公民。截至1947年,该管理局共帮助154.97万苏军战俘从德国和其他国家返回家乡,有15万多苏军战俘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返回祖国。[32]

实际上,苏德战争造成的人口灾难并不仅仅局限于直接的武装屠杀,因战争而引发的各种政治变故同样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损失。早在战争初期,苏联籍德意志人便因为民族属性的原因受到怀疑和猜忌,进而被驱赶到边远地区,首先遭到驱逐的是居住在伏尔加河流域的德意志人。此外,还有部分少数民族出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在战争初期倾向于德国,希望借助德国的力量来摆脱苏联的统治,结果遭到苏联政府的残酷报复,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苏联政府宣布这些少数民族背叛祖国,给予了极其严厉的惩处,相继撤销了它们的民族自治建制,取消它们所享有的一切少数民族权利甚至公民权,由原聚居地强制迁往边远地区:1943年10月撤销卡拉恰伊自治州,12月撤销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卡拉恰伊人和卡尔梅克人被迁往中亚和西西伯利亚;1944年3月撤销车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国,4月,剥夺巴尔卡尔民族自治权,卡巴尔达-巴尔卡尔自治共和国改名为卡巴尔达自治共和国,印古什人、车臣人和巴尔卡尔人被迁往中亚;同年,克里米亚州草原地区的鞑靼人、希腊人、德意志人和保加利亚人也被全部迁往中亚等地,以致当地成了无人区,不得不从其他地区搬迁移民来补充。[33]流放和驱逐的过程是残酷和血腥的,每一次都伴随着大量的人员损失。成千上万的老人、妇女和儿童因饥饿、惊吓、劳顿、传染病和营养不良倒在迁徙的路上。

在处理复杂的民族问题上,苏联政府采取如此简单粗暴的做法极大地伤害了上述民族的自尊心,进一步加深了民族隔阂和民族对立,由此积蓄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纠纷隐患像一颗颗定时炸弹一样深藏于苏联社会,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20世纪50年代,苏联政府显然意识到了这项政治措施的负面效应,在斯大林辞世后采取了部分补救措施以缓和民族矛盾,相继为受到惩罚的民族恢复了名誉,允许除克里米亚鞑靼人之外的其他民族返回家乡,并且重新恢复了大部分少数民族自治建制。但是,直到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当年那些过激政策带来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对立仍然无法彻底消除。

在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出于狭隘的安全考虑和民族利己主义,苏联政府还先后强行清理边境居民,迁移和流放了数十万远东籍华人、朝鲜人和波罗的海籍立陶宛人、爱沙尼亚人、拉脱维亚人,前者被驱赶到中亚,后者被驱赶到西伯利亚和中亚。

战争不仅夺走了大量苏联公民的生命,而且还极大地破坏了苏联社会的人口自然形态。战争造成的人口学恶果首先表现在青壮年人口的大量减少,适龄劳动力的大量缺失。战争期间人口消耗最多的是青年和壮年劳动力人口,在2000万战争死亡人口中,绝大部分为青壮年。战后苏联青壮年人口比战前大幅减少,适龄劳动力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明显下降。

战争造成的另一个人口学恶果是男女性别比重的严重失衡。由于战争期间男性人口的死亡率远远高于女性人口,因而在战后的苏联人口结构中女性人口数量远远超过男性人口。战争期间,50岁以下男性的死亡人数比同龄女性多出3倍多,战争结束的当年(1945年)男性人口在全国人口中仅占43.2%,比战前1940年的47.9%少了4.7个百分点,5年后的1950年才恢复到43.9%。1940年全苏女性人口比男性人口多810万,到1950年两性人口之间的差距几乎比10年前增加了1倍。而在20~44岁年龄段中,女性人口的比重高达60%,因为这一年龄段的男性人口大量死于战争。[34]

在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中,俄罗斯联邦人口性别比例关系遭受破坏的程度最为严重。战前的1940年,俄罗斯联邦男女性别比重是47∶53,战后的1946年则变为43∶57,1949年差距略微缩小,为43.2∶56.8。在20~44岁年龄段人口中,1946年女性人口占到了61.5%,1949年仍然高达59.6%。在战后的和平年代里,俄罗斯联邦男性人口的比重得以逐渐上升,但上升的速度非常缓慢,1950年为43.3%,1951年为43.4%,1959年达到45%,随后10年没有变化,1972年增加到46%,1987年重新达到47%,整整用了40多年的时间才恢复到战前水平。[35]

表2-3      苏联部分地区战争前后适龄劳动力性别比例变化情况

img10

资料来源:[俄]Ю.А.波里亚科夫主编:《20世纪俄罗斯人口》,莫斯科,2001年版,第2册,第59页。

战争使苏联妇女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她们被迫顶替奔赴前线的男子,走上原本不该属于她们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对妇女来说过于繁重甚至有害。在战后重建时期这种局面也没有发生变化,妇女和儿童依然不得不承担一部分本应由男性壮劳力来承担的工作,直到20世纪60年代这种状况才得以改善。处于生育最旺盛年龄段人口的大量死亡不可避免地降低了人口出生率,使全社会的人口自然增长受到抑制。战争还造成了数以百万计的残疾人、孤儿和寡妇,从而引发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战争极大地破坏了苏联人民的生存环境,大量的城市和乡村被夷为平地,物质极度缺乏,食品供应不足。然而,当战争的创伤尚未平复,干旱又在1946年突然降临,农业大面积歉收,1947年苏联的国民经济形势变得更为严峻。成千上万的民众再次遭受饥饿的威胁,灾情严重的黑土地带、伏尔加河中游、西西伯利亚地区的居民生活尤为艰难。饥饿、疾病和营养不良导致人口大量死亡,当年全苏婴儿死亡率高达190‰!

战后,苏联的人口出生率开始恢复性增长,连续数年维持在26.4‰~31‰,但是受过高的死亡率的拖累,人口自然增长率并不高。以1947年为例,尽管出生率达到了29.6‰,但高达20.3‰的死亡率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高出生率,最终自然增长率仅为9.3‰。受灾荒的影响,1948年出现了战后最初10年中最低的人口出生率——26.4‰,自然增长率也随之进一步下降。直到1949年,随着国民经济形势的全面好转,死亡率明显下降(12.6‰),在高达31‰的出生率的支撑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才达到了18.4‰。[36]

俄罗斯联邦的情况比整个苏联的情况略好,虽然它的出生率并不比其他加盟共和国高,但由于死亡率较低,因而自然增长率略高于全苏平均水平,婴儿死亡率更是明显低于全苏平均水平。例如,俄罗斯联邦1949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8.8‰,略高于同年全苏的18.4‰,婴儿死亡率最高的1947年为170‰,比当年全苏的190‰低20个千分点。[37]

战后,苏联以战胜国的强硬姿态迫使战败国割让土地作为补偿,苏联领土面积由此再一次得以扩大:

1945年,根据苏、美、英三国波茨坦会议决议,德国东普鲁士1/3的土地(原柯尼克斯堡和古姆宾念周边地区1.58万平方公里)划入苏联版图,1946年在此组建了加里宁格勒州,成为俄罗斯联邦的一块飞地;

根据苏、美、英雅尔塔会议决议,原由日本占领的南萨哈林和千岛群岛的9.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苏联,1947年苏联政府组建萨哈林州,成为俄罗斯联邦的组成部分;

根据1947年在巴黎签署的苏芬和平条约,北辰加州划入俄罗斯联邦摩尔曼斯克州,同时,苏联向芬兰归还了自1940年起租用的汉科岛。

在获得上述领土期间,苏联政府没有像以往那样接收当地居民,而是将他们全部驱逐,因而,这次疆界扩大没有对国内人口总量产生影响,但却因此出现了汹涌的移民潮,因为苏联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向新领地的移民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