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孤独与喧嚣

孤独与喧嚣

时间:2022-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曾以为,这就是孤独,后知晓,这不过是喧嚣逝去的寂寞罢了。孤独是一种圆融,是一种归属。孤独是自我的天堂,在这里,一切都变得坦诚。孤独是精神上的愉悦,寂寞却让人急于想要逃脱。过度的繁华会将天才变为庸才,因为他们无暇品读自我和生命;纯粹的孤独会将凡人变为圣贤,因为思考赋予了他们的灵魂圣洁的力量。而更少的人,则用孤独的灵魂触碰,虔诚地迎接神明的降临。再一琢磨,孤独消失了,欣喜破碎,唯留无边寂寞。

——读叶周国平经典散文曳

杭州市学军中学高一(1)班 蔡之璇

——周国平

庸人无聊。天才孤独。人人都有寂寞的时光。

有时,华灯初上的夜晚,浓稠的夜色将天际拉得极高,苍茫间忽地传来虫豸的一声悲鸣,我内心也会不由得轻叹。曾以为,这就是孤独,后知晓,这不过是喧嚣逝去的寂寞罢了。

贤哲往往孤独。孤独是一种圆融,是一种归属。离开繁华的人,冷眼旁观着热闹中的冷清,以独醒的姿态思考,他们的灵魂就有了高度。周国平认为,文学是安静的;福克纳称,文学是世界上最孤寂的职业。当一个人沉静下来,摒弃外界的一切嘈杂,包括内心的杂欲和虚荣,他就可以倾听到自己灵魂深处的声音。那些真切感受的片段,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都会被捕捉下来,被他咀嚼消化,滋养丰富着他的生命。孤独是自我的天堂,在这里,一切都变得坦诚。世俗的社会关系不复存在,这是一个人的精神密室,只容许他和上帝表白。任何厌恶了生活的虚伪的人,都会来这里享受这生命的本色、最后的真实。周国平认为,那些频频在公众前露面并侃侃而谈的人,往往是“文学上的低能儿和失败者”。对于他们来说,文学不是“生命的事业”,而只是“一种表演和姿态”。我想,这些人的内心大多是被世俗杂事占据了,他们太热衷于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从而忘记了给真实纯粹的自己留一席之位。他们是可悲的,或许他们拥有地位名誉,但聚光灯下的他们,却从未享受过那份清远旷达的孤独,从未体味过灵魂的厚实与充盈。

无法忍受这种孤独,便是寂寞了。孤独是精神上的愉悦,寂寞却让人急于想要逃脱。因为不懂得品味独自一人时灵魂的细语,人们时常主动融入热闹,让喧嚣掩饰这种贫瘠。这种人越来越多,就出现了媒体。

媒体时代,无疑是喧哗热闹的。然而,这正是它的悲哀。每天早上,随意打开一个新闻APP,各色信息便如潮水般涌来。我们自以为掌握了诸多信息,但有多少是真正对我们有用的?撒播几滴同情的泪水,发表一下愤怒的感慨,或只是点一个赞,看似热闹的背后,潜伏着空虚。现代媒体是靠制造话题、吸引大众眼球为生,功利的商业元素是它们最大的倚仗。但媒体却引领着时尚的走向,主宰着无数人的生活。人们急于融入这个高速运转的社会,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已随社会堕入平庸。后来的人们忘却了曾开启新时代的贤哲伟人,任由他们湮没在历史长河里;他们所视为偶像的,是那些光鲜的明星们,穿着异类的服装,唱着异类的歌。欢愉、娇嗔、痴迷、畸恋,这是青春文学的标签,也是如今青年文学的主流。周国平只给此类文学两个字的评价:矫情。很可惜,决定大众阅读趣味走向的,是媒体,媒体却“通过制造热闹获利”,将一些低劣平庸的作品推上畅销的神坛。不仅如此,一些自称文学家、艺术家的人,也借媒体博人眼球。他们热衷于演讲与采访,丝毫不知神圣的作品需要酝酿、孕育,而不是将它们“变成言谈白白流失”。周国平将这个时代定义为“浮躁”,他无奈地自嘲“文学的安静已是过时的陋习”,感慨当今作家中鲜有人能保持这“严肃的迂腐”。过去名垂千古的伟人似乎更多,而今人却往往昙花一现。杜甫曾慨叹: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于是无数人对现世的名利双收趋之若鹜,企图享受活着的繁华。媒体给了这些人以可乘之机,而卡夫卡、凡·高或舒伯特,却不幸在生前一直默默无闻。媒体时代太热闹,驱走属于个人的一切空白,用爆炸式的信息将其填满。我并没有抨击那些勤恳工作的媒体工作者,我只是感叹,现世太浮华,人们急于投身于一片喧嚣中,而已彻底忘记了孤独这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过度的繁华会将天才变为庸才,因为他们无暇品读自我和生命;纯粹的孤独会将凡人变为圣贤,因为思考赋予了他们的灵魂圣洁的力量。真正的诗人就是如此,他们不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他们在浓稠的夜色里,在某个小土坡上茕茕孑立,在某条乡间小道上踽踽独行。正如周国平所说,“灵感是神的降临,忌讳俗世搅扰和圣人在场”,为此,诗人们常“洗涤心庭,虚席以待”。朔风里,你仿佛看到诗人们的背影如此高大,似乎只要再升高一寸,就能触及天与云。你再一眨眼,天还是那么遥不可及。然后他们写了一首诗,表意晦涩语言混乱,犹如天般遥不可及,因为那是他们倾诉给上帝的呓语,而我们不是上帝。一切伟大的作品都诞生于此,多数早已湮灭,少数得以流传。可惜大多数人都不是上帝,听不懂圣人的呓语。我们都能读懂语言,一些人霸道而自以为是地强赋其意义,少数人以理性的思维分析其情感。而更少的人,则用孤独的灵魂触碰,虔诚地迎接神明的降临。

我望着远山绵亘,夜色浓稠,天地苍茫而寂寥。破碎的月光下,某个小土坡上的一棵草仿佛将触及天与云,心里刹那间似乎有了那么一丝孤独,欣喜万分。再一琢磨,孤独消失了,欣喜破碎,唯留无边寂寞。

(指导老师 傅 岩)

教师点评

文章批判了媒体时代文学的喧嚣现象和文学人的浮躁表现,阐述了“孤独”的内涵,感悟是深刻的,而语言也精练有力,给人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