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根据与条件
根据与条件的辩证法
在说明了本质与现象的对立统一以后,接着要说明根据与条件的辩证法。根据与条件的范畴,是对立统一法则的具体化的另一形态。
根据与本质,是同列的范畴。“根据是本质的关系的一个规定”。我们已经知道,隐藏于现象之中的本质,是事物之内的联结、必然的关系或矛盾。但是事物之内的联结或矛盾,可以有许多种类。在这些内的联结或矛盾之中,必有一种最根本的联结或矛盾。这最根本的联结或矛盾,是其他许多联结或矛盾由它发生、发展、并显现出来的始点。唯物辩证法把这种最根本的联结或矛盾,叫做根据;把其余的联结或矛盾,叫做由根据所规定的东西。例如,我们认识特定社会的过程时,首先要由现象透入于本质,发见其许多的内的联结或矛盾,如生产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及其他意识形态上的关系等等。在这些关系之中,生产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生产关系的总体,形成社会的经济构造,一切政治的法律的上层建筑,都树立在经济构造之上,而一定的社会的意识形态都与它相适应。这种特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关系(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即是根据,那些上层建筑,都由这个根据所规定。又如,苏俄社会主义社会中,同样有许多本质的关系或矛盾,在这些本质的关系或矛盾中,最根本最原始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的契机与资本主义的契机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契机克服资本主义契机的斗争,即是根据,其他许多本质的矛盾,都由这个根据所规定。我们当考察特定社会的过程时,只要能够分析的把握住它的根据,在根据的运动及发展上去考察,去追求,就可以知道这个根据的实现及其由萌芽状态到现象的发展,知道它出现为其他许多本质的矛盾的发展过程,因而发见发展法则。
根据与由根据所规定的东西之间,在其规定与被规定的这一点上,是相对的对立,但在由根据所规定的东西是根据的运动及发展的现象这一点上,两者却是同一的。在这一点上,由根据所规定的东西,能转变为别种本质的矛盾的根据。例如政治的上层建筑,虽由生产关系那个根据所规定,但政治是经济之集中的表现,并且也成为意识形态的根据。这样,由根据所规定的东西也转变为根据了。又如,苏俄社会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引起农业的集体化。这农业的集体化,虽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化那个根据所规定的,但农业的彻底集体化的发展,出现为农村阶级关系的改造。而这农村阶级关系的改造,是由彻底集体化所规定的。于是彻底集体化就转变为根据了。彻底集体化与农村阶级关系改造的发展,能廓清资本主义的根源,两者又一同成为农村社会主义经济的实在的物质的根据了。只有照这样去追求根据的发展形态,才能够理解苏俄社会主义社会化的发展法则。
在说明根据及根据的发展的意义以后,再进而说明根据与条件的关系。根据由其萌芽形态到现象的发展,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之下才能显现的。条件是根据的发展的最重要的契机,是在根据的发展过程中由根据所创造的东西。事物的发展,不单依存于根据,并且还依存于由那个根据所创造的条件。例如社会的生产与私人的占有的矛盾之发展,引起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这个发展的条件,即是劳动力的商品化。如果没有劳动力商品化这个条件,资本主义就不能存在。
条件有两种存在形式,即是本质的条件,与非本质的条件。凡是成为事物本身发展的条件,表现根据的发展的契机的条件,叫做本质的条件,否则叫做非本质的条件。这两种条件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由它们的发展所给与着的具体的客观的实在之联系所规定。在根据的发展上,非本质的条件转变为本质的条件,为发展的内容。例如,劳动力之有组织的集合,在苏俄第一五年计划实施以前,还不是本质的条件(因为当时分散的农村的劳动力很多),但到五年计划实施以后,大工业发展起来,它便变为本质的条件了。又如,生产的熟练工人之养成,在从前也不是本质的条件,但到五年计划施行以后,却成为本质的条件了。社会主义的工业,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据。这个根据的发展,变化了环境的状况,克服了旧条件,创造出新条件,如苏俄的领袖所述,这些新条件,分为下列六项:(一)自然放任政策之清算、集体农场的农村劳动力之有组织的集合、与劳动的机械化;(二)杜绝劳动力之自然的流出,工钱适应于劳动的质量;(三)重视个性,正确的劳动组织,劳动力的休养与责任的向上;(四)变更对于旧的知识分子、熟练工人的关系;(五)养成劳动者的生产技术的知识分子;(六)廓清无计划的经营,增加工业的蓄积。这六个条件,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必要的本质的条件。
根据与条件,是对立的同一。在发展的过程中,根据转变为条件,条件也转变为根据。例如,封建社会的根据,是地主与农民的对立,至于后来发生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却只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条件。但是随着根据的发展,资产阶级社会代封建社会而起,于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就转变为资产阶级社会的根据,而农民与地主的对立转变为资产阶级社会发展的条件了。又如,苏俄社会主义突击队,原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条件,而在现阶段上却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容(即根据)了。
关于根据与条件的范畴的曲解
关于根据与条件的范畴,在哲学史上有不少的曲解。形式论理学宣称不愿飘浮于事物的表面,想进一步探索事物发生的根据(即理由),因而在“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之外,又添上了“充足律”,即所谓“理由充足的原理”。这个充足律,暗示着一切事物都是某种运动或发展的结果的理解。但形式论理学根本不理解运动和发展的源泉,基于抽象的同一性的原理(即“同一律”),把根据和由根据所决定的东西,看成抽象的同一,把探求根据(理由)的论理的进行,化为空虚的议论。例如说,植物生长的根据,是温度湿气与阳光:经济恐慌的根据,是金银缺乏。这便是所谓“充足律”应用的实例。形式论理学把现象的一个侧面的规定,当做全体的根据,这无疑是主观主义的、抽象的见解。
又如形而上学的唯物论,也是用形式论理学的方法去探求根据的。十七十八世纪形而上学的唯物论,在神秘的“物质”或“力”之中,探求自然现象的根据。例如说,热的发生的根据是“热素”,火的现象的根据是“燃素”。这种见解,并不曾说明现象的理由(根据),恰如所谓电的现象的根据是电气那种见解相同。又如,十八世纪的法国唯物论说,“人是环境的产物”,即是说人类本质的根据是社会关系。但社会关系的根据是什么?他们说,“意见支配世界”,这便是说社会关系的根据又是人类本质。这样的见解,是在社会关系与人类本质的相互作用之间,去探求两者的根据的。这也是形式论理学的方法。
对于根据做了深刻的解释的人,要推黑格尔。黑格尔主张社会关系与人类本质的相互作用的范畴是不充分的。他提出了表现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的根据的范畴。他以为人类本性与社会环境之间虽有相互作用,而人类本性与社会关系两者都是某种“第三者”的创造物,即两者都是某种特殊力的产物。黑格尔所说某种特殊力,就是人类本性与社会关系所依存的最后的根据。黑格尔这样的见解是完全正确的。可是黑格尔是唯心论者,他把根据的“概念”认做相互作用的根据。他说:“根据没有自对自的被规定了的内容,因而也不是自己活动的,也不能产生什么东西。如我们所见,只有概念才有那种即自对自的被规定了的、因而自己活动的内容。”黑格尔对于根据的理解,完全是唯心论的,他把“概念”看做了现实的根据。
唯物辩证法在唯物论上改造了黑格尔的哲学,不在概念中去探求根据,而在现实中去探求根据,对于根据的概念给与了唯物论的内容。例如说,人类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体,这社会关系总体的根据是物质的生产关系。唯物辩证法不但阐明了根据的客观性、物质性,并且还阐明了条件的客观性、物质性,同时建立根据与条件的辩证法——这是在前面已经说明了的东西。
现代机械唯物论者不知道从本质即内的联结或关系出发去理解过程发展的根据,不知道从相互作用的诸原因之中去引出根据,反而主张根据是不存在的。他们把发展还原于外的条件,并在外的条件中探求发展的原因。例如,他们考察诸力的作用所显出的机械的运动,就把诸力的合成力看做运动的根据。又如,他们探求社会发展的原因时,也不在社会内部去探求,而在外部自然环境中去探求,在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外的关系中去探求,主张社会发展的原因,是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均势、均势之破坏与再建。这是错误的。我们考察对象的发展时,固然不能单只探求对象本身发展的根据而忽视那根据的实现的条件,但若把根据还原于条件,就不能理解对象的自己运动的源泉。
少数派唯心论者,另有不同的偏向。他们考察对象的发展时,只知道从对象本身抽出根据,却忽视根据的发展所必要的条件所演的作用。例如,托洛兹基在一九○五年时提倡“建立劳动政府”的口号,忽视俄国数千万农民的作用及意义;在一九二六年时,提倡过度工业化的理论,也同样忽视农民的作用及意义。这种错误,完全是由于重视根据而忽视条件。根据要在外的条件上,才能得到具体的发展。例如,考察社会的发展时,固然要在社会本身中引出根据,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但这个矛盾的发展即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要受外的自然的条件所影响,这是很明白的。所以考察社会的发展时,固然要从社会与自然之对立的统一出发,从内的过程与外的过程的统一出发,同时又要认识社会即内的过程之指导的作用,即确立根据与条件之辩证法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