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辣椒主要虫害

辣椒主要虫害

时间:2022-09-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烟青虫是危害辣椒果实的害虫,一般年分因烟青虫危害致使辣椒减产10%~12%,严重年份可以达到20%~30%,烟青虫在陕西省关中1年发生3~4代。1990年在陕西关中辣椒产区调查,烟青虫的蛀果率达26.3%,平均每株果1~3个,产量损失在10%左右。据《甜椒栽培》介绍辣椒地种植玉米可以诱导烟青虫的成虫产卵于玉米,减轻对辣椒的危害。大面积椒田,可种植烟草诱集带,即每隔数行辣椒,种植1行烟草,诱使烟青虫在烟草上集中产卵,便于消灭。

1 地老虎

又称土蚕、地蚕、黑土蚕、黑地蚕。是1种分布广、为害严重的地下害虫,该虫食性杂。

为害特点:幼虫将辣椒幼苗近地面的基部咬断,使整株死亡,造成缺株。

形态特征:幼虫灰褐色至黑褐色,体表粗糙有颗粒。老熟幼虫体长约50mm。成虫是暗褐色的蛾子,体长约20mm,翅展约45mm。前翅有2对“之”字形横纹,翅中部有黑色肾形纹,外侧有3个三角形黑斑。后翅灰白色。

生活习性:一般1年2~3代,以幼虫和成虫在土中越冬。一般以3~6月为害最重。成虫有取食花蜜习性和趋光性。初孵化的幼虫群集在心叶及幼嫩部分为害,咬食成小孔或缺刻,为害不大。3龄开始入土,4龄后食量大增,白天潜入表土,夜间四处活动,尤其在天刚亮露水多的时候为害最凶。老熟幼虫有假死习性,受惊缩成环形。地老虎喜温暖及潮湿的环境,早春菜田及周边杂草多,可提供产卵场所;蜜源植物多,可为成虫提供补充营养,会形成较大的虫源,为害严重。

地老虎的主要防治方法:

①诱杀成虫:在成虫发生时期利用黑光灯诱杀。黑光灯下放置毒瓶或放置盛水的盆、缸,洒上机油或农药,以杀死诱集的蛾子。此外,还可用泡桐叶片诱杀,黄昏后在田间地面每3~5片叶子堆成1小堆诱虫,黎明时掀开叶子扑杀幼虫。

②诱杀幼虫:用不同的饵料拌药制作毒饵,傍晚撒于田间植株基部土表诱杀幼虫。敌百虫毒饵,用90%敌百虫0.5kg,加水稀释5~10倍,喷拌切碎的鲜菜叶或苜蓿叶等50kg制成。还可用豆饼、油渣、棉籽饼、麦麸等作饵料。例如,用粉碎的豆饼20~25kg,炒香后用50%辛硫磷0.5kg稀释5~10倍的药液喷拌均匀制成毒饵。

③药剂防治:需在幼虫3龄以前抓紧防治,可撒施毒土、喷粉或喷雾。毒土用2.5%敌百虫粉1.5kg与细土22.5kg混匀制成。喷粉可用2.5%敌百虫粉剂,每亩喷2.0~2.5kg。喷雾可用90%敌百虫晶体800~1000倍液或2.5%敌杀死(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

2 蚜虫

危害辣椒的主要是桃蚜和萝卜蚜。

桃蚜形态特征:孤雌蚜体长2.6mm,体淡色,头部深色,体表粗糙,触角长2.1mm,腹管长筒形,尾长黑褐色,圆锥形。

萝卜蚜形态特征:有翅胎生雌蚜头、胸黑色,腹部绿色。第1~第6腹节各有独立绿斑,腹管前后斑愈合,第1节有背中窄横带,第5节有小型中斑,第6~第8节各有横带,第6节横带不规则。触角第3~第5节依次有圆形次生感觉圈:21~29个,7~14个,0~4个。无翅胎生雌蚜体长2.3mm,宽1.3mm,绿色或黑绿色,被革粉。表皮粗糙,有菱形网纹。腹管长筒形,顶端收缩,长度为尾片的1.7倍。尾片有长毛4~6根。

生活习性:寄生范围极广,1年可繁殖30~40代,4~5月有翅蚜开始向辣椒地里迁飞。蚜虫繁殖力强、发育快,1头雌蚜可产仔数十头至百余头,气温在20℃左右,4~5d便可繁殖1代,蔓延很快。气温超过27℃,加上高温多雨,特别是暴雨,对蚜虫繁殖有毁灭性作用。

防治蚜虫,不仅能减少其直接危害,而且是防治病毒病害的重要措施,防治方法如下:

①栽培防治。根据当地蚜虫发生情况,合理确定定植时期,避开蚜虫迁飞传毒高峰。提倡辣椒与小麦、玉米、架菜豆等高秆作物间作,以减低蚜虫传毒概率。

②物理防治。设置黄板诱蚜和银膜避蚜。黄板诱蚜的具体方法参见本书白粉虱防治。银膜避蚜,即播种前在苗床上方30~50cm处挂银灰色薄膜条,苗床四周铺15cm宽的银灰色薄膜,使蚜虫忌避。定植时,畦面也可用银灰膜覆盖。设施生产可采用防虫网等方式预防。

③药剂防治。防治蚜虫的药剂很多,应首先选用对天敌安全的杀虫剂,以保护天敌。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喷雾,效果好,也不杀伤天敌。气温高于20℃时,抗蚜威熏蒸作用明显,杀虫效果更好。此外,也可选用菊酯类杀虫剂,例如20%氰戊菊酯乳油3000倍液等。要注意不要长期单用同一类药剂,以防止蚜虫产生抗药性

3 烟青虫

烟青虫是危害辣椒果实的害虫,一般年分因烟青虫危害致使辣椒减产10%~12%,严重年份可以达到20%~30%,烟青虫在陕西省关中1年发生3~4代。通常以卵越冬,翌年5月为成虫,6月下~7月上为第1代幼虫盛发期,7月下~8月初为第2代幼虫盛发期,8月下~9月初为第3代幼虫的盛发期。而这3个盛发期正处于辣椒的挂果期内,且温度高,湿度大易于发生流行。

危害特点:以幼虫蛀食蕾、花、果,也食嫩茎、叶和芽。果实被蛀引起腐烂而大量落果,是造成减产的主要原因。如不防治,蛀果率达30%,高的可达80%。

形态特征:与棉铃虫极近似,区别在于:成虫体色较黄,前翅上各线纹清晰,后翅棕黑色宽带中段内侧有1棕黑色,外侧稍内凹。卵稍扁,纵棱1长1短,呈双序式,卵孔明显。细幼虫两根前胸侧毛的连线远离前胸气门下端,体表小刺较短。蛹体前段显得粗短,气门小而低,很少突起。

生活习性:1年繁殖4~5代,以蛹在辣椒地表土下作土室越冬。虫蛹越冬后,5~6月羽化为成虫。成虫喜昼伏夜出,有一定的趋旋光性,对柳、杨、臭椿等树枝有趋向性。成虫交配后,经2~3d便产卵,卵产于辣椒叶正面,嫩茎叶或花蕾上。幼虫孵化后,先食卵壳,再食嫩叶,然后蛀食果实。每头幼虫一生可为害10个左右果实。

烟青虫的危害过程是:成虫将卵产于花蕾或叶,卵孵化后取食幼嫩的花、果、叶,花造成落花、落叶、落蕾,幼虫入果昼夜危害,转果取食。1990年在陕西关中辣椒产区调查,烟青虫的蛀果率达26.3%,平均每株果1~3个,产量损失在10%左右。

防治方法:线辣椒与玉米套种可以引诱成虫产卵于玉米。据《甜椒栽培》介绍辣椒地种植玉米可以诱导烟青虫的成虫产卵于玉米,减轻对辣椒的危害。

烟青虫虫龄小时抗药性差,易被杀死,一旦蛀入果实后,果皮械械阻档,使幼虫难以被杀死。因此,根据烟青虫发生的特点,在防治上应抓一个“早”字。即在辣椒显蕾前及时喷药防治,效果较好,因此要坚持早喷、勤喷、及时喷的原则。

①栽培防治。结合冬耕、冬灌及其它耕作措施,杀伤土层内越冬虫蛹或破坏其越冬生境。大面积椒田,可种植烟草诱集带,即每隔数行辣椒,种植1行烟草,诱使烟青虫在烟草上集中产卵,便于消灭。南方早熟辣椒地种植烟草诱集带,诱集越冬代成虫产卵的效果显着。菜地周围适当种植玉米,引诱烟青虫产卵,并及时集中消灭。

②诱杀成虫。可用黑光灯或杨、柳枝进行诱杀。可用20~40W的黑光灯,每40~50亩地设置1盏灯。杨树或柳树枝条先剪成0.67m长,每5~10根捆成1把,基部1端绑1木棍,插入椒田。通常每亩地插入10把,每4~5d换1次树枝把。缺乏杨、柳树枝时,也可用枫树、刺槐、紫穗槐榆树、臭椿的树枝代替。

③药剂防治。在当地为害世代的卵孵化盛期至2龄幼虫期喷药,将幼虫消灭在其蛀果之前。供选用的药剂有90%敌百虫结晶800~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2.5%敌杀死(溴氰菊酯)乳油3000~40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3000~4000倍液,2.5%功夫(三氟氯氰菊酯)乳油5000倍液,21%增效氰马(灭杀毙)乳油6000倍液等。菊酯类药剂宜与其他类型药剂交替使用,以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生物防治。防治3龄前幼虫可用B.t乳剂(每g含活孢子100亿个)250~300倍液。施用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制剂也有效果。大面积辣椒产区,可在成虫产卵始期和盛期释放人工饲养的赤眼蜂。

4 茶黄螨

又称茶嫩叶螨、践线螨。

危害特点:成螨和幼螨集中在作物幼嫩部分为害,受害叶片背面呈灰褐或黄褐,具油质光泽或油浸状,叶片边缘向下卷曲;受害嫩茎、嫩枝变黄褐色,扭曲畸形,严重者辣椒顶部干枯;受害的蕾和花,重者不能开花、坐果;果实受害,果柄、萼片及果皮变为黄褐色,丧失光泽,木拴化。

形态特征:雌螨长约0.21mm,椭圆形,较宽阔,腹部末端平截,淡黄色至橙黄色,表皮薄而透明,螨体呈半透明状。体背部有1条纵向白带。足较短,第4对足纤细,其跗节末端有端毛或亚端毛,腹面后足体有4对刚毛;假气门器官向后端扩展。雄螨,长约0.18mm,前足体有3~4对刚毛,腹面后足有4对刚毛;足较长而粗壮,第3~4对足的基节相接,第4对足胫跗节细长,向内侧弯曲;远端1/3处有1根特别长的鞭状毛。爪退化为纽扣状。卵椭圆形,无色透明,表面具纵列瘤状突起。幼螨体背有1白色纵带,足3对,腹末端有1对刚毛。若螨是静止阶段,外面罩着幼螨的表皮。

生活习性:在热带及温室条件下,全年都可发生,露地栽培在广西的百色2月即有为害,而在桂林到5月才有为害。以两性生殖为主,也能孤雌生殖,但未受精卵孵化率低。卵散产于嫩叶背面、幼果凹处或幼芽上,经2~3d孵化,幼螨期约2~3d,若螨期2~3d。发育繁殖最后温度为16~23℃,相对湿度为80%~90%。世代发育历期在28~30℃下为4~5d,在18~20℃,为7~10d。成螨活泼,尤其雄螨,当取食部位变老时,立即向新的幼嫩部位转移并携带雌若螨,后者在雄螨体上蜕1次皮变为成螨后,即与雄螨交配,并在幼嫩叶上定居下来。由于这种强烈的趋嫩性,所以有“嫩叶螨”之称。卵和幼螨对湿度要求高,只有在相对湿度80%以上才能发育,因此温暖多湿的环境有利于茶黄螨的发生。

防治方法:茶黄螨生活周期较短,繁殖力极强,应特别注意早期防治,每隔7~10d防治1次,连续3次,可控制为害。常用药剂:20%三氯杀醇乳油800倍稀释液;73%g螨特乳油2000倍稀释液;5%尼索朗乳油2000倍稀释液;灭杀毙2000倍稀释液;天王星3000倍稀释液。

5 白粉虱

别名:小白蛾子。

寄主及危害特点:寄居在黄瓜、菜豆、茄子、番茄、辣椒、甘蓝、花椰菜、白菜、萝卜、莴苣、芹菜等各种蔬菜及花卉、农作物等200余种上。成虫和若虫吸食植物汁液,被害叶片褪绿、变黄、萎蔫,甚至全株死亡。此外,尚能分泌大量蜜露,污染叶片和果实,引起煤污病的发生,造成减产并降低商品价值。白粉虱亦可传播病毒病。

分布:我国北方各省较重,国外日本、美国、巴西等。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0~1.5mm,淡黄色。翅面覆盖白蜡粉,俗称“小白蛾子”。翅脉简单,沿翅外缘有1排小颗粒。卵长约0.29mm,侧面观长椭圆形,基部有卵柄,柄长0.02mm,从叶背的气孔插入植物组织中。初产淡绿色,覆有蜡粉,而后渐变褐色,至孵化前变为黑色。若虫,1龄若虫体长约0.29mm,长椭圆形;2龄约0.37mm;3龄约0.51mm,淡绿色或黄绿色,足和触角退化,紧贴在叶片上营固着生活;4龄若虫又称伪蛹,体长0.7~0.8mm,椭圆形,初期体扁平,逐渐加厚呈蛋糕状(侧面观),中央略高,黄褐色,体痛有长短不齐的蜡丝,体侧有刺。

生活习性:此虫由我国东部扩展到华北、西北等地,主要在设施栽培条件下危害。在温室条件下1年可发生10余代,以各虫态在温室越冬并继续为害。成虫羽化后1~3d可交配产卵,平均每雌虫产卵142.5粒。也可进行孤雌生殖,其后代为雄性。成虫喜欢黄瓜、辣椒、茄子、番茄、菜豆等蔬菜,群居于嫩叶叶背并产卵,在寄主植物打顶以前,成虫总是随着植株的生长不断追逐顶部嫩叶,因此在作物上自上而下粉虱的分布为:新产的绿卵、变黑的卵、初龄若虫、老龄若虫、伪蛹、新羽化成虫。产下的卵以卵柄从气孔插入叶片组织中,与寄主植物保护水分平衡,极不易脱落。若虫孵化后3d内在叶背可做短距离游走,当口器插入叶组织后就失去了爬行的机能,开始营固着生活。粉虱从卵到成虫羽化发育历期18℃时31.5d;24℃时24.7d;27℃时22.8d。各虫态发育历期,在24℃时卵期7d,1龄5d,2龄2d,3龄3d,伪蛹8d。粉虱繁殖的适温18~21℃,在温室生产条件下,约1个月完成1代。温室白粉虱在我国北方冬季野外条件下不能存活,而是在加温温室作物上继续繁殖为害,无滞育或休眠现象。第2年通过菜苗定植移栽时转入大棚或露地,或乘温室开窗通风时迁飞至露地,成为虫源。因此,白粉虱发生地区的蔓延,人为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白粉虱的种群数量,由春至秋持续发展,夏季的高温多雨抑制作用不明显,到秋季数量达高峰,集中为害瓜类、豆类和茄果类。在北方由于温室和露地蔬菜生产紧密衔接和相互交替,可使白粉虱周年发生。

防治方法:对白粉虱的防治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加强蔬菜作物的栽培管理,培育出“无虫苗”为主要措施,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综合治进。①农业防治法。提倡温室第1茬种植白粉虱不喜食的芹菜、蒜黄等较耐低温的作物,而减少黄瓜、辣椒、番茄的种植面积,这样不仅不利于白粉虱的发生,还能大大节省能源。要把育苗房和生产温室分开,育苗前彻底熏杀残余虫口,清理杂草和残株,以及在通风口增设尼龙纱等,控制外来虫源,即可培育出“无虫苗”。避免黄瓜、辣椒、番茄、菜豆混栽,以免为白粉虱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从而加重为害。温室、大棚附近避免栽植黄瓜、辣椒、番茄、茄子、菜豆等白粉虱发生严重的蔬菜,提倡种植白粉虱不喜食的士字花科蔬菜,以减少成虫迁入温室和大棚的机会。②药剂防治。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Applaud 25%WP),有效成分为噻嗪酮(buprofezin),1500倍液具有特效。20%吡虫啉可溶性液剂2000~4000倍液、天王星(联苯菊酯2.5EC)1500~3000倍液喷雾,隔6~7d 1次,连续防治3次。1%溴氰菊酯或2.5%杀灭菊酯油剂,用背负式机动发烟器施放烟剂,在保护地内效果很好。2.5%功夫乳油3000倍液,或40%菊杀乳油2500倍液。③生物防治。可人工繁殖释放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 Gahan),在温室第二茬番茄上,当白粉虱成虫在0.5头/株以下时,每隔2周分3次释放丽蚜小蜂成蜂15头/株,寄生蜂可在温室内建立种群并能有效地控制白粉虱为害。④物理防治。黄色对白粉虱成虫有强烈诱集作用,在温室内设置黄板(1m×0.17m纤维板或硬纸板,涂成登皮黄色,再涂上1层黏油,每公顷480~510块)诱杀成虫效果显著。黄板设置于行间与植株高度相平,黏油(一般使用10号机油加少许黄油调匀)7~10d重涂1次,要防止油滴在作物上造成烧伤。本项方法作为综合措施之一,可与释放丽蚜小蜂等协调运用。

由于粉虱易于传播,繁殖迅速,发生地区应注意联防联治,以提高总体防治效果。

6 棉铃虫

别名:棉铃实夜蛾。

寄主及危害特点:寄居在番茄、辣椒、茄子、白菜、甘蓝、花椰菜、莴苣、黄瓜、南瓜、瓠瓜、冬瓜、甜瓜、西葫芦、菜豆、豌豆、豇豆、扁豆、四季豆、蚕豆、胡萝卜、苋菜等多种蔬菜及棉、麦、玉米、高粱、大豆、芝麻、烟草、向日葵等多种农作物上,寄主达几百种。

分布:全国各省。在北纬50℃至南纬50℃之间的欧洲、亚洲、非洲及大洋洲。

形态特征:成虫为黄褐色蛾子,体长14~20mm,前翅各线纹清晰,翅中具肾形斑及环形斑各1个,后翅淡黄色,端区呈深褐色宽带。卵呈扁球形,乳白色,大小约0.5mm,卵面具长短纵棱,纵棱间有横纹,构成长方格形。老熟幼虫体长可达35mm,头部褐色,体色具多种色型,如黑色型、绿色绿色褐斑型、绿色黄斑型、黄色红斑型、灰褐色型、红色型、黄色型等,气门线、背侧线清晰,体表密布纵向细条纹,各节上有毛片12个,与烟青虫的显著区别为在头部的后毛P1不低于对应的傍额毛Af2。蛹纺锤形,长13~24mm,赤褐至黑褐色,具二臀棘。

生活习性:以幼虫蛀食蕾、花、果为主,也啃食嫩茎、叶和芽。蕾受害时,苞叶张开,变成黄绿色,2~3d后脱落。幼果常被吃空或引起腐烂而脱落,成果虽然只被蛀食部分果肉,但因蛀孔在蒂部,易于雨水、病菌流入引起腐烂。所以,果实大量被蛀和导致腐烂脱落,是减产的主要原因。

该虫害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内蒙古、新疆一年发生3代,长江以北4代,华南和长江以南5~6代,云南7代。以蛹在土中越冬。5月中旬开始羽化,5月下旬为羽化盛期。第1代卵最早在5月中旬出现,多产于番茄、冬麦、豌豆等作物上,5月下旬为产卵盛期。5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第1代幼虫为害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第1代盛蛾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第2代产卵盛期,7月份为经2代幼虫为害期。8月上中旬为第2代成虫盛发期。8月上旬至9月上旬为第3代幼虫为害期,部分第3代幼虫老熟后化蛹,于8月下旬至9月上旬羽化,产第4代卵,所孵幼虫于10月上中旬老熟,全部入土化蛹越冬。

初孵幼虫仅能啃食嫩叶尖及小蕾凹点,2~3龄时吐丝下垂转株蛀害蕾、花、果,1头幼虫可害3~5个果。幼虫具假死和自残性。幼虫有6龄,发育历期20℃时31d,25℃时22.7d,30℃时17.4d。老熟幼虫入土3~9cm深筑土室化蛹,预蛹期约3d,蛹发育历期20℃时28d,25℃时18d,28℃时13.6d,30℃时9.6d。

棉铃虫属喜温、喜湿性害虫。早夏气温稳定在20℃和5cm地温稳定在23℃以上时,越冬蛹开始羽化。成虫卵适温23℃以上,20℃以下很少产卵。幼虫发育以25~28℃和相对湿度75%~90%最为适宜。在北方尤以湿度的影响较显著,当月降雨量在100mm以上,相对湿度60%以上,为害较重;当降雨量在200mm,相对湿度70%以上,为害严重。但雨水过多,土壤板结,不利于幼虫入土化蛹并提高蛹的死亡率。此外,暴雨可冲刷棉铃虫卵,亦有抑制作用。成虫需取食蜜源植物作为补充营养,第1代成虫发生期与番茄、瓜类等作物花期相遇,加之气温适宜,因此产卵量大增,第2代棉铃虫成为最严重的世代。

防治方法:

①冬耕冬灌,可消灭越冬蛹;

②利用成虫有强趋光性,可采用黑光灯诱蛾;

③在番茄田设置诱捕器,应用长效型棉铃虫性诱剂诱杀雄蛾,干扰自然交配,压低种群数量;

④在产卵期可释放赤眼峰,每公顷15万~30万头,间隔5d连放3~5次,寄生虫超过5头,应继续用药。一般在番茄第1穗青果长到鸡蛋大时开始用药,每周1次,连续防治3~4次。可用16000IU(国际单位)/mg的苏云金杆菌(Bt)可湿性粉剂每公顷0.75~1.5kg喷雾或应用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或0.3%印楝素乳油每公顷0.75~1.5kg喷雾,既可控制为害,又为伤害天敌,且不污染环境,应当是首选的生物防治方法。化学药剂可选用昆虫生长调节剂防虫脲25%可湿性偻剂4000倍液、杀铃脲20%悬浮剂2000倍液、氟铃脲50%乳油500~1000倍液、抑太保5%乳油750~1500倍液、卡死克5%可分散液剂1000倍液或新抗生素制剂催杀48%悬浮剂10000倍液、阿维菌素1.8%乳油2000倍液,亦可采用新型菊酯类药剂凯撒10.8%乳油10000倍液或常用药高效氯氰菊酯10%乳油6000倍液等。

7 美洲斑潜蝇

寄主及危害特点:据北京调查,寄主共20科130种,其中普通蔬菜41种,特种蔬菜39种,野生蔬菜12种,花卉11种,粮、棉及其他作物4种,杂草23种。主要对豆类、瓜类、番茄、白菜、芹菜等蔬菜造成严重为害。

分布:自1994年传入我国以来,已蔓延到2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广泛分布于美洲、非洲、大洋洲及亚洲。

形态特征:成虫为小型蝇类,翅长1.3~1.7mm,额鲜黄色,侧额上面部分色深,甚至黑色,触角第3节黄色。中胸背板黑色。小盾片鲜黄色。足基节鲜黄色,腿节主要为鲜黄色,胫、跗节色深。幼虫明状,乳白至黄色,2~3mm,后气门每侧具3个孔突和开口。蛹为长卵圆形,1.5~3.0mm,橙黄至金黄色。

生活习性:成虫将卵产于作物上表皮下,幼虫孵化后在叶内取食叶肉,仅留上下表皮,形成白色蛇形蛀道并随虫体发育不断延长加宽,严重时叶片上蛀道密布,影响光合作用,并最终导致叶片枯萎脱落,造成减产,损失巨大。此外,雌蝇以产卵器刺破叶片,以取食和产卵也造成一定伤害,尤其对幼嫩叶片为害大,易形成刻点、坏死斑。成虫多在午前羽化,以7:00~8:00最盛,羽化当日即可交配,雌、雄均可多次交配,成虫有趋光性,耐高温能力较强,取食、产卵主要在白天,夜晚不能取食、不产卵,在适温(26.5℃)下,雌蝇寿命可达14.5d,产卵量达500余粒。幼虫共3龄,发育适温为25~26℃,取食不分昼夜,虫粪即排于虫道内,幼虫老熟后一般于上午钻出虫道在表面或落地在表面土层化蛹。各虫态发育历期,在20℃下,卵期4d,幼虫期7.2d,蛹期15.7d;在25℃下,分别为2.6d,4.3d和9d。发育起点温度为11.08℃,由卵至蛹有效发育积温232.16℃,据此在北京全年可发生8~9代,主要发生在7~8月份,每月可发生2代(雷仲仁,郑建秋)。在北纬39℃以北地区,此虫不能在自然条件下越冬。

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方法。在北方保护地冬季进行30~90d冷冻休头,消灭越冬蛹;在发生季节随时摘除有虫叶,增加中耕松土,消灭虫蛹;收获后应将有虫枝叶堆沤高温处理。②物理防治方法。可采用黄板诱杀成虫,注意定期涂刷粘虫胶或机油。③化学防治。在发生期7~10d用药1次,可选用50%灭蝇胺水溶性粉剂2500~4000倍液,10%灭蝇胺悬浮剂400~600倍液,20%吡虫啉浓可溶剂15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2500倍液,以及多种复配剂如斑潜净(20%阿维·杀单微乳剂)、劲杀(16%高氯·杀单微乳剂)、斑潜灵(40%阿维·敌畏乳油)、灭潜灵(1.5%阿维·高氯乳油)、克斑灵(30%增效烟碱乳油)等,均有较好防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