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线辣椒的主要病害

线辣椒的主要病害

时间:2022-09-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苗床地重复使用,床土及4周均应消毒。病原及发病特点:炭疽病由半知亚门炭疽菌属的辣椒炭疽菌和胶孢炭疽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炭疽病病菌主要从辣椒的受伤部位入侵辣椒,也可以穿透植株的表皮入侵。病原菌侵染辣椒的温度范围较宽,最适宜温度为25~27℃。大气湿度高于95%时,病菌最容易侵染,潜育期只有3d。

1 猝倒病

又叫绵腐病、小脚瘟、卡脖病,是线辣椒苗期主要病害之一。

症状:常见的症状有3种,即烂种、死苗和猝倒。最为常见的是猝倒,易于发生在2片真叶前,多发生于幼苗期和真叶吐心期,茎基部木质化的大苗,一般不易受害。发病初期,靠近地面的茎基部首先出现水渍状暗斑,病斑很快扩大并绕茎1周,逐渐缢缩成丝状,辣苗地上部分因失去支撑能力而倒伏。该病害发展很快,病苗猝倒时叶片一般保持绿色,几天之内可以引起成片倒苗。条件适宜时,从发病到倒苗仅需1d时间,因其发病速度快,故称之为“猝倒病”。潮湿时倒伏病株及其周围地面上长出1层絮状白霉即致病的菌丝体,此特征与立枯病有别。拔出病苗后,碰摸病部,表皮易于脱落。

烂种是播种后种子尚未萌发或发芽时就遭受到病菌侵染,造成腐烂死亡。死苗是种子萌发后,胚轴伸长或长出子叶的幼苗,在其尚未出土前,遭受到病菌侵染而死亡。

病原及发病特点:主要由鞭毛菌亚门腐霉菌属瓜果腐霉侵染所致的真菌性病害。病菌以卵孢子或菌丝体在土壤或病残组织上越冬,第2年遇到适宜条件便产生游动孢子或芽管,从根部或茎基部侵染发病。病菌的孢子借雨水、风、流水、带菌有机肥、农具、种子传播。病菌腐生性强,能在土壤中长期存活,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土壤中存活较多。病菌在5~16℃下繁殖较快,超过30℃以上即受抑制。苗床高湿、秧苗拥挤徒长、光照不足的条件下,病菌繁殖快,而幼苗生长纤细,此时易于发病;育苗时遇阴雨天或下雨后天气转晴,苗子易发病;苗床内低温高湿,幼苗生长势弱,也利于发病;选择地势低洼,土壤黏重的地块育苗,易于发病;苗床管理不善,灌水过多,保温不良,易于发病。

防治措施:①建立无病苗床。选择地势高燥、排水方便、无病原的地块建苗床。床土选用无病新土,冬前深翻,立茬过冬,利用冬季雨雪和寒冷,冻溶交替,杀死病菌。有机肥要腐熟,最好经过夏天堆沤和曝晒。苗床地重复使用,床土及4周均应消毒。床土消毒的方法,用根腐灵5~10g/m2,或70%的五氯硝基苯与50%的甲基托布津等量混合,8~10g/m2,拌细土10~15kg,1/3撒铺床底,2/3播种后覆盖种子。出苗后至初见病株时处理土壤,每平方米喷72.2%普力克水剂400倍液2~3kg。②加强苗床管理,提高秧苗抗病性。播种采用划格点播或稀撒播,子叶展平后及时间苗拔草;按温度指标,及时通风和关闭通风口;清扫薄膜上的灰尘,提高薄膜的透光率;苗床过湿,撒入草木灰或干细土,降低床内湿度;根外追施0.1%~0.2%的磷酸二氢钾或0.05%~0.10%的氯化钾,促进秧苗健壮生长。发现病株,立即用石灰与草木灰按1∶10的比例配成黑白灰撒入苗床。③药剂防治。发现少数病株,及时拔除,再喷施农药,每7~8d喷1次,直到真叶长出,茎木质化为止。可以选用的药物有: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稀释液,64%的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稀释液;72.2%普力克水剂600倍稀释液;40%的的五氯硝基苯500倍悬浮液;50%的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稀释液;铜氨合剂400倍液。苗床湿度大时,不宜喷药水,用甲基托布津或甲爽灵拌细土或草木灰,撒于床上。

2 立枯病

立枯病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但一般多发病于苗期,尤其是幼苗中后期。

症状:病菌主要危害秧苗的茎基部,初发病时辣椒苗茎基部出现椭圆形暗褐色病斑。刚开始患病时,幼苗白天萎蔫,早晚恢复正常。继续发展,病斑逐渐凹陷扩大,绕茎1周,形成缢缩,导致秧苗死亡,但幼苗并不立即倒伏,仍然保持直立状态,故称之为“立枯病”,是与猝倒病不同的特征。湿度大时,病部可见到蛛网状稀疏淡褐色霉层,无明显白霉,可与猝倒病区别。

病原及发病特点:立枯病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真菌性病。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或病残体上越冬,病菌可在土壤中腐生2~3年。条件适宜时菌丝直接入侵危害。病菌的适温范围为13~42℃,最适温度为24℃,适宜的pH为3~9,因此当苗床温度较高,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通风不良,湿度大时,辣椒苗容易受害。床土过湿,温度忽低忽高时,也有利于发病。雨水、灌溉、农具、未腐熟的有机肥是田间传播的主要途径。

防治措施:①种子处理。用干种量0.2%的40%拌种双拌种杀菌。②床土消毒。床土消毒时要注意,不能单独用五氯硝基苯,必须用等量混入50%的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8~10g,拌细土10~15kg,1/3撒铺床底,2/3播种后覆盖种子。③加强苗床管理,合理通风,降低苗床湿度,防止苗床温度忽低忽高。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20%的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36%的甲基硫菌磷500倍液,15%的恶霉灵水剂450倍液,5%的井冈霉粟水剂1500倍液等。若猝倒病和立枯病同时发生,喷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和50%的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药时喷洒茎基部及其地面周围,7~8d喷1次。连喷2~3次。

3 炭疽病

症状:炭疽病主要危害辣椒的果实、叶片,果梗也能被危害。果实感病,初期为水渍状黄褐色圆斑,边缘褐色,中央为黄褐色,病斑上生有许多小黑点,形成同心轮纹。潮湿时,病斑表面溢出红色黏稠物,被害果内部组织半软腐,易干缩,致病部呈膜状,有的破裂。叶片感病,初为褪绿水渍状斑点,后逐渐变为褐色,中间淡灰色,近圆形,其上轮生小点。果梗发病,褐色凹陷斑,病斑不规则,干燥时往往开列。见本书彩色图片。

病原及发病特点:炭疽病由半知亚门炭疽菌属的辣椒炭疽菌和胶孢炭疽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病斑上的小黑点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淡红色或粉红色的粘稠物是分生孢子团。病菌在种子或病残体中存活,种子内部和种子表面均能带菌,且传毒效能很高。

炭疽病病菌主要从辣椒的受伤部位入侵辣椒,也可以穿透植株的表皮入侵。温度适宜时,3~5d表现症状,此后病斑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孢子通过空气流动、雨水飞溅、昆虫取食和农事操作而传播,落在植株上,又发生新的侵染,病情发展很快。炭疽病菌在12~36℃范围内都能生长,在20~32℃范围内都能产生孢子,孢子在13~38℃范围内均可萌发,以25℃最为适宜。病原菌侵染辣椒的温度范围较宽,最适宜温度为25~27℃。大气湿度高于95%时,病菌最容易侵染,潜育期只有3d。大气相对湿度低于54%时,即使温度适宜也不发病或潜育期更长。入夏后气温高,特别是结果盛期,遇连阴雨,或大雨后日晒强烈引起果实灼伤,易于大量发病,植株受伤也易于发病。

防治措施:①温汤烫种。将晒干的种子浸入55℃的热水中,不断的搅拌,使水温降至30~40℃。②种子消毒。用1%的硫酸铜溶液浸种5min,或用1%的次氯酸钠溶液浸种5~10min,也可用50%的多菌灵500倍液浸种1小时,捞出后反复用水冲洗,直至冲净药液。③农业措施。与瓜类、豆类轮作,轮作期2~3年;进入高温季节,谨防大水漫灌;合理密植,及时拔草,改善辣椒田间的通反条件。④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喷1∶1∶200倍的波尔多液,或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的甲基托部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的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70%的苯菌特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0%的甲基硫磷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上述药剂交替使用,每7d喷1次,连喷2~3次。1种药防效不佳时,可用70%的甲基硫磷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加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施。

陕西线辣椒炭疽病鉴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线辣椒课题组2015年从陕西线辣椒主产区采集具有炭疽病症状的80份线辣椒果实样品进行分离、鉴定。通过分离、形态学鉴定、致病性鉴定、ITS序列分析、多基因联合分析、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等,结果表明:①从80份病样中共鉴定出4种不同的炭疽菌,分别为LX2,LX1,QY3和QS3,其中LX2分离出的比率最高,为83.75%;其次是LX1,分离出的比率为13.75%,QY3和QS3仅分离到一株,比率各为1.25%。②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LX2,LX1,QY3和QS3初步鉴定为尖孢炭疽菌(C.acutatum)、辣椒炭疽菌(C.capsici)、菠菜炭疽菌(C.spinaciae)和博宁炭疽菌(C.boninense)。③致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尖孢炭疽菌对线辣椒的致病力最强,其次是辣椒炭疽菌,菠菜炭疽菌对线辣椒致病力较弱,博宁炭疽菌对线辣椒果实没有致病力。④通过ITS序列分析和Blast比对,菌株LX2与登录编号为AJ301964.1的尖孢小丛壳属相似性达99%;菌株LX1与登录编号为GQ369594.2的辣椒炭疽菌和登录编号为AJ301944.1的大豆炭疽菌相似性99%;菌株QY3与登录编号为AJ301973.1的菠菜炭疽菌、AJ301943.1的大豆炭疽菌相似性达100%;菌株QS3与登录编号为JX010292.1博宁炭疽菌相似性达100%。通过多基因联合分析,将菌株QY3鉴定为菠菜炭疽菌(C.spinaciae)。

4 疫病

疫病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生,以成株期受害最重。

症状:可危害辣椒的根、茎、叶。植株茎部或枝条受害,常发生在茎基部或枝条的分叉处,起初产生水渍状暗绿色条斑,发展后可绕茎1周,病部与周围边缘明显,病斑以上的枝条和叶片很快枯萎。茎基部发病常常发生褐色软腐,有时病部产生白色霉层。叶片受害,出现水浸状暗绿色圆形病斑或不规则病斑,边缘不明显,空气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展,病部可见白色霉层,叶片部分或大部分软腐,易脱落。花蕾受害,变成黄褐色,腐烂脱落。果实受害,最初从果蒂处发病,起初病斑呈暗绿色水渍状,软腐,边缘不明显,很快扩展到全部果实,空气潮湿时,病果上有稀疏灰绿色霉状物。见本书彩色图片。

病原及发病特点:辣椒疫病是由疫霉属病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和粪肥中越冬。春季环境适宜时,病菌开始危害幼苗,进一步危害成株。进入雨季,病菌随气流、雨水、灌溉水传播引起病害流行。发病中心多发生在低洼积水处。土壤湿度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降雨多、空气相对湿度大,土壤含水量达到40%以上时,病菌开始入侵。特别是大水漫灌,阴雨连绵天气后发病严重。

防治措施:①种子及床土消毒。用55℃温汤烫种10min。床土消毒。床土中加入草木灰杀菌和增加床土的通透性。配制床土时,每平方米床土用10~12g福美双拌20kg床土,2/3施于床面,1/3用于盖种。②栽培管理措施。与非茄科作物实行2~3年的轮作;适当培高垄,防止辣田积水;要采取小水勤浇,雨季隔行灌水,切忌大水漫灌;氮、磷、钾配合施肥,喷施微肥,提高植株抗病力;进入结果盛期,加强水肥管理,防止辣秧早衰。③药剂防治。定植前,每亩用25%的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g,加水60kg消毒土壤。发病初,用25%的甲霜灵可湿性粉剂200倍液灌根。田间出现发病中心时,用50%的瑞毒铜可湿性粉剂250倍液,0.3%的硫酸铜灌根。生长后期,发生病害,可用43%瑞毒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的瑞毒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25%的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灌根,亩用药量60L。也可用58%的瑞毒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60%瑞毒铜800倍液喷施,5~7d喷一次,连喷2~3次。

5 白星病

又叫白斑病,各地均有发生。

症状:主要危害叶片,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生。病斑初为圆形或近原圆形,边缘有深褐小斑点,稍微隆起,中央白色或灰白色,生有黑色斑点,病斑中央有时易于破裂。发生严重时,辣椒大量落叶造成减产。

病原及发病特点:白星病由半知均亚门辣椒叶点霉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种子或遗留在土壤中越冬,第2年条件适宜时侵染叶片并繁殖,借风、雨、农事操作传播蔓延再侵染。高温高湿下易发病。

防治措施:①轮作倒茬,与非茄科作物轮作。②清理田园病枝残叶,及时销毁;合理施氮,增施磷、钾肥;高温季节注意浇水,浇水后及时中耕。③发病初期,可喷施以下药剂,64%的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的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4%的络氨铜水剂3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0d喷一次,连喷2~3次。

6 枯萎病

症状:多发生在开花结果初期,发病初期植株大部分叶片大量脱落,与地面接触的茎基部皮层呈水渍状腐烂,地上部茎叶迅速凋萎;有时病部只在茎的1侧发展,形成1条纵向条状坏死区,后期植株全部死亡。病菌易于从根部入侵,病茎和病根表现出缢缩,易松脱,木质部维管束变褐。

病原及发病特点:该病是由半知菌亚门镰孢霉属系统侵染引起的真菌性病害。病菌腐生性强,可以厚垣孢子在土壤中越冬并长期存活,也可在带菌土壤、粪肥或腐生在病残体上越冬。在田间,病菌主要通过雨水、灌溉水传播,也可随农事操作或带病菌的土壤借风传播。病菌发育的最适温度24~28℃,最高37℃,最低17℃,该病易于发生在潮湿或积水田块,偏酸性或黏重的田块,特别是雨后积水,发病更重。

防治措施:①加强管理,与非茄科作物轮作;农事操作,注意不要伤害辣椒根系;合理灌溉防止大水漫灌和雨前灌水,雨季来临时,采取隔行灌水,以防田间湿度过大。②药剂防治,定植时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蘸根;发病初期,拔除病株,在病株部位灌2%的甲醛或20%的石灰水消毒,也可喷施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的多.硫悬浮剂600倍液;或用50%的琥胶硫酸铜(DT)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灌根,每株0.4~0.5kg药液,连续2~3次。

7 褐斑病

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发病时叶片上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初期为褐色,后发展为灰褐色,表面稍微隆起,周缘有黄色的晕圈,病斑中央有1个浅灰色中心,四周黑褐色,严重时病叶变黄脱落。茎部也可染病。

病原及发病特点:该病为真菌性病害。病菌可在种子上越冬,也可以菌丝块在病残体上越冬或以菌丝在病叶上越冬,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和病害的发展。

防治措施:①辣椒收获后,及时清理田间的病残株及落叶,集中烧毁。②与其他非茄科作物轮作。③发病前,喷1∶1∶200倍的波尔多液,保护植株,预防发病;发病初,喷65%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8 辣椒软腐病

辣椒软腐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主要发生在果实上,有时也为害茎秆,对产量有一定影响,是常见的病害之一。

症状识别:在辣椒结果中后期,由于果实遭受虫伤或机械损伤,造成细菌侵入的通道,被害果实开始渍水,暗绿色,果肉渐渐腐烂,全果变软且成黄褐色湿腐型病果,以后逐渐失水变干,仅留外面1层白色果皮,成为干腐型病果,悬挂枝上。

病原:本菌为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软腐亚种,单细胞草兰氏阴性杆菌,单生或对生,周生鞭毛,能运动,大小为(0.5~0.8)μm×(1~3)μm,兼性厌气,在肉汁陈琼脂培养基上,菌落灰白色,光滑、圆形、有光泽,略隆起,能分泌果胶酶,分离寄主细胞中间层,使寄主组织腐烂崩溃,并产生恶臭。病菌生长温度4~36℃,最适温度27~30℃,致死温度50℃,不耐干燥和日光,单独在土壤中仅存活15d左右。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在种子表面及土壤残株和堆肥中越冬,在辣椒生长后期,病菌借昆虫(如烟青虫)、雨水、灌溉水传播,经伤口侵入,高温、高湿不及时治虫发病重。

防治措施:①诱杀烟青虫。②辣椒生长中后期,及时喷40%乐果或5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防治烟青虫蛀食果实,以免病菌侵入。

9 辣椒疮痂病

辣椒疮痂病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性病害,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发生,主要引起落叶,也为害枝茎、果实,减产严重。

症状识别:苗期发病,开始子叶产生水渍状小斑,后变淡黑色下陷斑,成株期叶上初生水渍状灰白色半透时小斑点,直径小的1~3mm,大的4~5mm,一般为圆形,边缘凸出,中间略凹陷的疮痂斑,周围有黄色晕圈,引起全株性落叶,严重时也为害枝秆、叶柄、果柄成黑色隆起条斑,后期纵裂呈溃疡状疮闸斑。果上病斑初为黑褐色隆起小斑点、圆形,真径2~4mm,疮痂状,在潮湿环境下,有菌脓溢出。

病原:本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病原是油菜黄单胞菌疱斑致病变种(辣椒细菌疮痂黄单胞菌)引起的。好气性格兰氏阴性杆菌,大小(0.6~0.7)μm×(1.0~1.5)μm,两端钝圆,有极性鞭毛1根,有荚膜,成链状排列,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黄色、圆形、半透明,生长发育最低温度5℃,最高40℃,最适27~30℃,致死温度59℃,10min,最适pH6.2,以为害茄科作物为主,各地均有发生。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也可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借种子调运、风雨、昆虫和接触传播,特别是暴风雨发生时,植株相对摩擦,促使病菌传播,病害发展更快。病菌从气孔侵入寄主,潜育期在27℃左右时3~6d,在大田果实上5~6d。

我国南方5月中下旬气温在20℃以上时,开始发病,6~7月高温多雨最易发生,8月以后,病情下降,秋后气温降低,病情又有所回升,但影响不大,北方地区升温迟,发病时间也较南方为晚。品种之间,抗病性有较大的差异,早熟品种易感期常与雨季相遇,因此发病早而重,中晚熟品种发病较轻,具体说:以甜椒、牛角椒发病重,尖椒发病轻。此外,偏施氮肥或早期氮肥过多,叶片柔嫩或土质黏重,低洼渍水,均易导致病害严重。

防治措施:①选用抗性强的无病种株留种。②温水浸种,方法是用冷水预浸4~5min,再在52℃温水中浸30min,也可用1000μg/g链霉素或用种子重量0.1%的高锰酸钾(或20%细菌灵)浸种5min,可以杀死种子表面的病菌。③3年以上轮作。④烧毁病残株,清洁田园。⑤增施磷、钾肥。⑥及时喷药,在发病前1周开始喷细菌灵,每片对水2.5kg或70%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每隔7~10d1次,连喷2~3次。

10 辣椒青枯病

青枯病是最典型的维管束细菌病害,主要发生在南方温暖地区,我国长江以南的茄科蔬菜上普遍发生,以番茄发生最严重,辣椒亦受其害。

症状识别:辣椒感病后,全株叶片凋萎,开始时早、晚仍能恢复正常,叶片青绿,以后逐渐枯黄,茎部由于细菌在维管束内迅速繁殖,茎内出现褐色条纹及至全部腐烂,但不成糊状,亦无恶臭(此可与软腐病区别),如切取一小段投入试管清水中,很快可见白色菌农在水中飘荡,清水成为浑浊的乳白色菌液(此可与枯萎病区别)。

病原:本病菌由青枯假单胞杆菌引起,菌体短杆状,1端钝圆,好气性,革兰氏阴性,大小为(0.5~0.7)μm×(1.5~2.5)μm,有1~4根极生鞭毛,能在水中游动,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呈乳白色,生长适温30~37℃,最高41℃,最低10℃,致死温度52℃,10min,pH范围6.0~8.0,最适pH 6.6,腐生或寄生。

发病规律: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在土壤中可存活1年以上。由根部或茎基部侵入寄主,在维管束内繁殖,阻碍水分和养分上升,并侵入薄壁组织细胞内,分泌果胶酶,溶解细胞间的中胶层,使寄主组织腐烂变褐,土温在20℃左右开始发病,25℃左右田间湿度大,发病最盛,我国南方一般在5月上中旬开始发病,蔓延迅速。此外,连作地、渍水地、中耕次数多的地,均易发病。

防治措施:①提早播种,青枯病一般5月上中旬发生,为了避免发病高峰期与结果盛期相遇,可提早播种期,使结盛期抢在发病高峰期之前,这样即使病害流行,对产量损失也不会太大。②选择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栽培,整地时,每公顷撒施石灰粉1500kg左右,作土壤消毒。③3年以上轮作,青枯病菌可为害多种茄科作物,凡前作是番茄、茄子、辣椒的,均不宜种辣椒。④注意排水,青枯病菌可随不流传播,应用高垄窄畦栽培,注意及时排水,畦内不能渍水。⑤整枝、松土、追肥等工作,应在发病期前完成,发病以后,特别注意不能松土锄草,如有杂草,只能用手拔除,以免伤根。⑥发病前,用农用链霉素100~200μl/L或“401”500倍液灌蔸。⑦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穴内及邻近土壤用20%的石灰水消毒,防止蔓延。

11 辣椒白粉病

辣椒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现国内各地多有发生,以西南地区受害最严重。

症状识别:感病植株,老嫩叶均可发生,叶表面开始生不规则、裉绿斑,扩大后变为深黄色斑块,叶背面盖满了白色粉状霉层(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引起落叶,发病虫的损失大,发病晚的损失小。

病原:本病由真菌鞑靼内丝白粉菌引起,无性态为辣椒拟粉孢霉,中国仅新疆发现有性态,菌丝内外兼生,菌丝无以、分隔,在寄主细胞间延生,分生孢子梗自气孔伸出,梗顶单生分生孢子,成熟1个脱落后再生出1个,初生分生孢子倒棍棒形,次生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无色、单胞,大小为(40~80)μm×(12~16)μm,闭囊壳球形,附属丝丝状,每个闭囊壳内有子囊10~40个,每个囊内多是2个囊孢子,通常以成熟的辣椒发生普遍,分生孢子在相对湿度10%~95%都能萌发,以20~25℃时最适合发病。寄主范围较广。

发病规律:通常以分生孢子越冬、越夏和不断为害,新疆以闭囊壳在土壤残株上越冬,次年以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以后病斑上不断产生分生孢子,重复侵染,发病虫的损失大,发病晚的损失小。

防治措施:①深耕翻土,深埋病菌,减少越冬病源。②水旱轮作或3年以上轮作。③选用抗病品种。④干旱地区,以喷或浇水为好,既防病又节约用水。⑤发病前即喷药,喷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20%粉锈宁乳油2000~3000倍液,硫磺粉悬剂1000倍液,50%硫悬浮剂200~300倍液喷泉雾均有效。

12 根结线虫病

根结线虫病全国各地均有发生,近些年危害有逐步加大的趋势。

症状识别:线虫进入辣椒根部以后,形成许多串珠状的小根结,直径约2mm左右,肉眼可见,由于根的组织被破坏,不能正常吸取水分和养分,致使植株变黄、矮小。如天气干旱缺水,全株萎蔫死亡。

病原:本病由根结线虫引起,虫体无色透明。雄虫细长如蚯蚓,大小(1.0~1.5)mm×(0.03~0.04)mm;雌虫头尖,腹部膨大成洋梨形,大小(0.4~1.6)mm×0.3×0.8mm,每头雌虫可产卵300~600粒,卵贮存在雌虫尾端的胶质卵囊里,虫体肉眼可见,能行孤雌生殖

发病规律:越冬幼虫自根部的表皮细胞侵入,刺激根细胞增生膨大成瘤状根结,线虫通过病土、病苗和灌溉水传播,发育不温25~30℃,土壤含水量为40%左右,土壤含水在10%以下不能活动,在55℃温水中10min死亡。土壤疏松、地势高燥、连作发病重,反之发病轻。

防治措施:①2~3年轮作或水旱轮作。②选用抗线虫品种。③使用杀线虫剂消毒,如在播种前2~3周用50%棉隆可湿性粉2.4kg或90%原粉1.5kg加水80kg喷于沟内或拌干细土40~50kg施入沟内,上盖15~20cm的表土压实,这样可以将土中的线虫熏蒸杀死。在播种前4~5d松土,待毒气挥发后再播种。④及时拔除病株销毁,防止传染。

13 辣椒脐腐病

辣椒脐腐病是辣椒脐部(与果柄相反的另一端)的一种非侵染性病害,结果期时有发生。

症状识别:开始时,果实脐部呈水渍状,逐渐干缩,经腐生菌侵染后,组织变黑。

病因:脐腐病主要是与水分供应不正常有关,植株在结果期需要大量水分,由于天气干旱,灌溉不及时,不能及时供水,致使果实内的水分倒流(由果尖向果柄1头移动),使果尖失水干缩而成脐腐。有研究认为辣椒脐腐病是由于土壤缺钙,造成脐部的细胞生理紊乱,失去控制水分的能力而引起的,2种说法不同,但因失水而造成的看法是一致的。也有研究认为,由于铵态氮施用偏多导致钙元素吸收不畅。

防治措施:①防止干旱,及时灌溉,保持土壤有一定的湿度;②喷1%过磷酸钙溶液;③适当减少铵态氮肥的施用。

14 辣椒日烧病

日灼病经常发生在青果上,是1种非侵染性病害。

症状识别:果实上的病斑大小不一致,此与果实的形状有关,多数直径都在1cm以上,甜椒多是圆形,牛角椒、尖椒多是长椭圆形,病斑开始淡黄色,无任何病原物,逐渐失水变薄,容易破裂,后期易被杂菌腐生。

病因:主要由于叶片凋萎脱落或枝叶折断,青果暴露在强烈的阳光下,被高温灼伤所致。

防治措施:①注意防止因病虫害引起落叶,减少青果暴晒。②及时浇水保墒,防止叶片凋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