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连翘主要病虫害防治

连翘主要病虫害防治

时间:2022-11-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连翘自身具有强烈的杀菌、杀虫能力,很少有病害和虫害发生,但是幼苗时期也会感染一些病菌。据调查研究,连翘幼苗期易感染猝倒病和枯梢症。如有发生可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颗粒12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颗粒800倍液进行防治,每10天一次,连续喷3~4次可有效控制病情。蝼蛄属杂食性,成虫和若虫均能危害连翘。对连翘的危害也较重,特别在育苗期畦面覆盖阶段主要危害幼苗和芽,使连翘缺苗断垄。若虫逐渐长大,继续危害。

一、连翘的病害防治

(一)猝倒病和枯梢症

连翘自身具有强烈的杀菌、杀虫能力,很少有病害和虫害发生,但是幼苗时期也会感染一些病菌。如因幼苗期湿度大、温度过高,致使病菌繁殖加快,兼之幼苗抵抗能力较差,更容易感染。据调查研究,连翘幼苗期易感染猝倒病和枯梢症。猝倒病多于4月中旬发生,5月下旬至6月上旬是猝倒病发生高峰期,随苗木的生长壮大,木质化程度增强,抗病能力增加,症状逐渐消失,到8月初猝倒病则完全消灭。枯梢症多于5月初发病,到7月中下旬则达高潮,直到9月初才逐渐减弱。据试验观察,猝倒病和枯梢症的发病与温、湿度变化呈正相关关系。

防治方法:待苗出齐后,可用0.3%~0.5%的高锰酸钾溶液或10%的硫酸亚铁溶液喷洒。喷药后需立即清洗幼苗枝叶上的残液,以防药液伤苗。后期可选用500倍甲基托布津溶液,或400~600倍代森锌溶液效果亦佳。另外,增加土壤酸度,降低空气相对湿度对控制猝倒病和枯梢症也极为有效。

(二)叶斑病

连翘的常见病害为叶斑病,系半知菌类真菌侵染所致,病菌首先侵染叶缘,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步向叶中部发展,病健部区分明显,发病后期整个叶片枯萎而死亡。此病5月中下旬开始发病,7~8两月为发病高峰期,高温高湿天气及密不通风利于病害传播。

防治叶斑病一是要注意修剪,疏除冗杂枝和过密枝,使植株保持通风透光;二是要加强水肥管理,注意营养平衡,不可偏施氮肥。如有发生可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颗粒12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颗粒800倍液进行防治,每10天一次,连续喷3~4次可有效控制病情。

二、连翘的虫害防治

(一)蝼蛄

蝼蛄是直翅目蝼蛄科成虫,俗称土狗、水狗、拉蛄。在我国危害最严重的有华北蝼蛄和非洲蝼蛄两种。蝼蛄属杂食性,成虫和若虫均能危害连翘。

1.危害状

蝼蛄食性极杂,几乎危害大部分作物。在作物幼小时咬断嫩茎或将种子吃掉,作物成长时将根部咬成纤维状等。对连翘的危害也较重,特别在育苗期畦面覆盖阶段主要危害幼苗和芽,使连翘缺苗断垄。在土壤表层钻成很多隧道,将连翘胚根、幼苗扒断,咬食而成片死亡或使土壤过于疏松和透风使幼苗干枯而死,造成严重缺苗垄断。由于蝼蛄有趋湿趋肥性,因此在土壤湿润、腐殖质含量高的低洼地发生较重,特别是施用生粪的地块危害严重。

2.发生危害规律

蝼蛄为不完全变态害虫。非洲蝼蛄在华北、西北、东北地区需2年完成1个世代;华北蝼蛄约需3年完成1个世代,以成虫和若虫在土穴内越冬。4~5月份开始活动,白天潜伏,夜间出来取食和交尾。有群集性、趋光性、趋化性、趋湿性和趋粪性,喜在湿润温暖的低洼地和腐殖质多的地方繁殖危害。若虫逐渐长大,继续危害。5~6月份为活动盛期,产卵于15~25cm深的土壤内,平均每只雌虫产卵近300粒。卵期经20~30天孵化为若虫,经15天后又出来活动危害。华北蝼蛄的若虫达8~9龄时越冬,越冬若虫于翌年4月上旬开始活动,第三年春越冬若虫又开始活动,8月上旬变为成虫。即以成虫越冬。越冬成虫于4~5月份在土下25~30cm处做土室产卵,经20~23天孵化为若虫,当年蜕皮4次,经5个龄期变为成虫。蝼蛄活动的适宜地温为14~20℃,土壤湿度为22%~27%,两种蝼蛄在土壤湿润、腐殖质含量高的地方活动频繁。

3.防治方法

①毒饵诱杀。敌百虫毒饵诱杀。即用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1kg,麦糠或其他饵料50kg,加入适量清水充分拌和,黄昏时撒于被害田间。特别在雨后,效果较好。

②灯光诱杀。在连翘育苗地附近安装电灯,晚间开灯后田间成虫集中于灯光下,人工捕杀,特别是对非洲蝼蛄诱杀效果大。

③毒粪诱杀。选马粪、鹿粪等纤维较高的粪肥,每30~40 kg掺拌0.5kg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在作业道上放成小堆,并用草覆盖,诱杀效果较明显。

④喷药防治。害虫发生严重的地块,特别是播种后出苗前的育苗田,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进行畦面浇灌,效果好。植株生长期浇灌后用清水冲洗一次,以免产生药害。

(二)蛴螬

蛴螬是鞘翅目金龟甲科的幼虫,统称为蛴螬,别名白土蚕。成虫统称为金龟甲或金龟子。我国金龟甲种类较多分布较广,对药用植物危害最重的有东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diomphalis Bates)、华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obilta Faldemann)、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 Matschulsky)等,一般水浇地、旱地均有发生,尤以洼地较湿润的旱地发生严重。

1.危害状

蛴螬杂食性,尤以危害小麦、玉米、花生、大豆马铃薯等最严重,对连翘主要是危害幼苗,重者咬断幼苗根茎,使植株枯萎而死;轻者也往往因咬食伤口感染其他病原微生物而引起腐烂,造成缺苗断垄。

2.发生危害规律

金龟甲世代重叠,生活史较长,因不同种类和地区不同,完成1个世代所需的时间也不相同,有的1年可发生1代,有的数年才完成1代。

①华北大黑鳃金龟。在淮河以北地区2年发生1代,以幼虫和3龄幼虫隔年交替越冬。越冬成虫4月上旬出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盛期,6月上旬陆续产卵,当年幼虫发育到3龄幼虫越冬,翌年4月份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危害,6月中下旬化蛹,7月份羽化成为成虫,在土下潜伏度夏,秋季温度下降后继续越冬;第三年春成虫出土取食,6月初产卵,即完成了1个世代。

②东北大黑鳃金龟。在华北地区1.5~2年发生1代;在山西省大部分地区和东北地区约2年发生1代。以幼虫或成虫在土中越冬。一年中不同虫态,错综出现,世代重叠。在东北地区越冬幼虫在5月中下旬前后土温升为10℃以上时到地表土层危害,幼虫的危害期可持续到7月初。7月中旬至9月中旬3龄幼虫陆续下降到30~50cm深处做土室化蛹,蛹期为15~22天,羽化后一般当年不再出土,即进入越冬。成虫盛发期在晋南和晋西为5月中下旬;在辽宁省约5月下旬至6月上旬;在黑龙江约为6月中下旬。

③铜绿丽金龟。在辽宁、河北、山西等省1年发生1代,以幼虫越冬。在辽宁省危害期为5月中下旬,6月中下旬化蛹、羽化。成虫出现盛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7月中旬田间出现第一代幼虫,10月下旬开始下降,准备越冬。在河北省其出现和危害期比辽宁为早。成虫通常情况下是昼伏夜出,每晚黄昏出土,20~22时是活动高峰期。多聚集在2~5m高的树上交尾和取食,午夜后逐渐减少,天亮前潜回土中,有假死性和很强的趋光性。

3.防治方法

①粪土消毒。多数地方使用的粪肥为未腐熟粪肥,是蛴螬寄生场所。因此,在施用前先用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500倍液喷洒均匀,闷24h即可全部杀死。

②毒饵诱杀。田间发生时可用毒饵诱杀。毒饵配制及使用方法参照蝼蛄防治方法进行。

③人工捕杀。根据成虫活动规律,利用其假死性进行捕杀。一般在黄昏进行,大面积连续进行几次可显著减轻危害。

④捕杀幼虫。种植连翘备用地要进行多次耕翻,使卵、蛹翻入深层,改变生态条件致死,翻到地表的幼虫及蛹可被鸟吃掉。

(三)蜗牛

蜗牛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连翘苗期的重要有害生物,它是一种雌雄同体、异体受精的软体动物。食性很杂,也会危害其他多种药材。

1.危害状

主要危害嫩芽、叶片和嫩茎,严重时叶片被全部吃光或茎被咬断,造成缺苗断垄。亦可危害花和幼果。

2.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5mm,贝壳直径20~23mm,黄褐色,各层成螺旋纹顺时针旋转。

3.发生危害规律

1年发生1~1.5代,以成螺或幼螺在药材的根部或草堆、石块、松土下越冬。次年3~4月开始活动,4月下旬至5月中旬转入药材田,主要危害幼芽、叶片及嫩茎,叶片被吃成缺刻和孔洞,直到7月底。若9月以后潮湿多雨,仍会大量活动危害,10月就转入越冬状态。上年虫口基数大,当年苗期多雨,土壤湿润,蜗牛发生可能性大。

4.防治方法

可在清晨撒石灰粉防治;清晨、阴天或雨天或雨后可人工捕捉,或在排水沟内堆放青草诱杀蜗牛;密度达到3~5头/m2时,用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喷雾,或每公顷用50%辛硫磷乳油2.5kg拌细土15kg撒施;发生严重时每公顷用蜗牛敌4kg拌炒香的棉籽饼粉75kg,于傍晚时撒在田间诱杀。

(四)桑天牛

桑天牛,属鞘翅目,天牛科。别名褐天牛,俗称水牛、铁炮虫、哈虫。

1.危害状

幼虫蛀食枝干的木质部,造成树势衰弱,生长不良,如遇大风,枝干被折断,有时会使枝干坏死腐烂。受害严重的时候,受害株率可达到20%~30%。

2.形态特征

①成虫。体长39~46mm,黑褐色,密被黄褐色的细绒毛,所以看上去为土褐色。触角鞭状。前胸背板有隆起横纹,两侧各有1个刺突。翅鞘基部有许多黑色并且光亮的瘤状小突起。

②卵。近椭圆形,稍弯曲,长6~7mm。初产时为黄白色,近孵化时为褐色。

③幼虫。体长40~60mm,圆筒形。体乳白色,头黄褐色。前胸较大,近方形,背面密生黄褐色的短刚毛和赤褐色的小颗粒,中央有“小”字形凹陷纹。后胸至腹部第七段背面,以及前胸至腹部第七节腹面,每节各有1个长圆形的突起(步泡突)。

④蛹。体长50mm左右,淡黄色,离蛹。

3.发生危害规律

2~3年完成1代,以老熟幼虫在被害枝干的虫道中越冬。幼虫经2次越冬后,于第三年5~6月,在虫道的最下方1~3个排粪孔上方外侧咬1个羽化孔,只留一层薄皮,常会使树皮稍肿起或破裂。幼虫在羽化孔下方10cm处做蛹室化蛹,蛹期大约为2周。6月中旬到8月出现成虫,7月上旬尤其雨后成虫出孔最多。成虫将卵产在直径1~2cm枝干的向阳面,产卵前先咬一个“U”字形刻槽,产卵1~5粒于其中。成虫寿命30多天,一生产卵100余粒。卵期10~14天。幼虫孵化之后,顺着枝干向下蛀食,逐渐深入心材,每隔一定的距离向外蛀1个排粪孔。蛀道全长可达2m以上,有时直达到根的基部。孔口外和地面上可看见排出的红褐色虫粪。

4.防治方法

可采用人工防治、药剂防治以及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治。

①人工捕杀成虫。成虫,利用其假死性,人工捕杀。因成虫羽化后10~15天才开始产卵,白天不太活动,所以易于捕杀。可在6月中旬后,每隔10天捕杀一次(特别要注意成虫盛发期的雨后出孔最多)。用钢丝顺蛀道钩杀幼虫,连捕2~3次,可得到良好的效果。

②药剂防治幼虫。春季和秋季是药剂防治幼虫的关键时期。可用3%啶虫脒乳油或40.7%乐斯本乳油50倍液,将药剂用兽医注射器注入新排粪孔;或用药棉浸渍上述药剂5~10倍液,塞入蛀洞内;也可用56%磷化铝片剂,分成10~15粒,每一个蛀洞内塞入一粒,然后用黏泥或者小枝条塞孔。施药后要清除树下的虫粪,数日后检查地面,如果有新虫粪出现,应该及时进行补治。

③结合修剪除掉虫枝,集中处理。

④生物防治。保护啄木鸟,利用卵寄生蜂和白僵菌

(五)小吉丁虫

小吉丁虫属鞘翅目,吉丁虫科。又名金蛀甲,俗称串皮虫。

1.危害状

以幼虫在枝干的皮层内串食,使皮层干裂枯死;在黑褐色凹陷的虫疤上常有红褐色的黏液渗出,俗称“冒红油”。此虫可随苗木传播,危害性大,受害树轻则树势衰弱,重则枝条干枯死亡,甚至导致全园毁灭。

2.形态特征

①成虫。体长6~7mm,宽2mm左右。全体有金属光泽,紫铜色。触角11节,4~11节锯齿状。前胸背板横长方形。翅鞘狭长,基部凹陷,翅端尖削,近翅鞘2/3处各有1个淡黄色的绒毛斑。

②卵。初为乳白色,渐变为橙黄色,椭圆形。长约1mm。

③幼虫。体长16~22mm,黄白色,体细长而扁平,呈带状。头小,褐色。前胸宽大,背腹两面中央各有1条下陷的纵纹。中后胸最小,腹部1~6节宽度几乎相等,第七节宽,第十节密布粒点,末端有1对褐色尾铗。

④蛹。体长6~10mm,纺锤形。初为乳白色,渐变为黄白色,羽化前为紫铜色。

3.发生危害规律

1年发生1代,以不同龄期的幼虫在枝干皮层内的虫道中越冬。次年3月幼虫继续在皮层内串食危害,5月下旬到6月中旬为严重危害期,5月中旬蛀入木质部,做蛹室化蛹,化蛹盛期在6月上旬至7月上旬,蛹期10~12天,此时2~3年生被害枝条常大量枯死。5月下旬成虫开始羽化,成虫羽化盛期发生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直至9月中旬园中仍可见到成虫。成虫具有假死性,喜阳光,中午晴天常在树冠周围飞翔。产卵盛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把卵产在枝干裂缝处或者芽的两侧,每处产卵1~3粒,每雌成虫可产卵20~70粒。成虫寿命20余天。因成虫喜阳光,所以在幼树主干和主枝向阳面以及大树的外围枝产卵最多。衰弱树较生长旺盛树产卵多。成虫飞翔力弱(每次飞1~5m),园内被害树的分布多呈核心状。卵期10~13天。初孵幼虫在表皮下蛀食,形成弯曲的线状虫道,虫道外皮层破裂,有两排小孔,随龄期的增大幼虫逐渐向皮层深处蛀食,危害至11月幼虫开始越冬。

4.防治方法

①加强检疫。禁止从疫区调运连翘苗木,防止扩散蔓延。

②人工防治。在成虫盛发期,清晨振动树干,捕杀落地成虫。

③药剂防治。早春幼虫在皮层浅处危害时,在冒红油的伤疤处,涂抹3%啶虫脒乳油或40.7%乐斯本乳油5倍液,毒杀幼虫效果可达95%以上。成虫发生盛期连续喷药,如:20%杀灭菊酯乳油2000倍液,90%敌百虫1500倍液等。

(六)柳蝙蛾

柳蝙蛾属鳞翅目,蝙蝠蛾科。别称蝙蝠蛾。

1.危害状

幼虫危害枝条,把木质部表层蛀成环形凹陷坑道,导致受害枝条生长衰弱,易遭风折,受害严重时枝条枯死。

2.形态特征

①幼虫。体长50~80mm,头部褐色,体成乳白色,圆筒形,布有黄褐色瘤状突似毛片。其蛹圆筒形,黄褐色。

②成虫。体长33~36mm,翅展61~72mm,体色变化较大,多为茶褐色,刚羽化绿褐色,渐变粉褐,后茶褐色。前翅前缘有7半环形斑纹,翅中央有1个深褐色微暗绿的三角形大斑,外缘有由并列的模糊的弧形斑组成的宽横带。后翅成暗褐色。雄后足腿节背侧密生橙黄色的刷状毛。卵球形,黑色,直径0.6~0.7mm。

3.发生危害规律

一般1年1代,少数2年1代。越冬方式为以卵在地上或以幼虫在枝干髓部越冬,次年5月开始孵化,6月中旬在林果或杂草的茎中危害。8月上旬开始化蛹,8月下旬羽化为成虫,9月进入盛期,成虫昼伏夜出,卵产在地面上,每雌可产卵2000~3000粒,卵于次年4~5月孵化。初孵幼虫先以杂草取食,然后蛀入茎内为害,6~7月转移到附近的木本寄主上,蛀食植物枝干。两年1代者于次年8月在被害处化蛹,1个月后羽化为成虫。羽化时蛹壳脱出一部分。幼虫为害树木枝条,把木质部的表层蛀成环形凹陷坑道,致受害枝条生长衰弱,易遭风折,受害严重时枝条枯死。

4.防治方法

①5月下旬至6月上旬,是低龄幼虫在地面的活动期,要及时喷洒25%爱卡士乳油1500倍液。

②及时清除园内的杂草,集中深埋或者烧毁。

③5月下旬枝干涂白以防止受害。

④及时剪除被害的枝条。

(七)美国白蛾

美国白蛾又名美国灯蛾、秋幕毛虫、秋幕蛾,属鳞翅目,灯蛾科,白蛾属,是世界性检疫害虫。

1.危害状

此虫喜生活于阳光充足、温暖的地方。在交通线旁、公园及村旁、林缘较易发生,发生严重时可将全株树叶食光,造成部分枝条甚至整株死亡。

2.形态特征

①成虫。白色中型蛾子,体长9~12mm。复眼黑褐色,口器短而纤细,背面密布白色绒毛,多数个体腹部白色,无斑点,少数个体腹部黄色,上有黑点。雄成虫触角黑色,栉齿状;翅展23~34mm,前翅散生黑褐色小斑点。雌成虫触角褐色,锯齿状;翅展33~44mm,前翅纯白色,后翅通常为纯白色。

②卵。圆球形,直径约0.5mm,初产卵浅黄绿色或浅绿色,后变灰绿色,孵化前变灰褐色,有较强的光泽。卵单层排列成块,覆盖白色鳞毛。

③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8~35mm,头黑,具光泽。体黄绿色至灰黑色,背线、气门上线、气门下线浅黄色。背部毛瘤黑色,体侧毛瘤多为橙黄色,毛瘤上着生白色长毛丛。腹足外侧黑色。气门白色,椭圆形,具黑边。

④蛹。体长8~15mm,暗红褐色,腹部各节除节间外,布满凹陷刻点,臀刺8~17根。

3.发生危害规律

保定1年3代,以蛹结茧,在老树皮下、地面枯枝落叶和表土内越冬。次年5月开始羽化,两代成虫发生期分别在5月中旬至6月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中旬;幼虫发生期分别在5月下旬至7月下旬,8月上旬至11月上旬。9月初开始陆续化蛹越冬。成虫喜夜间活动和交尾,交尾后即产卵于叶背。幼虫孵出几个小时后即吐丝结网,开始吐丝缀叶1~3片,1~4龄群集取食寄主叶背的叶肉组织,同时不断吐丝将被害叶片缀合成网幕,留下叶脉和上表皮,使被害叶片呈白膜状。网幕随龄期增大而扩展,有的长达1~2m,最后犹如一层白纱包缚整个树冠。5龄以后开始抛弃网幕分散取食,食量大增,仅留叶片的主脉和叶柄。幼虫共7龄,5龄以后进入暴食期,末龄幼虫取食量占整个幼虫期总取食量的50%以上,把树叶蚕食光后,转移危害。大龄幼虫可耐饥饿15天。这有利于幼虫随运输工具传播扩散。

4.防治方法

①加强检疫。疫区苗木不经检疫或处理严禁外运,疫区内积极进行防治,有效地控制疫情的扩散。

②人工防治。在幼虫4龄前发现网幕后人工剪除网幕,并集中处理。如幼虫已分散,则在幼虫下树化蛹前采取树干绑草的方法诱集下树化蛹的幼虫,定期定人集中处理。

③利用美国白蛾性诱剂或环保型昆虫趋性诱杀器诱杀成虫。在成虫发生期,把诱芯放入诱捕器挂设在林间,直接诱杀雄成虫,阻断害虫交尾,降低繁殖率,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

④生物防治。人工繁殖释放白娥周氏啮小蜂进行生物防治,同时,注意保护美国白蛾的捕食性、寄生性天敌,提高对美国白蛾的自然控制能力。除保护利用天敌外,可用苏云金杆菌防治。

⑤化学药剂喷药防治。在幼虫危害期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当进入高龄幼虫期时,可选用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剂喷烟或喷雾进行防治,在幼虫幼龄期时,使用灭幼脲Ⅲ号1700~2500倍,或5%卡死克乳油4000~6000倍进行防治。对于在城区和居民区进行药物防治,可使用10%歼灭乳油6000~8000倍,也可选用2.5%溴氰菊酯乳剂或1.8%阿维菌素乳油5000~6000倍液等药剂进行处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