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蚜虫及中毒病的防治

蚜虫及中毒病的防治

时间:2022-03-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实地调查走访,该嘎查宋某某等羊群于8月19日开始零散出现发病羊,逐渐扩散周边。周边5户牧民共饲养羊1737只,其中绵羊740只,发病羊591只,发病率达34.02%。后经阿拉善左旗兽医站工作人员实地调查发现该5户牧民的草场生长有大量的蒺藜,并寄生大量的草黏蚜虫,该疾病病因属羊只采食大量单一蒺藜时同时食入草黏蚜虫所致。由于诊断和治疗及时,未发生死亡,未见脏器的病理变化。
蚜虫及中毒病的防治_阿拉善动物疾病研究

张文军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润别立动物卫生监督站 腰坝 750308)

摘 要:蒺藜是蒺藜科蒺藜属的一种有害植物,由于蒺藜生长快而旺盛,同时寄生大量蚜虫,这时羊大量单一采食寄生有蚜虫的蒺藜而造成感光过敏。引起过敏的主要原因是蚜虫含有光能剂,经过血液循环到达皮肤,在肝功能障碍或胆管闭塞时,叶绿胆紫素使同胆色素一起,进入体循环而造成。

关键词:蒺藜;蚜虫;感光过敏

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是蒺藜科(Zygophyllaceae)蒺藜属(Tribulus L.)的一种毒害植物,一年生草本。茎由基部分枝,平铺地面,深绿色到淡褐色,长可达1 m左右,全株被绢状柔毛。偶数羽状复叶,长1.5~5.0 cm,小叶5~7对,对生,矩圆形,长6~15 mm,宽2~5 mm,顶端锐尖或钝,基部稍偏斜,近圆形,上面深绿色,软平滑,下面色略淡,被毛软密。萼片卵状披针形,宿存;花瓣倒卵形,长约7 mm;雄蕊10;子房卵形,有浅槽,突起面密被长毛,花柱单一,短而膨大,柱头5,下延。果实由5个分果瓣组成,每果瓣具长长短棘刺各1对,背面有短硬毛及瘤状突起。花果期5~9月[1]

蒺藜分布于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四川、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方。在阿拉善左旗巴润别立镇沙日霍德嘎查、科伯那木格嘎查、巴彦宝格德嘎查、铁木尔乌德嘎查、巴彦超格图嘎查、上海嘎查等牧业嘎查均有不同程度的生长。主要生于田野、路旁及河边草丛。

1发病情況

巴润别立镇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雨季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8月份,此时为蒺藜生长期,同时有大量的草黏蚜虫寄生。这时经过漫长春夏季的枯草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的羊抢食寄生有大量蚜虫的蒺藜,造成感光过敏。据调查,每年都有此病的发生,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2008年8月25日,巴润别立镇巴音朝格图嘎查发生一种以角根,脊背部发生丘疹,出血为特征的疾病,请求诊治。根据实地调查走访,该嘎查宋某某等羊群于8月19日开始零散出现发病羊,逐渐扩散周边。周边5户牧民共饲养羊1737只,其中绵羊740只,发病羊591只,发病率达34.02%。宋某某于8月23日求诊巴润别立镇兽医站,该兽医站工作人员初步诊断是羊疥螨,曾用绦螨一次净肌肉注射。经过2 d治疗观察,未见效果,反而发病羊只日渐增多。后经阿拉善左旗兽医站工作人员实地调查发现该5户牧民的草场生长有大量的蒺藜,并寄生大量的草黏蚜虫,该疾病病因属羊只采食大量单一蒺藜时同时食入草黏蚜虫所致。

2临床症状

主要表现在头、眼睑、唇部、面部、颈部、背部皮肤等处被毛少、短的部位,角根有毛与无毛处出血、龟裂。最初出现红斑、肿胀、瘙痒有痛感;病羊因瘙痒不安而影响采食、饮水,严重时皮肤肿胀、疼痛,出现浆液性水疱,破溃后形成痂皮。主要发生于白色毛羊,而黑色毛羊末发病,山羊发病多而绵羊发病较少。羊为了缓解发痒而常摇头,在物体上摩擦或羊之间互相摩擦甚至卧地滚转摩擦。病羊的痒觉在阳光直射时加重,早晨或阴天减轻。个别羊在太阳光特别强时出现凶暴、颤抖、运动失调、痉挛或麻痹等神经症状,未出现死亡病例。

3病理变化

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的丘疹,以头、颈、腰部皮肤最为明显。由于诊断和治疗及时,未发生死亡,未见脏器的病理变化。

4发病机理

蚜虫含有光能剂,经过血液循环到达皮肤,在肝功能障碍或胆管闭塞时,叶绿胆紫素使同胆色素一起,进入体循环。所有光能剂可经过一定波长的光线作用,处于活化状态。在阳光作用下,皮肤的无色素部分的光能剂获得能量,当分子恢复到低能状态时,所释放的能量与皮肤细胞成分发生光化学反应。从而损伤了细胞结构,析出组胺,增大了细胞的通透性,引起组织水肿,局部细胞坏死,进而血管壁破坏,发生组织水肿,皮肤出现斑状疹块,同时发生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障碍[2]

5诊断

根据草原上生长有大量的蒺藜并寄生有大量的草黏蚜虫,羊采食后引起发病做出了确诊。

6防治

6.1发现牧草上寄生大量的蚜虫时,应尽快通场移牧或禁止放牧,以防过敏。

6.20.25%异丙嗪2 ml肌肉注射,每天1~2次,连用2 d。

7讨论与小结

7.1蚜虫是属于同翅目(Honoptera)蚜科(Aphidoidea)的草黏蚜虫大量寄生于牧草上而引起的一种过敏性疾病。

7.2草黏蚜虫是一种很小的昆虫(约小米粒大小),体椭圆形,呈绿色、灰黑色或褐色,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主要寄生于蒺藜科牧草上。

7.3引起这次中毒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今年阿拉善左旗干旱特别严重,旱情一直延续到7月份以后才降了三次小到中雨,蒺藜长得特别快,这时有大量的草黏蚜虫寄生,因没有其他牧草的情况下被迫大量采食而造成。

7.4应用异丙嗪等抗过敏药物治疗,有较好的效果。也可用1%~2%高锰酸钾溶液喷洒于羊体上,可起到一定作用。

7.5据有关资料记载:1973年至1982年间,在阿拉善左旗巴彦诺日公、红古尔玉林、庆格勒、敖伦布拉格、温都尔图等20个苏木(镇)100多个嘎查发生感光过敏,发病羊达30余万头(只),死亡800多头(只)[3]

7.6据动物毒物学专著中记载,内蒙古自治区某某草场,1973年因久旱逢雨,牧草上有大量的蚜虫寄生,羊大量采食寄生有蚜虫的牧草,造成2万多只羊发生感光过敏[4]

7.7蒺藜的果实入药(药材名:蒺藜),能平肝明目、散风行血,主治头痛、皮肤瘙痒、目赤肿痛、乳汁不通等。果实也做蒙药用(蒙药名:伊曼-章古),能补肾助阳、利尿消肿,主治阳痿肾寒、淋病、小便不利。

7.8蒺藜含甾体皂甙,其皂甙元为薯蓣皂甙元(Diosgenin)、鲁斯可皂甙元(Ruscogenin)、海可皂甙元(Hecogenin)、吉托皂甙元(Gitogenin)等,另含蒺藜甙(Tribuloside)、山柰酚-3-芸香糖甙(Kaempferol-3-rutinoside)、紫云英甙(Astragalin)、哈尔满碱(Harmine)等。

7.9蒺藜是一种有毒有害植物,超量采食可引起家畜中毒,因其颖果基盘尖端具硬尖,能穿透羊的皮肉,造成内外伤、扎伤家畜的口腔,造成腮颌穿痿、溃疡,或扎入毛被、皮肤,影响毛、革产品质量,在大片生长时常会扎伤畜蹄,造成蹄伤。

参考文献

[1]马毓泉.内蒙古植物志(第3卷)[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428.

[2]王建华.动物中毒病及毒理学[M].杨凌:天则出版社,1993,(12):69.

[3]哈斯巴图.阿拉善左旗兽医工作站站史与畜禽疫病流行防治概况[J].阿拉善左旗,1990,10:257.

[4]史志诚.中国草地重要有毒植物[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4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