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血吸虫病防治

血吸虫病防治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成员由两县市血防站和八景、独城、董家、泉港等镇政府有关人员,组成联防队,每期2年,重点监测石城埠附近钉螺情况,一经发现立即扑灭。治病1956年,境内开始医治血吸虫病,病人集中在独城血防站治疗,晚期及有杂病的人送太阳血防站医治。随着对血吸虫病的科学研究,治疗方法和药物不断改进。
血吸虫病防治_八景镇志

第四节 血吸虫病防治

疫情

血吸虫病俗称“大肚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生命的疾病之一。此病在八景流行已久。樟坑、上林、杲溪、槐山、喻家、田心等村是主要疫区。清代和民国时期,血吸虫病毁灭罗家、谢家、北风口、仙田等村庄,夺去2000余人生命。据谱牒记载,仙田村在明末清初时有100余户,400余人。1937年,剩20户、80人。1949年,仅6户、18人。血吸虫病人,面黄肌瘦,“麻秆脚、筲箕肚,吃得饭,做不得事”。小小年纪就挺着大肚皮。石城埠口杲溪坪为血吸虫病重疫区,有歌谣“昔日杲溪坪,瘟病大流行,男人大肚死,寡妇结成群,官绅讹百姓,良田变荒坪”。到疫区打长工的人“第一年当长工,第二年做老公,第三年成祖宗”。可见,血吸虫病不但危害疫区人民生命,也危及非疫区人民。

1955年,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号召。1956年,高安县血防站成立,乡、村确定专人负责。从此遵循“减少病人、降低感染、压缩疫区、逐块消灭”的血防工作方针,展开消灭血吸虫病战役。

查螺

1956年,县血防专业工作人员和乡、村主管血防工作干部,深入疫区,发动群众查找钉螺。1958年,樟坑、槐山两个生产大队,16个生产队,有农户493户,人口2538人,有螺面积312.80公顷。其中稻田129.67公顷,沟圳塘9公顷,荒草坪174.13公顷。石城埠附近,钉螺最高密度763只/平方米,平均密度45只/平方米阳性率9.50%。其后,每年组织血防专业干部、疫区干部群众和不脱产的血防人员进行查螺,一年两次,春耕前一次,秋收后复查一次。采取系统抽样和随机抽样方法,有螺地区反复查,复杂环境重点查,交界地区扩大范围查,根据螺情追踪查。1983年,八景建立黄牛山观察点,每月观察2次,定期写出观察分析报告,随时掌握螺情的分布和消长情况,部署灭螺具体方案。

1990年6月9日,高安县和丰城市组织石城埠血防联防,范围是高安的杲溪坪和丰城的店下坪。成员由两县市血防站和八景、独城、董家、泉港等镇政府有关人员,组成联防队,每期2年,重点监测石城埠附近钉螺情况,一经发现立即扑灭。1995年10月,八景基本消灭血吸虫病,但仍坚持每年查螺。采取随机抽样查,设置假螺点查,其后,未发现活钉螺。2002年,八景镇政府荣获石城埠血防联防先进单位。

表29-8 1957~2007年八景查螺面积和投劳统计表 单位:公顷、个

img323

灭螺

1956年始,灭螺工作遵循“全面规划、点面结合、分期分批、灭一块、清一块、巩固一块”方针,对不同类型地区的钉螺采用不同方法消灭:

稻田灭螺,将水田改为旱地,旱死钉螺;不能改的,对田埂进行“三面光”,培上新泥土,结合施肥,每亩下石灰100公斤以上,或用茶枯药杀灭螺。沟圳灭螺采取开新沟埋旧圳方法,或结合整修渠道进行铲草堆积并配合药杀。水塘灭螺,或填塞旧塘,开挖新塘,或铲除杂草,进行药杀。荒坪灭螺,采取铲草堆积烧灰,开垦种植,既灭螺又增产。

20世纪60~70年代,采取药杀灭螺和结合农田水利建设综合治理。主要用20世纪五氯酚钠和氯硝柳安药杀。1969年,在石城埠上下河套、杲溪坪、杜家坪所有水域投药1.22吨。1971年,在上述地区再次施药,从而大量杀灭水中钉螺。1969年和1970年两个冬春,全县组织3万余民工,在八景地区(含独城)灭螺,采取土埋、药杀、水田改旱地等综合灭螺措施,铲除钉螺孳生地,共开挖排洪导托(渠)2条,开新沟161条,填平旧沟171条,塞塘352口,修筑各种道路316条,修建759千瓦电排站一座,建筑物144座,彻底改变疫区旧貌。此次灭螺参战37828人、投入1301625个劳动日,完成土石方307512立方米,灭螺面积100公顷。

1976年,结合灭螺,高安县组织治理肖江大会战。在八景战区投入2074684个劳动日,完成土石方302万立方米,修筑围堤12条,总长36.70公里,开挖导托14条,总长37.50公里,堵塞老河长100余米,修建各种建筑物282座,开挖引水渠9条,长7公里;受益面积180公顷,灭螺面积54公顷,埋螺塞塘面积5公顷。

1990年5月15日,在独城和八景镇交接的石城埠地域发现大片螺情,面积达12.34万平方米,钉螺分布最高密度每平方米78只,对捕获的1195只钉螺进行解剖,未发现1例阳性。

1991年12月后,未发现钉螺。

表29-9 1956~2003年灭螺情况表

img324

续表29-9

img325

查病

1956年,开展血吸虫病普查。主要采用粪检,开始时一粪一检,孵化加沉渣涂片观察,疑难病人采用直肠镜检,采取三送三检实验观察。疫区人口,6~60岁至少粪检三次,多达7次。非疫区人如到过疫区工作必须检查。1957年,检查521人中查出患者128人,阳性率24.60%。1958年,检查939人次,阳性201人次,阳性率21.40%。1956~1980年,检查36471人次,阳性2245人次,阳性率6.20%。1981~1990年,采用皮试过筛、间接血凝免疫试验、粪检和直肠镜检诊断,10年中,检查6101人次,阳性234人次,阳性率为3.80%。1991~2005年,采用“间接血凝+卡托法”,检查7742人次,阳性82人次,阳性率1.10%。1991年12月后,未检出新患者。

治病

1956年,境内开始医治血吸虫病,病人集中在独城血防站治疗,晚期及有杂病的人送太阳血防站医治。公社医院成立后,早、中期病人一般在公社医院治疗,晚期病人仍到血防站医治,个别危重病人送县医院救治。1969年8月,宜春地区医院派医疗队到八景公社卫生院,为10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做脾脏切除手术全部成功,拯救了10条生命。随着对血吸虫病的科学研究,治疗方法和药物不断改进。1956~1957年,采用锑剂20天疗法,疗程较长,2年治疗141人。1958~1967年,采用锑剂3天门诊注射疗法,疗程缩短,但反应较强烈,9年中治疗700人次。1968~1970年,采用口服药846麻油溶剂、846片治疗方法,3年中治疗229人次。1971~1980年用T273疗法,10年中治疗1115人次。1981~2007年,使用吡喹酮药物治疗,有两种方法:一是2天疗法,按体重每公斤一天40毫克,最多不超过2400毫克;二是1天疗法,按体重每公斤60毫克,最多不超过3600毫克。此法疗程短,效果好,反应轻微,全面推广。27年中共治疗536人次。血吸虫病治疗免费,治疗期间,农村劳力抵义务工。

表29-10 1956~2007年查病治病情况表 单位:人

img3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