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昆虫病毒与农业害虫防治

昆虫病毒与农业害虫防治

时间:2022-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世界各国分离的1000多种昆虫病毒中,NPV占464种,GV占123种,已向政府登记注册的不多。由于杆状病毒作为杀虫剂具有许多优越性,目前,已被世界各国公认并用来防治农林害虫,并进行病毒和其他因子的综合防治的研究。昆虫人工饲料的研究促进了病毒的生产。
昆虫病毒与农业害虫防治_高尚荫文选

一、昆虫病毒与农业害虫防治

197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与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联合召开会议,研究利用昆虫病毒防治农林害虫与卫生害虫的问题。许多国家都在不同范围内开展了利用病毒治虫的试验。1973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和粮农组织推荐利用杆状病毒为现阶段大面积治虫的类群。从世界各国分离的1000多种昆虫病毒中,NPV占464种,GV占123种,已向政府登记注册的不多。在美国有棉铃虫NPV(Heliothis zea NPV)、黄杉毒蛾NPV(Orgyia pseudotsugata NPV)、舞毒蛾NPV(Lymantria dispar NPV)、苜蓿银纹夜蛾NPV(Autographa californica NPV)和苹果蠹蛾GV(Cydia pomonella GV)等[1,2];在前苏联有Lymantira spp.NPV、菜粉蝶NPV(Pieris rapac NPV)、甘蓝夜蛾NPV等;日本有赤松毛虫CPV(Dendrolimus spectabilis CPV);澳大利亚有棉铃虫NPV(Heliothis punctigera NPV)[1,2];我国尚无向国家登记注册的规定或条例。采用鉴定会方式,已被鉴定的有菜粉蝶GV(Pieris rapac GV)、茶毛虫NPV(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NPV)、大尺蠖NPV(Ectropis obliqua NPV)、豆银纹夜蛾NPV(Plusia agnata NPV)等。此外,从各种农、林、果的昆虫中还分离了病毒130多种,主要是NPV、GV和CPV。近几年来又有虹彩病毒、痘病毒、浓核病毒和细小病毒分离的报道。具有实用价值的还有黄地老虎GV、茶卷叶蛾GV、马尾松毛虫CPV、大菜粉蝶GV,在全国各地应用很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

由于杆状病毒作为杀虫剂具有许多优越性,目前,已被世界各国公认并用来防治农林害虫,并进行病毒和其他因子的综合防治的研究。但病毒治虫亦有不足之处,如潜伏期长、杀虫谱窄、养虫生产繁琐等。

昆虫人工饲料的研究促进了病毒的生产。在美国、英国和前联邦德国一些学者正在采用细胞培养生产病毒并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在我国昆虫病毒制剂尚未正式投入生产,作者认为在生产病毒制剂时,对病毒的标准样品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的测定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没有病毒的标准样品就不能保证病毒制剂的质量和安全性,再者安全性的试验也是不可缺少的,虽然,一般说来杆状病毒比较安全,但是从病死虫中收获病毒时在病毒的内部或表面还可能带有其他病毒,国际上要求检查时,除对一些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和植物进行安全试验外,还要对三种或更多种的不同细胞培养作体外检查不是没有道理的。

对于制剂的辅助剂,如对紫外光的保护剂、粘附剂、扩散剂和诱虫剂等也必须考虑。在施用病毒制剂时,必须根据田间虫口的密度、虫龄以及季节和温湿度来决定病毒制剂的剂量或病毒浓度。

如何提高昆虫病毒的效力,Tanada[4]等在研究小麦星粘虫NPV(Pseudoletia unipuncta NPV)时,发现其毒力不强。但将此NPV与在夏威夷分离的一株—星粘虫GVH混合感染粘虫时,其毒力大大提高,经多年研究,从GVH的包涵体中分离出一种增效因子SF(synergistic factor SF),并弄清了此SF的化学成分、理化性质、作用机制、作用位点等。

用提纯的SF活性更强[4,5,6]。SF是酯蛋白,是颗粒体蛋白的主要成分之一,占总蛋白的5%~20%,分子量为126000U,含有磷酯、氨基酸17种、1331个,其中以CLY(甘氨酸)为最多[7,8]。SF对蛋白酶有抗性,但易被磷酯酶C水解,而增效作用消失。经层析鉴定,SF的磷酯为二甘油酯,其功能是起增效作用,连接SF间的多和SF起保护作用。SF的作用位点在中肠的绒毛膜表面[9]

胡远扬[7]1981年从稻纵卷叶螟GV(Craphelocrosis medinalis)分离出一株GV,毒力不甚强,当用斜纹夜蛾NPV与cmGV混合感染时,其杀虫率大大提高。从混合感染病虫的超薄切片中观察到在病虫的脂肪体、气管基质和血细胞中两种病毒同时增殖,少数细胞中能看到GV和NPV同时增殖,即NPV在核中增殖,GV在细胞质中增殖,经常可见它们在相邻的细胞中各自增殖。

从上述两例使我们受到启发,在同类宿主的不同病毒或不同宿主的不同病毒之间的混合感染可能是有益的。

近年来,许多学者正在研究试用遗传工程手段,组建新的病毒株,再用发酵法生产病毒制剂,工作刚刚开始。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十分薄弱,我们必须重视这个问题,赶上世界先进科学水平的前进步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