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审美中的一些概念

审美中的一些概念

时间:2022-09-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使我们能够分辨不同风格的美,能够更清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需要掌握一些概念。就拿柳永和苏轼的词来说,我们能够感觉到它们的不同,却不一定能够把这种感觉说清楚;而要说清楚,是需要掌握一些概念的。中国古人曾提出一些意思差不多的词,如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秀美与壮美,等等。这时,忒拜开始闹瘟疫,据说,要消除瘟疫,必须查出杀害前国王的凶手。喜剧或喜剧性,是与悲剧、悲剧性风格相反的一种美。

我们先来欣赏两段宋词: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另一段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前一段的作者是柳永,后一段的作者是苏轼(即苏东坡)。二人都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这里引用的两首词也同样出名。这两段词的确都很美,不过,当我们欣赏时,得到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简单地说,这是两种不同的美。据说,苏轼有一次请人评价自己的词和柳永的词,那人回答说,柳永的词适合十七八岁的女孩子手拿精巧的乐器来演唱,而苏轼的词则必须身强体壮的大汉手执铁板来演唱。

当你读这两首词后,能不能用恰当的概念来表达自己的不同感受?

我们欣赏某个审美对象时,会有所感触,会感觉到对象向我们传达某种美,这时,我们经常会不由自主地感叹:“真美啊!”能感受到事物的美,说明我们懂得了审美。不过,如果只能笼统地感觉对象的美,不能对不同风格的美加以辨别、对不同的感受加以表达,就说明我们的审美活动还是比较初步的。为了使我们能够分辨不同风格的美,能够更清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需要掌握一些概念。就拿柳永和苏轼的词来说,我们能够感觉到它们的不同,却不一定能够把这种感觉说清楚;而要说清楚,是需要掌握一些概念的。这些概念,其实就是一些词汇,都是自古至今的艺术家、理论家从艺术创作、审美实践中逐渐提炼出来、被人们广泛接受的。这样的词汇很多,我们这里只挑选其中比较重要、常用的几个。不少词汇还相当复杂,我们这里只谈它们最基本的含义。

一、优美与崇高

优美、崇高是西方人习惯使用的词,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现在的中国人也经常使用它们。中国古人曾提出一些意思差不多的词,如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秀美与壮美,等等。

什么是优美?就是优雅之美、柔媚之美。一种审美对象,无论是人、自然景物还是艺术品,如果是精巧的、秀丽的、和谐的,就会让我们感觉到优美。前面引用的柳永的词,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优美:它描绘的景物非常秀丽,抒发的感情非常细腻。人们很喜欢美的东西,以至于他们所说的美,通常就是指优美。

什么是崇高?就是雄伟之美、壮阔之美。如果对象具有雄浑、伟大、豪放、有力等特点,我们就会认为它是崇高的。与柳永的词构成鲜明对比,苏东坡的词气势磅礴、胸襟豪迈,就体现了比较典型的阳刚之美或崇高。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对优美、崇高加以对比,这样对它们的理解就会更简单明了一些。

(1)体积的大小。优美的东西一般体积都较小。例如俊秀的人体、流水潺潺的小溪、玲珑秀丽的山丘、婉转鸣叫的小鸟,都是优美的东西。崇高的东西通常体积巨大。例如高大的人体、奔腾咆哮的江河、绵延千里的崇山峻岭、展翅云霄的大鹏,不会让我们觉得优美,却能使我们体会到崇高、壮美。

(2)速度的快慢。优美的东西往往是静止的或者运动舒缓的,而崇高的东西通常是奔腾的、急速的。

(3)形式的刚柔。优美的东西,总是较为匀称、和谐,线条柔和,而崇高的东西一般相反,是不匀称、不和谐的,外形上给人突兀、坚硬的印象。

(4)力量的强弱。优美的东西不以强大的力量取胜,经常是柔弱的、纤巧的。崇高的东西则表现得孔武有力。

图2-1-4 [意]拉斐尔《美丽的女园丁》

(5)心理作用的平静与激动。任何形式的美都会触动人,如不能触动人,就不能叫作美了。但是,大体上看,优美的东西与崇高的东西造成的心理感受还是不同的。优美之物让我们觉得和谐、愉悦,使我们的心情变得平静、松弛。如一弯明月,会产生一种宁静祥和的气氛,我们身处其中,心情会不由自主地放松下来。崇高之物却不然,会给我们带来强有力的感官刺激,在带来愉悦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到紧张、震惊甚至害怕。假如我们仰观浩渺的星空,自身的渺小、短暂与宇宙的苍茫、永恒之间会形成巨大反差,这种反差在我们的内心很容易造成强烈的情感波动。

为了更好地体会优美与崇高各自的特点,不妨再拿西方的两件艺术作品做例子:一是16世纪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的画作《美丽的女园丁》(见图2-1-4),二是同一时期的米开朗琪罗的雕塑《摩西》(见图2-1-5)。即便我们不了解两件作品的各种背景知识,也能充分体会到,前者代表着优美,后者则是崇高之美的典范。

二、悲剧与喜剧

我们知道,戏剧中有悲剧、喜剧的分类(关于这一点,在后面的章节中还要谈),不过,这里所说的悲剧、喜剧,含义有所不同,它们不是指两种戏剧,而是艺术作品中两种不同形式的美,或者它们给人造成的两种不同美感。如果担心混淆,可以把这两个词稍稍改动,叫作悲剧性、喜剧性。

图2-1-5 [意]米开朗琪罗《摩西》

悲剧或悲剧性当然体现在悲剧这种戏剧当中,但不仅如此,还可以体现在各种艺术当中,如小说、音乐、绘画等。某一艺术作品如能引发我们的悲伤,它里面就包含着悲剧之美。什么是悲剧?哲学家、艺术家说过很多,而鲁迅有一个很简明扼要的说法。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他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著名悲剧,它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俄狄浦斯是忒拜国王的儿子,国王占卜得知,这个儿子命中注定将来要弑父娶母,因此,儿子一出生就被遗弃了。俄狄浦斯后来被另一个国王收为养子,长大后也知道了关于自己命运的那个预言。为了反抗命运,他就逃往外地,想不到恰恰逃到了忒拜。在路上,由于一时动怒,他杀死了一个老人。再后来,他被忒拜人拥戴为国王,并娶了前王的寡后。这时,忒拜开始闹瘟疫,据说,要消除瘟疫,必须查出杀害前国王的凶手。俄狄浦斯为了拯救忒拜人,四处探访,最后却发现凶手就是自己,并且前国王竟然是自己的父亲,自己所娶的竟然是亲生母亲。俄狄浦斯悲痛万分,刺瞎了自己的双眼,请求放逐。

显然,这是一个悲剧故事,里面就包含着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悲剧性直接引发我们的悲伤、恐惧,悲伤、恐惧又是一些消极感受,因此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人们为什么喜欢悲剧作品?或者说,为什么会有悲剧之美这种东西?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悲剧性作品往往涉及一些严肃、重大的问题,人们对这些问题加以思考,是有益的。再如,悲伤、恐惧是一些消极情绪,这些情绪如若总是积聚在内心深处,是有害身心健康的,而悲剧性作品则把这些情绪诱导出来,就等于给人制造了宣泄消极情绪的渠道。又如,悲剧性作品能引发人的怜悯之情,这会使人更加理解、同情别人。

喜剧或喜剧性,是与悲剧、悲剧性风格相反的一种美。艺术作品如能带给人各种各样的笑,我们就说它具有喜剧之美。有的艺术作品利用特定的手法,对某些不良现象加以揭露、批判,能引起我们笑,这是讥笑、嘲笑。还有的艺术作品,对事物的态度不是揭露、批判,而是肯定、赞许,也能引发我们的笑,这时的笑不是讥笑、嘲笑,而是由幽默、诙谐产生的轻松愉快的笑。

喜剧性来自何处?从一个鬼脸儿、一个滑稽的动作,到披着冠冕堂皇外衣、本质上却卑劣无能的可笑之人,都会造成喜剧性。

可以看到,喜剧性与悲剧性有明显差别。悲剧性通常涉及严肃、重大的社会、人生问题,喜剧性与之不同,可能涉及严肃、重大的问题,但更多的则仅仅涉及生活中很琐碎的人或事。悲剧性能够净化人的情感、心灵,喜剧性则侧重使人心情舒畅,培养人的机智、智慧。

三、沉郁、飘逸与空灵[10]

以上几个概念都来自西方,而沉郁、飘逸、空灵这几个概念则来自中国传统文化,是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词汇,并且很难原汁原味地翻译成西方的语言。顺便说明的是,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概念非常多,绝对不仅仅是这一节里提到的这几个。

所谓沉郁,简单地说,是指艺术作品具有深沉、浓厚的情感。这种情感往往体现了艺术家对人类的发自内心的关切、同情。由于很多时候,社会环境艰难困苦,人民的生活充满痛苦,艺术家的仁爱之心就表现为哀伤、悲愤的情绪。当一件艺术作品蕴含着这些情感、情绪时,就会产生很强的感染力,就能激发起欣赏者同样的情感、情绪。这时,我们就说,艺术作品具有沉郁的风格,或者有沉郁之美。

杜甫的诗是沉郁之美的代表。例如他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再如他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些诗篇都饱含着深沉而真挚的情感。

飘逸的特点在于艺术作品塑造的形象潇洒奔放。有的艺术家,其思想情感的基调不是对人、对社会的深厚的仁爱之情,而是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向往。在这些人的作品中,通常充满着天马行空的遐想、意气风发的气概,使得欣赏者也不禁浮想联翩、心神飞扬,体验到超脱各种束缚、心灵自由的愉悦。

诗歌领域,李白最能体现飘逸之美。例如,他的《梦游天姥(mǔ)吟留别》《将进酒》等,都是这方面的典范。前者中有名句:“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后者中有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些名句都反映了李白诗歌的飘逸风格。另外,飘逸之美在书法、绘画等领域也有所体现,如古代书法家草书、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等。

对于普通人来说,空灵这个词略显抽象,不太容易把握。我们可以先举一个例子。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有首小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这首诗描绘的图景之中,遍地茫茫白雪,天上没有飞鸟,地下没有行人,寒江之上,一叶孤舟,其上只有一个渔翁独自垂钓。我们读这首诗,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片寂静的气氛,这里远离所有的喧嚣。同时,这种寂静不是像月球上的死寂,而是有人或其他生命在其中,只是这些生命摆脱了各种烦扰,以极其平和、宁静的方式生存着而已。这样的作品所表现的,就是空灵。空灵之美让我们的心灵平静下来,并且有可能在平静当中,对人生、宇宙的道理有所体悟。

空灵风格的作品,大都与《江雪》相似。唐代诗人王维是这种风格的代表。如他的《鹿柴》就很有名:“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再有《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山涧中。”

四、情趣

情趣也是一个中国色彩非常浓厚的词。情趣,简单地说,就是情调、趣味。有些审美对象,不一定具有什么深刻道理或者教育意义,却可能让人觉得有情调、有趣味。对于很多艺术作品来说,富有情趣就够了。因为,人并不需要时时刻刻思索什么道理,或者接受什么教益。人应该有点时间,就像儿童那样,在单纯的情趣当中放松自己的心灵。所以,那些有情趣的东西是美的,对于我们是有价值的。

图2-1-6 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

齐白石是我国现代最著名的画家之一,他的许多作品都是以情趣见长的。他画花鸟虫鱼,所画之物大多平常、琐碎,也未必有什么高深的立意,但这些作品却很受群众喜欢。究其原因,就是齐白石的画往往情趣盎然。有这样一个故事:1951年,著名作家老舍从古人的诗里抽出一句——“蛙声十里出山泉”,请齐白石以此为题作画。蛙声可听却不可见,并不适合用画来表达,况且又是“蛙声十里”,就更难表达了。齐白石最终画了一道从山石中淌出的山泉,水中有三群小蝌蚪正顺流而下,流向远处的水塘。画中没有蛙声,甚至连青蛙都没有,但由于构思巧妙,能使我们仿佛听到不绝于耳的蛙声。我们越是欣赏这幅画,就越觉得它的精妙、有趣(见图2-1-6)。齐白石一些很小的作品,也很有情趣。如他画了一只杯子,里面插有两朵小花。画很简单,但关键是两朵花画得非常别致:仿佛是两个人,相向对视,正在低声谈心。

五、丑与荒诞

审美对象给予我们的,不仅有优美、崇高等正面的感受,有时也有反面的感受。丑、荒诞就属于反面的感受。所以,对于这两个概念也应该有所了解。

让我们感觉到丑的事物,无论是在现实生活里还是在艺术作品中,都是较为常见的。有美就有丑,这是必然的。能体会到某些事物的丑,正好说明我们有比较健全的审美能力,因为,丑不过是美的反面。所以,从各个方面来说,丑都与我们的审美活动如影随形、始终相伴。

世界上存在丑的事物,这容易理解,不过,艺术家们为什么在作品中有意塑造丑的形象?为什么不去只塑造美的形象来使人赏心悦目,反倒拿一些丑的东西来刺激人?这个问题很复杂,我们只做一点简单的解释。首先容易想到的一个原因是,丑是生活的一部分,既然要全面地反映生活,就不能只反映美,还必须反映丑。美的事物有其来龙去脉,丑的事物同样如此。因此,欣赏丑的形象,也能启发我们的想象,加深我们对生活的认识。再一个原因是,有些事物在一个方面是丑的,在另一个方面却是美的,为了反衬美的一面,艺术家有意突出丑的一面。我们熟悉的一个例子,是19世纪法国作家雨果的名著《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他外貌十分丑陋,心灵却非常高尚。雨果把敲钟人塑造成这种样子,能给我们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还有一个原因是,有时事物之所以让人觉得丑,是因为事物在某些方面比例适当,换个说法,是某个方面特别突出、夸张。这时,事物固然让人觉得丑,但同时也会让人觉得事物有个性,而有个性的东西经常让人觉得有魅力。在这种情况下,美与丑的界线其实是相当模糊的,或者说,美与丑是混杂在一起、难以分辨清楚的。有句话说,“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大致就是指这种情形。

以上所讲的这些词都有很长久的历史,也就是说,这些概念包含的观念都很传统。可是,荒诞却与众不同。这个词进入到审美领域中来,只是最近一百年的事。我们通常认为,事物都应该有目的、有意义,这才合乎情理。我们还认为,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应该有秩序,这样我们才会觉得安全,才会过有条理的生活。可是,按照现代一些艺术家的理解,我们周围的事物、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却不是这样。他们喜欢说,很多事物是没有目的、没有意义的,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也是混乱的,没有什么条理、安全可言。他们对事物、世界的这种理解、感受,就是荒诞。他们的作品向我们传达的观念、给我们造成的感受,也是荒诞。显然,作为一种艺术风格,或者作为我们从这种风格中得到的审美体验,荒诞与上面所介绍的优美、崇高等都大不一样,是一种独特的东西。

表达荒诞的经典作品,是爱尔兰剧作家S·贝克特的两幕戏剧《等待戈多》。这出戏首演于1953年,之后的几十年里在西方国家影响都很大。它几乎没有什么情节,只是表现两个流浪汉在空荡荡的路上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戈多是谁?为什么等他?流浪汉们都不知道。第一幕中,两人在无聊中等了一天;第二幕中,又无聊地等了一天。在等待过程中,为打发时间,两人无非说些无聊的话,做些无聊的动作。剧本结束时,戈多始终没有出现。《等待戈多》表现的是现代人对人生的幻灭感,强调生活的无目的、无意义。

本章要点

审美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对于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它能够给我们带来乐趣,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能够陶冶我们的性情;能够使我们增长见闻,提高认识水平;还能有助于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审美很重要,但人的审美素质需要培养。审美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审美心胸或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趣味。对于进行审美活动来说,这三个方面的素质都非常重要。

我们从事的活动多种多样,而审美活动是其中之一,有自己的特点。主要是:我们的思想情感在审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审美活动和吃穿住行、科学认识这些实际活动有关,却又超越了对实用、求知的考虑;对于同一对象,人们的审美结论有同有异,即审美标准存在共性和差异。

为了更好地进行审美活动,需要对一些基本概念稍有了解。这些概念主要包括: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沉郁、飘逸与空灵;情趣;丑与荒诞。这些概念对于描述审美对象的风格、表达我们的审美体验,是有重要帮助的。

思考与练习

1.为什么说审美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2.审美素质包括哪些内容?

3.简单谈谈什么是审美心胸、审美能力、审美趣味。

4.审美活动有怎样的特点?

5.尝试欣赏一两个艺术作品,注意用学到的基本概念加以概括、分析。

【注释】

[1]参见[美]理查德·加纳罗、特尔玛·阿特休勒:《艺术:让人成为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12页。

[2][德]F·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52页。

[3]转引自刘仲林:《科学臻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页。

[4]语出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卷三);转引自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4页。

[5]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448~449页。

[6]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7]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12页。

[8][美]詹姆斯·埃尔金斯:《视觉品位》,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9~30页;转引自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8页。

[9]参见戚廷贵:《艺术美与欣赏》,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62~263页。

[10]这几个概念的介绍,主要采纳了叶朗先生的说法,见其《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13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