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最美中秋月

最美中秋月

时间:2022-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季里,秋天的月亮最美也最有情致,而中秋月则是秋月的极品。“仲秋”,是指秋季为农历七八九这3个月中的第二个月。中秋节的文化习俗活动,最盛行于北宋年间,并正式将八月十五固定为节日。中秋节除了祭拜月亮、吃月饼、思团圆外,历代的文人墨客对赏月吟诗也颇有雅兴。毕竟中秋之夜,明月当空,被人们喻为最有人情味、最有诗情画意的好日子。

从窗向天空望去,月亮斜倚在我家对面高楼的顶上,圆圆的,黄黄的。稀疏的云散淡地镶在天空,被月光衬托得白白的,深蓝色的天空显得很高远。

如此美好的夜晚,我决定去我家附近的花园赏月。

月亮伴随着秋风,正好让心灵休憩。

初秋的萧瑟之气还不浓厚,白天阳光的燥热,依然让我渴求凉爽的风。在这个月圆之夜,我从蜗居的斗室走出去感受这中秋之夜。

我家附近的花园人很少,我坐在花园的长椅上,顺势躺在了上面。初秋夜晚凉爽的风吹过,很温柔,消去了白天的浮躁。

我闻着野草的香味,聆听着蟋蟀的声音,尽情地享受着这一切。我仰头看着那轮圆月,还有相伴的明亮的星星,感到十分的惬意。

每年都有一个中秋节。在中秋,会有一轮柠檬色的圆月,或是早早地挂在天空,或是阴郁地蔽于云层,这夜的月儿,注定是圆圆的。

一直不能明白,究竟是以为夜晚人类更脆弱,还是因为更空闲,人们在夜晚变得更加多情伤感;也不明白,是由于人们在夜晚的多情才喜欢上月亮,还是由于喜欢月亮而变得多情。不过没有关系,事实是,我们喜欢月亮。

相比于太阳,月亮虽然不能给我们生存的光和热,却给了我们太多的情感寄托,我觉得月亮是多情的物儿,有着喜怒哀乐的感情,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演绎着性情中人的悲欢离合,总觉得自己是个情商较低的人,对于月儿,总觉得读不懂,也就渐渐地疏离了它。

近来,生活的磨练,心智也较以前成熟了些,和月儿不由得亲近起来。四季里,秋天的月亮最美也最有情致,而中秋月则是秋月的极品。去年的中秋,我为赏月做好了准备。

天快黑时,我在厨房里忙碌,想要烹制出丰盛的晚餐,虽然厨艺不怎么样,却也是乐呵呵的,毕竟是给家人享用的中秋晚餐。在锅碗瓢盆的交响乐声中,我很快乐。

突然,传来可爱的童音,“月亮,快出来吧,我们一起吃月饼啊!月亮,出来吧!”我隔窗看去,是对面楼的阳台上一个小男孩对着天在张望。

呵呵,可爱的孩子呀!我的笑容也绽出,儿时的中秋夜浮现在了我的心头,引我陷入无限的遐思……

那时,我还小,记得中秋节夜晚,月儿当空,宁静的乡村里,有不少人家搬出小方桌,摆上芋艿、西瓜、葡萄、石榴、苹果、月饼等供品,先由老人点燃红烛高香,随后全家人依次祭拜月亮。有一年,祖母携我路过熟悉的邻居家门,也叫我下跪祭拜。年幼的我虽不懂啥意思,但能赏得一个白糖馅饼,心里也十分开心。

不过,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知晓“中秋”一词,是出自于《周礼》中的“仲秋”。“仲秋”,是指秋季为农历七八九这3个月中的第二个月。之所以后来改为“中秋”,是因为八月十五恰值三秋之半,是中间一个月的正中间的日子。“仲”,本来也具有“中”的含义。北方人称之“八月十五”,南方人习惯叫“八月半”。而“中秋节”的形成,主要起源于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拜月”的祭礼制度,随之贵族和文人也纷纷仿效,逢至中秋节,点烛烧香,祭月拜月。后来这种习俗慢慢流传民间,也就形成了古老的传统活动。中秋节有许多的传说,流传甚广,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流传至今。

中秋节的文化习俗活动,最盛行于北宋年间,并正式将八月十五固定为节日。至明清年代,中秋节已与元旦(春节)齐名,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而“月饼”一词,最早出自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市食点心,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且如有枣箍荷叶饼、芙蓉饼、菊花饼、桂花饼、月饼、梅花饼、开炉饼……”所谓月饼,最初是民间家庭制作大小不等的面饼,都呼为“月饼”。后因有苏轼“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的诗句,市面上才出现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来越精细,不仅馅料考究,外形美观,还印“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图案,寓月之圆祈人之团圆。

中秋节除了祭拜月亮、吃月饼、思团圆外,历代的文人墨客对赏月吟诗也颇有雅兴。其中有李端的《拜新月》:“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细雨人不同,北风吹裙带。”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又有李峤的《中秋夜》:“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这些诗篇都十分念情,至今仍被后人传诵。“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知此。”

此时此刻,月亮变得更加皎洁,我久久地注视着它,似乎怎么也看不够……但我还是喜欢吟咏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虽说写的不是中秋夜景,却往往更让人有所感慨,思绪联翩。毕竟中秋之夜,明月当空,被人们喻为最有人情味、最有诗情画意的好日子。“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风清月明,对酒当歌,潇洒狂放,诗人风采令人神往。

有月的地方,一片群星黯然失色。那时望月,它还是略微肿胀的椭圆,懒散地散发出晦涩的光。旁边的星或多或少地发出细小的光,亮,却不夺目,远处的蛙声,近处的荷塘,下是广袤的土地,上是灿烂的星辰,一派和谐。现在,它绚灿,它夺目,它傲然睥睨,它惟我独尊。中秋的夜晚,都是全家团圆,聚在一块儿,看着电视,唠唠嗑,嗑瓜子,吃月饼,品茗茶,茶香氤氲间,多少幸福。这也是月的好处之一吧,它至少给了我一个理由,让全家团聚。要知道,在这个节奏感极强的城市里,这是多么少见。中秋就是一个习惯,一个让流离异乡的人重返故土的义务。

电视中两次提到李清照的词:“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站在月下,我有丝怅然若失。这个本该快乐的夜晚,我却想到了貂蝉拜月时的寂寥。那是乱世中孤寂拜月的一抹红颜哪,腥风血雨中,多少哀愁,多少无奈!

月,你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承受这一切的?你怀着淡定的心目睹一切,你跨越千年,你遍览尘世无数爱恨纠葛。圆滑如你,你真的淡定如初吗?你清冷的月光普照大地,没有太阳的艳不可挡,只是淡淡的,淡淡的忧愁。你的光芒使众星黯然失色,你,孤独吗?

月儿亮亮的,亮得让大地一片银白,也许是代替太阳来值班吧,我常这样想。月儿是清新纯净的,好像刚从溪水中洗浴过似的,似乎还带有溪水边野果的香气。月儿是高贵神秘的,它高高地挂着,遥远而不可即。看着月亮里的桂树,我会缠着祖母讲那嫦娥和白兔的神话故事。

有时为了离天空的月儿近些,就盛一盆水,对月放下,里面就会有一轮晃动的月亮。浅浅的水,好像变得很深很深,月亮就在水的深处,用手搅动水,月儿就会时聚时散。中秋夜总在欢笑中瞬间过去,那月,那月下的我们,手中的月饼,却挥之不去。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中秋节文化习俗在渐渐变化,最大的特色似乎只剩下品赏月饼了。但是,出于国人对中秋节的钟情,这一天,不管男女老幼、富裕贫困,都会观赏圆月、品尝月饼,寄托思念。真可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也许让中秋之夜,更多地赋予了思念亲人的色彩显得更亲切,更深沉。我之所以相信中秋的神话故事,是因我的血液里,流淌的是中华民族文化,崇尚家庭团聚的主题。

如今的中秋,不用在外奔波,不用为繁琐礼节烦闷,又可以像儿时那样过一个中秋了!晚餐后带儿女们去阳台上赏月,月儿却是变幻的,它可是从远古来,从故乡来?

秋月无边,既是一种空间物质的形态,更是一种人文意识的形态。作为一个中国人,在这样的形态里怀古,乡愁,思亲,幽怨,我想,这就完全能够理解。

一会儿,月儿轻盈地行走在广阔的田野上,美丽的身影清晰可见;一会儿,轻轻跃入水中,朦朦胧胧,好像有一层水雾;一会儿又悄悄躲入丛林,似藏在林中休憩。月儿,或隐或现,或明或暗,不像儿时的月儿,总是朗月一轮,悬挂空中,就连那光芒也总是暖暖的。想念儿时的月儿,也同样爱着当今的月儿。

当今的月儿更富有情致,也更像人生。它走过各种各样的地带,走出迥然不同的景致,却一样美丽,一样动人。身边的儿女却不管这些,也像儿时的我一样快乐,眼中只有“走在广阔的田野上”的月儿。这就是人生的阶段吧!岁月让人睿智,生活使人丰富。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心情。

中秋夜,静幽幽的,心却甜甜的。这正如一首歌的歌词所唱:“天上有个月亮,水中有个月亮……”

但愿今年人更美、月更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