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区块链信用市场分析

区块链信用市场分析

时间:2022-09-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区块链带来了一种数字虚拟资产确权模式,以比特币区块链为例,其本质是一种分布式麦克斯韦妖智能系统。所谓分布式记账共识,实际上就是希望建立一个麦克斯韦妖的智能系统。区块中的每笔交易必须核对时间戳,保证没有重复支付,这才能“链”成一个合法链条,就是所谓的区块链。区块链就是这样通过全网节点共识记账建立信用,这些节点就是麦克斯韦妖,它们保证了比特币的信用系统保持在没有重复支付的低熵状态(实际上它能为全球

区块链带来了一种数字虚拟资产确权模式,以比特币区块链为例,其本质是一种分布式麦克斯韦妖智能系统(完全不依赖互联网之外的第三方)。这为未来互联网新经济高效低成本的信用生产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范式。所以,北京市金融工作局书记霍学文博士评价区块链为“未来金融的基础设施”。[1]为了理解区块链,有必要了解一下信用产生的历史。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定义,信用“指在交易的一方承诺未来偿还的情况下,另一方为其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行为”[2]。这个定义也反映了最早的市场应该是以物易物的,但是这种交易效率极低。所以为了让市场的效率提高,加入了信用。这种所谓的信任、信用,就产生了金融。金融亦被称为市场的润滑剂,正因有了金融的润滑作用,市场才能高效运转。而纵观整个人类的信用史,选择无外乎两种,要么相信物,要么相信人。这其中有一个帕累托改进的概念。所谓的帕累托改进,一定是各方都受益的。

信用生产偏向于人,或者偏向于物。以做生意为例,产生偏向于人的信用最典型的行为是一帮人一起喝茶、吃饭、喝酒、唱卡拉OK等,这些实际上在某种情况下是产生信用、形成人脉的过程,这是信用最原始的起源。但偏向于人的信用是远远不够的,两个互不相识的人之间信用的产生需要依靠物。

中国最早的偏向于物的信用与以贝壳为代表的早期一般等价物息息相关。部首带“贝”字的“货”“资”“赎”“買”“赊”都与金融有关,贝币是中国最早的信用物的代表。后来全球贸易信用的承载物过渡为金银。牛顿在英国建立金本位,中国明朝张居正建立银本位。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在中国“银子”都是财富的证明或象征。这都是相信物的信用。但是只靠金银,市场还是会出现问题。随着生产慢慢扩大,每次交易的物品变多,交易过程中需要交换大量的银锭,大量的银锭需要通过押运交换,为了保护押运物的安全,还产生了镖局,但其成本是极高的。于是银票出现了。银子不再需要押运,由纸质的银票替代大量的银锭,并且承诺通存通兑。中国的票号即最初的银行也因此产生。这些机构绝不仅仅是用一张纸为大家提供方便,最根本的是开出的银票随时可以兑付。银行最根本的作用就是为这个社会生产信用(参考第1章)。金银终归是一种自然资源,它的存量是有限的,所以一定要产生这种金融中介,它要为市场生产信用,如果市场上的信用量远远低于交易所需,显然很多交易就无法顺利进行。

票号是贪婪的,多开银票,可以多赚利息,所以它们有动力多开。按照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所讲,如果多开的面额为贵金属存量的5倍,票号是可以正常运转的,但如果多开10倍,甚至20倍,一旦出现挤兑,票号马上就会崩溃。胡雪岩,清朝时的首富,就是这么被挤兑搞垮的。当初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想建立美元的全球信用,希望大家相信美元的价值,宣称美元可以随时兑付美联储的黄金。时任法国总统的戴高乐提出美元要真是世界货币的话,意味着美国永远不怕负债,借再多的钱只要打开印钞机即可归还。所以法国决定,当时赚取的每一美元,马上要求兑付美联储的黄金。执行几年后,美国自己算了一笔账,发现储备黄金不够归还对法国一个国家产生的贸易逆差,一旦面临信用破产造成挤兑,美国会马上宣布国家信用破产。所以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完全脱离关系。但是货币一旦和物完全脱钩,那通货膨胀就如脱缰的野马。从美元宣布和黄金脱钩以后,美元兑换黄金的汇率从当初“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的35美元一盎司,发展到现在突破1500美元一盎司。

高红冰和韩锋在“关于区块链认知的对话”[3]中指出,其实银行的信用逻辑,与人们每天必须在商业圈喝酒、吃饭一样。网络时代,信用的生产,实际上就是依靠记账,银行用记账来生产信用。问题就是,我们有没有可能不相信过度中心化的系统,而回归到类似金银时代,利用共识算法来生产信用呢?

所谓分布式记账共识,实际上就是希望建立一个麦克斯韦妖的智能系统。每个记账人都变成麦克斯韦妖,为系统哪怕只做一点点贡献,但是整个系统很可能就能保持一个低熵,能生产最重要的信息——信用。全球信用资源现在是极其昂贵的。目前的这种信用生产模式,想让全球交易速度能够超过生产速度,实际上是做不到的,所以出现了新的技术——区块链。中国银行前副行长王永利对区块链的描述通俗易懂:区块链就是一种以大众记账来建立信用的模式。

最早创立区块链技术的是中本聪,2008年,他发表了一篇论文[4],第一段就写道:我要建立一个互联网上的支付信用系统,完全不依赖任何中心背书,完全不依赖任何第三方。他提出这项技术时,其实网络上已经出现了电子货币,但都是中心背书的。不靠中心背书,而是靠一种所谓分布式算法的支付信用系统,以前从来没有实现过。互联网本身的信息是可以无限拷贝、传递的,这本来是它的优点,但到资产确权这儿就是缺点了。所有权是绝对不能拷贝的,支付只能一次合法,如何才能防止重复支付呢?

中本聪设计了一种技术,通过全网用户共同证明每一笔发生的交易,具体的过程是在每一笔交易发生时,全网用户节点竞争,为其盖时间戳。而一旦盖上时间戳,同样一笔资产转移,比如甲转给了乙,就不能再转给别人了,因为时间天然流逝的属性,时间戳一定是唯一的。理论上这没有问题,但问题是,由谁来盖时间戳?他设立了一个奖励机制,每10分钟大家要竞争唯一合法记账权,除了要盖时间戳,证明记的账没错以外,还要有工作量证明——用它的算力去解SHA256密码学难题,如果谁能最快地解出来,全网其他节点就接受他是唯一合法记账人,就能获得奖励。最初,中本聪规定的是每10分钟,给全网唯一合法记账人50个比特币奖励,以后每隔4年奖励减半(2016年6月是25个,比特币现在很值钱,如2016年6月比特币单价最高为5000元)。这项技术刚推出来的时候,每个区块,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一个账簿,就是靠算力竞争出来的,这是一个合法的、大家都接受的账簿,全网同步。区块中的每笔交易必须核对时间戳,保证没有重复支付,这才能“链”成一个合法链条,就是所谓的区块链。区块链就是这样通过全网节点共识记账建立信用,这些节点就是麦克斯韦妖,它们保证了比特币的信用系统保持在没有重复支付的低熵状态(实际上它能为全球的数据和数字资产做公证)。这些记账的麦克斯韦妖分布在全球哪些地点呢?

挖比特币的“矿工”主要分布在北美、欧洲和中国。其中,中国占了比特币计算力的70%以上。虽然中国的矿工不是很多,但中国的“矿池”发达,算力非常强大。

中国算力的强大有一段历史。2009年中本聪将比特币的代码开源公布出来后,一开始并没有人“挖矿”,因为没有人知道比特币是什么,有什么价值。于是,中本聪自己挖矿,以保证每10分钟一个区块的产生。他默默无闻地挖了一年,他的钱包地址被奖励了100万个比特币。区块链公链是全网公开的,必须保证两个公开才能称之为合规公链:第一,程序开源,否则大家不会相信;第二,区块链账簿全网可查。中本聪的钱包地址是比特币的信用之锚。2010年,中本聪失踪了,可以说与他去中心化的思想一致。在整个去中心化思想中,全网只靠一个基础——共识算法,既没有理事会,也没有董事局,更没有哪个人来起中心化指挥作用。每个节点只是充当麦克斯韦妖,只要在系统中执行共识协议,系统就能维持低熵,就能够产生信用。事实上,比特币系统中的每个“矿工”都是麦克斯韦妖,通过消耗自己的算力,为这个系统维持低熵、生产信用做贡献。这与过去的“刷脸逻辑”完全不同,这是一个自然资源证明(类金银)的信用时代的再启。

2010年后,很多极客(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感兴趣并投入大量时间钻研的人)进入比特币系统,利用这个系统的底层技术解决了二次支付的问题。利用共识算法证明虚拟数字资产所有权和资产的唯一合法转移,这是第一代互联网原有的TCP/IP协议做不到的,所以以万向区块链董事长兼总经理肖风博士为代表的金融界人士称区块链为“价值互联网”。

2010年,有一位极客拉兹罗·汗耶茨(Laszlo Hanyecz)在“挖矿”的过程中发现用GPU“挖矿”比用CPU“挖矿”速度快800倍左右,于是,他用显卡做“矿机”挖到了大量的比特币。2010年5月21日,他用一万个比特币在极客社区购买了两个披萨并吃掉了,按照2016年6月的价格计算,这两个披萨价值4300万元。

2013年,比特币曾出现过度投机行为,有人投入了大量的资本建立“矿场”,但是由于投资时的币价在8000元左右,他们的挖矿成本也逼近该价位。所以当后来五部委(中国人民银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文规定合法金融机构不能为比特币交易充值时,比特币的价格从8000元急转直下到2500元左右,“矿场”为了维持运行,需要将挖出来的比特币卖掉,这又加速了币价的下跌,让大量“矿场”只能倒闭。2015年1月,比特币价格跌到933元的最低点。

这是一个标志性时点,是比特币区块链生死攸关的时刻。如果币价继续下行,会严重威胁比特币作为一个分布式信用生产系统的安全。在这个关键时刻,是中国“矿工”的智慧与勤奋拯救了比特币。中国“矿工”中有一个叫二宝(本名郭宏才)的人,他认为解决“挖矿难”最根本的办法是要找到非常便宜的电力。于是,他找到了四川与云南交界的地方。这里海拔落差大,而且水资源丰富,在山沟里,有一些当地的小水电站。二宝等人将“矿场”建立在这些地方,在得到便宜电力的同时也为当地的水电发展提供了一些资金,更重要的是,这拯救了“挖矿”产业。比特币区块链世界的去中心化其实也是遵循经济规律运作的,在整个系统中,只有挖矿成本真正下降,这个世界才能够维系下去。

由于成本下降,当比特币的价格维持在1000多元的时候,“矿工”还有微利。当时,中国有大量的“矿场”从内蒙古鄂尔多斯转移到了四川。人们还在不断探索,有没有可能到新疆利用风力、太阳能发电。正是中国“矿工”的努力,挽救了比特币区块链的实验。2016年年底、2017年年初,韩锋与DACA区块链协会一行人慰问了在春节团聚之日还始终坚守在一线的“矿工”们,他们坚守在缺少基础设施的偏远地区,令人尊敬(如图5-5所示)。

图5-5 DACA协会区块链“矿工”春节慰问团

辕询摄

[1]韩锋,等.区块链新经济蓝图及导读[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6.

[2]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征信基本知识,2014年1月14日,http://www.pbc-crc.org.cn/zxzx/zxzs/list.shtml。

[3]韩锋,等.区块链:新经济蓝图及导读[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6.

[4]Nakamoto S.Bitcoin:A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J].Consulted,2008: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