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微信的发端

微信的发端

时间:2022-09-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似乎是为了摆脱微信与移动QQ画等号的误区,2011年5月10日发布的微信2.0版本创造性地加入了语音对讲功能。随着微信社交属性的不断深化,微信的在线用户在2011年底首次突破了5000万人,取得了初步的成功。“朋友圈”的巨大成功,使得微信的使用人群爆发式的增长,在2012年的4月达到1亿。3个月后的7月19日,微信4.2版本降临。打通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业务线的微信,打通移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业务的微信,发展速度惊人,势不可挡。

1.1.1 微信的发端

2009年诞生的微博,创造性地将用户聚合在统一的平台上,人们习惯了坐在电脑前,在平台上沟通、交流、分享心得,体验到了全新的信息创造与接收方式所带来的巨大便利,没有意识到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方式正汹涌袭来。

3G智能传输网络的普及和智能移动终端的兴起,为一种有别于微博的崭新的信息交流方式和营销解决方案铺平了道路。开辟智能手机上新的通信工具成为移动互联网开发者在2011年竞相争夺的战略要地,“千信大战”一触即发。米聊、Talkbox、新浪微友、移动飞聊、360口信、MM、友信、速聊、微信等通信工具作为我国向移动互联网时代快速演化的必然产物,引爆了2011年的互联网移动通信市场。最终,微信依靠腾讯成熟稳定的生态体系,依托庞大的既有用户群体和清晰的产品定位,成为这场大战的最终胜利者,占领了智能移动终端通信工具的制高点,抢夺了大量的市场。

微信两年多的发展历程,并没有改变其底层基础结构,所发布的十几个版本无不体现在对功能、应用层面的创新

2011年1月21日,微信针对iPhone用户发布了微信1.0测试版。该版本支持直接导入QQ联系人资料,具有快速分享消息、照片分享、设置头像的简单功能。用户可以享受极速的楼层式对话(有点类似于论坛回帖的展现形式)、即时拍照发送以及个性化头像设置服务。但过于单一的服务内容,过于浅显的服务纵深,似乎只是QQ的移动化移植,并没有触动移动用户最为核心的使用需求。虽然有腾讯生态的大力扶持,注册用户也寥寥无几。

不过短短两个月,来自用户的体验反馈,让微信的研发团队清晰地认识到1.0版本的不足和亟待改进的内短板。3月21日,1.1版本正式发布,微信打通了腾讯微博,允许微信用户以私信的方式发送图片;而在移动对话端,则主要打通了手机通讯录,支持手机通讯录的搜索,实现了QQ账号、微信账号、手机通讯录的“三位一体”的账号关系体系,形成了微信所独有的移动用户生态系统。截至1.1版本发布,微信“熟人社交”、“强互动”的标签已成为骨子里面的基因。

10天之后的1.2版本,则将QQ中大家所熟知的多人对话搬到了微信平台上,群组功能的实现,加大了微信服务的覆盖面,而黑名单的引入,则让微信有了和手机通话类似的功能,避免用户被垃圾信息所侵扰,优化了用户的体验。

接踵而来的4月6日发布的1.3版本,微信团队致力于优化用户交互体验,基本确定微信主功能界面:分为微信、通讯录、找朋友(发现)和设置四个主导航按钮,在此后多次的版本更迭中,主功能界面始终没有大的变化;可以说,1.1、1.2、1.3版本是微信团队在1.0版本上的优化,更加丰富的功能提升了微信的品牌影响力,但却没有从本质上改变其QQ移动化替身的阴影,对用户的吸引力不大,注册用户不过四五百万人,发展远不如预期。

似乎是为了摆脱微信与移动QQ画等号的误区,2011年5月10日发布的微信2.0版本创造性地加入了语音对讲功能。语音对讲功能的实现,真正迎合了移动用户快节奏、碎片化的基本属性,将手机通信从双手打字的传统信息沟通方式中解脱出来,助力微信洗脱移动QQ的阴影,深深打上了属于自己的功能烙印。该功能的加入,使得微信的用户群第一次有了显著增长。

而从6月8日更新的2.1版本至8月3日更新的2.5版本,则在语音聊天工具的定位上,不断深化微信的移动社交功能。2.1版本寻找通讯录中使用微信的好友、2.2版本语音消息的离线化设置和好友推荐功能、2.5版本查找附近的人和语音记事本等功能,都是为这一目的而做出的大胆尝试,使得微信这样一个以熟人交流为主的工具迎合了同陌生人交流通信的需要,微信自此不再是单纯的即时聊天软件(个人IM工具),而开始向社交类应用发展。微信用户不断拓宽自身的社交范围,基于统一的移动化平台,在系统的微信生态圈中,随时随地交友、互动,用户规模也激增至1500万左右。

2011年国庆,微信在既有功能体系下,增加了后来为大家所熟知的“摇一摇”和“漂流瓶”功能,3.0版本正式呈现在用户面前。将支持的手机号段扩展至港、澳、台等地,拓宽了微信的人群覆盖面积,“摇一摇”和“漂流瓶”功能则加速了微信社交属性的推进力度。作为一种独特的信息输入方式,“摇一摇”在满足移动用户趣味性的同时,为日后加载更多的功能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随后的3.1和3.5版本,则在简化微信用户注册流程的基础上,允许全球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的注册申请,吸引着全球用户使用微信这一款产品,真正让微信走向了国际舞台,微信的英文版本WeChat也正式出炉。同时,在3.5版本中,还第一次将二维码概念融入到微信体系下,允许用户在各类阵地上分享自己的二维码,这应该算是日后“扫一扫”功能的铺垫。随着微信社交属性的不断深化,微信的在线用户在2011年底首次突破了5000万人,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2012年4月19日,微信发布的4.0版本首次引入了“朋友圈”概念。微信用户在朋友圈中可以分享图片、记录心情等,使得其每天的发帖量已经大大超过了微博最鼎盛的时刻,成为我国互联网最常用的社交工具,极大地增强了用户的使用黏性。同时,4.0版本的位置签到功能,能够让微信好友实时了解自身位置动态,为微信的移动定位技术的实现埋下了伏笔。“朋友圈”的巨大成功,使得微信的使用人群爆发式的增长,在2012年的4月达到1亿。

3个月后的7月19日,微信4.2版本降临。视频聊天插件的推出,让免费短信、免费语音的愿景成为可能,也让“微信到底要不要收费”成为当时热议的话题。免费信息概念的提出,对于用户来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对传统的移动运营商造成了巨大的业务冲击。同时,4.2版本还推出了网页版微信,让微信的使用用户不再局限在智能移动终端,在PC端,微信同样适用。打通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业务线的微信,打通移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业务的微信,发展速度惊人,势不可挡。

9月5日更新的4.3版本,新增了“摇一摇”传图功能,打通了电脑和移动终端的图片分享机制。用户只需摇动手机,便可将电脑中的图片移入手机当中;同时,4.3版本新增的“扫一扫”功能,使得二维码正式进入历史舞台。让营销从业者看到了微信营销的希望。入门门槛低、设计难度小、人群基数大,使得众多的企业投身于二维码业务当中,用户只需扫二维码,便可了解到丰富的企业营销信息,是微信对线上和线下的融合做出的一次大胆的尝试。

2013年1月15日,微信的使用用户达到3亿。在此背景下,2月5日微信4.5版本到来。这一版本进一步丰富了“摇一摇”和二维码的功能,用户可以将正在听的歌曲摇到手机当中;4.5版本同时还加入了语音提醒和根据对方发来的位置进行导航的功能。微信所承载的功能越来越多,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漫长的等待,众说纷纭的前景预测,微信5.0在人们的翘首以盼中如期而至,引爆了2013年的移动互联网市场。5.0版本的出现,不管是在线支付功能、表情商店、订阅账号的折叠、游戏中心还是二维码扫描条形码报价、实时街景、在线翻译等都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兴趣,堪称微信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次更新,与4.5版本相比,微信5.0版本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订阅号折叠功能。对微信上众多公众账号、营销账号影响最大的功能就是订阅号折叠功能。订阅号折叠将所有的公众平台进行折叠,用户订阅的营销账号都被收在“订阅号”里。用户必须先进入“订阅号”中,从众多订阅的营销账号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进行阅读。这一功能,能够免去用户被大量营销信息刷屏的烦恼,避免微信走上微博被营销信息充斥而造成价值下降的老路。但从企业微信营销账号的角度出发,则无疑是一次严重打击,订阅号折叠以后,公众账号无法在醒目的位置凸显自己的营销信息,营销效果将急剧下降。有研究表明,打开订阅号的用户,大部分只会将目光停留在前3个公众账号上,如此稀缺的资源,定将引起营销业者的激烈争夺。

(2)游戏中心。微信5.0版本第一次将游戏引入移动端,并赋予游戏以社交属性。“经典打飞机”、“天天爱消除”等游戏都是经典游戏的移动化产物。本身并不新颖、画面并不美观、操作并不简便,但却长期占据APP下载的榜首。其中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其社交属性,基于微信的庞大用户群体,如何提升游戏积分在好友中的排名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游戏本身给用户带来的感官体验。可以说,游戏中心是微信多年培养、维系用户社交功能的结果。未来,游戏积分、游戏道具等必将在微信生态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引领微信未来的发展。

(3)在线支付。微信5.0在线支付功能的推出,旨在利用人们碎片化的时间,满足移动用户碎片化的小额交易的需要。虽然目前的在线支付功能仍处在萌芽状态,开放程度尚有挖掘空间,支持的商户还比较少,想在微信上捞金的大量零散商家尚未接入微信支付、以内容传播为主的公众账号也并未接入微信的在线支付功能。但展现出来的潜力是巨大的,基于逐步成熟的在线支付功能,未来的微信,将能真正打通线上线下交易,移动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金融交易、实物与虚拟货品的购买,将对支付宝形成强有力的冲击,促进我国的电子商务逐步向着移动化的发展方向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