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语义角色有的叫语义格生成

语义角色有的叫语义格生成

时间:2022-03-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语义角色,有的叫“语义格”,生成语法理论中称之为“题元角色”。它最早是由菲尔摩于1968年在《“格”辨》一书中提出的。他的这一理论被称为“格语法”,对语言学研究产生较大的影响。语义角色,简单地说就是动词和名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常见的语义角色有[19]:1.施事:指动作行为的发出者。目前的研究状况是,一种语言到底有多少语义角色尚不清楚,不同的人所提出的语义角色的数量也不尽相同;对某一特定语义角色的理解也不太一致。
语义角色_语言学讲义

语义角色,有的叫“语义格”,生成语法理论中称之为“题元角色”(theta role/θ-role)。它最早是由菲尔摩(C.J.Fillmore)于1968年在《“格”辨》(The case for case[18])一书中提出的。他的这一理论被称为“格语法”,对语言学研究产生较大的影响。

语义角色,简单地说就是动词和名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常见的语义角色有[19]

1.施事:指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如“他来了”“我吃饭”中的“他”和“我”。

2.受事:指动作的承受者,动作发出之前受事客体已经存在,动作发出后客体在某方面会受到影响。如“我吃饭”中的“饭”,“张三打李四”中的“李四”。

3.工具:实施某种行为时所需凭借的客体。如“我用钥匙开门”中的“钥匙”。

4.材料:实施某种行为时所需要消耗的客体。如“他用水浇花”中的“水”。

5.处所:指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他在北京工作”中的“在北京”。

6.时间: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如“他明天来”中的“明天”。

7.源点:位移事件主体的起始点。如“他从上海坐飞机去美国”中的“上海”。

8.终点:位移事件主体所到达的目的地。如“他去了韩国”中的“韩国”。

9.结果:动作行为发生后所产生的结果。如“她写了一篇论文”中的“论文”,“他在墙上挖了一个洞”中的“洞”。

10.对象:动作行为所针对的对象。如“他为客人买了车票”中的“客人”。

语义角色研究在汉语语法学界受到不少人的重视。目前的研究状况是,一种语言到底有多少语义角色尚不清楚,不同的人所提出的语义角色的数量也不尽相同;对某一特定语义角色的理解也不太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