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时间:2022-09-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因此,发展绿色商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同时,随着绿色产品品种、数量的不断增长和社会各界环保意识的增强,社会环境会更加美化和优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更加关注资源节约,人们更加关注身体健康和生活改善,这对绿色商业的发展提出了迫切需求,也为绿色商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绿色商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一、绿色商业及其范围与特征

绿色商业是指为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生存环境,节约并合理利用社会资源,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流通体系,其核心是商业流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绿色商业要求流通体系、流通企业经营行为和人们的消费活动有利于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和人类整体素质的提高。

绿色商业可以看做商业生态系统关系的总合。1993年,美国经济学家穆尔(Moore)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首次提出了“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所谓商业生态系统,是指在商品流通领域中以组织和个人(商业世界中的有机体)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经济联合体。它是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市场中介、投资商、政府、消费者等以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为中心组成的有机群体。这些构成元素在一个商业生态系统中处在不同地位,担当着不同的功能,各司其职,却又互相联系和互相依赖,形成共生的生态系统。在这一商业生态系统中,虽有不同的利益驱动,但互利共存,资源共享,注重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共同维护系统的延续和发展。绿色商业概念的提出,是商业生态系统关系的深化,它要求商业生态系统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商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从范畴上看,绿色商业包括绿色商品流通、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绿色消费观念、绿色流通经营战略与策略、绿色流通政策等等。从字面上看,“绿色商业”似乎仅仅是指没有污染的商业,其实不然,绿色商业的内容非常丰富,它涉及整个商业运作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是新时期商业发展的主流。绿色商业的实质是要做到商业的“四化”,即“商品绿色化”、“卖场环保化”、“服务健康化”、“商业公益化”。

与传统商业相比,绿色商业在发展目标、商业活动的功能和内容上都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绿色商业要求在商品及销售配套设施等方面、在商品的生产到消费全过程中都要体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观。其次,绿色商业体现在商流和物流上要实现以绿色文明和环境保护为导向的绿色流通,倡导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再次,绿色商业还表现在各种商业活动实施绿色营销,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为出发点,以绿色文化为价值观念,探索一条对商家、厂商、消费者、公共环境都有利的“四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发展绿色商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商业作为一种先导性、开放性和社会性的产业,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着广泛、直接、密切的关系,在构筑和谐社会上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方面,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求发展和谐商业,和谐商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和重要条件之一。商业处于市场的最前沿,商业活动联系千家万户,直接关系到广大消费者和居民家庭的消费模式、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和谐商业将可以改变生活、改善生活,甚至创造生活。因而和谐商业既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又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在和谐社会的创建过程中,绿色商业是重要内容。绿色商业理念体现在人们追求生活安全与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正是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在商业领域的具体体现,将会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因此,发展绿色商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绿色商业通过倡导绿色流通、绿色包装、绿色加工、绿色营销等,对社会健康、文明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同时也对商家和消费者等市场主体的观念和行为起着引导作用。

(一)节约社会资源和美化社会环境

绿色商业要求商业流通系统提供的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需求,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害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产品或服务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鼓励商业流通系统中的各个主体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节约资源。同时,随着绿色产品品种、数量的不断增长和社会各界环保意识的增强,社会环境会更加美化和优化

(二)引导企业强化绿色市场观念和经营方向

商品流通不仅是物的流通,而且是信息的流通和观念的流通,是一种文化与经济的交融。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绿色商业在组织多种多样的绿色产品流通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新的市场观念,引导企业强化绿色流通意识,进而调整自身的经营方向和发展策略,采用生态技术和净化工艺,生产“绿色产品”,使企业的产品更加注重环保、健康、节能,更受市场的欢迎。

(三)促进居民(消费者)科学、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的形成和发展

商业,特别是零售业,通过广泛的商业媒介活动,在时间上、空间上几乎同所有的当事人群体打交道,因而同许许多多制造商、供货商和城乡居民家庭及消费者个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利益关系,并且在有意无意地营造着、传播着这样或那样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进而影响着人们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商业的推广,可以把广大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引导到崇尚自然、关注健康上来,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的提高,从而引导消费者科学消费、健康消费、文明消费。

三、目前绿色商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更加关注资源节约,人们更加关注身体健康和生活改善,这对绿色商业的发展提出了迫切需求,也为绿色商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绿色商业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许多制约因素甚至严重的障碍,需要认真研究,抓紧解决。

(一)“绿色”观念滞后,消费者选择绿色消费的动力不足

消费者是市场的主人,消费者的喜好及需求,通过其货币投向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生存和发展。我国消费者在购物时,往往首先考虑质量、价格等因素,很少考虑其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以及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

在发达国家,绿色消费已成为一种时代潮流,正融入人们的生活。据有关资料统计,有82%的德国人和62%的荷兰人到超市购物时优先考虑环保问题;有66%的英国人愿意花更多的钱购买绿色产品;有84%的美国人愿意购买通过有机农业方式生产的水果和蔬菜。而我国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的接受和认可程度与欧美国家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调查,有72%的人认为发展环保产业、开发绿色产品对改善环境状况有益;有54%的人愿意使用绿色产品;还有38%的人表示购买过绿色产品。与欧美国家80%以上的消费者,把环保购物放在首位,愿意为环境清洁支付较高的价格相比,我国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滞后,远未达到普及的程度,很多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购买欲望有限,购买动力不足。

(二)绿色产品开发力度不足,质量不高

绿色产品是指从生产到使用及回收处置的整个过程都符合特定的环保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并有利于资源再生回收的产品。绿色产品是绿色商业系统运行的基础,但是目前由于绿色产品的开发难度大、成本高、风险大、获利不确定,导致我国市场上绿色产品的开发力度不足,数量和种类十分有限。绿色产品要求企业从技术的选择、产品的设计、材料的选择、包装方式的采用、运输仓储方式的选用、废弃物的处理,直到产品消费过程都必须注意对环境的影响,做到安全、卫生、无公害。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生产绿色产品一般要比生产传统产品多支付成本费用,因此成本较高,售价也比一般产品高出30%~100%,这是目前制约消费者购买和企业生产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为新兴产业的绿色产业在我国刚刚兴起,多数绿色产品尚未形成规模生产,产品结构单一,趋同严重,技术含量低,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更未形成品牌效应。我国企业目前普遍缺乏对绿色产品发展前景的深刻认识,很多企业仍然重视短期收效快、经济效益大、能迅速为企业带来利润的一般产品的开发,而轻视长期前景好、眼前投资高但能长久增加社会效益的绿色产品的生产与开发,从而制造商提供的绿色产品非常有限。

(三)“绿色市场”秩序混乱,缺乏统一有效管理

绿色产品在中国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至今还没有制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具体产品标准,这是造成一些生产商、销售商滥用绿色产品概念,绿色产品市场鱼龙混杂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有关部门对“绿色食品”的标志、我国环境标志宣传不力,使消费者难以认清真正的绿色产品,企业也难以掌握绿色标志的申请认证途径;认证部门科技投入不足,检测手段落后,尚未形成方便、快捷、经济、易普及的检测手段。此外,由于我国至今还没有成立专门的绿色管理部门,没有一个行政机构专门负责制定绿色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绿色市场尚未形成一个统一、规范的管理体制,造成绿色产业和绿色市场尚处于无序状态,假冒绿色产品充斥市场,使消费者丧失对“绿色”的信任,对消费的绿色产品的满意度不高,放弃对“绿色”的追求。

四、发展绿色商业的对策建议

当前,如何从政策上扶持绿色产业发展、规范绿色流通市场秩序以及加强绿色消费引导等方面入手,逐步化解绿色商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是急需研究和加快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制定和实施绿色商业政策

加快发展绿色产业,把该产业作为我国新世纪国民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政府首先应对绿色产业的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首先对于绿色产业有必要采取适度的倾斜政策,扶持其发展。比如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在一定时期内对绿色产业企业可以减征或免征增值税,对企业新开发的绿色产品也可以缓征所得税;通过财政补贴,对绿色产业在成长初期,特别是因新产品研发而出现的暂时亏损,或新产品为打入国际市场而出现的暂时亏损予以财政补贴;加大政府采购中绿色产品的比重,通过政府购买产生的乘数效应拉动绿色产业的发展。

其次要加大投入力度。绿色产业是综合性的高新技术产业,也是一个投资大、投入产出周期较长的产业,所以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如建立绿色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对绿色技术的开发、转化、推广项目优先安排立项和投入资金;金融部门要在信贷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实行优先信贷、低息贷款等。

再次,要构建绿色产业链,建立和发展绿色商业源头。可以通过构建完整的绿色产业链,形成绿色商业与绿色信息业、绿色宣教业、绿色资源业、绿色制造业协调发展,互相促进的发展环境。

(二)加大绿色产品开发力度

发达国家实践经验表明,开发绿色产品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经营为切入点,通过对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全程控制,引进先进的技术工艺,降低资源耗用,减少废弃物,才能有效地发展绿色产品,提高绿色消费的数量和质量。因此,企业应通过市场调查搜集绿色需求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发绿色资源,研制生产适销对路的绿色产品,并且根据消费变化趋势积极开发具有一定超前性的绿色新产品,引导绿色消费新潮流,在满足现有绿色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出新的绿色需求。

开发绿色产品应重点抓好四个环节:一是进行绿色设计。应注重设计易于回收、节能、耐用、无污染或低污染、不影响健康的产品。二是实施绿色生产。应按照生态工业模式,实现清洁生产,尽量避免使用有害原料,减少生产过程的能源和材料浪费,减少废弃物。其关键是要保持产品的清洁与卫生,不危害人体健康。三是创造绿色品牌。企业产品应符合环保要求,要取得国际环境标志,突出企业产品鲜明的特色或个性,扩大国际知名度,创造绿色品牌。四是实行绿色包装。企业要按照进口国的绿色包装制度的要求,采取使用后利用回收再利用或易于自然分解的绿色包装。例如,“非典”的发生对空调行业的影响非常大,健康一跃成为很多消费者购买空调的首选因素,于是以海尔氧吧空调为代表的健康空调在全国创造了销售奇迹。而今年海尔推出的直流高效变频氧吧空调由于比一般空调节电48%以上,在成都、上海、杭州、武汉等“电荒地区”十分畅销。

(三)加强绿色消费引导,培育绿色需求

如前所述,目前广大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的动力不足,真正行动起来的人不多。为此,应从消费者心理出发,在社会上大力宣传绿色消费观念,通过媒体、网络进行广泛宣传,让消费者认识到绿色消费不仅有利于提高自身生活水平和保障生命健康,还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只有让消费者真正意识到绿色消费所能带来的好处,才能使绿色消费观念深入人心,绿色消费行为才能得以实现。同时,还要提高人们的绿色消费知识。消费者只有掌握了有关绿色产品的购买、使用知识,如绿色包装、环境标志等,才能提高其对绿色产品的识别能力,有效地抵制假冒伪劣产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有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引导,给消费者提供有效的产品信息与知识,才能增强其绿色消费意识,提高人们绿色消费的能力和水平。

发展绿色产业,也必须大力倡导和引导绿色消费。一方面,在鼓励适度消费的同时,要倡导节约消费,在不影响消费满足程度的条件下减少消费量。为减少资源消耗量,促进生产、消费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放弃传统消费大量消耗资源、追求最大限度物欲满足的奢靡倾向和极端做法,转而强调节约消费以谋求足够程度的满足和多方面的满足。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和大力倡导循环消费,尽量减少消费过程中废弃物的排放量。通过减少浪费、物品的循环式消费及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与再消费,以及消费排泄物的集中处理,尽量减少消费过程的废弃物排放量,尽可能减轻消费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

(四)倡导绿色商业文化,形成良好商业氛围

文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力作为重要的社会生产力,其核心是人的素质和人们在经济、文化、技术与社会各个领域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量。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是当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商业文化是商业活动不断拓展的必然产物,是商品流通领域中特有的文化现象。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商业文化要以实现商品价值为目标,以商品与服务为载体,通过商业交易活动创造市场,引导消费。

从本质上说,绿色商业文化倡导通过绿色商业流通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进,能使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它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为基本特征。通过营造绿色商业文化,可以增强消费者乃至全社会的绿色理念,树立生态消费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形成良好的商业氛围,推动社会各方面和谐发展。

(五)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和完善绿色立法

在市场环境建设方面,首先应该尽快制定出各种绿色产品标准,明确监督执行部门的职责,确保在生态环境、操作规程、流通环节等方面达到有关质量控制标准。绿色标志是消费者识别绿色产品的重要信息,它有助于提高消费者的保护意识,避免买到假冒伪劣“绿色商品”。通过对绿色产品进行科学认证和严格管理,一方面可以杜绝假冒伪劣绿色产品的出现,增强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信心,另一方面也能鼓励企业生产经营经过认证的绿色产品。各级政府的工商管理、技术监督、卫生防疫等部门应协同作战,建立有效的监管程序,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在地方保护主义掩护下的制假、贩假行为,为绿色产品提供一个开放、统一、公正的规范市场。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既是对绿色产品生产者合法权益的维护,同时也能保障社会整体消费安全,增强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为绿色消费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

其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绿色立法。要紧密结合我国及各地区的实际,适应新形势下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建立健全促进绿色商业发展和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在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的同时,还要制定和实行与之配套的政策和制度,如发展绿色商业流通和节约资源的规划制度,科技支撑和示范制度,绿色GDP核算及考核制度,绿色消费鼓励制度,产品回收利用制度,中介组织服务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等;制定更加严格的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等各项国家标准。此外,还要建立公众和社会组织、新闻媒体和执法的监督体系,形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监督机制。

此文系参加《第二届中国绿色商业发展高峰论坛》交流论文与大会发言稿(2007年7月于郑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