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扩张与自保

扩张与自保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扩张政策是指一国以武力为后盾,利用各种手段、策略将其势力扩展到其他国家,使别国屈从于自己意志的对外政策。与扩张政策相对应的是“自保”政策。如二战之前,英法两国对德国的绥靖政策就是自保政策的典型。但这些大国扩张的目的并非是占领别国的领土,而是争夺势力范围和推广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同时,美苏争相以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手段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渗透、干涉和影响。

扩张与自保

扩张政策是指一国以武力为后盾,利用各种手段、策略将其势力扩展到其他国家,使别国屈从于自己意志的对外政策。换成中国古代的表述,大概就是“强凌弱,众暴寡”的意思。国家扩张的动机很多,包括掠夺土地、迁移人口、发展经济、巩固政权甚至是满足统治者的七情六欲。西汉政权曾经莫明其妙地进攻远离中原、地处西域的大宛国,原因仅仅是汉武帝很喜欢那里的一种土特产——汗血宝马[7]

其实,帝国都是扩张出来的,中华帝国也不例外。利玛窦认为中华文明十分内敛,那是因为他来中国的时候,恰好遇到一个萎靡不振的明王朝,要是他早百来年到中国来,看到明太祖的军队深入蒙古大漠追亡逐北的景象,估计肯定说不出这话。从秦始皇开始,疆域庞大的帝国除了人口激增而导致的国土自然向外延伸外,主要是通过武力扩张和战争兼并所获得的。只不过我们的官方史家,动辄便是春秋笔法,把这些对外扩张、开疆拓土、犁庭扫穴描述成王化远播的光辉成就罢了。

近代欧洲,在结束了“黑暗”的中世纪后,搞起资本主义经济,建起现代国家,演变出一部“欧洲文明扩张史”。当时的欧洲正处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依赖原料和市场,所以对欧洲国家而言扩张才能发展,对殖民地而言“落后就要挨打”。为了市场和原料,欧洲列强开始向全球扩张,四处抢占殖民地,扩张主义顿时成了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代名词,来自欧洲的“总督”们遍布世界各地。古老的中华帝国当然也免不了这天灾人祸,于是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接踵而至,清政府最后几十年都忙着割地赔款。

与扩张政策相对应的是“自保”政策。这是一种被动型的对外政策,主要关注如何防止别国对本国切身利益的侵害,防止本国受到其他国家的支配。如二战之前,英法两国对德国的绥靖政策就是自保政策的典型。这两个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平主义盛行,当20世纪30年代德国重新武装崛起之后,英法两国为了避免战争,对希特勒在中欧地区的胡作非为敢怒不敢言。甚至到了希特勒公开侵略波兰,英法不得不再对德宣战之后,还躲在马其诺防线后打了一年的“奇怪战争”,幻想着希特勒会知难而退。而像瑞士这样的永久中立国,实际上采取的就是一种永久自保和维持现状的对外政策。1880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上奏称:“盖外藩者,屏瀚之义也。故高丽越南、缅甸等国与我毗连,相为唇齿,所谓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为该国策安全,即为中国固封守,此外藩之必须极力扶植者。”[8]这种以“固封守”为安全目标的宗藩政策,也是一种自保的对外政策。

从体系文化的角度看,扩张是霍布斯文化下的常态,而自保只有在洛克文化下才可能实现。在霍布斯文化下,且不提那些侵略野心十足的强权政府,就算原本爱好和平的国家,出于对自身安全着想,也往往不得不采取先发制人、清除外患的做法。但在洛克文化下,国家的生存权利得到了保障,基本上不存在外敌入侵引起的亡国灭种之忧,所以绝大多数国家都会优先选择自保政策。洛克文化下采取扩张政策的往往是体系内的大国,如两极格局下的美国和苏联。但这些大国扩张的目的并非是占领别国的领土,而是争夺势力范围和推广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如冷战期间美苏争夺的是二战结束时划界不明确、动荡不定且不会引发两国直接对抗的所谓“中间地带”。同时,美苏争相以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手段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渗透、干涉和影响。由于军事占领的成本过高(美国在伊拉克的遭遇已经说明了这一点)、缺乏国际社会的道义支持以及受到国际法的制约,未来大国的扩张政策将主要表现为软权力的扩张,即通过吸引的手段“要”而非“命令”其他国家支持自己的对外政策,从而达到扩大本国势力及影响的目的[9]

而从世界体系的角度说,国家根据自己的实力,应对不同的世界格局,会采取不同的对外政策,比如霸权、均势和追随。其中,霸权和追随是国家应对单极格局的不同政策,而均势则是国家在多极格局下的一种政策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