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怎样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怎样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专家指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实际上意味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要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当前中国正致力于打造“经济升级版”,主导者离不开“两只手”,一只是市场的无形之手,另一只是政府的有形之手。因此,以“营改增”为重点大力推进结构性减税,是助推“经济升级版”的切实之举。

专家指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实际上意味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至于如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李克强总理已经指出了路径,接下来就是要抓住城镇化、创新、服务业、绿色发展、改革开放这几个关键全面深入推进。

以新型城镇化释放内需潜力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首先要立足于扩大内需,而扩大内需最大的潜力在城镇化。

“国际金融危机已经深刻改变了中国经济的外需环境,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寻找动力源的战略选择。而当前制约内需的不少问题,需要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化去破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指出。张立群分析,中国经济此前之所以能够连续两位数增长是因为有双发动机,一部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带来的外需发动机,另一部是住、行消费升级带来的内需发动机。如今外需发动机马力大减,内需发动机由于住、行消费升级遭遇瓶颈而放缓。要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长久动力,得靠新型城镇化释放内需潜力。

以新型城镇化释放内需潜力、助推中国经济升级版,首先要打造城镇化的“升级版”。易鹏指出,这一轮城镇化之所以要提“新型”,是因为之前的城镇化在速度猛进的同时,也出现了众多问题。而推进新型城镇化,要从破解四大问题入手:首先,新型城镇化应向外界传递出清晰的信息,那就是这一轮城镇化是以人为本,重在制度改革和有可持续性的投资,坚决反对人为造城,不是新一轮“投资大跃进”和“房地产化”。其次,城镇化过程中应注重与农业现代化的互相促进作用,并且在将农村打造成新城镇的同时,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部分农村进行保留,保护乡村文化的传承。再次,必须大力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力。最后,要大力推行制度改革。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要始终围绕人来展开,要通过户籍、土地、财税等方面的制度改革,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给予公平机会保证新进城农民能够融入城市中,从而实现社会稳定。

以创新驱动提升经济质量和效益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要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升级。

从经济增长的长周期来看,世界范围的结构性变革都是伴随着科技产业革命展开的,每一次都会引起新的主导产业的出现以及新技术对原有产业的渗透和提升。这其中,科技新成果的产业化、特别是关键投入和新技术群的出现,正是变革成功与否的关键驱动力量。

“中国经济正进入重要转折期,表面上看是从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转变,实质上是从资源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冯飞说。他认为,中国经济转型的成败与否在于能否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不能只做‘世界工厂’,一个大国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建立在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的基础上,而是要走创新驱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路。国家要加强这方面的投入,企业也要增强紧迫感。”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认为。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指出,在创新过程中,只有制度创新重于技术创新,人才激励重于技术开发,营造环境重于集聚要素,作为创新“软件”的创业创新文化重于设备厂房“硬件”,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意志”转化为“企业行为”,创新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就需要构建和完善五大机制:第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发挥人才在创新中“第一资源”的作用,鼓励创新型人才向企业集聚,提高企业内科研人员的薪酬待遇,造就一大批“顶天立地”的技术领军人才和创新型企业家。第二,完善合作创新机制,灵活选择合作创新形式,实施有效的产学研合作,组建多样化的战略技术联盟,实现企业创新优势互补,获得持续的创新能力。第三,优化技术消化吸收机制,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由重引进向重消化吸收的转变,摆脱“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推动企业实现更高层次的开放式创新。第四,完善创新引导机制,加强制度创新,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发展环境。创新需要政府营造“做实业能致富,创新做实业能大富”的良好环境,引导企业自觉自主创新,使创新成为一种企业习惯。第五,优化风险分担机制,构建以风险投资为核心的股权投资体系,完善多层次“金字塔形”资本市场,以金融创新支持技术创新,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培育创新型企业中的重要作用。

以加快服务业发展扩大就业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要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更加注重向调整结构要就业,像“抓工业上项目”那样对发展服务业下功夫,释放扩大就业潜力。

专栏

营改增扩围助推经济升级

当前中国正致力于打造“经济升级版”,主导者离不开“两只手”,一只是市场的无形之手,另一只是政府的有形之手。“经济升级版”的主角是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企业的一个特点是风险成本较高、产生效益较慢,但是经济持续性发展之根基,是经济的根本性竞争力所在。税负轻重是一国经济环境好与差的标志之一,特别是对于创新型企业来说,如果创新型企业包括中小微企业税费负担过重的话,就会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因此,以“营改增”为重点大力推进结构性减税,是助推“经济升级版”的切实之举。从2012年1月启动的“营改增”试点有几个特点引人关注:推进速度之快、扩大范围之大出乎预料。一般来说,此类试点工作最少应该在试点一年以上才决定是否扩大,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仅仅在上海试点半年多,就扩大至北京、天津等10地,这次又决定自2013年8月1日起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在全国范围内推开,并明确择机将铁路运输和邮电通信等行业纳入“营改增”试点,都凸显了中央力推结构性减税工作的迫切。

资料来源:《京华时报》2013年4月15日

《中国经济时报》发表文章指出,长期以来,中国实行的是更加重视工业产业发展的政策,简单来讲就是更重视能直接拉动GDP增长的项目。在同等条件的投资项目下,地方政府会对工业企业优先供地,并提供更为优惠的水电价格。然而对于以人力资源为主的服务业,不仅对外有着一些准入门槛,对内也有地方政府发展意愿不足、税费不合理等问题。不可否认,目前,无论是民间投资和消费的疲软,还是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都与服务业的管制密切相关。中国经济处于温和复苏期,这无疑给了政府一个放开服务业管制、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最佳时机。

专栏

让中国经济重回市场轨道

2007年,时任辽宁省委书记的李克强向来访的美国客人坦言,他更喜欢通过耗电量、铁路货运量和银行贷款发放量三项指标来追踪经济动向。受此启发,2010年,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将这三项指标加以综合加权处理,形成一个新的指数,称为“克强指数”。

耗电量、铁路货运量和银行贷款发放量三大指标不仅统计起来相对简便、快捷,而且易于核实,作假掺水的空间较小,因而能更加真实、客观、直观地反映经济发展实际,更加贴近百姓的实际感受,“克强指数”因而受到包括花旗银行在内的众多国际机构认可,成为当下经济界高频词之一。

2013年3月17日,李克强总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阐述了其施政思路。之后,《南方周末》于3月21日在一篇评论中提出“李克强经济学”的概念。文章说,新总理李克强将选择什么样的经济哲学?从首次记者会的问答来看,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李克强经济学的基调,那就是,让中国经济重回市场的轨道。

《南方周末》提出“李克强经济学”这一概念后,引发更多专家和媒体解读。比如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高级经济学家管清友指出,李克强经济学的要义不在于强调政府要做什么,而是强调政府不做什么,其基本特征是强化市场、放松管制、改善供给。中国青年网发表的《李克强经济学的起因与来由》一文则进一步认为,“让中国经济重回市场的轨道”前提是先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从这个角度审视,“李克强经济学”的基调更应该是约束政府(权力之手)。因此,“李克强经济学”的要义,可归纳为两条:一是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二是社会公正是经济社会活力创造的源泉。

资料来源:综合《新华日报》2013年4月23日、《南方周末》2013年3月21日报道

当前,中国服务业的发展远远滞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工业升级需要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更是密切相关,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相互联系形成大量的服务需求。要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发挥服务业这个最大就业“容纳器”的巨大作用,多出实招,增强就业创业的活力。张立群建议,加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改革力度,减轻服务业税负;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以充分的市场竞争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以绿色发展破解资源环境约束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要力推绿色发展,把让人民群众呼吸洁净空气、喝干净水、吃安全食品作为发展的重要内容。

“雾霾天气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国已经到了再不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发展就无以为继的阶段了。这不是通过一两年的突击就能解决的,而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都要面临的考验。走绿色发展之路要付出艰苦努力,但我们别无选择。”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说。

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中国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更加明显。一方面中国能源资源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另一方面环境持续污染和百姓日益强烈的环保诉求之间的矛盾凸显。这不仅是民生的焦点问题,也是重要的发展问题。

问题中蕴含着新的机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冯飞指出,人们往往只看到治理污染的成本问题,却忽略了绿色产业能够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节能减排、绿色建筑、新能源等绿色产业的发展空间很大。例如,与其大量出口光伏电池遭遇国外反倾销“狙击”,不如在国内充分培育新能源消费市场,建立起一套良好的机制大力推广新能源,于国于民都有利。

“要通过绿色发展,逐步协调好经济发展和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关系,真正破解资源环境约束,让中国经济获得发展新天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建议。

以改革开放促进转型激发活力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最根本的要靠改革开放。“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最核心的还是用好改革红利。现在遭遇的问题根源在于体制机制弊端,必须通过改革激发活力,而改革离不开开放。”张立群说。

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利益格局调整的深水区。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要进一步深化政府自身改革,简政放权,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为人民生活提供更好的基本公共服务;要完成要素领域的市场化改革,真正放宽准入,破除行政垄断,实现让市场配置资源,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要加快培育社会中介组织,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完善社区、村民自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李克强出任总理后一个月内,主持了五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改革是贯穿历次会议的核心主题词。第一次常务会议研究加快推进机构改革,将转变政府职能列为新一届政府开门要办的第一件事;第二次常务会议研究确定2013年政府重点工作的部门分工,对财税、金融、价格等重点领域改革做出部署,要求力争有实质性进展;第三次和第四次常务会议分别部署进一步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第五次常务会议分析一季度经济形势,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再次将深化改革开放列为五项重点工作之一。

分析人士指出,官方提出机构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已有多年,至今效果不佳。李克强上任后确实展现出改革的锐气和智慧,并在前任的基础上继续大幅削减政府审批权,规范财权,也确实抓住了问题的核心。认真分析李克强的改革,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改革内容比较集中,没有全面开花,而是集中于政府的两大权力,即审批权和财政权;二是目标十分明确,都是要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关于审批权就是要向市场和社会放权,激发民间投资和社会创业热情;关于财政权,也是要向市场和社会分利,激发市场和企业的活力。改革专门集中于政府两大核心权力,便于集中力量和智慧,推进改革的攻坚、实现改革的突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