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印度经济vs中国经济

印度经济vs中国经济

时间:2022-03-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界对东方社会中、印、俄发展模式比较以两两研究较多,又以中印比较研究最为集中。中俄也是东方社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的重要内容。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博士后赵定东对中俄社会转型模式进行比较研究,认为,中国是利益相对均衡下的强国家、强社会的有序稳定的社会转型。
国内研究概况_东方社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 中、印、俄发展模式比较

1.发展模式的内容比较

对中、印、俄三大国进行综合比较研究的论著很少。复旦大学唐朱昌教授等认真考察三大国改革过程中政府作用得失,充分论证了政府在三大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作用。湖南广播电视大学赵建军研究员在《中印俄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比较》中,对中、印、俄三国状况进行研究,详细分析了各个国家的发展优势和不足。

学界对东方社会中、印、俄发展模式比较以两两研究较多,又以中印比较研究最为集中。中印比较沿着经济发展道路(张勇等)、发展方式差异(沈开艳等);工业化道路差异(狄承锋);市场化路径差异、开放模式差异(华民);经济改革差异(余卫红、尹国胜);经济改革与增长模式关系差异、经济结构与体制环境关系差异、发展绩效与未来竞争力关系差异(史妍嵋)等各个层面展开。对中印发展绩效孰优孰劣的对比非常之多:有认为印度模式优越的,印度将超过中国(辛格、印裔美藉经济学家塔伦·凯纳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黄亚声等);有认为中国模式优越的,“印度追赶不上中国”(印度著名经济学家和政策分析家、印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莫汉·古鲁斯瓦米等、东北财经大学姜广东等)。

中俄也是东方社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的重要内容。山东师范大学孙婷、张丽媛对中俄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路径及改革绩效作了有益的探讨。

南开大学景维民、黄秋菊对转型期的中俄国家制度能力与经济结构调整进行比较研究,认为,中俄经济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国家制度能力则是差异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后危机时代的中俄两国依然面临着深化经济转型和推进发展模式转变的任务,塑造适宜的国家制度能力成为中俄成功转型的重要动力。转型时期贫富分化问题、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也是国内学者在中俄比较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博士后赵定东对中俄社会转型模式进行比较研究,认为,中国是利益相对均衡下的强国家、强社会的有序稳定的社会转型。俄罗斯是国家、社会、个人利益关系的协调失效情况下的“突变性”社会转型。

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曲文轶通过中俄经济增长模式比较,分析影响俄罗斯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以及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积极变化,认为,在比较优势战略下,俄罗斯原材料工业超常发展,俄罗斯基础设施产业以及高新技术领域,甚至出现了超越能源原材料产业领先发展的势头。

陕西师范大学的米军对中俄经济体制改革初始条件进行比较,认为中俄向市场经济转轨是一系列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推动使两国都面临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中俄形成了两条不同的道路,中国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就,俄经济遭受重大挫伤,综合国力明显下降。

西安外事学院的李武歌通过对比日本、俄罗斯和印度的农业发展模式,揭示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与国家地域特点、自然条件等农业资源的内在关联性。

中国人民大学张勇以投资与制度视角对“金砖四国”的改革与发展模式进行比较,认为“金砖四国”各有各的发展模式和特色,中国是以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印度和俄罗斯是以国内需求和服务业出口为主、适当引进并合理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战略。

2.发展模式差异原因比较

学界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派:

(1)“政治说”派。上海交通大学胡伟教授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以及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体系、经济发展优先策略与政治稳定优先策略的有机结合是中国模式成功的基本经验,指明了政治领导在中国模式中发挥着决定作用。华中科技大学李天华博士和中央财经大学黄明伟博士分析中国经济总体状况好于印度的根源,在于中国所选择的社会主义制度优于印度所选择的资本主义制度。湖北大学余惠芬副教授等认为除社会制度外的其他条件都极为相似的中印两国的经济差异是由选择不同经济制度所致,因此得出了中印之间是一场标准的经济制度竞争的结论。

(2)“经济体制说”派。中央党校尹永钦、杨峥晖对中俄经济体制转轨进行比较,分析出经济体制转轨方式、转轨目的方向、内在驱动机制、选择机制差异是导致中俄发展差异的内在原因。西北工业大学牛飞亮副教授等解读出目标设置、管理模式不同是导致中俄经济转轨、利益关系调整和国内区域差距相异的原因。

(3)“军事说”派。广西民族大学的旷乾副教授则把中印经济发展轨迹、经济绩效差异追溯到中印两国各自独立时所发动的军事革命的性质差异上,阐述了因军事性质差异导致的经济起点和政府的差异,推导出经济差异只是军事性质差异的必然后果的结论。

(4)“改革开放说”派。四川省社科院王学人研究员认为,中国经济实力领先于印度,要归功于农村改革受惠、深度开放等诸因素。

3.发展模式借鉴比较

国内学者充分肯定模式中包含着可借鉴性:云南大学赵伯乐教授、曲阜师大葛波军老师指出,印度模式中稳定的经济政策、具有超前特征的经济结构、良好的法制环境、完善的金融体制、高效的教育体系、优秀的企业家队伍值得他国借鉴。吉首大学孙忠良老师等指出,中国模式要比拉美模式、东亚模式和印度模式对于发展中国家更具示范性。

有的学者也指出模式借鉴中的适度原则。四川大学张立副研究员分析印度发展模式的源起、特点与问题,指出印度模式到目前为止并未有效解决许多长期存在的痼疾,一味推崇印度模式既不客观也不全面。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的尹倩老师则指出了“中国模式”不具有普遍性,但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别于西方发展模式的新思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研究员陆南泉通过研究俄罗斯的经济现代化,认为,俄罗斯经济转型已近20年,但其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模式与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并未取得重大进展。俄经济现代化的主要问题是着力由资源型向创新型转变,实现这个转变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目前中国也面临与俄类似的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许源丰、任钢认为“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模式使俄罗斯经济在取得显著增长的同时也深受“石油诅咒”的困扰,俄罗斯向“创新型经济”转型的战略选择已刻不容缓。

4.发展模式可持续出路比较

东亚模式和拉美模式的陨落使学界研究聚焦于晚近崛起的中国模式、印度模式的可持续性问题上来。南京师范大学吴增基教授指出,模式的魅力不仅在于曾经的成功,更在于其内在的可持续性,中国模式可持续的条件是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之路。南开大学何自力教授等通过系统分析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个领域发生的制度变迁及制度特征后指出,进一步完善中国模式,必须终结模仿,转向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张勇等通过对经济增长推动因素分析指出,与印度依靠技术进步和服务业发展推动增长的模式相比,中国增长后劲相对不足,要想保持持续的增长后劲,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肖洋在《当代世界》2012年第5期的《可持续动力:新兴大国崛起如何规避“比较优势陷阱”》中认为,新兴大国崛起过程中面临着“比较优势陷阱”,只有通过创新培育可持续动力才能有效规避比较优势陷阱。

5.发展模式潜力比较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速度”奇迹吸引了世界目光,但进入21世纪之后没几年,印度成为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耀眼的明星,世界看好印度发展潜力的倾向增大。关于中印发展潜力如何可以分为中国发展前景乐观派和印度发展前景乐观派两派:北京大学方晋老师从中印两国在外国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制度环境和主导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差异比较分析中得出印度不能超过中国的结论。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考察报告中,认为印度经济发展比中国更有潜力只是基于一种主观价值判断。而文富德认为,印度私营经济实力较强,金融系统较健全,软件技术优势明显,国际化人才较多,经济发展后劲较足,“只要印度注意充分发挥这些潜力,并认真克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印度经济增长速度就有可能赶上甚至超过中国,并在21世纪成为世界经济大国”。[7]吉林大学李晓教授也认为,未来印度经济增长速度大有赶超中国之势。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的孙刚认为,中印俄三国应该选择从经济发展、国家安全或民众福祉切入,规划一个技术、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大市场,创建中、俄、印自由大市场的战略合作与发展机制将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建构合作矩阵优势,提升总体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