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中国经济的发展

新中国经济的发展

时间:2022-07-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共产党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努力,建立了新中国。从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来看,1949~1952年是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中国经济以相对较快的速度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推行的经济赶超战略,以较快的速度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经济体系。

中国共产党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努力,建立了新中国。从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来看,1949~1952年是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中国经济以相对较快的速度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这个时期,社会总产值增长82.2%,年均递增22.81%;工业生产总值1952年比1949年增长144.9%,年均增长34.8%,1952年工业在工农业产值中的比重上升为41.5%;农业总产值达483.9亿元,比1949年增长48.5%,年均增长14.1%。整个国内市场欣欣向荣,1952年商品零售总额达到276.8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达64.6亿元。新中国的诞生和三年恢复时期的成就为即将开始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见表3-1)。

表3-1 1952~1978年中国经济增长基本指标(单位:%)

资料来源:《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5)》,中国统计出版社1987年版。

从1958年到1978年间,我国经历了反右斗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经济调整时期、中苏关系恶化等严峻局面,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经济大上大下剧烈波动。从1958年到1965年、1966年到1978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分别为6%和8.5%。从1957年年底到1978年年底,按可比价格计算,社会总产值增长3.25倍,工农业总产值增长0.84倍。1958年到1980年,全国基本建设新增固定资产433.9.39亿元,是“一五”时期新增固定资产的8.82倍,相对而言,慢于世界总体经济增长速度

从1949年到1978年的这段时期,当时的领导人出于对我国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建设的考虑,选择了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导的经济赶超战略,这样的战略选择为我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从某种程度上却导致了经济的缓慢发展和经济的剧烈波动。赶超战略所扶持的产业部门,由于不符合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只能依赖于价格扭曲和国家保护政策(如金融支持、市场监管、贸易壁垒)才得以生存,这些产业必然是缺乏效率、竞争能力和自生能力的。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中国的具体国情,注意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选择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是这段时期经济发展建设带给我们的重要教训之一。

链接:经济赶超战略

经济赶超战略是指采取扭曲产品和要素价格的办法和以计划制度替代市场机制的制度安排,通过提高国家动员生产要素的能力,突破资金稀缺、技术稀缺的比较劣势,进而使产业结构达到先进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战略。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推行的经济赶超战略,以较快的速度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经济体系。然而,也付出了极其高昂的代价,这一战略使经济结构遭到严重扭曲,收入分配恶化,严重束缚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是有其特定的运行规律的,如果人为地干预或者破坏经济规律,就会容易出现剧烈的经济波动现象。邓小平同志曾告诫:“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经济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这是完全正确和极其重要的。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在经济社会领域发动了“大跃进运动” “文化大革命”等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政策,不仅没有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反而造成了经济社会的历史性衰退,给国民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