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克强经济学”牢牢把握住了经济工作主动权

“克强经济学”牢牢把握住了经济工作主动权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不同学者的总结归纳各不相同,但对“克强经济学”的核心内涵大致存有共识。此外,《经济学人》提到,中国目前并不是一个过度消费的国家。这些事实表明,国际国内需求并没有对中国的生产性资源产生足够的需求压力。同时,要清醒认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抓住发展机遇,搞好统筹兼顾,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

尽管不同学者的总结归纳各不相同,但对“克强经济学”的核心内涵大致存有共识。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是较早对李克强的经济政策进行梳理、总结的一位研究者。他在最新专栏文章中称,新一届政府的政策特征,表现为金融上去杠杆,经济上去产能,简政放权,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他认为,也许现在国务院所做的去杠杆、去产能、调结构、促转型,会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闯关。他解释,闯关首先是顶住经济连续下台阶的压力,坚持不搞财政刺激,以控制政府债务的过度扩张;其次,顶住出口数据恶化的压力,坚决打击虚假贸易套利,以促进资本向实业渗透;最后,顶住银行流动性紧缩的压力,坚决规范银行理财业务,坚持不盲目放货币,以防止金融风险积累发酵。

巴克莱亚洲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提出,“克强经济学”的经济政策框架由三大支柱搭建:无大规模刺激计划、去杠杆化、结构性改革。财新网2013年7月9日发表文章综合多位学者及观察家的观点指出,上述政策的推行,既有牺牲短期经济增速的阵痛,也难免带来长期剧痛。如何看待新政府倡导或正在施行的政策?一些研究者认为,其短期阵痛即牺牲一定的增长速度。英国《经济学人》在比较“克强经济学”与“安倍经济学”时提出,前者有很多让人欣赏的地方,尤其是结构性改革,但三个支柱的实施都会是痛苦的。

对于无大规模刺激,该刊的评论称,“刺激”在当下中国已经变成了一个负面的字眼。这一抵触情绪同美国类似,但在美国,刺激政策令人失望是由于其规模太小;在中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过去5年的刺激规模过大。该刊评论为此建言,在中国人所熟谙的固定资产投资之外,减税、加大社会保障支出等其他类型的“刺激政策”仍然可有助于中国经济增长。“虽然李克强总理原则上支持这两种措施,但当前很多中国国内人士认为任何刺激都有悖于改革的方向。”

北京大学教授佩蒂斯在《外交政策》上撰文指出,中国7%的GDP增长在没有投资刺激的情况下很难实现。他称,完全由消费支持(没有投资和出口)的增长模式仅能提供3%—4%的年GDP增长。但更糟的是,在投资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很难说目前的消费增长水平是否能维持。“如果中国能够很好地处理放慢的投资速度对于就业的负面影响,或许可以让收入和消费保持目前的增长水平,但这已经有相当难度。”

此外,《经济学人》提到,中国目前并不是一个过度消费的国家。它仍然有巨大的经常项目盈余,这表明国人消费小于国内产出。与此同时,国内需求不足,通胀指数(CPI)仍然维持在较低水平。这些事实表明,国际国内需求并没有对中国的生产性资源产生足够的需求压力。因此,中国不应该减少支出,而是需要采取不一样的支出模式,以防经济在短期内跌落到单季增长3%或以下。

在经济增速下滑过程中,金融业要去杠杆,企业要去杠杆,而经济要转型,此时,决策者能否忍受这一状况的持续? 为此,英国《金融时报》David Keohane提出,“同‘安倍经济学’一样,‘克强经济学’的命运取决于在推进长期结构性改革的同时有效地管理短期政策的影响。”

管清友认为,“克强经济学”作为一种政策思路和权衡,不是一成不变的。

经济转型从来没有平坦之途,调结构的痛苦总是比想象的大。当前的困难甚于1998年,因为现在的经济规模是那时望尘莫及的,现在也不可能再靠别人拉中国出泥潭;而内部改革,利益集团的阻力之大前所未有。故此,他设问:政府做好了长痛剧痛而非阵痛的准备了吗?

不过,学者及观察家们也表示,正因为其艰巨性,大家才对“克强经济学”充满期待。

2013年7月16日,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听取专家和企业负责人的看法和建议。这也是继2013年7月9日在广西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以来,李克强一周内主持召开的第二次经济形势座谈会。在7月16日的座谈会上,来自研究机构、高校的专家对当前国内经济运行及世界经济形势谈了看法,来自机械、家电、节能、金融等行业的企业负责人反映了生产经营状况、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大家认为,当前中国经济总体平稳,转型升级有新的进展,但也面临一些难题和风险。李克强说,从国内外实践看,经济运行出现一定波动,有客观必然性。宏观调控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中国经济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必须更加注重依靠转型升级。在这种情况下,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不仅要继续用好已有的行之有效的办法,还要适应新形势,创新思路运用新举措,统筹考虑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形成科学的宏观政策框架,给市场以稳定预期,为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2013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4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中国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都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挑战和机遇并存。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点没有变,具有不少新的有力支撑和难得机遇。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总体部署,将进一步激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同时,要清醒认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抓住发展机遇,搞好统筹兼顾,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会议提出,要用改革的精神、思路、办法改善宏观调控,科学把握宏观调控政策框架,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要抓好对中央改革总体部署的落实,积极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着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