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巴州区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取得的主要成效

巴州区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取得的主要成效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涉及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事项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等主要内容的10个协商议题,对口协商工作均已启动,下述案例便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原定于2014年3月15日的开园仪式,由于多种原因,至今仍未举行。为此,圣泉水务公司4月底前在三级加压的基础上,再次加大压力。已入驻园区的商家和盘兴公司以及管委会,生活用气至今仍未使用天然气。

(一)发挥协商民主优势,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近年来,巴州区政协始终坚持把促进发展作为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立足职能优势,全力支持并积极参与发展,在推动巴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主动作为。巴州区政协根据区内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全面创新工作思路,深化政协职能,切实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作为履职的重要核心目标,通过不断完善制度,规范程序;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大胆探索,积极参与,助推区内经济社会发展。

在全省2014年投资计划表上,盘兴中国西部物流园区作为巴州区唯一重点项目,排在第106个。2014年,盘兴中国西部物流园区已启动第二期项目建设,并计划在2016年前完成园区二期工程石材、陶瓷、五金机电、建材、冷冻链等仓储式市场和物流设施,完成园区3个加油加气一体站等基础设施配套,总投资达10.5亿元。

案例案例案例案例案例案例案例

巴州区政协对口协商盘兴中国西部物流园区开园问题

2014年4月2日,巴州区委印发《区政协专门委员会与区级有关部门开展对口协商和联系工作办法》,进一步明确对口协商的主要内容、形式和程序,有力推进了此项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在此基础上,区委办还将2014年对口协商的10个具体协商议题、任务细化分解到区政协委室和区级相关的对口部门。目前涉及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事项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等主要内容的10个协商议题,对口协商工作均已启动,下述案例便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

盘兴中国西部物流园区(以下简称盘兴物流园)于2012年3月27日落户巴中市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项目工作有序推进,成效显著。原定于2014年3月15日的开园仪式,由于多种原因,至今仍未举行。为此,区政协组织调研组,进行了专题调研。盘兴物流园如定于2014年10月开园,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盘兴物流园项目推进情况

该项目总占地面积5800亩,建筑面积840万平方米,规划总投资150亿元,规划年营业额500亿元,为巴中市历史上最大的投资项目,是四川省重点项目,也是全市倾力打造的全业态各类别专业市场与第三方物流等多平台联动的投资项目。

2014年上半年,盘兴物流园需完成投资12亿,完成二次装修投资2181.6万元,完成约40万平方米的高品质商业及物流建筑。截至目前,第一期工程已有62栋商铺封顶;外墙干挂花岗石外装修完成54栋;玻璃安装完成32栋。已有数批商家入园安排装修事宜,其中由中泰石材有限公司、灯煌广之旅公司、千瑞建材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全丰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牵头的大小零售批发商等均已开始动工装修。

二、园区开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电力保障问题。从整个园区来看,虽然电力基础设施已全部安装到位,但园区电网仍为农用电网。经常出现停电现象,最严重的时候曾出现15天中有12天断断续续停电。目前已建62栋商铺中,电力配套不到20栋,完整配套的仅2栋,导致已招商家多数无法入园装修。现动工装修的商家在停电时只能由盘兴物流园区股份有限公司发电维持电力供应,严重影响园区施工进度。

(二)园区供水问题。在市、区领导的重视关心下,圣泉水务公司将巴城生活用水引入园区。但由于园区特定地理位置,供水压力严重不足。为此,圣泉水务公司4月底前在三级加压的基础上,再次加大压力。但由于用电不能保障,制约了园区用水需求。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园区与圣泉水务公司合作拟在高眉山建一座6000吨高位调节水池。此项目虽已立项,并于4月15日完成地勘,目前已进入土地场平工作,但由于工程招投标需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该高位调节水池不能在短期内建成,不仅影响园区生产、生活,更不具备商家入园经商的消防保障。

(三)园区用气问题。目前,园区天然气工程,主管线已全面铺设完工,支管线也已铺设至每栋商铺,尚未安装入户气表。虽供气条件具备,但入园商家未同天然气公司办理入户手续。已入驻园区的商家和盘兴公司以及管委会,生活用气至今仍未使用天然气。

(四)园区“人气”问题。园区规划定位于建成一个现代化的物流园区,一座产城一体的现代化新城。但目前虽有宽敞的街道,林立的建筑,却是人烟稀少,一座冷城。人们在观望,在担忧。观望这里到底是城市还是农村;担忧如果自己投资能否得到回报。因为园区尚不具备一个城市的基本功能,到现在没有一家超市,夜晚不开路灯,社区卫生站还未启动建设,无派出所。办证大厅虽装修完毕,但未进驻办公等,都影响了园区“人气”的集聚。

三、确保按期开园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1.保障电力供应。一是将园区现使用的农用电网转为城市用电体系;二是根据商贸物流园区性质,园区用电为城市一级负荷,在限电调控时按政策予以保障;三是加快平梁至园区10KV主干线建设。2.保障园区供水。高位调节水池是保障园区生产、生活和消防安全的重要设施,应争取一切可争取的政策,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力量,力争在8月底建成投入使用。在未建成之前,政府应想尽一切办法,保障园区商家用水需求。3.保障园区用气。盘兴物流园应主动与天然气公司对接,办理并完善天然气入户手续,满足入驻商家的正当合理诉求。

(二)千方百计营造“气场”。在开园之前,必须打破目前“冷”的局面,让这里先“热”起来。首先增添“人气”。加快西客站建设,尽快建成投入使用。针对西客站因堰塘拆迁赔偿问题造成停工的原因,可分期推进,启动停车场和简易候车区一期建设;也可由管委会提供临时停车场,供西客站使用;开通至盘兴的完整全程公交线路。取消17路,将3路、5路公交车各开一辆至盘兴,待西客站投入使用时,再将西华山隧道口的公交车停靠终点站,设至盘兴物流园区;规范巴城货运车辆停放。将巴城停在城区的货运车辆,全部规划停靠到盘兴物流园区。其次汇聚“商气”。可将西华山的面包车销售点搬到盘兴物流园;动员巴城需搬迁的商户到盘兴物流园区开店经营;吸引巴中本土商家到盘兴投资兴业。再次培育“财气”。通过“人气”“商气”的流动、集聚,各大商业银行的入驻,培育“财气”,实现企业赚钱、政府增税的双赢目标。

(三)建立协调联动机制。一是强化领导。区委成立“盘兴开园工作协调组”,由一名强有力的区级领导任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协调好市区部门和盘兴物流园、管委会之间的关系。二是强化职责。召开协调会,明确任务和职责到单位、到个人。盘兴物流园要加大招商力度,完成招商任务,并落实公交车站点、货运等车辆停放的具体地点;各职能部门要加强沟通、衔接和联络,按期完成下达任务;管委会应积极主动作为,近期工作重点一切服从开园需要,以工作周为单位,排出具体任务和责任人,并将工作进展情况报协调组。三是强化协调。特别是对市级部门的沟通协调力度要加大,确保用水、用电、用气的需要。四是强化进度。按照预定的开园时间,列出“作战时间表”,细分部门及盘兴物流园的阶段任务和工期,实行倒计时作业。五是优惠保障。盘兴物流园对巴城入园商家要给予租金减免方面的优惠,特别是对用于提升园区“人气”的入园商家,更要“放水养鱼”。政府对巴城拆迁商户入驻园区的商家,可以给予政策补贴、政府贴息贷款和退税等优惠政策。

巴州区政协提案协商“三区同建”重大发展战略

巴州区政协根据区委决策部署,主动融入全区工作大局,而加快“三区同建”是区委作出的适合巴州区情、顺应民意的重大发展战略。区政协通过上下联动,多次开展提案协商,积极推动贯彻落实。

(一)助推城市“新区”建设。区政协在政协全会期间向大会提交“加快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的提案,通过省、市政协的接力呼吁,全国政协调研组来巴开展专题调研,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作出重要批示;利用政协渠道优势,与渠县等11个县(市、区)政协联动呼吁,争取国家在渠江流域综合治理方面给予特殊政策扶持。2013年7月上旬,省政协“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重大转折需要应对的重点问题”调研组来巴州区调研,向省政协提出了“增加建设用地指标、继续从政策层面支持革命老区发展、设立国家生态补偿专项基金、增加行政事业编制、提高干部工资待遇”5条建议,省政协调研组指出:“巴州区政协的意见很有价值和说服力,为调研提供了重要参考。”针对拆迁和安置还房任务艰巨、面临维稳和资金压力前所未有的实际,与市政协联合开展视察,并在市政协常委会、学习会等重要会议期间,多次专题汇报,广泛争取支持,向市委提出“建立市区会商机制、完善市级财政补助机制、健全统筹规划机制”等可行性建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要求市级有关部门认真办理,获得了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对两个乡镇“两清”前后建设和用地秩序进行深度解剖,从高起点编制集镇规划、建立联动监督机制、加大执法惩处力度、落实扶持政策4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并与区住建、规划、国土等部门反复协商,形成了调研报告。

(二)助推产业园区建设。区政协委员多次视察巴州工业园建设情况,并将其列入政协常委会议政的主要内容,提出了“七个强化”的建议,即:强化组织协调、推进机制、资金支持、招商引资、施工管理、舆论宣传、督查考核,同时建议分管领导研究问题提出议案,继续推进盘兴物流园建设项目,务实推进园区建设。随后,区政府及时召开专题会议部署,细化任务,倒排工期,定期通报,大力推进园区建设。

(三)助推新型社区建设。区政协开展巴文化元素融入“巴山新居”建设专题调研,转报市委、市政府领导参阅;组织委员提出“完善聚居点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议”等6件提案,协力促进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政协委员就“加强社区物业管理”“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加大维护农民工权益力度”“加强闲散青少年服务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作了大会发言,对加强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参考。

(二)把脉社会民生热点,解决群众生活实际问题

改善社会民生是维护群众利益的根本体现,也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长远任务。巴州区政协坚持把构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作为跨越发展的重要前提,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和困难作为重点,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完善工作机制,组织委员通过大会发言、提交提案、界别小组讨论、反映社情民意等形式,促进民生问题解决。

2014年1月1日—2014年4月28日,巴州区加大交通安全综合整治力度,共发放整治公告2000余册,粘贴核载提示牌1426张,签订安全承诺书1872份,排查出道路安全隐患654处,出动执法人员468人次,检查车辆4772万余台次,警告教育593辆,处罚货车72辆,劝返59辆,“双超”货车交通事故环比下降62%。营造了严管重治的浓厚氛围,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巴州区政协专项协商重点工程建设中的搬迁工作

东门大桥、江南二环路、回风长寿路片区棚户区改造是巴州区城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根据工程建设要求,需搬迁区六中蚕种场校区、八中、七小回风主校区3所学校。2014年8月,针对部分学生家长、社区居民反映的情况,区政协组织相关界别政协委员,通过专题调研,发现搬迁工作中确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学校搬迁情况

(1)区六中蚕种场校区。现有30个教学班,2400余名学生,已正常投入使用达四年多时间。为推进东门大桥建设,区政府要求在9月底前做好搬迁工作,学校积极寻找新校点,多次到丝厂、普瑞制药厂、老职中、博物馆、春蕾国际学校等实地考察,均不具备办学条件。

(2)区八中。该校是目前城区唯一公办单设初中,现有教学班11个,在校学生754人。为支持江南二环路建设,学校接到搬迁通知后,临时借用巴州区教师进修学校校舍,于2013年10月28日搬迁到回风龙舌坝社区临时过渡办学。

(3)区七小回风主校区。现该校在校学生1664人,其中:小学生1027人,幼儿学生637人。根据回风长寿路片区棚户区改造工程实施方案,该校区校舍将被征收拆除。经多方寻找、实地考察,难以找到符合条件的教学场所,该校区学生将面临“入学难”问题。

(二)搬迁工作困境

(1)过渡安置困难。区六中、区七小回风主校区短时间难以找到能完全容纳搬迁校区在校学生且教学设施设备基本符合要求的场所;区八中所租校舍基本办学条件不够完善。若将教学班分点安排教学,教育教学及安全管理难度非常大。

(2)学校经费紧缺。区六中无力支付巨额搬迁费用及租赁教学场所的维修改造费用;区八中学生家长要求学校针对因搬迁而增加的每生每学期约1100元的车费和午餐费,给予适当经济补偿。

(3)搬迁工作压力大。搬迁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未清算原校区资产;未明确迁建的具体地址,家校宣传解释搬迁工作的压力和难度较大。

(4)社区居民意见大。南池片区人口密度大,学生多,子女在这里读书比较方便;回风片区小学仅有七小一所。如拆除这两所学校,将严重影响学生就近入学,家长普遍不支持。

(5)教职工意见大。区八中临时校点搬到回风后,由于家校距离远,教职工早出晚归,中午无处休息,每天工作时间长、强度大,且安全管理压力增大,大部分教师强烈要求搬回原校区。

(三)对策与建议

(1)广泛宣传发动。涉及搬迁的学校要组织专班,落实专人负责做好本校教职工的宣传解释工作;涉及区域的行政管理机构要做好辖区居民的宣传解释工作。同时,区委、区政府要加大统筹协调力度,确保搬迁工作既有序开展,又不影响重点项目建设进度。

(2)启动拆迁补偿。区政府协调相关部门迅速启动搬迁学校的拆迁补偿工作,明确补偿方案,落实补偿政策,确保国家、集体和教职工的财产不受损失或少受损失。

(3)适度政策倾斜。区政府给予搬迁学校优惠政策,解决学校因搬迁存在的校舍、生源、资金等问题;将区八中纳入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

(4)妥善过渡安置。区六中蚕种场分校适当延期搬迁,使该校有充裕的时间寻找合适的教学场所;待市职中新教学楼竣工后,租用其空余教学场地。如难以找到合适的教学场所,由区政府出面协调,指定场地修建临时性教学活动板房。

(5)规划筹建新校。积极筹建区六中分校,彻底解决教育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的现状。区政府可考虑将区八中新校址规划在回风北路国家粮食储备库南侧,并划拨建校土地50亩。在回风片区就近新选校址,建一所能容纳3600人的九年一贯制并附属学前教育的标准化寄宿制学校。

巴州区政协专题协商治理巴城交通拥堵问题

2014年9月10日,巴州区政协召开十三届三十次主席会议,专题协商治理巴城交通拥堵问题,巴州区公安分局、区规划局、区住建局、市城管执法局江南支队、城区街道办事处等部门负责人列席会议。会议成员提出了“调整巴城交通道路骨架,增加路网密度,合理布局和建设停车场,进一步完善交通标志标牌等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城市人行天桥和下穿通道建设进度,科学安排限制通行路段”等意见建议。

2014年巴城机动车存量11.3万余辆,并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长,虽然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升生活品质起到积极作用,但是也对城市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为紧迫的要求。目前,巴城交通状况还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的需要,交通拥堵现象尤为突出。为此,巴州区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采取问询、走访、实地查看、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就如何治理巴城交通拥堵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巴城交通拥堵现状

(1)拥堵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上下班、上下学的高峰期,即8:00—9:30、11:00—13:00、14:00—15:00、18:00—19:30。此外,节假日和春节前后一个月,城区交通拥堵现象特别严重。

(2)拥堵的路段:集中在回风交叉路口至巴州四中;通佛路六小二中分校路段;市中心医院门口;麻柳湾桥头至川剧团到区政府门口和麻柳湾桥至南泉寺街;市气象局路口交汇处;后河桥岔路口;老江北岔路口。

(二)巴城交通拥堵的原因

(1)交通道路密度不够且分布不均。目前,建成区30平方公里,道路长度为76公里。路网密度仅为2.5千米/平方公里,远低于国家标准(5.2—6.6千米/平方公里)。现有道路面积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率仅4%左右。

(2)交通道路存在通行瓶颈。如:江南川剧团老邮政局营业部与市中心医院原门诊部接合部位在城市拓宽改造中不彻底,占用街道近100米;文庙街中城街口至文星街口及区政府门口西侧等道路狭窄,形成阻碍车辆通行的瓶颈。

(3)公共停车场不能适应停车需要。据统计,巴城现有停车位仅3000个左右,只能达到百辆车8个停车位,近75%的车辆没有停车位,处于随意停车状态。特别是江南老城区仅有1660个停车位。

(4)道路交通辅助设施不完善。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和交通隔离设施、红绿灯等的设置缺乏计划性、规范性、科学性。巴城现有主干道交叉路口36个,已安装红绿灯和电子监控抓拍系统路口18个。

(5)交通道路人车分流未得到根本解决。如:后河桥、市中心医院、市气象局、回风亭等几处重要交叉路口,虽作出了规划,但一直还未开工建设;江南老城区中小学校毗邻繁华大街,学生上、下学时段,大量的学生家长聚集在校门口接送学生,有的甚至开着私家车,造成严重的拥堵现象。

(6)违规驾驶现象比较突出。部分驾驶员开“霸王车、赌气车”,争道抢行、超速、闯红灯、越线行驶;不按规定随意调头,红绿灯路口不按序停行,机动车强行左拐弯妨碍直行车辆通行;一些出租车和“黑车”,只顾揽客,招手即停,上下客不靠边等。

(7)巴城营运市场混乱,“三乱”现象屡禁不止。巴城现仅有出租车421辆,按43万人计算应投放700辆出租车,不能满足需要,导致大量助残车、冒牌助残车、下线老出租车、私家车从事非法营运现象严重。

(8)公共交通未成为城市交通的主力军。巴城现仅有公交车辆154辆,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量不到4标台,远低于国家规定标准(8标台)。部分道路未开通公交车,部分公交车陈旧老化,车况不好,运行线路短、车次少,存在盲区。

(三)治理巴城交通拥堵问题的建议

治理巴城交通拥堵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项德政工程,需要全社会高度重视与支持,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履职。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合理调整巴城交通道路骨架,增加路网密度,形成良性的交通内循环。在当前的城市道路交通综合整治和棚户区拆迁改建工作中,要严格按照《四川省巴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中道路交通规划方案》,努力构建“一环四横四纵”道路路网骨架。加速南环线建设,尽快打通江南二环路,在汽配街机关小汽车维修中心处架一座桥连通北环线直到玉堂水厂,向南经过中杨干道延伸至三江镇,同时,打通中坝经过一号桥下至麻柳湾的滨河路;打通雍井湾至中杨大桥头滨河路和老官桥通往污水处理厂道路;打通南池路与八角楼街之间的牡丹巷和江南二环路与南池路之间的商校巷。

(2)尽快打通制约车辆通行的瓶颈,加快城市人行天桥和下穿通道建设进度。一方面,消除江南川剧团老邮政局营业部与市中心医院老门诊部接合部位,文庙街、中城街口至文星街口以及区政府门口西侧等部位道路交通卡口。达到车辆畅通,避免拥堵发生。另一方面,建议在后河桥、老江北路口、市中心医院、市气象局、通佛路六小二中分校口、回风亭等几处尽快修建人行天桥或下穿通道,实行车、人分流,提升通畅能力。

(3)合理规范布局并建设停车场。一是在城市中心商业区、酒店、学校等公共场所附近,尽快建设几个大型停车场;二是在审批新建商业综合中心、酒店、学校等公共场所以及住宅小区、城市商品房屋建设规划时要按规定足量配建停车场,并作为审批验收的重要标准;三是街面划定停车位应根据车流状况科学划定;四是规范出租车行为,上下客人,公交车上下客人必须在港湾式站点进行,以避免城区车流高峰时堵塞行车通道。五是在巴城西、东、北方向选择适当位置规划建3个三级客运站,在西、北、南环线上结合物流建3个大型的货运停车场。

(4)进一步完善交通标志标牌、标线、信号灯、电子监控系统和人行道护栏等交通基础设施。对一些不遵章守纪的车辆和驾驶人员以及不文明的市民违章违规行为实行严管重罚,并在巴城几处繁华地带的电子显示屏、电视台上滚动曝光以及报纸上设置曝光栏目。同时,对违章车主的手机发短信息告知。

(5)科学安排限制通行路段,合理组织交通流。对巴城现实行的道路单行线,本着方便快捷不拥堵原则进行适时调整。对部分路段可采取限时通行的办法;适当放宽城市公交禁行路线,适当采取公交车专用通道,让公交车享有优先通行权;同时,对交通流高峰时段调控一些车辆绕行外环道路;对交通流量大、商业网点密集的中心城区和道路,白天限制各类货车、人力三轮车、板车等类型车辆通行,以减轻中心城区的道路交通压力。

(6)部门联动,各尽其责,积极参与治理城区交通拥堵。建议由市政府成立由规划、城建、交通、城管、新闻宣传、教育、公安等部门参与的巴中城区道路交通管理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召开城区交通管理联席工作会议,分析、研究、解决交通管理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工作,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共同管理好巴城的交通问题。

(三)发挥民主监督职能,促进廉洁政治建设

政协的民主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民政协的一个主要职能。巴州区政协通过政协会议、参政议政和提案办理工作认真履行民主监督权力,对区内法律权威的维护、行政机关的监督以及廉洁政治建设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开展典型个案监督形式,组织相关专委会和委员对一些典型个案,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以政协社情民意形式报送有关领导和部门,促成问题的解决。

巴州区政协专题调研食品药品监管工作

2014年5月20日,巴中市巴州区政协对区食品药品监管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一行通过深入企业、基层实地察看、查阅资料、座谈交流的方式,详细了解了全区食品药品监管体制、体系建设、队伍建设、网络建设等情况。

通过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区食药监局领导就有关食药监管工作的情况汇报,围绕如何进一步促进全区食药工作进行了座谈讨论,在充分肯定食药监管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针对区食药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调研组提出了若干意见,特别是,针对区食药局干部队伍来自不同行业,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委员们建议从提高食药队伍综合素质和能力建设入手,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抓好食药干部职业教育,提升干部队伍素质。一是加强岗位培训。聘请专家教授、业务骨干,对全区食药干部现场开展专业知识培训,培训考试成绩与当年评先选优、职务职称晋升、食药工作经费拨付挂钩。二是开展岗位大练兵。在全区乡镇之间、同一岗位之间广泛开展比业务精良、比管理技巧、比服务优质、比工作创新、比群众满意、比工作作风为主要内容的“六比”竞赛活动,对优秀者列为食药后备干部人选优先提拔重用,对不合格者,自费学习半年以上合格后方能上岗。三是抓好学历教育。出台政策,鼓励干部职工参加各类自考、成考,提高职业水平,鼓励干部职工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学历教育和进修深造。四是举办学术交流。利用各种专题会议、工作总结等活动,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和经验总结推广活动。组织精业务、会管理、出实效的先进工作者和学科带头人介绍工作方法,传授工作经验,促进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最后,调研组要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时刻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不断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创新依法行政手段,不断提高人员队伍建设,一丝不苟地抓好食品药品安全工作。

(四)重视精神文明,围绕文化建设献计出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促进文化建设不仅是政协本身的一项基本工作,而且也是政协在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独到作用、彰显独特魅力的重要条件。近年来,巴州区政协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并紧紧围绕巴州区文化建设献计出力,为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位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巴州区政协组织委员围绕文化产业发展开展专题调研

巴州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如何用好用活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区,是党委、区政府的一个重要命题。为此,巴州区政协组织委员围绕文化产业发展开展专题调研。

2013年7月,委员们通过先后深入巴州石窟、将帅碑林、三江水乡等地实地调研,认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主要是:缺乏宏观管理和整体规划,市场机制不健全,文化产业人才缺乏。对此,委员们纷纷建议:要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相关专业规划,将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作为“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战略调整的重要内容;要积极主动对接国家和省、市文化产业布局,按照重点发展历史文化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民俗文化产业、生态休闲文化产业等四大主导产业,引领文化创意、表演会展、影视传媒、新闻出版、文化娱乐等五类产业发展思路,加快完善文化产业体系,引导文化产业规范发展;要充分利用文化产业园区平台,拓展延伸文化产业链,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商贸、物流、房产、餐饮等产业融合发展;要着力提炼巴州地域特色和文化特点,努力打造一批“巴”字号特色文化产业品牌;要大力招商引资,加快实施一批具有带动作用和示范效应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文化企业,组建文化旅游集团、传媒演绎集团等龙头企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要素聚集;要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坚持开放合作,优化发展环境,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建立起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文化企业经营制度,有效盘活文化资源,增强文化发展保障能力。

最后,委员们一致认为:要用统筹城乡理念抓文化产业,形成文化与经济一体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要坚持走文化产业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路子,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品牌。

巴州区采纳政协委员建议推进文化强区建设

2013年10月,巴州区政协组织委员调研文化建设工作,广泛问计问策,深入研究论证,委员们提出“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培育打造区域文化品牌、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建议。

随后,委员们的建议得到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区文广新局认真研究,采取“六个纳入”措施,切实把委员的意见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将文化惠民工程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全区累计投资4500万元,实施各类文化惠民工程项目500多个,实现了全区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农家书屋全覆盖;将送文化下乡活动纳入文化惠民行动的重要内容,建立“三下乡”活动长效机制,组织区级专业文艺团体和民间职业剧团,开展流动舞台进机关、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重点项目工地“六进”活动和“送欢乐、下基层”“文艺直通车”等流动文化服务;将文艺精品工程纳入文艺创作的重要内容,以纪念红军入川、廉政文艺汇演等主题为引领,创作生产了一批展现巴州改革发展风貌、具有巴州地域特点和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基层的文艺精品;将文化人才培养工程纳入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实施了以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的文化体制改革,组建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和区文物管理局,推进了川剧团、曲艺团等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乡镇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主力”的运行机制,培育和壮大民俗文化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演艺娱乐业、新闻出版业、文化创意业;将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纳入打造区域文化品牌的重要内容,切实抓好国家、省、市非遗保护名录项目的保护工作,建立非遗数据库,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提高文化遗产保护能力。

当前,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巴州区政协教科文卫委和文史学习委还积极协助并参与科普宣传月活动。

2014年3月19日,由巴中市科协、巴州区科协、巴州区老科协主办,巴州区寺岭乡党委、政府、寺岭乡中心小学承办,区政协教科文卫委、文史学习委等27个单位部门协办的“2014年巴中市暨巴州区科普宣传月”活动在寺岭乡中心小学正式启动。活动以“科技创新驱动巴山新居建设”为主题,以政策宣讲、科普挂图展示、发放科普宣传资料、现场技术培训、义诊义检服务为主要内容,采取科普知识与文艺演出相结合、科普宣传与廉政教育和群教活动知识有奖问答相结合、科教展品展示与向留守儿童赠送学习用品相结合等方式,有条不紊地开展。整个活动秩序井然,精彩纷呈,给寺岭乡老百姓送上了丰盛的科普文化大餐。

综上所述,近年来巴州区各级党委对政协工作越来越重视,领导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政协工作实现了持续发展。但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区政协在协商民主工作中也还有很多不适应的问题,譬如部分单位对协商民主的认识不足、落实协商民主发展的规定不到位以及存在以通报代协商、临时突击性协商等现象。对此,扼要提出如下建议:重视协商民主独特作用,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健全协商民主督查机制,拓展监督渠道、丰富监督形式;优化协商民主工作环境,完善配套措施、加大保障力度;强化政协组织建设,提升政协履职能力和水平。

总之,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以来,充分发挥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作用就越发显得重要,而发展协商民主无疑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永恒性的工作,还需要不断努力探索、真正落实推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做样子的,应该是全方位的、而不是局限在某个方面的,应该是全国上上下下都要做的、而不是局限在某一级的。”其实,早在陕甘宁边区时期毛泽东就提出“共产党的这个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原则,是固定不移的,是永远不变的”。随后,又进一步指出:“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有了人大,并不妨碍我们成立政协进行政治协商。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的领导人物一起来协商新中国的大事非常重要。”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政协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彰显。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实行协商民主的重要组织形式。邓小平强调:“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需要政协就有关国家的大政方针、政治生活和四个现代化建设中的各项社会经济问题,进行协商、讨论,实行互相监督,发挥对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作用。”可见,协商民主已经成为我国改革发展的重要政治成果,正积极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

(执笔人:吴 翔 宋玉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