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分配正义思想和实践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分配正义思想和实践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抓革命、促生产”则具体显示了毛泽东通过政治策略来解决经济问题的思路。其实,毛泽东的“抓革命、促生产”的思想是毛泽东革命时期相关思想的延续。从毛泽东提倡的“供给制”到后面的“抓革命、促生产”的战略进一步显示了毛泽东试图通过上层建筑关系的调整来实现发展效率与分配公平的双赢,追求具有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价值取向。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的分配正义思想具有两大鲜明特征:其一是通过政治途径,尤其是阶级斗争的激进方式来促进平等;其二是进一步凸出毛泽东对于消灭剥削、人人平等的价值目标,但却选择了一条不正确的通过政治挂帅和群众斗争来促进经济平等的道路。而这条道路其实在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中,就可见一斑,只不过处在革命时期,这条道路所带来的结果是积极性的,而处在建设时期,这条道路则显示出巨大的消极作用。而“抓革命、促生产”则具体显示了毛泽东通过政治策略来解决经济问题的思路。

毛泽东的“抓革命、促生产”[28],主要是指以革命、阶级斗争、政治运动等上层建筑的手段来促进生产的发展。从这里可见,毛泽东在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时候,更加倾向于通过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的调整来反作用于生产力,以期通过革命、阶级斗争、群众运动等上层建筑的变革形式来实现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大幅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其实,毛泽东的“抓革命、促生产”的思想是毛泽东革命时期相关思想的延续。这一点从其对“供给制”的推崇就可得知。但是革命与建设时期,主要任务与目标有着很大的不同。历史证明在建设时期,试图通过革命、阶级斗争、群众运动等上层建筑的变革形式来实现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大幅发展生产力这条道路不仅是失败的,而且是危险的。

从毛泽东提倡的“供给制”到后面的“抓革命、促生产”的战略进一步显示了毛泽东试图通过上层建筑关系的调整来实现发展效率与分配公平的双赢,追求具有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价值取向。但历史证明这条通过激进政治策略来解决经济上的效率与分配公平问题的路线无疑是错误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