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苏联时期的分配实践

苏联时期的分配实践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苏联时期的分配实践经历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分配实物化的供给制,到新经济政策的按劳分配,再到斯大林时期的等级工资级差制。在分配上,取消战时共产主义的余粮征集制,实行粮食税,并将实物税改为单一货币税。由此,斯大林时期形成了由国家行政权力划分的等级工资制。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分配实践中,以斯大林的工资改革为标志,形成了传统的社会主义分配模式。

苏联时期的分配实践经历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分配实物化的供给制,到新经济政策的按劳分配,再到斯大林时期的等级工资级差制。

战时共产主义时期,为了抗战需要,苏维埃政府最大限度地扩大国家所有者和国家直接管理经济的权力,在工业中把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在农业中以剥夺富农为基础,无偿占有并支配农民的粮食及其他产品,实行余粮征集制。国家经济生活都实行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分配实物化,商品关系废除。在这期间的分配政策呈现出战时平均主义倾向,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剩余产品并不丰富的情况下,保障战时的必要军事供应。在此过程中,虽然保障了战时的军事供应,但却对经济统制过死,对农民剥夺过多。

新经济政策时期,苏联一改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统得过死的供给制和平均主义。从实际出发,实行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导的多种经济形式,并允许一定的市场流通,实行市场机制与社会主义计划的结合。这在列宁的《论粮食税》中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在分配上,取消战时共产主义的余粮征集制,实行粮食税,并将实物税改为单一货币税。同时为了激励工人劳动积极性,提高效率,1920年10月30日发布两项法令:《实物奖励暂行条例》和《人民委员会批准的实物奖励基金》。法律的中心思想贯彻按贡献分配的原则,打破平均主义,使劳动报酬同劳动生产率做到某种程度的结合。1921年,人民委员会两次发布法令,规定对企业的实物奖励不再用于企业整体,而只用于个人,要看工人劳动好坏,实行有差别的奖励。从苏联实际出发,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为苏联经济注入了发展的活力。

斯大林在20世纪30年代,并没有坚持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混合所有制,急于推行所有制公有化,并实行了具有高度集中行政管理特点的经济政策。1931~1933年,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进行了广泛的工资改革,形成了著名的八级工资制。由此,斯大林时期形成了由国家行政权力划分的等级工资制。等级工资制,一方面并没有体现出按劳动贡献大小进行分配的实质原则,从而对劳动者的激励效应微弱,并一方面按国家行政权力划分而形成的等级制,也进一步加强了国家行政权力,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社会发展的活力。

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分配实践中,以斯大林的工资改革为标志,形成了传统的社会主义分配模式。这个模式一方面照搬了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构想,实行所有制公有化、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但却严重脱离了苏联当时的实际,最终形成的是国家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经济发展和分配模式,既缺乏长足的经济效率,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分配公平,并对我国和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