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技竖起“登天梯”

科技竖起“登天梯”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巨型南瓜装车发运,水果黄瓜挂满枝蔓,特色草莓长势正旺……”“2014年的现代农业果蔬项目已申报,项目运行后,聊城市的东昌府区、冠县、莘县、阳谷4个县(区)的项目实施园区将全部应用物联网技术。”聊城市农委主任侯德功说。王君兰能够吃上科技快餐,得益于全市开展的“舞台在田野,根脉在百姓”为主题的

“巨型南瓜装车发运,水果黄瓜挂满枝蔓,特色草莓长势正旺……”虽是隆冬时节,但在莘县鲁西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恒温联动智能温室内仍是绿意盎然,瓜果鲜嫩欲滴,苗株郁郁葱葱。“我们园区棚内一年四季花红、叶绿、果鲜、苗满,亩均效益3.5万元,带动了周边8个乡镇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园区负责人张振东告诉我们。

以往,数九隆冬正是土地冬眠、农民休闲的间歇期。如今,在聊城大地上,随着农业科技的广泛推广应用,随着农业转型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这一传统的农业“四季歌”正在日益模糊和改变。

在聊城,科技注入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固基”的强力黏合剂,也为这里现代化大农业的腾飞插上翅膀。

“种反季菜,打季节差,我们靠的是科技二字。”“不用下地进棚,就能精确了解作物生长情况,还能浇水施肥、控制温度和光照。”这在原来听起来是遥不可及的“美梦”,如今已在阳谷县盛世乡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蔬菜大棚内成为现实。

在6块数字显示屏前,理事长朱丙臣向我们展示了这套先进的物联网蔬菜设施管理平台。只见合作社几十个蔬菜大棚的情况,从不同角度都清晰地“浓缩”在电脑屏幕上,一张张动态曲线图清晰地显示出棚内不同时段的大气湿度、大气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一旦有需求,还能通过自动浇水等远程控制调整作物生长条件和环境。

“以前种菜凭经验和感觉,容易出现误判,现在靠仪器,将蔬菜大棚内的空气及土壤的温度、湿度等数据通过传感器动态采集,利用网络通讯技术及时传送到智能专家平台,使农业专家通过电脑、手机或手持终端实时掌握蔬菜的生长环境、长势情况。数据更精确,种菜更科学了。”不仅如此,而且节省了人力、物力、资金。“按过去的大棚管理模式,一个大棚需要几个人照看,现在一个人就可以管理两个大棚,降低了劳动强度,减少了人工成本,提高了效率。”

物联网的应用不仅改变了农业生产过程,也改变着农产品经营和消费方式。

“登陆莘县农业信息网,手机扫描追溯标签上的二维码,拨打县农业局人工查询电话,就可以轻松查看产品的产销单位、名称、商标、产地、认证、种苗、浇水、施肥、用药、检测、采摘、销售等信息。让消费者一目了然,买得放心。”谈及农产品安全,莘县农业局执法大队副队长郝宽亮这样介绍。

“有了农业物联网的指导,我们不但实现了科学种植,生产更精准,还能及时掌握市场价格信息,经营更高效,实现了无公害蔬菜从基地到家的直接配送,省去了大量中间环节,消费者能享受到比超市便宜10%-20%的价格。”阳谷县瑞清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主任李风春这样说。

“2014年的现代农业果蔬项目已申报,项目运行后,聊城市的东昌府区、冠县、莘县、阳谷4个县(区)的项目实施园区将全部应用物联网技术。”聊城市农委主任侯德功说。

“我们开发的能实时控温的大型空调,实行智能化操作,使双孢菇生长有了适宜的温度,实现了一年四季都能不间断出鲜菇,菌业生产单位效益增长了4倍,这是国内领先的双孢菇周年化种植菇棚,已获‘国家新型技术’发明专利,并在全国推广。”莘县富邦菌业新基地经理宋益胜非常自豪地说。

作为莘县蘑菇周年化种植的领先者,创立于2007年的富邦菌业是一家专注于双孢菇栽培的农业龙头企业。2005年引种双孢菇时,一年只出一季,而且只能在夏天出菇,虽然经济效益达到近万元,但菇棚资源浪费严重。2009年,宋益胜从西班牙客商那里了解到双孢菇周年化栽培技术,经过两次集中考察,引进了欧式空调控温栽培模式,为了便于规模化发展,他买来了菇棚建造的整套图纸。

当年,宋益胜只买到欧式空调控温栽培模式的硬件,蘑菇栽培技术需要自己不断地摸索总结。经过不断地探索尝试,宋益胜创造出富邦空调控温周年化蘑菇栽培新方法,让一个种植面积450平方米控温菇房一年至少可以种植3个周期,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并将原本只用一种材料的发酵料,发展到麦秸、玉米芯、稻谷等多种原料,既降低了投入成本,又获得了优质鲜菇。目前,宋益胜已帮助菇农建了500多个空调菇棚,仅此一项就为农民增收2000多万元。

自2013年聊城提出“农业龙头带动”战略以来,依托现代科技设备及科学成果来提升传统农业,已成为聊城各农业龙头企业转调创的基调。

为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打造国际一流的高附加值、高端农业产业示范先行区、现代农业科技研发和总部基地、国内外农业高科技人才的聚集地,聊城市加大了与荷兰、以色列、巴西、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农业技术与设施,先后建立中荷国际健康农业生态城、国环现代农业示范园、北京中关村东升科技园、正信生态农业科技园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发中心和推广基地;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聊城大学等多等院校,先后建立起了“主要农作物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聊大正信食品研究所”和“聊城大学产学研基地”、“功能食品研究中心”、“食品及农产品检测中心”等,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和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有力推动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了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进程。2014年,全市共培育125家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转化和示范农业先进适用技术23项。育成了聊玉21号、聊麦18号等一批国内一流的高产优质作物新品种,全市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90%以上。

“黄瓜叶子发黄是由于养分供应不足造成的,可采用叶面施肥无公害防治措施,这样可促使黄瓜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能力。”12月21日,高唐农业局蔬菜站站长罗秀英,针对姜店镇三杨村黄瓜种植户王君兰遇到的种植难题,展开一对一帮扶,让其在家门口就能吃上科技快餐。

2014年秋天,王君兰在镇政府的指导下首次在温室大棚内尝试种植水果黄瓜,由于管理到位,黄瓜长势喜人。然而,在水果黄瓜即将成熟的时候,王君兰发现黄瓜叶片开始发黄,打了一些药物,却未收到任何效果,病情越来越严重。正在王君兰一筹莫展之际,高唐农业局蔬菜站站长罗秀英获知情况后,迅速赶到大棚内为生病的水果黄瓜把脉诊疗。“多亏了罗站长的帮忙,要不俺今年损失可就大了。”王君兰激动地说。

王君兰能够吃上科技快餐,得益于全市开展的“舞台在田野,根脉在百姓”为主题的农业送科技下乡服务活动。近年来,随着全市“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经济的发展,不同乡村、不同农户,在农业生产中会遇到不同的难题,这也导致农民对农技知识的需求不尽相同。聊城市农委根据需求的个别性、特殊性,开展农业送科技下乡服务活动,不单单是单纯地讲科技,而是让科技人员有针对性地分头下乡入户,深入田间地头,按农民的需求面对面地讲,手把手地教,真正实现了农民“点菜”,专家“下厨”,切实让农民吃上自己喜欢和急需的“科技菜”。

2014年,为了让农民吃上更可口的科技快餐,聊城组织技术人员走村入户,全面了解群众所急需的农业方面的科技知识及经常遇到的问题,摸清农民“口味”。然后,根据了解和梳理的群众意见建议,有针对性地订制营养快餐。据了解,聊城通过聊城电视台《农广园地》、农技电影、电台空中讲座等形式,积极打造空中课堂。通过聊城农业信息网、病虫情报、科技宣传册等开展网络和书面培训,为农民朋友送上了一道道口味各异的科技快餐。据统计,全市像姜店镇一样能吃上“科技套餐”的村庄已达4000多个,基本实现了农业科技服务全覆盖。同时,集中举办各类农民培训班989个,培训17.7万人次,科技人员下乡人数3483人次,田间指导小麦、玉米种植127.2万户,服务指导面积为901.2万亩。

为更好更快地服务群众,各县(市区)还创新一些新的方法,深受群众欢迎。莘县农业局通过农技示范推广示范县项目,为局直农技人员及1000个示范户安装了农技宝软件。借助中国电信“农技宝”的通讯录、田园相册、农技知识分类查询及农产品价格走势查询等多项功能,为广大示范户与农技员搭建了多元化的农技分享交流平台。在方便示范户之间、示范户和农技员沟通的同时,也为农技员提供了智能化的管理手段。冠县利用普及程度较高的手机微信平台,在微信公众号上开设农技知识讲堂,让群众在手机上随时随地查看自己需要的农技知识,省去了在网络上检索大量农技信息的时间和难度……

科技犹如润物的春雨,一点点改变着粗放、落后的生产方式,为农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