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云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科技文化

云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科技文化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15年1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云南省考察指导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这与弘扬云南省少数民族优秀传统科技文化相关。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又称小文化。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文化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文学、艺术、伦理、道德等方面,对于科技文化的研究反而淡漠了,这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

2015年1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云南省考察指导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各项工作,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如何“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呢?这与弘扬云南省少数民族优秀传统科技文化相关。对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对文化的再认识

人们常说饮食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商业文化、田园文化、旅游文化等等,也说到学校去学文化,还有什么儒文化、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等等不一而终,其实文化(culture)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定义至少有200多种。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但是人们还是大致地将其分类为广义的文化与狭义的文化两大类基本概念,并做了相应的界定。

(一)文化的界定

1.广义的文化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和传统。一句话,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具有民族性。例如:红山文化(内蒙古的赤峰市)、河姆渡文化(浙江余姚市)这些文化包含了很多层面的内容,都将这些称之为文化现象,涉及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等方面的内容。

2.狭义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又称小文化。这种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中国的儒家文化,一直影响了中国无数代人,包括在学习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不也是要将其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吗?其中也包含了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难道不也是在中国这种文化背景下出现的吗?否则,不会叫作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了。

(二)文化的本质在于“文而化之”

中国很早很早以前(距今约2000~3000多年)就有《周易》一书,在《周易·贲(ben\bi)卦·彖( tuàn)传》[“彖”( tuàn)即猪嘴上吻部半包住下吻部的意思,与现代语文使用的常用符号圆括弧“()”同形同意。引申为“包括”。再引申为“概括”或“注解”。《易经》的专用术语“彖辞”即指“总括之辞”“概括之辞”,即概括一卦涵义之辞,或注解一卦之辞。彖辞是用来解释卦辞,古人把“彖”解释为“断”,就是“断定”(吉凶)的意思。]中,也即《易传》在解释贲(ben\bi)卦的卦义时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意是说:阴阳二气交互作用,天生男女,刚柔交错,生成自然,也即天文;男女据此而结为夫妇,又从夫妇化成家庭,才有了国家。天文即自然,是自然之道。而人文是社会人文,也即说有了人类社会之后,人类告别愚昧,治国者应该有此等大意识,观天文以察时变,知自然界阴阳寒暑、风霜雨雪等天时的变化,组织和开展耕作,制造等活动;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即要创造良好的风俗环境等社会条件,改变人性气质,引导人民向好的方向发展,进而使整个社会趋于良善。

显然,“化成天下”,就是我们要拥有这样的一种心态,让“文”最终能够化入人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于丹在一次讲演中提到目前我们的教育存在着弊端,其实我们自己也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家庭再困难,“砸锅卖铁”也要送自己的孩子上学,可是我们一些大学生似乎是有幸进入大学了,可在学习和生活中却是“文而不化”。文化文化,本应是“文而化之”,可现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往往是文而不化。有些人以为自己有文化了,是大学生了,是研究生了,但是从文化的本意而言,离文化的差距十分大,甚至极端一点说,还不如文盲。例如,对于壮族,老老小小都知道打铜鼓,傣族的男男女女都知道过泼水节,汉族的老老少少都知道过春节。这是什么?这就是特定的文化,是文而化之,是发自内心的,是已经成为一种潜意识的活动,而不是那种作弊,取巧,糊弄老师、家长和自己的所谓文化。

总而言之,在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中,最主要的是三种生产:物质生产、人口再生产、精神生产,以这三种生产产生出有一定区别的文化来,即物质文化(包括了人口再生产)、精神文化。但是归根结底,文化的本质是要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文化也就有了特定的功能:

(1)交流。

(2)维持社会稳定。

(3)推进社会前进。

(4)传递。

(5)导向。

(6)提高认识和实践水平。

(三)传统科技也是一种文化

科学和技术是生产力,自有人类以来,在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们就需要不断地去把握规律来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服务,无论是物质生产、人口生产、精神生产,都离不开对规律的应用。往往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思想和理论,成了人们生存生活的方式方法和准则。也即说科学技术不断创造着新的文化形式,推进着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另一方面,文化也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氛围,反过来又影响着科学技术发展。继而有了专门的科技文化。对于传统文化而言也同样如此。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文化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文学、艺术、伦理、道德等方面,对于科技文化的研究反而淡漠了,这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云南省少数民族的传统科技与文化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例如,大家熟知的元阳梯田,正是在传统科技的应用和推广中,形成了梯田文化,渗透到了生产、生活、艺术、语言等方方面面。

二、传统科技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结构与功能本身就是一对范畴,有什么样的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功能,而反过来离开了功能的发挥,结构也就难以维系。就如人体是有结构的,胃的结构形成的是消化的功能,肺的结构有呼吸的功能,结构好功能就强,反之则弱;同样的道理,如果功能失效,也有可能导致整体结构的瓦解。假如一个人生病了,肺功能失效了,结果不仅肺的结构保不住,就连整个人体结构都保不住,也即会导致人的死亡和人的结构的解体。其实,现存的事物都是以系统和结构的方式而存在的,并由其决定着功能发挥的状况。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工业、农业、企业、教育、管理等都才要不断地调整结构,目的就是保证功能的高效发挥。那么传统文化有没有结构呢?事实表明传统文化也是有结构的,而且传统文化的结构决定着它特定功能的发挥。

(一)传统科技文化的结构

传统科技文化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在各个民族的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根据其显现的结果,由其功能来看出他所具有的结构。这种结构是层层递进的,内含着各层次之间的关联,它们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发挥着特定的功能。可以通过下图来表示:

传统文化结构的最外层,也即第一层是器物层次,第二个层次是制度层次,第三个层次是理论层次,第四个层次是伦理层,第五个层次是教育层次次,第六个层次是精神层次。

(二)传统科技文化的功能

由上图可知,按照少数民族传统科技文化功能发挥所形成的价值层次来说,最外层是第一价值层次,也即器物层次,其表明了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外显的实用特点,集中地体现在通过对传统技术的挖掘,进而在现实条件下对其进行改造利用,最终达到可实际操作的程度,以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这种价值具有浓厚的功利色彩,并最容易为人们所接受,由于科技本身没有阶级性,从而任何阶级都可以使用,可以为所有国家和民族所接受,这将有利于促成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因此,如何提高少数民族传统技术研究器物层次方面的实用性、功利性,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成为这一层面研究的重点和核心内容。例如,撒尼人的火草织布。

少数民族传统科技文化功能发挥的第二个层次是制度层次。科学技术与人类相伴而生,共同发展,它与人类一定时代的实践分不开。一方面科学技术对制度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广度来说是对社会的制度的作用,就如西方工业革命的发生根本上说就是由于蒸汽机的发明与及热力学原理应用,由于蒸汽机代表的是先进的生产力,它所带来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并且由此而产生出与之相应的制度文化来,这种文化强有力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和生产、生活方式,维护着社会的稳定。具体来说,科技也促进了各种不同制度的形成,涉及诸如农业的耕作制度、灌溉制度等,而这些制度又充分发挥作用,保证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的有序进行。例如,傣族传统的灌溉制度,就是建立在水稻种植技术之上的,而其形成的文化就是稻作文化,这种文化将有效促进和保证这种传统稻作生产的进行。尽管傣族的传统灌溉制度相当古老,但是其所具有的合理性以及内含的科学原理却是明显的,可以为今天的现代灌溉制度带来很多的启示。

开展少数民族传统科技文化的第三个层次是理论的层次。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各个民族都不同程度地对客观自然界的规律做出过自己的回答,尽管这种回答的完满性、预测性在程度上不同,但它毕竟是指导人们如何去面对大自然,如何去实施相应的技术以改造自然,进而达到自身目的的一种理性思考和合理的行为方式。显然,不同民族对自身所应用的技术都有过各自的解释和回答,有的甚至被披上了宗教的外衣,但无论如何这种“理论”作为一种认识客观自然规律的知识体系所具有思想的内在性,其价值并不具备功利的色彩,而是以内在的理性思维制约和指导人们的行为,鲜明地体现出了认识中的合规律性。例如,佤族悬索桥的建造,就具有十分合理的科学原理,如果能够挖掘、分析整理,其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发挥这一层次少数民族传统科技文化的功能,不是,也不可能以追求实用价值为目标,其核心是要对人类历史中合理的理性思想进行挖掘和整理。整理得越全面,越完整,就对现今的认识越有借鉴意义,也就越能从更合理的理论高度去指导人类的活动,其价值也就越大。

开展少数民族传统科技文化的第四个层次的功能是伦理的层次。纵观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看出,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着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也就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发育程度的高低。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科学技术水平不同,则其所形成的伦理道德也不同。由于少数民族传统科技文化形成的条件往往与云南省的农耕环境和与之相适应的相对低水平的科技背景相关,在面对大自然的淫威面前,他就只能依靠自身的团结来与大自然和其他异己的力量抗衡,形成了特定的民族伦理道德。例如,傣族、纳西族等多个少数民族,都有把山林和自然看成是自己的朋友与兄弟,哈尼族等少数民族有大家共享食物的长街宴等,景颇族甚至有着擒到猎物之后见者有份的习惯。这种伦理道德和习俗,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那种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伦理道德不同,对于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有着十分有利的基因。发挥这一层次的功能,扬长避短。潜在地从意识方面来规范人类的行为方式,它有着特殊的价值。

少数民族传统科技文化的第五个层次的功能是教育层次。这种教育不仅仅体现在学校的教育,而是已经包括了家庭、环境、实际体验等方面的教育在内的,更多体现在道德方面。从科技的先进方面来说,传统的科技显然不如现代科技,但是科技的实施是需要有科技道德的,不仅知识就是力量,德行更是力量,尤其在现代化的建设中这一点更显得重要。如前所述,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有着很强的优势,父辈们那种大山精神、茶马古道的精神,那种渴望进步、踏实朴素的风格和吃苦耐劳的行为等等,都有着十分突出的教化功能,这在比较浮躁、功利性突出的今天,其合理的教育内涵和教育功能,值得发掘。

少数民族传统科技文化的第六个价值层次是精神的层次。大家知道人类所面对的整个世界,最终就只有物质的世界和精神的世界。由于少数民族传统科技文化活生生地记载了人类在统一两个世界过程中所走过的曲折道路,记载了各不同民族在探索自然规律和推进社会进步不惧艰险、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艰难历程,尽管这种记载有文字的,也有代代口授相传的,但是其中表达的都是不同民族向往美好生活、崇善扬恶的精神面貌,这种精神既与科学的本性相符,也与人文精神吻合,这一层次的功能,不仅超越了器物的层次,而且超越了理论的层次,从世界观、人生观方面为人类提供了合理的依据,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例如,无论是彝族阿诗玛的故事,还是傣族泼水节的故事、纳西族东巴经的故事,都以传统科技文化的角度从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等精神层面发挥着功能,其合理的方面值得发扬。

诚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于今天而言,也存在着一些不合时宜、不尽合理的成分,但是请注意,这里所讲的是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的优秀科技文化,要发挥和挖掘的是这些具有优秀功能的传统的优秀科技文化。

(三)器物功能的实现是制约传统科技文化价值实现的关键

少数民族传统科技文化的层次结构表明,不同层次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发挥着不同的功能,进而在整体上体现着它对社会和科学技术进步所具有的价值。一方面从最外层的器物价值层次到最核心的科学精神价值层次,体现的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关系价值的规律性认识的递进过程,递进程度越高,其规律的运用性越广,价值的普适性也就越强。另一方面,从最核心的科学精神价值层次一直到最外层的器物的价值层次,实际上表现为少数民族传统技术研究从最高的精神层次到最基本的物的需求层次的还原,这个还原的趋向是理性认识的物化过程,其特点是还原程度越高,则物化越具体,可操作性越强,越能给人类带来可以感觉和体会到的实惠,因而这是最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认可的直观价值趋向,毕竟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是必须物化为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力量而还利于人类自身的。

然而遗憾的是,在目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少数民族传统科技文化功能的发挥并不令人满意,大量事实表明,并不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没有能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是在现实社会中由于人们在观念、认识上未能从根本上合理地看待少数民族传统科技文化,甚至有些人认为少数民族就根本没有自身的科技。事实说明,任何一个民族都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明和创造过自己的文明,都曾应用过与其自身生存和发展相适应的“科学”或传统技术,这些传统科学技术在维持和促进特定民族的稳定与发展中所具有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例如,由彝族所发明和创立的十月太阳历,西双版纳傣族历史上所发明和创造的、应用于农田水利灌溉的“分水器”及其与之相配套的灌溉制度,1980~1990年仍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至于各个不同少数民族发明的纺织技术、造纸技术、酿酒技术、医疗技术、造纸技术等等,更是数不胜数。这些科技文化成果如果能够对其进行改造、利用,将其转化为现实中可以应用的技术资源和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甚至可以形成产业,就也就可以推进少数民族传统技术研究向器物层次的转化,使人们在享受民族科技文化的同时,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认同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科技文化。当然,如何将少数民族传统科技文化成果转化为具体的经济效益,涉及思想的、心理的、制度的、体制的等各方面的因素,但无论如何,少数民族传统科技文化具有的这种转化潜力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它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需要大家来共同努力。

三、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科技文化的独特性

(1)具有明显的农耕文化性质。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科技文化体现了中华农耕文化的普遍性与云南农耕文化特殊性的统一。例如,不仅傣族等一开始就以水稻种植为生,是云南省最早的种水稻的民族,形成的是傣族的稻作文化,即使像哈尼族这样的少数民族最终还是从游牧民族转化为农耕民族,加之在历史的演化中,中原发达地区农耕文化的进入,更是进一步强化了云南省少数民族的传统科技文化的农耕文化性质。

(2)具有多样性。是民族多样性与农业类型多样性的统一。云南的环境是一个典型的立体自然环境,形成了多民族和与之相适应的类型多样的传统科技文化。从低海拔地区如傣族的稻作文化,香格里拉藏族的畜牧文化,不同的民族具有了不同的各自的科技文化特征。在建设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的过程中,不同民族的传统科技农耕文化将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3)具有淳朴性。具有自力更生,不怕吃苦的大山精神和不拒先进文化的品格。例如茶马古道的开拓。

(4)具有合理性。大量的少数民族传统科技文化内含着十分合理的科技原理和文化元素。如傣族的分水技术与制度,彝族等民族的火草织布技术,佤族的悬索桥技术原理、傣族的传统造纸技术等等。

(5)具有可开发性。事实表明,只要思想明确,措施得当,云南省大量的少数民族传统科技文化可以转化为实用技术和文化产品。如撒尼人等民族的火草织布技术,傣族的传统造纸技术,以及与之相关的旅游开发等等。

(6)具有抢救的急迫性。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云南省大量的少数民族传统科技文化正在迅速消失,抢救与保护的任务繁重(以案例说明,自己在调查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灌溉技术过程中的老管水员“板闷”岩尖,1988年时还在田中认真管理,2006年时还在,但是2年后就去世了。)

四、弘扬云南省少数民族优秀传统科技文化势在必行

(1)是四个文明建设的需要。无论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甚至是制度文明、社会文明,都需要弘扬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科技文化。

(2)是抢救、保护与开发的需要。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科技文化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需要抢救、保护与开发。

(3)是落实习近平对云南的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和高原特色农业建设的需要。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悠久,聚居地广阔,并大多生活于边境地区,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和高原特色农业的建设中,开发利用他们的优秀传统科技文化,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4)是人类文明建设的需要。云南省少数民族大多为跨境民族,仅从这一点也表明,弘扬他们的优秀传统科技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建设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