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昆山望族的优秀教育传统

昆山望族的优秀教育传统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昆山望族的优秀教育传统王广成教育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呢?目前对于这一优秀教育传统进行研究仍有现实意义。明清时期的昆山地区之所以具有较多的科甲望族,昆山望族之所以成为一种文化型家族,与这一地区的望族普遍重视文化教育有关。下面,笔者从昆山望族的教育观念、昆山望族的家庭教育、昆山望族的私塾教育以及优秀教育传统的重大影响等四个方面进行讨论。昆山望族几乎无一例外的认为,关键在于教育。
昆山望族的优秀教育传统_思路:昆山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成果选

昆山望族的优秀教育传统

王广成

教育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呢?那要从它的起源讲起,教育的“教”字的甲骨文含义,分别是“双手举‘爻’以教膝下之子”和“单手持‘爻’以示人,从爻从子从文”。左边的“孝”字是“老”和“子”合起来组成的,右边是意为老人向少年传授知识。《说文解字注》说:“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字的甲骨文写法:状似妇女产子形,上为“母”及头上的装饰,下为倒着的“子”,有养育、抚育、培育三层意思。《说文解字注》云:“养子使作善也”。可见,“教”、“育”二字负载着教育目的、教学方法、注重德育、从严要求等诸多古代传统教育学的知识。由此可知,教育的基本含义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在昆山的教育史上,曾经出现过著名的教育家归震川、朱柏庐、魏恭简等,还曾经涌现出很多善于教育子女的父母亲。目前对于这一优秀教育传统进行研究仍有现实意义。

明清时期的昆山地区之所以具有较多的科甲望族,昆山望族之所以成为一种文化型家族,与这一地区的望族普遍重视文化教育有关。我国古代就非常重视教育的功能,《礼记·学记》说:“化民成俗,其必由学。”这是我国古代的一个优良传统。而地处经济文化发达的苏州地区,昆山望族对于教育也格外重视,而且具有不同一般的优秀教育传统。下面,笔者从昆山望族的教育观念、昆山望族的家庭教育、昆山望族的私塾教育以及优秀教育传统的重大影响等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昆山望族的教育观念

昆山望族在观念上尤其重视教育,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首先,是家族的迫切需要。家族人知道,家族在乡里地位的提高与否,不仅在于人口的数量,更在于人口的质量。而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前提,就是要抓好文化教育。

科举成功地导致了许多家族的向上流动,而科举要成功,当然更离不开教育。欲做士,进而步入仕途,业儒无疑是最根本的第一步。一个人习儒业,命运亨通,当然可以取科第,得富贵。即使命运乖蹇,无缘仕途,亦有退路可走,有事可做,或处馆训蒙,获取束脩之俸,或事笔札,代笺筒,尽可凭一己之长糊口。许多家族也意识到不可能人人走科举之路,所以他们认为工、农、商等亦为职业,但即使是这样,他们仍要求在从事这些职业之前,能具备必要的文化知识,以适应社会和职业的需要。

其次,重视教育已经成为了昆山的社会风俗。明朝昆山人归有光说:“吴为人材渊薮,文字之盛,甲于天下。其人耻为他业,自髫龀以上皆能诵习,举子应主司之试,居庠校中有白首不自已者。江以南,其俗尽然。”清江宁巡抚汤斌疏言:“吴中风俗,尚气节,重文章。”而嘉靖《昆山县志》在风俗中也说:“家知读书,人知尚礼。”

那么昆山望族是怎样看待教育的呢?他们认为:

第一、教育是振兴、发展家族的重要基础。昆山望族在通过一代或几代人的努力之后,逐渐造就家祖的声望与地位。然而,怎样才能维持下去,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呢?昆山望族几乎无一例外的认为,关键在于教育。

徐乾学在传是楼上曾对自己的几个儿子说:“吾何以传汝曹哉?尝慨为人父祖者,每欲传其土地货财,而子孙未必能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鼎彝尊斝之物而未必能世宝也。欲传其园池台榭、歌舞舆马之具,耳又未必能世享娱乐也。吾方鉴此,则吾何以传汝曹哉?因指书而笑曰:‘所传者唯是矣。’”这段话引起后人相当的重视,并广为人引用。徐乾学不传子孙田地园池古玩,只传典籍,让子孙后代接受知识的教育,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后来,他的五个儿子徐树榖、徐炯、徐树敏、徐树屏、徐骏相续都考中了进士,女儿徐昭华也被誉为才女。即使普通的家庭也有这种意识,例如,殷奎之父殷庠就很重视教育,“昆俗喜货殖累蓄高赀遗子孙,处士哂曰:‘赀多愚子孙且贾祸,何用哉?圣贤之道,达可以庇四民,穷亦善一身。’”后来殷氏成为昆山名族。又如,叶明“尝阅先世所藏书,授诸子曰:‘若辈行已不悖于书,可无愧也。’”以此来教育自己的子女,后来叶氏也成为昆山的名门望族。

第二、教育是培养“好人”的主要途径。在许多家谱的族规或家训中都可以看到望族对于教育的规定,从而研究他们的教育思想。望族通过数代人的努力奋斗,获得丰富的经验积累,他们认识到,不仅仅要让子孙接受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通过教育让子孙学到做人的道理。尤其是要让他们学习圣贤之道,亦即“上有益乎君,下有益乎民而已”,从而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例如昆山李氏宗族告诫族人:“读书非仅为科名也。能研求义理,学为好人,即不必以科名始贵”;又如《赵氏家乘》要求子孙:“做官者要做好官,做秀才、做百姓要做好人。不可亏体辱亲,便是个孝子。”

二、昆山望族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在望族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潜移默化的作用起到非同寻常的作用。从现存的资料中我们可以发现望族的家庭中往往家教很严,其长辈往往有远见卓识。

1.母亲贤惠严格督促子女学习

每次读到归有光所写的《先妣事略》,我都深深受到感动,他回忆童年母亲让他勤学之事时说:“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昆山三徐之母亲也教子非常严格,据《徐氏家乘》记载:顾氏“训子极严,延师课讼尽忠且敬。岁祲自咽糟糠而师馔丰腆。所读之书必令背诵,师或他出即亲为训读。常潜至书室,听子谈论,如讲议经史则喜闻;或闻语博塞游戏事即怒而责。”徐珂也说,“昆山三徐之太夫人,顾亭林女弟也,世称其教子极严,课颂恒至夜午不辍”。另外,王秩的母亲对于儿子也很严格要求,据《琅琊安阳支王氏世谱》记载:“孺人知大体,有决断,以勤俭佐府君,驯至殷阜。日辟纑,夜杼织,令二子左右读,少睡,以杼括击之。夜深,则袖出胡饼分啗之。”因此可以说这种严格的教育是使子女成才的重要原因之一。

2.父亲严格要求儿子有远见卓识

徐乾学的父亲徐开法对于儿子要求也很严格,看到其子所作文章“稍不当意即加箠挞,不少宽贷”。徐乾学在回忆父亲时说:“本朝定鼎,府君绝意进取,惟督课乾学等焚膏续晷。乾学咿唔丙夜,府君未尝先卧,选古今文辞,手自缮写。”又如张用礼,进士张和、张穆的父亲,“世居淞南之石浦,课子严不少贷。时同邑张经、华亭陈文璧、吉水尹凤岐文行纯全为后学所宗仰,用礼令子和穆种师事之”。

望族的家庭教育固然严格,然而更重要的是他们的长辈往往有远见卓识,有较为完备的心智。据《徐氏家乘》记载:徐乾学之母顾氏“性明敏,有远识。公游学在外,综理家政,条理具备”。又如盛符升之父亦有远识,为儿子选择良师,“念荒江寂寞,学无良师,遣子符升师事张西铭、徐勿斋两先生,博求古学,为世儒宗后”。再如王同祖之父“敏赡而周慎,有足称者”。

亦有使用家谱进行家庭间教育的,王元增说:“幼时阅读数过,得见先人嘉言懿行,身自惕厉,至今日而立身处世自觉得力于此者不少,以知家谱者乃家庭教育之良书也。”

而在所有昆山望族中最使人感动的是顾炎武的母亲,她在临死的时候,告诉顾炎武“勿仕二姓”。这种教育可以说是最伟大的教育,这位母亲教育儿子要有坚贞不渝的气节,不要作清朝的官员。而顾炎武终生遵从母亲的教导,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具有坚贞气节的楷模,也为千千万万中华儿女树立了永不叛国的榜样。

三、昆山望族的私塾教育

私塾教育在望族成长的过程中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传统时代,由于官方学校录取的学生很少,而占优势地位的是私塾教育。昆山望族开设了很多的私塾,明清时代的私塾老师主要有两种:蒙师和经师。蒙师,是指从事启蒙教育的老师,古代儿童大多在6—12接受启蒙教育,他们的老师称为蒙师;经师,是指从事“四书”、“五经”教授的老师,经过蒙学教育,有条件的学生再学习“四书”、“五经”,他们的老师被称为经师。

1.私塾教育的内容

私塾教育在蒙学阶段的教材,主要是“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等。在此阶段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识字为主的训练,另外还十分重视作对子。启蒙教育之后就开始请经师学习“四书”、“五经”。“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著作的总称。

私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蒙养教育阶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养教育,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例如,对蒙童的行为礼节,像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都有严格的具体规定,为我国教育的传统。在蒙童的教学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口哼,讲毕,命学生复述。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学生须一律背诵。

启蒙教育之后就开始请经师学习“四书”、“五经”。经师在教授时已经和蒙师有一定的差别,可以和老师在一起讨论问题了。归有光在跟随庄渠魏先生学习时常常一起讨论,庄渠魏先生甚至难不倒他。

私塾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以忠孝节义为核心对学生进行中国儒家思想的教育,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政治理想,最终培养忠于国家的人才。

2.私塾教育的表率

在昆山望族中,可以作为表率的著名塾师有魏校、归有光、朱集璜、朱用纯、胡甲桂等。

魏校,字子才。从24岁就开始在星溪讲学,跟随他学习的学生常常有百人,“奋然以修明道学为己任”,后被学者称为理学家。他死后被明朝廷授予谥号“恭简”,埋葬在高墟。

归有光,号震川,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家乡安亭教书,从四面八方来向他拜师学习的经常有几十甚至上百人。他不仅文章在当时十分有名气,而且还有着十分“高洁”的操行,他的这种操行为很多人难以达到。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先做人再做文章。

朱集璜,字以发,明崇祯二年(1629年)入复社,八年(1635年)为贡生。学行为乡里推重,教授弟子很多,由于他以“理学、名节”作为人生的理想,在他参与了昆山起义后自杀而死,实现了杀身成仁,被他的学生私谥“节孝先生”。

朱用纯,字致一,号柏庐,是朱集璜的长子,以其《治家格言》名扬海内。他还是一位有名的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他往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他在《与吕德焕》这封信中,告诫弟子,做学问要在做人上下工夫,要正确对待别人的过失,强调“盖当以学问见己之过,不当以学问见人之过”;做学问还要对性情品格等方面增加自己的修养,才能做出有益于社会的学问。从这封信可见,朱柏庐不愧是一位善于教导的老师。

胡甲桂,字秋卿,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必定先进行品行的教育,然后才进行文章写法的教授。在教学和作文章时,对于纲常名教和古代训言往往注重义理和情趣。他讲课时,充满激情,学生们深受感触,听课很久也不感到疲倦。

四、昆山望族优秀教育传统的重大影响

从上面三个方面,我们对于昆山望族教育的优秀传统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那么这种优秀传统到底对昆山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昆山望族优秀教育传统的重要作用首先体现在:由于魏校、归有光、朱用纯、顾炎武等这些望族的存在,影响了区域内的人们,提高了地域内的人口素质,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文化是一种软实力,看不见,摸不着,但确是生产力中的三个重要因素之一。通过与其他地域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昆山人知书懂礼,总体素质较高。他们的良好的素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反过来,良好的经济又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其次,这种优秀教育传统培养了一批有气节的忠烈之士。在明清易代之后,昆山出现了一批不仕清朝的奇节之士,有顾炎武、朱用纯、葛芝、归庄等;在国家危难之际,更涌现出许多忠于国家的昆山籍仁人志士,也体现了他们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此理想作了最好的答卷。蔡懋德、王焘、胡甲桂、顾咸受、顾咸建、朱集璜、夏万亨、陶琰等都在明末壮烈殉国。如顾咸建在清军占领杭州后,自杀殉国,因此顾氏说:“吾宗世笃忠贞,其以气节著者指不胜屈,若如心府君钱塘则尤著也。”仅顾氏一门为国尽忠而死的就有五人,顾炎武在《哭顾推官》一诗中赞叹道:“父子兄弟间,五人死相继。呜呼三吴中,巍然一门第,尚有五岁孙,伏匿苍山际。”体现了忠于国家的可贵精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昆山人身上我们可以鲜明地看到这一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传统时代的优秀教育,这可以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所借鉴和继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