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根据地报纸工作的优良传统

根据地报纸工作的优良传统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根据地报纸工作的优良传统浙东抗日根据地处在偏僻山区,交通闭塞,物资匮乏,而且经常受到敌、伪、顽的袭扰。他们在工作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即艰苦奋斗和依靠群众办报的传统,至今仍不失为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日伪在军事上连遭失败,便加紧对浙东根据地的经济封锁。

二、根据地报纸工作的优良传统

浙东抗日根据地处在偏僻山区,交通闭塞,物资匮乏,而且经常受到敌、伪、顽的袭扰。尽管如此,为了宣传抗日,激励军民斗志,在中共浙东区委领导下,根据地出刊的报纸前后有8种之多,另外还办过期刊《学习与工作》、《团结》和《东南文化》。当年根据地的新闻从业者,面对十分艰苦的物质条件,有时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克服困难,坚持办报。他们在工作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即艰苦奋斗和依靠群众办报的传统,至今仍不失为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

1942年10月,我军在三北地区三战三捷,粉碎了日寇和伪军的“扫荡”。日伪在军事上连遭失败,便加紧对浙东根据地的经济封锁。在这种情况下办报,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少纸张。当时《时事简讯》已经出版,所需纸张从哪里来?经过发动群众献计献策,在四明山区芝林村,大家把一个停产已久的小造纸厂修复开工。该厂利用当地丰盛的毛竹和稻草作原料,每月可生产折合白报纸大约三四十令的土纸,这样就解决了油印报纸的纸源问题。

没有搞到铅印器材以前,《时事简讯》和《战斗报》都靠油印出报。为保证印刷质量,报社人员刻苦钻研技术,一再改进工艺,终于把用钢板刻写的蜡纸,一次性印出1000多份清晰的《时事简讯》,并有分色套版的插图和花边图案装饰报纸。1943年初,以四明山为中心的浙东抗日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这一年夏天,部队从余姚城外破庙里,获取国民党地方政府印刷厂遗弃的一套器材,有圆盘机、4开机各1台和各种铅字。中共浙东区委又通过上海新知书店(新四军办事机构)的地下工作者,从上海运回一批纸张、油墨等,建起根据地的铅字印刷厂。《时事简讯》改为铅印后,接下来,进一步要解决的是扩大发行问题,于是,报社以各地交通站传递为主,逐步建立群众性的报纸发行网络,期发数增至1500份左右。

1944年4月,中共浙东区委作出《关于出版〈新浙东报〉与加强报纸工作的决定》。《决定》中也要求“各级党委及各部队政治机关应负责检查督促,布置本地区之报纸发行工作,分配适当的有能力的干部负责之,以保证在任何情况下报纸发行工作不受间断。各地交通机关应将报纸运送作为自己的当然重要任务之一……”在区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新浙东报》工作人员为了扩大报纸的发行范围,除了通过根据地韬奋书店随印随发外,主要是配合党政机关、部队和乡镇公所,深入基层推销订阅。同时,对于地方士绅则指名分送,并向敌占区伪军、伪组织及周边国统区散发。根据地山路崎岖,又缺交通工具,外界邮路基本不通。《新浙东报》每期发行量达四五千份,整捆报纸送到各发行站,送到部队、机关、村庄,几乎全靠肩挑背扛,而且不管烈日严寒,总是争取尽快将报纸发给读者,让浙东军民得悉党中央的声音和抗日战争捷报。

浙东根据地的报社,专职人员很少,单凭自身极有限的人力,不仅发行任务难以完成,报纸稿源更是一个大问题。解决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走群众路线,广泛依靠群众来共同办报。无论《时事简讯》、《战斗报》,还是《新浙东报》,都十分重视在机关、部队、乡镇发展通讯员,创刊后短期内即建起一支颇具实力的业余采写队伍。广大通讯员经常为报纸供稿,还就办报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战斗报》曾以大量篇幅反映浙东部队指战员的战斗生活,以及生活、学习情况,并设置“战斗俱乐部”、“战士习作”、“军事常识”等栏目。所刊通讯报道和文章,大多是通讯员业余写成的,有着浓厚的部队生活气息。浙东抗日根据地报纸在艰难、动荡的战时环境中,得以正常出版并丰富内容、提高质量,全党办报,群众办报,这是一条重要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