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十六大以来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实践路径

十六大以来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实践路径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确保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发挥互联网交互性强的优势,以信息化管理为切入点,建立网上流动党员活动室,为流动党员建立了相伴相随的“家”,以解决流动党员教育培训难、活动管理难、寻求帮助难等问题。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加强城乡基层党组织统筹建设,始终坚持以提高城乡党组织的凝聚力、发展力和服务力为目标,围绕“共”字做文章,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党建新思路、新机制、新办法、新模式,消除城乡党建“两张皮”现象,使城乡党的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在指导思想上相一致、在工作目标上相协调、在工作部署上相呼应、在工作成效上相促进,让党建工作更好地引领城乡经济同步发展。

一、创新设置,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组织体系

1.探索建立“联建型”党组织。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强带弱的原则,探索村村、村企、村居、企企,联建党组织等设置模式。要适应当前农村许多村党员大量流出、在家党员少的现状,适时拆并一些偏远、人口少的乡镇和村,或将相邻的几个村联合起来建立党总支。要将有互补和带动作用的村与村、村与企业、村与社区、机关单位党组织采取“1+1”“1+N”等形式合并建立“联合型”党总支,以党总支为单位,结合各自优势,开展技能培训、社会保障、计生医疗、法律事务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促进各地区各行业党组织互动融合。

2.探索建立“流动型”党组织。适应当今城乡流动党员队伍逐步扩大的现实,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集贸市场、产业园区等地方建立流动党组织,设立流动党员管理台账和流动党员服务站,在季节性农民工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有针对性地建立临时党组织,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为确保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发挥互联网交互性强的优势,以信息化管理为切入点,建立网上流动党员活动室,为流动党员建立了相伴相随的“家”,以解决流动党员教育培训难、活动管理难、寻求帮助难等问题。

3.探索建立“网络型”党组织。适应社会管理进入网络信息时代的要求,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党建网站等网络资源建立“党员网上之家”,构建城乡统筹的党员管理网络平台。充分利用党员现代远程教育三级网络平台,加大对农村牧区党员干部进行党的知识、实用技术培训的同时,实现党组织在网络上全覆盖,使基层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城乡社会的各个角落、各个方面。

二、创新办法,构建城乡统筹的党员动态管理体系

1.坚持党员管理统筹化。根据形势发展和党员流动规律,改革与形势、现状不协调的一些党员学习管理制度,对党员教育管理的形式、内容、要求进行改革。要注重提高发展党员质量,避免为求数量而轻质量的做法,抓准重要环节简化发展党员程序。积极探索多个党组织联合管理党员的方式方法,建立县、乡、村三级流动党员管理网络,对农村流入城区党员按照属地为主、原籍为辅、双边互动、共同负责的原则,实行就业地和户籍地双向管理、双向培养,完善流动党员双重管理办法,加大双向互动管理力度,安排进城务工党员村干部、结对共建单位党员每人联系两三名党员,实行动态管理。

2.坚持党员服务统筹化。借助乡镇驻城区管理服务站、城区党组织活动阵地、农村产业教育基地、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通讯网络,通过集中培训、学历教育、远程教育、现场培训、“一对一”帮带等形式,建立流动党员电子信息库,开办网上组织生活、网上党校,创设党员网上信箱、网络QQ,向党员发送手机短信,定期组织集中学习培训等方法,切实加强党员在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经营管理、农业生产、就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增强党员教育实效。

3.坚持党员权益保障统筹化。要针对当前城乡党员不同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建立城乡统筹的党员帮扶机制,尤其要加大对农村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的帮扶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党员在权益保障方面的差距。建立生活困难党员信息库,设立党内关爱基金,采取财政拿一点、党费出一点、党员和党组织捐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建立公益性、互济性、群众性的党内关爱基金,对因病、因残、因灾、因祸或年老体弱一时难以解困、基本生活受到影响的党员,定期给予基金救助。要建立农村干部报酬动态增长机制,不断提高离职村主干津贴标准,为村级干部办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健全从优秀村干部中选拔公务员、事业干部制度,解决农村干部的后顾之忧。

三、创新机制,构建城乡统筹的党建组织领导体系

1.建立健全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要形成责任明确、领导有力、运转有序、保障到位的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地方党委、部门党组(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地方党委、部门党组(党委)对本地区本部门基层党建工作负总责,书记是抓基层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根据分工抓好职责范围内的基层党建工作。地方各级党委要建立健全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由党委统一领导,有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建立“城乡统筹联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活动座谈会,及时研究解决困难和问题。

2.建立联评机制。打破以往县直系统党委与基层党委分开考评做法,把机关党建工作融入服务“三农”、建设新农村中去,实行共建双方“双向”捆绑考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职责“双向”述职评议。建立健全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立足实际科学制订构建城乡统筹的工作方案和年度计划,明确构建城乡统筹的工作目标、任务、内容、措施,把制定活动计划、建立长效机制、定期开展活动、落实帮扶资金、落实发展项目、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等作为考核重点,定期督查、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奖优罚劣,实现城乡党建目标一致,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有效落实。

3.形成导向机制。要把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业绩的重要内容,注重考核城乡统筹党建工作的实效,注重考核党员、群众对城乡统筹党建工作的公认度和满意度,增强各级党组织抓城乡统筹党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各级党组织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常抓不懈的工作局面。同时,要破除思想壁垒,消除城乡党组织和党员在身份、地位、心理等方面的“城乡差别”,树立平等意识,消除对农村党组织和党员的偏见和歧视,公正平等地对待城乡所有党员,一视同仁保障城乡党员权利,教育引导城区党员切实尊重、平等对待农村党员,引导农村党员增强自信、自强意识,主动参与共建活动。

四、优化配置,构建城乡统筹的资源共享体系

1.人才资源要优化配置。按照“人适其岗、人尽其才”的原则,打破制约人才流动的区域、行业、身份等限制,建立县直单位与乡镇之间、乡镇与村之间干部交流办法,定期从机关选派一定数量的优秀年轻领导干部到乡镇、重点项目一线挂职,从机关选派一定数量的优秀年轻干部到村(社区)任职或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安排城区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到产业大村、重点企业驻点指导,推动城乡干部合理、有序交流。依托乡镇驻城区党员管理服务站,设立乡镇驻城区办事处,安排乡镇干部常驻城区开展工作。大力实施从机关、企业聘请“村务顾问”及后进村和先进村、村企互派干部异地挂职等制度,鼓励村企党组织交叉及从外村中选聘村干部、邻村干部交叉任职,实现双向进入。深入开展“村村社社有大学生”活动,完善政策措施,鼓励和积极引导高校大学毕业生到乡镇和村工作,解决农村人才短缺问题。大力畅通农村人力资源流动渠道,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区、企业转移,促进城乡人才资源合理流动。

2.财政资源要统筹配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党费补助等途径,形成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村干部报酬和养老保险、党员干部培训资金保障机制。针对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自有财力十分薄弱,村级收入几乎为零的现状,改革现有的财政分成体制,降低上缴中央财税比例,提高县、镇财政分成比例,加大对村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乡镇、村自有财力,为强化乡镇、村“造血功能”奠定基础。建立村财政收入高的村、重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与经济薄弱村结对帮扶制度,尽量给予资金、项目扶持;引导村集体收入少的村通过投资、发展优势产业等渠道壮大村集体经济。

3.阵地资源要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统筹的党员教育活动阵地“公共式”管理模式,统筹规划全县活动阵地,在城区建立两三个党员公共活动场所供农村党组织开展活动,对全县各类功能较强的党建活动阵地进行编号,建立党员教育阵地“连锁超市”,各活动阵地每月固定一个时间组织活动并向全县党员开放;拓展乡镇驻城区党员管理服务站、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功能,加强城区文明学校、婚育学校、农民工夜校建设,充分发挥城乡各级党校主阵地作用,在农村建设一批实践活动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实行城乡组织阵地无偿使用、提前预约登记等办法,提高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和产出效率。

五、整体联动,构建城乡一体的党建运行保障机制

构建城乡一体基层党建新格局,必然要求在加大乡镇机构体制机制改革和政府服务体制的创新力度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城乡体制改革、政策引导和整体规划上一体推进,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发展的引领作用,为促进城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政策支撑和必要的物质保障。

1.城乡体制改革一体推进。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的主要障碍是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一方面要以中央大部委改革为契机,积极推进乡镇机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农村金融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加快建立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各项体制,努力消除妨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建立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格局提供体制支持。另一方面要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要求,优化经济发展模式,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城市工业与农村产业的协作,努力促使城市各项资源向农村延伸,形成城乡一体、产业互动的发展新格局,为城乡党组织发挥联动作用搭建有效载体

2.城乡党建规划一体制定。构建城乡一体基层党建发展空间,要从全局出发,做好科学合理的城乡基层党建规划,在更高层次上强化基层党建工作的相互联系,构建城乡基层党建一体模式与机制。一方面要通过调整城乡基层党建结构,充分发挥城市基层党建辐射带动力强的优势,加大城区对农村基层党建的支持和服务,解决当前农村基层党建基础设施短缺、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农村基层工作环境,建立党员干部教育基地,为城区党员干部提供锻炼成长的空间,以此引导和调控城乡基层党建协调发展,形成分工明确、梯度有序、开放互通的城乡基层党建规划体系。

3.创新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载体。坚持实施村村、村企、村居、企企联建工程,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党建帮扶工作,构建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平台,形成以城带乡、以企带村、以强带弱的工作格局。每年排查一批相对落后村,采取一帮一、几帮一等形式,以强带弱,以城带乡,充分发挥城区党组织在组织、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为结对帮扶的村党组织送信息、出点子、办实事。农村党组织要发挥土地、资源、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为城区行政服务的延伸、工程项目的拓展和企业发展壮大提供广阔的舞台。通过党建互学、信息共享、工作联动,大力发展村级经济,努力增加群众收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

4.构建有利于城乡一体发展的政策机制。要以十七届三中全会为契机,发挥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最大效应,大力深化农村各项配套改革,重点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土地流转,逐步消除城乡党组织相互融合的体制机制上的障碍,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框架,为城乡党建、经济一体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坚持政治激励、经济激励、精神激励并举,探索建立以利益补偿为核心的激励机制,调动企业、社会团体、城市社区和政府职能部门,主动参与城乡党建、经济一体发展的积极性。积极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部门单位与农村、农民、市场等建立紧密联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形成互动机制。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合作社,完善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集体经济发展机制。构建政策推动的反哺机制,坚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注释】

[1]《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专题十二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

[2]骆惠宁:《构建城乡一体党建工作新格局的思考》,《青海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