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服务总体向城乡基层群众倾斜

服务总体向城乡基层群众倾斜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服务总体向城乡基层群众倾斜突出党报群众工作服务困难群众这个重点,并不是说其他群众的问题就不重要,就不解决。农村受众接触媒介信息的贫乏,至少有悖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公平”的要求。

三、服务总体向城乡基层群众倾斜

突出党报群众工作服务困难群众这个重点,并不是说其他群众的问题就不重要,就不解决。在传媒都市化、富人化、精英化的浪潮中,党报群众工作更应该向城乡基层群众倾斜。

(一)针对基层群众的媒体服务缺位

跟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构成不一样,我国并没有一个庞大的中产阶层,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是收入相对偏低的普通民众。我国社会人群中农民、产业工人以及商业服务业员工,这三者比例总计为67.6%。从人口的地域分布来看,2008年末全国总人口132802万,其中:城镇60667万,占45.7%,乡村72135万,占54.3%。尽管基层群众是我国社会的主流人群,但是针对他们的媒体服务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位,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媒都市化与农村群众信息匮乏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都市报诞生为标志的都市传媒开始主宰中国传媒市场,并由此使传媒整体性步入都市化这一怪圈。就报纸而言,一般的省会城市都有5家左右定位相同的都市报,为抢夺中心城市市场争得头破血流,而很少有报纸顾及农村受众。与报纸一样,电视也把主要的目光盯住城市市场,一个城市的电视频道不少,往往是除卫星频道覆盖全国外,其余都把自己的目标观众锁定在主城区,节目内容更是都市味特浓。就广播而言,在农村受众传媒消费以电视为主的大趋势下,城市更是成了广播留守的阵地。至于互联网,虽然被誉为“无边界的媒体”,但是由于电脑拥有量、带宽、资费、上网能力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网络消费基本上停留在城市。传媒都市化,就目前而言,还处于拼抢中心城市市场阶段。原因很简单,中心城市受众的购买力强,广告商的广告投放量大,投资回报率高。传媒对中心城市乐此不疲,并催生出广州、成都、南京、西安、武汉等一个个火热的市场。

传媒都市化虽然越来越激烈,但是农村受众却被忽略了。以电视为例。据统计,全国已注册的各类上千家电视台中,没有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农业频道,只有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和吉林电视台开办了农业性质的电视频道(和军事、少儿、科技节目合办);省级电视台还有1/3没有开设农业栏目,有20%的地市台没有开设农村栏目;在各台开设的农村栏目中,一般每周制作一期,长度平均在15分钟左右,最长也不超过30分钟。

7亿多农村人口接触的媒介信息却十分贫乏:从媒介种类来看,城里人可以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四类媒体之间自由选择,而农村人则基本上只有电视这种单一的媒介可以接触;从媒介信息总量来看,虽然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大大提高了广播电视的覆盖率,但是很多地方农村受众凭借卫星地面接收设备能收看的电视台依然只有10个左右的频道,相对于城里人通过有线电视系统收看的数十个频道而言,实在是很不相称;从媒介信息类别来看,有限的电视信息,大多是按都市受众的口味生产的,而真正适合农村受众接受需求的则不多。农村受众接触媒介信息的贫乏,至少有悖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公平”的要求。类似问题还有很多,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结构调整、政策倾斜等方面的手段来解决。

2.传媒富人化与中低收入群众处境尴尬

努力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可是,传媒发展中却存在“嫌贫爱富”的富人化倾向,表现为:宣传报道对象的富人化,过多关注名人、明星、老板、领导,而对困难企业职工、农民、城市低保人群等普通群众关注不够;宣传报道内容的富人化,推介别墅豪宅、打造富人区、追捧流行时尚、喧嚣美女经济等内容充斥版面,而关注普通群众喜怒哀乐的却少之又少;目标定位的富人化,标榜主流似乎成为传媒的流行病,许多媒体都把自己的目标受众定位为白领丽人、商界精英、地产大鳄之类的上层人士,而很少有把农民工、失业人员当成自己目标受众。与此同时,我国的贫富悬殊达到了警戒水平。据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文章指出,“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在收入或消费中所占的份额只有4.7%,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则高达50%。这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一组数据。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近日发表的研究报告也指出,中国居民的收入差距自从2003年以来急剧加大,目前已达到第二严重的‘黄灯’警戒水平,今后五年内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将恶化到‘红灯’危险水平。”[8]虽没有充足的理由说明传媒在贫富悬殊过程中起到了多大的负面作用,但至少可以说明传媒富人化的倾向不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也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或许有人认为,传媒都市化浪潮中民生新闻应该在服务基层群众功不可没。然而,在民生新闻的众声喧哗中,也存在伪民生化的倾向,具体表现为:报道题材过于狭窄,关注群众生活的广度不够。民生新闻多涉及交通事故、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好人好事等社会新闻题材,而对涉及群众生产生活中的一些深层问题关注不够。不少民生新闻栏目都是新闻单位的社会新闻部主办的,很多时候,社会新闻成了民生新闻的代名词。而且民生新闻题材的重复率极高,出租司机拾金不昧、患白血病儿童需要救助、街头乞讨原是骗局、横穿马路现象严重等同类题材新闻经常反复出现。其实,群众生活也是多方面的,为何报道面拓展不开,应该好好思考。报道手法流于表面,触及社会问题的深度不够。不少民生新闻都停留在展示社会问题的层面,而缺乏对这些社会问题普遍存在的内在根源和解决办法的剖析。譬如,街头的假乞丐为什么那么多,是不是人们擦亮眼镜不上当就能解决?如果遇到真是生活有困难的乞讨人员应该怎么办?对这些问题的挖掘,远远比一次又一次让假乞丐曝光更有价值。主动介入社会生活的时候少,构建平民话语的力度不够。各新闻单位负责民生新闻报道的部门一般都开通了新闻热线,报道线索多是从热线内容中选取,这就使得新闻单位很被动,常常出现“有什么报道什么”的局面。而且,热线线索都是那些知道打电话、能够打电话并打得进电话的人提供的,他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普通群众,还值得研究。而那些没有打热线电话的群众,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可能更有普遍性、更紧迫。民生新闻要构建全面真实的平民话语,新闻单位还应当以主题策划的形式主动介入普通群众的生活。

(二)党报群众工作如何服务基层群众

针对基层群众媒介服务缺位的事实说明,党报群众工作不能盲目追赶都市化、富人化的潮流,应该担当起服务基层群众特别是服务农村基层群众的职责。

1.党报群众工作要扩大基层信息来源

基层群众媒介服务缺位,跟媒介的基层信息来源不足有关。就党报群众工作而言,基层信息来源不足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村基层群众接触党报的渠道有限,向党报群工部门反映情况的意识还不强;二是基层缺乏通讯员之类的信息加工员,根据党报用稿特点对基层信息进行采集加工;三是党报群众工作主动深入基层的意识不强,基层群众对党报群众工作缺乏了解。在推进基层发行工作的基础上,党报应着力培养基层通讯员,并积极选派记者深入基层,多采写反映基层群众呼声的新闻报道,以此来扩大党报群众工作的基层信息来源。

2.强化对基层群众反映问题的处理力度

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是基层群众评价党报群众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党报作为党委机关报的身份,决定党报在处理群众关心的很多问题上比其他媒体更有优势。党报群众工作要善于利用这种优势,对于基层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够督促基层组织解决的就加紧督促,需要协调上级有关部门解决的就加紧协调,能够公开见报的要尽量公开见报,即便一时不能解决的也要向群众做好解释说明工作。这样,基层群众觉得党报管用,自然也就会更加信赖党报,党报群众工作也好开展。

3.要善于抓住热点难点推进服务的深度

基层群众生产生活中有不少热点难点问题,党报群众工作要善于抓住这些问题,通过组织新闻策划来推进服务群众的深度。在每年3月的全国“两会”前夕,批评报道都在一些地方宣传部门的“控负”范围,但党报群众工作不能以此为由有所放松,《四川日报》“服务热线”就曾经推出《春耕生产服务到农家》三组报道,第一组报道从农资打假、农户贷款、农药选择、植树选苗、蔬菜用肥、种子购买等方面为群众提供知识服务,第二组报道从春耕用水、特业养殖、农技服务等方面反映了农民春耕生产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第三组报道则介绍了部分乡镇村社在确保春耕生产中的一些成功做法。这三组报道推出后,不仅受到广大农村群众和乡镇干部的欢迎,而且还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好评。

【注释】

[1]刘立荣、马燕:《“精英”还是“平民”?——论党报的读者定位》,《青年记者》2006年第20期。

[2]玄洪友:《什么是主流媒体?》,《中国记者》2002年第4期。

[3]方迎丰:《“主流媒体”四辨》,《新闻界》2006年第6期。

[4]刘红:《中西方的中产阶级理论比较及启示》,《江海纵横》2005年第2期。

[5]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6]泽民:《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胡锦涛:《在“三个代表”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四川日报》2003年7月2日第1~2版。

[8]车海刚:《贫富差距:高度重视,妥善处置》,《学习时报》2005年9月1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