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巴中能源走廊”的提出与讨论

“巴中能源走廊”的提出与讨论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巴基斯坦与中国新疆之间建设一条能源走廊的设想是巴方提出的,曾引起热议,但鉴于诸多困难和问题,中方一直持保留态度,致使这一设想至今仍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之后,巴方希望就建立通向中国能源走廊的设想开始可行性研究,中方未予回应。2006年4月25日,在伊斯兰堡举行了为期3天的首届“中巴能源论坛”会议。会议设专题组讨论“能源走廊”问题。

在巴基斯坦与中国新疆之间建设一条能源走廊的设想是巴方提出的,曾引起热议,但鉴于诸多困难和问题,中方一直持保留态度,致使这一设想至今仍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巴中能源走廊”的提出及背景

2006年,时任巴基斯坦总统的穆沙拉夫多次表示,巴基斯坦有兴趣为中国建立一条贸易和能源走廊,即利用瓜达尔港作为入海口,把从伊朗和非洲购买的石油由陆路输送到中国新疆。这个能源走廊的核心,是建一条长3 300千米、直径为76.2厘米的输油管道,每年输送1 200万吨原油,按当时的价格和汇率,预计投资45亿~50亿美元。

巴方当时提出“中巴能源走廊”设想,具有重要的背景。

其一,这是巴基斯坦经济发展远景规划的组成部分。当时那几年,巴基斯坦经济发展良好,2004—2005年度巴基斯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4%,2005年在油价飞涨、地震灾害造成重大损失的情况下,仍取得增长6.4%的好成绩。但巴基斯坦仍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基础薄弱,制造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3%,高新技术产业更是微乎其微。出口集中在棉花、纺织品、稻米、皮革体育用品五类产品,共占出口总额的79%。对外贸易连年出现逆差,2004—2005年度出口总额为144.1亿美元,进口总额为206.23亿美元。经常项目赤字主要靠海外工人汇款弥补。经济发展缺乏资金,外国直接投资每年不到20亿美元。

为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巴基斯坦探求新的发展战略。巴基斯坦政府各部门制订了今后25年经济发展远景计划,目标是实现公正、繁荣、工业化的巴基斯坦。按照计划,经济年均增长7%,到2030年国内生产总值从2005年位居世界第36位,上升到第21位,人均收入将增加5倍。

巴基斯坦政府把能源产业的发展作为经济起飞的重点。因为穆沙拉夫执政以来巴基斯坦能源消费增长10%,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没有充足的能源供应,经济就不可能快速发展。根据本国资源情况,巴基斯坦将对煤炭、水电、天然气等工程项目投入大量的资金,以降低对大量进口石油的依赖。巴基斯坦还考虑充分利用其位于石油生产国和需求国之间的优越地理条件,尽快将扼守连接中东、中亚、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地缘战略重要性转化为经济机会,从中获取经济收益。建立能源走廊的设想就是这一新的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

其二,寄希望于建立通向中国的能源走廊。关于建立能源走廊,巴方曾提出较为具体的设想。内容包括:在瓜达尔港建设大型炼油厂,把从海湾地区运来的原油炼为成品油,用管道输往中国新疆,并进入中国内地;建设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天然气管道;建设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输油管道,为中亚国家提供出海口。这些设想表明,依托中国和中亚构建能源走廊,发挥其连接南亚、西亚海湾、中亚交通枢纽地缘优势,以促进巴基斯坦经济发展,是巴基斯坦经济发展的国家大战略。

美国的石油公司对建设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输油管道的设想较感兴趣,但由于阿富汗局势动荡,巴阿关系不够和谐,使得这一设想至今未有实质性进展。建设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天然气管道的设想,刚开始是巴基斯坦和伊朗两国之间的合作,后因巴印关系改善,印度加入,三国进入谈判阶段。但后来由于印度顾忌美国的态度,动摇不定,多次反复,故项目难以有实质性进展。

因此,巴方寄希望于建设“中巴能源走廊”来整合其地缘优势。

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在2006年年初访华前,提出建立通向中国的能源走廊设想。访华期间,中巴双方签署了内容广泛的《能源领域合作框架协议》,同意加强能源领域合作。巴方表示对修建炼油厂、天然气终端、油气储备和转运设施有兴趣。中方欢迎上述提议,并同意协助巴发展油气产业。之后,巴方希望就建立通向中国能源走廊的设想开始可行性研究,中方未予回应。

(二)相关讨论与结果

2006年4月25日,在伊斯兰堡举行了为期3天的首届“中巴能源论坛”会议。来自中巴两国的500多名政府官员、企业界与学术界人士参会,就两国在能源领域合作的现状及远景规划进行研讨。与会代表就中巴两国在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勘探活动及地面工程建设,以及两国投资开发巴基斯坦可用于发电的可更新能源与电力传输等方面展开讨论。

举办此次能源论坛,是巴方作为落实穆沙拉夫总统2006年2月访华时签署的中巴两国《能源领域合作框架协议》的举措之一,意在将中国投资者的目光引向巴基斯坦能源产业。时任巴基斯坦石油和自然资源部长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巴基斯坦能源的总体情况,巴基斯坦对能源的需求量逐渐增大,2005年能源需求量增幅超过9%。根据巴基斯坦规划委员会预测,巴基斯坦能源需求量将在未来25年内从5 600万吨油当量/年增长到3.6亿吨油当量/年。为满足这些能源需求,巴基斯坦需要1 500亿美元资金,因此迫切需要吸引外资以发展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时任巴基斯坦总理阿齐兹在开幕式上表示,希望与中国深入合作,挖掘两国经济互补性的巨大潜力,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阿齐兹还建议此次论坛能就巴中全方位规划及能源合作问题建立专门机制,以促使两国在能源领域不断深化合作,增强两国经济伙伴关系。

会议设专题组讨论“能源走廊”问题。从讨论情况看,双方认识不尽一致:巴方提“能源走廊”,中方提“经济走廊”。巴方专家承认,目前从成本—效益角度看,“能源走廊”设想并不经济,但强调应从能源安全和巴中战略合作关系角度看待这一问题,立足点是要建输油管道。中方有参会者认为,不能把“能源走廊”理解为建一条输油管道,而应从发展由瓜达尔港到中国新疆的产业开发带的角度来考虑,在现阶段,全程开发可行性不大。中方参会者主张先在瓜达尔港设投资开发区,搞产业开发,建炼油厂,在经营中积累资金,创造条件,逐步向北拓展产业链和输油管,二三十年后也许可最终通达中国新疆、形成涵盖能源在内的“经济走廊”,立足点是在瓜达尔港搞“经济开发园区”。[2]

建设中巴能源走廊的提议在中国也引起热烈讨论,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

其一,有利于破解“马六甲困局”。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对能源的需求旺盛,而保证石油供应和需求安全不是某一个国家或组织机构所能解决的事情。客观地说,全球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安全稳定的石油供给保障体系,需要国际合作与协调。

在今日,中国已进入对国际资源依赖与日俱增的时代,国际资源供应的安全就成了涉及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对中国而言,马六甲海峡是中国的海上石油“生命线”。中国的石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非洲、东南亚地区,进口原油的4/5左右需要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这个由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3国共管的海峡,直接扼住东亚国家的能源咽喉。单纯依靠拥挤的马六甲海峡,安全系数太低。因此,“中巴能源走廊”概念的提出,确实是一个积极的设想,如果能实现,它将促进中国的石油进口路径多元化。并且,它可以在一旦发生冲突、马六甲海峡被切断的情况下,部分缓解中国石油运输紧张的状况,降低中国石油安全的风险。

其二,有利于推进中国能源安全的南向战略。人们注意到,与贸易相比,中国和巴基斯坦之间的能源合作是更为重要的话题。来自伊朗的石油和天然气,可以通过巴基斯坦的中转输到中国。“中巴能源走廊”的设想是由巴方提出的,表明巴方希望在地区国际事务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近年来,巴基斯坦在国际反恐问题上表现出积极配合的态度。印度和巴基斯坦关系出现转机,双方有可能会以比较温和的方式解决彼此之间的冲突。另外,巴基斯坦经济呈现稳定增长趋势。这些都表明巴方在地区事务上发挥一定影响作用的条件逐渐具备。因此,中国可以发挥巴基斯坦的作用,实施能源安全的南向战略,即从阿拉伯海开辟新的能源进口通道。

其三,未来还存在许多变数。2005年,巴基斯坦的CDP增长率达8.4%,仅次于中国。中国和巴基斯坦是亚洲两个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但都存在能源短缺的问题。建设“中巴能源走廊”,能为两国提供稳定的石油供给保证,也将为两国经济发展起重要助推作用。从这一点看,“中巴能源走廊”的设想无疑是积极的和富有建设性的。

但是,“中巴能源走廊”的设想能否实现,不可盲目乐观。在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地区之间的矛盾冲突和不稳定因素还将继续存在,甚至可能被激化,美国的态度也是不得不考虑因素,伊朗核问题如何解决,对地区安全形势具有直接影响。输油管道要穿越巴基斯坦动荡的俾路支省和与阿富汗交界的部落地区,地区安全存在不确定性,将直接影响输油管线的建设和运营。此外,还要考虑敌视和破坏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势力的干扰。

抛开政治外交和传统安全层面的考虑,必须慎重考虑建设这一巨大工程在经济上是否划算。建设中巴输油管道要面对成本—效益问题、技术问题、管道线路选择等现实问题。中巴之间横亘着地势险恶的喀喇昆仑山脉和帕米尔高原,在这样的地方铺设、维护输油管道,面临复杂的技术问题。显然,建设“中巴能源走廊”的经济成本很高,管线终端到达中国西部地区后,还需要继续输送到东部地区,在目前我国能源运输网络仍不发达、正在进行“西气东输”建设的情况下,输送成本将继续加大。因此,建设输油管道确有不少困难。

鉴于此,当时一度热议的“中巴能源走廊”设想,至今没有被采纳,更谈不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