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维也纳会议之成绩

维也纳会议之成绩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后项处置,意在造成一强有力之萨地尼亚王国,以抵制法兰西势力侵入意大利。公会声明波兰人在俄、普、奥治下应享有代议的国民的政制。因为此新领土接近法国国境,普国乃因公会此举,成为莱茵之天然的监护者;其结果普鲁士由一个东德意志国家变成中央国家。逖尔齐特条约成立以后,拿破仑集有此等国家30个于其扩大之莱茵同盟,维也纳会议之改造事业,因之臻于简单。

第四节 维也纳会议之成绩

维也纳会议之问题可大别为四部:(一)依正统主义回复统治者及政府之原位;(二)重分被征服的土地,协定补偿;(三)改造德意志;(四)决定各项经济上商业上问题。

一、回复旧政府问题

此项问题,易于解决。路易十八世之复法国王位,已为正统主义之第一次应用。同盟国家承认辟斯七世(Pius VII)复教皇位,菲地兰七世复西班牙王位。耶玛溜(Victor Emmanuel)复萨地尼亚(Sardinia)王位。此外瑞典君主、德意志出亡诸侯、汉洛瓦(Hanover)王室、塔斯加尼王室、荷兰王室、葡萄牙王室均各回复原位。瑞士宣告为独立永久中立国。烈普耳之菲地兰四世立为双叙叙利(Two Sicilies)国王,称菲地兰一世(兼有烈普耳与叙叙利)。奥国原有维持麦拉地位之义务,但梅特涅以为有一拿破仑党在意大利立国,于奥国在半岛之势力发展有妨害,主推翻麦拉。如是则关于王朝一事,拿破仑所施行之重要的变更,一概不许存留;在欧洲所有僭篡的王朝,一扫而尽。

二、土地分配问题

说到土地分配之问题,其解决即不如是之简单容易。在会议中以此为最难的问题,引起种种的嫉忌、仇视与冲突。关于诸主要国家战时占得的土地之分配,问题较为简单,因为先已有条约协定。俄国保有芬兰、倍沙拉比亚及波斯边省;奥国保有伦巴多-威尼沙(Lombardo-Venetia)、剔洛耳(Tyrol)、萨仔堡(Salzburg)及理希颠斯太因(Liechtenstein);巴威利亚国保留安斯巴赫(Ansbach)与倍勒特(Baireuth);普国回复1806年以前原有的地位,以外尚获得琉坚(Rügen)岛及瑞典的坡米拉利(Pomerania)。

第二类分配的土地,包括着加给恢复的国家之土地,其目的在维持均势,防御法国。依巴黎协定,荷兰领土当扩大;比利时诸省归阿连基王室统治;如是则将两个人种宗教及经济利益不同之民族,并合于一王室主权下,为将来纷争之因。瑙威合并于瑞典;吉诺亚(Genoa)并入萨地尼亚王国。后项处置,意在造成一强有力之萨地尼亚王国,以抵制法兰西势力侵入意大利。但是法国代表塔列兰亦赞成此举,以为如此在意大利北部建立一个强大国家,可以防制奥国势力之南进。对于原有之瑞士19州,新加日内瓦(Genève)、洛奢逖耳(Neuch°tel)与瓦芮(le Valais)之3州。此等分配皆是预先协定的结果。

至于第三类的土地分配问题,则大引起同盟国家之激烈的争执。波兰与萨克逊为争论之中心。波兰曾由拿破仑建为瓦萨大公国,萨克逊始终附和拿破仑,今皆当由同盟国处分。俄国要索瓦萨大公国,以便建成一波兰王国,受俄国保护;普鲁士要求萨克逊全部以偿其在战时所受之痛苦与损失。但是其他各国深虑普鲁士膨胀于德意志中原,俄国扩张西方境界,有害欧洲均势,不愿承认此两国之要求。争论结果,俄皇卒让步;波兰问题乃平稳解决,而立一瓜分之协定。俄国分得最大部分,其西境因之扩张到上次欧战前之境界,普国虽失其第三次瓜分波兰(1795年)所得之一部分,但所得已足构成一优势之东方国境;奥国获得加里西亚(Galicia)及以外一小部分地方;克拉科(Cracow)定为一自由独立中立的地域。公会声明波兰人在俄、普、奥治下应享有代议的国民的政制。

萨克逊问题更难解决。公会之和衷共济的精神,在波兰问题讨论中已被扰乱,而在萨克逊问题之讨论,则全然破坏。塔列兰之外交本领,亦正好在此时发挥。他知道俄普两国取一致行动,乃谋联络英奥,使与法国意见一致,维持萨克逊王国,回复其故主。英国初赞成并合,意在于北欧建一强国,抵制俄国侵略势力。奥国亦不是绝对的反对,不过梅特涅对于许多德意志爱国志士欲并合此邦以成德意志统一之希望,不表同情。假使普鲁士先不拒绝与英奥共同反对俄国并合波兰的计划,形势容或不同。西方列强恐俄国势力增强,极欲使普国脱出俄普同盟。一旦普俄开始取一种强横态度,而它们在1814年11月立有新协约之消息传出,塔列兰乃利用此机会,组织法、英、奥三国秘密同盟,各约出兵15万以抵制俄普之野心。塔列兰于此获得外交上最大的胜利。此新同盟满足塔列兰之愿望,完成法兰西之胜利。新败之法兰西一跃而与欧洲两个头等国家结成同盟;其下尚有三个次等的国家,即巴威利亚、汉洛瓦、萨地尼亚,与之共行动,而其他国家尚有陆续加入同盟之势。从《硕蒙条约》以后,不到一年(1814年3月1日至1815年1月3日),法国成为对抗《加利什条约》(Treaty of Kalisch 1813年2月27日)签字者之一个团结的中心及其主宰。但是塔列兰的外交热心发挥过度。此项同盟之利益,与其说是实际的利益,毋宁说是表面的利益。失去俄国友谊,于法无利。并且塔列兰缺乏政治上先见之明。因为他的坚持,且得奥国赞助的结果,萨克逊问题乃依调和之法解决。萨克逊王复位,但是萨克逊国土毕竟分裂,普国取得其全土之约一半,留给萨克逊以其余的部分,而取偿于莱茵河附近土地。因为此新领土接近法国国境,普国乃因公会此举,成为莱茵之天然的监护者;其结果普鲁士由一个东德意志国家变成中央国家。奥国抛弃列色兰省份,而代以达尔玛逖亚(Dalmatia)及意大利领土,离开德意志向东南方面发展;普鲁士则反之,而向西进,深入德意志中心。普鲁士西进运动,始于17世纪,其后为拿破仑所阻止,拿破仑谋使普鲁士东进,以免德意志统一完成于普鲁士主宰之下。西方省份之恢复,是为拿破仑事业破坏之始。普鲁士今兹复归于以前地位,而且增加领土。

三、德意志改造问题

拿破仑战事中,德意志土地区划,变动最大。原来国数达三百余之德意志,至于1803年,已经消灭二百余国。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取消,拿破仑就存在的国家,建立许多独立的主权的王国;他以为将割据的精神扶植深固,可以为德意志统一之阻力。逖尔齐特(Tilsit)条约(1807年7月7日)成立以后,拿破仑集有此等国家30个于其扩大之莱茵同盟,维也纳会议之改造事业,因之臻于简单。列强承拿破仑之遗业,承认莱茵同盟诸国之主权,在《巴黎条约》中宣言德意志当组成一联合体。德意志组织问题之讨论,原来在1814年11月已开始,后来一受萨克逊问题之波折,再因拿破仑逃回(1815年3月)之纷扰,迟至五六两月,始行议就。对于德意志组织,有三个方式:(一)世袭的帝国;(二)强有力之集权的联邦政府;(三)缓弛的同盟。普鲁士及巴威利亚反对帝位之复活,普国代表哈丁堡以为强固的帝国不免有害普鲁士之独立,软弱的帝国,则又无用。但是强固的联邦组织是可行的,小国多视普鲁士为适当的领袖。梅特涅反对普国代表主张之强固的联邦组织计划,而自己提出一草案,采宽弛的同盟组织之原则,使各国于奥国主宰之下,仍保有其主权。梅特涅之案,作为讨论之基础。普鲁士虽不满意于此案,然见闭会期迫,恐长久讨论无结果,遂承认之,而于1815年6月8日,得全体国家(除达姆斯打特Darmstadt、萨克逊两国外)签字,德意志同盟(联邦)遂告成立。此同盟包含38国。

梅特涅施行于德意志之政策,适用于瑞士问题之解决,拿破仑失败后,瑞士19州,各求独立。梅特涅利用此形势,因为他恐怕统一的民主国家,于奥国为危险,极力防止瑞士组成此种国家。于是列强承认瑞士各州之完全主权,而依德意志同盟组织方式,组成瑞士同盟(新加入3州,共为22州)。各州完全有主权,惟不许订立有害同盟全体或各盟员利益之同盟。

四、国际共同利益问题

维也纳会议议及国际共同利益问题,足征关于人与人的关系,国家与国家的关系的新思想之成长,以2月8日之宣言,英、俄、西班牙、瑞典、葡萄牙、普鲁士、法兰西、奥大利八国,声明愿禁止奴隶贩卖。《巴黎条约》关于国际河流航行自由之规定,扩充到在会诸国所管之一切西方河流。

对于公会之批评

自其好处言之,维也纳公会以各国共同的保障,改造欧洲政治,树立均势,不得谓非国际政治进步之一征兆。自其害处言之,土地分划,政治组织全依君主或政府之利益以决定,不顾民族的情感,不容纳自由主义。比利时之兼并于荷兰,瑙威之并合于瑞典,波兰之分裂,德意志同盟之组织,皆是为王室之利益,而非为民族之利益。对于意大利之统一希望,置之不顾。是皆足为后来欧洲纷争动乱之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