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阿利亚运动

阿利亚运动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一次阿利亚运动过程中,共计约有25 000名犹太人从沙皇俄国进入巴勒斯坦,从而使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口增长了一倍,达到50 000人。还有其他一些因素成就了这次阿利亚运动,那就是俄国刚刚兴起的工业革命又进一步冲击了犹太人的生活。不仅如此,未来的以色列国的领导核心也成长于第二次阿利亚运动过程中。就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发展史而言,第二次阿利亚运动中的犹太移民在其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在这次阿利亚运动过程中,共计有35

第二节 阿利亚运动

阿利亚运动(Aliyah),复数在希伯来语里称为“阿利约特”,就是生活在流散地的犹太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巴勒斯坦移民的运动。“阿利亚”这个词在希伯来语里的意思是“上升或进入圣地”,在犹太教礼仪中是指召唤信徒上前,被认为是一种光荣的待遇。也就是说如果犹太人到圣地定居后,其精神和肉体都能够得到“升华”。[13]可以说阿利亚运动与以色列社会、以色列人口和以色列民族构成都有着极其紧密的关系。阿利亚运动具有思想意识、历史政治三个方面的后果:就思想意识而言,阿利亚运动是犹太复国主义聚集流散犹太人这一目标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就历史和政治而言,阿利亚运动是以色列建国前后犹太人口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和因素。例如,在1922年至1948年,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口的年均增长率达到9%,而这种增长率中的75%是源于流散地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构成的。相比较而言,同期阿拉伯人口年均2.75%的增长率几乎全部源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在1948—1960年,以色列年均8.6%的人口增长率中移民仍然占69%。[14]

当然,犹太人每一次成规模地进入圣地巴勒斯坦各有其特点,对巴勒斯坦原有居民也有着特殊的影响,对整个以色列人民的形成和发展也都有它独特的贡献。[15]概括来说,在以色列建国前这种成规模的阿利亚运动一共有五次。

一、第一次阿利亚运动

第一次阿利亚运动的肇始以1882年7月第一批比卢(路)运动[16]的成员到达巴勒斯坦为标志,一直延续到1903年。在这一次阿利亚运动过程中,共计约有25 000名犹太人从沙皇俄国进入巴勒斯坦,从而使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口增长了一倍,达到50 000人。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也有1 000多名也门犹太人来到巴勒斯坦定居,他们主要是在听说了有关犹太慈善家在这里购买土地并免费提供给犹太人这一消息后才来到这里的。[17]原有居民主要是赛法拉迪(德)犹太人[18]和东方犹太人[19],他们除了宗教信仰之外已经土耳其化或阿拉伯化了。其余是阿希肯纳兹犹太人[20],他们大体上是许多年来由于宗教上的虔诚而点点滴滴地进入巴勒斯坦的。这些原居犹太人主要集中在耶路撒冷、希伯伦、萨法德和太巴列等与宗教有紧密联系的城市中,过着一种完全非政治的、代代相袭的生活。他们主要关心的是严守戒律,探讨教理。

而新移民几乎在各个方面都与原住民不同。这些年轻、受过现代教育并拥有现代思想的犹太人是在1881年沙俄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刚发生后来到巴勒斯坦的。他们怀着明确的意图,要在巴勒斯坦为恢复犹太民族的生存铺平道路。

第一批阿利亚运动成员放弃了欧洲犹太人的传统职业,试图通过耕种田地或其他形式的体力劳动来达到他们的改造和锻炼之目的。于是,有些人就重新建立了犹太定居点佩塔提瓦克(意即希望之门),其他一些人则建立了新的农业定居点如列雄·来锡安、纳斯·锡安那、罗西·平那、齐切隆·耶考夫等。这些犹太定居点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条件往往极端糟糕。在这种情形下,加之经验匮乏、土耳其和阿拉伯人甚至犹太原居民的敌意,第一批犹太定居者的生活是极端困苦的。到19世纪末期,多数此种定居点都陷入了空前的经济困境之中,后来在巴黎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援助下才勉强维持下去。在这种情况之下,许多犹太移民又重新移往他处,最后所剩下的定居者可谓寥寥无几。

尽管到1891年时犹太移民就数量而言仍然少得可怜,他们只有区区10 000人,相较之于移民到美国的庞大犹太移民数量,更是如此。但第一次阿利亚运动是重要的,因为在这次运动过程中,在巴勒斯坦建立了一个实现政治目标的犹太桥头堡。

二、第二次阿利亚运动

犹太复国主义在其理论形成过程中真正产生实际效果的,是在第二次阿利亚运动到来之时。第二次阿利亚运动始于1904年,一直持续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这十年间,有近40 000流散地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21]到第二次阿利亚运动结束时,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口保持在85 000人的规模,亦即达到当地总人口的12%。[22]这次阿利亚运动中犹太移民的主体仍然来自沙皇俄国,这主要是因为1903年沙俄又重新掀起了针对国内犹太人的大屠杀活动。不过,话说回来,促使这些犹太人来到巴勒斯坦的动因远远不只是为了逃避沙俄的迫害。还有其他一些因素成就了这次阿利亚运动,那就是俄国刚刚兴起的工业革命又进一步冲击了犹太人的生活。

这些犹太人之所以选择移民巴勒斯坦,是因为他们渴望在那里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之家。并且就思想觉悟而言,这批犹太移民要明显高于第一次阿利亚运动时的移民。他们已经把自己同正在兴起的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些移民不仅加入了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同时也是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成员。

第二次阿利亚运动的成员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促进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自治存在,如只雇佣犹太劳动力,鼓励运用和传播希伯来语,组建了第一个犹太自卫组织——哈朔梅尔(Hashomer)[23]

不仅如此,未来的以色列国的领导核心也成长于第二次阿利亚运动过程中。这个集团中最重要的领导人是大卫·本·古里安,也就是以色列开国的第一任总理。本·古里安于1906年抵达巴勒斯坦,他认为经济权力是政治权力的先决条件,并预见到巴勒斯坦犹太复国主义定居点的命运取决于能否在巴勒斯坦创建强有力的犹太经济。他认为这个目标只能通过创建一支操希伯来语的工人阶级以及高度集中的犹太经济结构来实现。从20世纪20年代起,他就开始按照建国需要来创建公共机构框架,以期为未来将存在于巴勒斯坦地区的一个犹太工人阶级的国家做好准备。

就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发展史而言,第二次阿利亚运动中的犹太移民在其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们在这块土地上树立了最典范的机构和精神并为后世整整两代人的努力规定了方向。他们发展起了城乡工人的工会、合作事业和互助社团。后来的犹太工总[24]就是在这些组织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此外,他们还创造了基布兹(合作定居点)运动。作为巴勒斯坦地区一种独特的制度,基布兹运动对犹太复国主义事业和以色列的生存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第三次阿利亚运动

第三次阿利亚运动肇始于1919年,并一直持续到1923年。在这次阿利亚运动过程中,共计有35 000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25]从一定意义上讲,第三次阿利亚运动也是第二次阿利亚运动(因为一战爆发而中断)的继续,只不过这些新移民的目的地现在不再隶属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而是被英国政府托管。这次进入巴勒斯坦的新移民绝大多数是犹太复国主义—社会主义运动的先锋,具有与第二次阿利亚运动中犹太移民同样的思想和理想。他们肯定了犹太复国主义先驱们所创立的定居点样板——基布兹,这样基布兹就从一个不稳定的试验变成了一个不断成长的运动。犹太工总也从设想变成了现实。此外,这些新移民还建立了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一整套犹太人自治的教育体系。

在第三次阿利亚运动过程中,犹太移民的一个创新就是创建了莫沙夫[26]即小自耕农合作农村定居点。后来,这种定居点同基布兹一起构成了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定居的主要形式。

四、第四次、第五次阿利亚运动

第四次阿利亚运动从1923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926年(也有学者认为,这次阿利亚运动一直持续到1931年),共计有60 000犹太人(也有学者认为,是65 000[27]人或82 000人[28])移民巴勒斯坦。[29]第四次阿利亚运动与前几拨向巴勒斯坦的犹太移民潮相比已经有所不同,甚至可以说有实质性的区别。与第二次、第三次阿利亚运动时期具有布尔什维克思想的犹太人移民不同,这批来自波兰的新移民主要是自己拥有经营资本的小商人和小工厂主。由于他们想在新土地上重操旧业,因而工党的集体定居方式对他们而言并不具有吸引力。于是他们就移民到了特拉维夫、海法和耶路撒冷等城市并在那里建立起了巴勒斯坦工业化进程中犹太城市经济的最初外观。由于犹太移民的大量拥入,在五年时间里耶路撒冷和海法的犹太人口就翻了一番,特拉维夫也粗具规模。之所以出现第四次阿利亚运动,并且移民的规模还不小,原因有二:第一就是当时的波兰政府制定并颁布了反犹立法,采取了一系列特别有害于犹太人从事商业活动的政策和措施;[30]第二就是此时美国的移民法也比过去更加严格了,所以移民到美国相对来说就比先前困难多了,于是那些无法进入美国的东欧犹太人就转而移民到了巴勒斯坦。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对巴勒斯坦地区的经济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巴勒斯坦的经济萧条逐渐消退后,向巴勒斯坦移民的犹太人的数量又开始逐渐上升,并在1932年一下子猛增到12 000人,这实际上就开始了第五次阿利亚运动。这次的移民潮一直持续到1939年,这期间有将近225000名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其中大约有三分之一来自东欧,他们实际上也是第四次阿利亚运动过程中东欧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的继续。另外有三分之一犹太移民来自德国和其他中欧国家,这是受纳粹在德国上台所驱动。

这批新移民给伊休夫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气息和动力。他们中间有很多是医生、律师、工程师、新闻记者、技术人员。也有很多移民具有行政、财务和商业组织工作等方面的经验。[31]他们的到来对伊休夫在许多方面的发展都给予推动并使伊休夫开始了欧洲化进程。

对犹太民族来说,更为重要的是这批新移民的到来加强了其民族运动。首先,这两次进入巴勒斯坦的犹太人虽然绝大多数属于中产阶级,但也包括了许多查路兹(拓荒者),他们是怀着与第二次、第三次阿利亚运动时的犹太移民同样的理想而在原居国成长起来的,准备好一到巴勒斯坦就和后者结合起来从事最艰难的工作。其次,新移民中还有一批人,虽然他们对于当一名劳动者,住在基布兹里,从事排干沼泽的工作缺乏思想准备,但他们事先已经信奉了犹太复国主义,与伊休夫的气质很快就合拍了。即使那些原来并不是犹太复国主义者的犹太人,对犹太民族运动至少也是熟悉的。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巴勒斯坦的伊休夫已经不是犹太人移民和难民的乌合之众,而是一个被很好组织起来的、政治上自觉的民族社团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