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全面了解在校学生对体育的总体认识和参与体育活动的现状,旨在为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工作改革,加强对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宏观管理和指导,提供第一手资料。从表2的数据显示来看,有61%的学生认为开设体育课是必要的,认为没有必要开设的仅占被调查人数的10%。

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

李玉明[1]

体育意识影响着体育行为,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参与意识和行为,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为在校学生的学习以及将来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健康地为祖国工作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是大学体育教育的主要目的和目标。全面了解在校学生对体育的总体认识和参与体育活动的现状,旨在为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工作改革,加强对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宏观管理和指导,提供第一手资料。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大理学院,每校200名(非体育专业)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800份,有效问卷794份,有效率为99.25%。

1.2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座谈等方法,对调查数据和文献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学生体育兴趣与心理倾向的调查

表1 学生对体育的总体认识状况

从调查情况显示(见表1),有67%的同学表示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的只有5%,表明多数同学是喜爱体育运动的。有81%的同学参加体育运动是因爱好和为了强身健体增进健康,说明绝大多数同学在主观认识上能够充分意识到体育对增进健康的重要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仅仅只有23%的同学有计划坚持锻炼,虽然绝大多数同学在主观认识上能够充分意识到体育对增进健康的重要作用,但在行为上并没有把体育锻炼视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充分显示了培养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2.2学生对待体育课态度的调查

表2 学生对待体育课态度的调查统计

img70

从表2的数据显示来看,有61%的学生认为开设体育课是必要的,认为没有必要开设的仅占被调查人数的10%。67%的学生表示对体育课有兴趣,只有5%的学生对体育课没有兴趣。对体育课项目设置的认同度只有23%,认为需要改进的占被调查人数的49%,对目前体育课的满意程度仅占被调查人数的22%,而不满意的却占被调查人数的29%。这说明学生既喜欢体育课又不满意目前的体育现状,学生希望从体育课上获得健身知识、技能,目前的体育课在项目设置和内容选择上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仍需不断地改革。

2.3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

表3 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统计

img71

从表3的数据显示来看,有计划地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只占被调查人数的23%,而无计划和随意的却占被调查人数的77%。57%的学生每周参加两次以上体育活动,说明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一定的认识,但他们并没有把体育锻炼视为自己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体育锻炼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很大,这对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坚持终身体育锻炼极为不利。81%的学生认为影响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是场地、器材。这是由于近几年学校不断地扩招造成体育场地、设施的供需不足,既影响了正常的体育教学,又严重影响了学生参加课外的体育活动。

3结论与建议

3.1提高认识,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坚持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体育意识深刻的影响着学生个体的体育行为,决定着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效果”,正确的思想认识是产生良好动机的必备条件,只有提高思想认识,才有可能树立正确、远大的追求目标。通过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教育、体育实践的教学,增强学生对体育知识的了解和体育锻炼的必要性认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体育的作用和功能,让学生体验体育的魅力,并从中获得乐趣与欢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迪学生体育意识的内在动力,把体育锻炼和参与各种体育活动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2改革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

教学是由教与学的双方组成,彼此之间是互动关系,偏倾或忽略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在体育教育中要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改革现行体育教育模式,探索适合于本校的体育教育模式,但任何一种模式的设计都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运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实用性,适应学生将来的需要,降低教学内容的竞技性,增加健身性、娱乐性和实效性,使之更符合体育教育总目标的要求。

3.3加强体育锻炼基本条件的建设

必要的场地、器材和良好的锻炼环境是吸引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基本条件,我们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艰苦奋斗,因地制宜,只开展易于组织和管理的徒手体育锻炼,而应尽可能提供良好的场地、器材,满足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是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过程中,职能部门应加强与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沟通,争取获得更多的支持,改善学校体育工作的条件,否则,学校体育的任何改革与调整都难以实现。

3.4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营造良好、健康向上的体育文化氛围,是学校体育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大学生富有青春活力,朝气蓬勃,富有想象力,他们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体,要营造气氛活跃、内容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引导、吸引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使其养成锻炼习惯,受益终身。体育职能主管部门应积极地与学校主管领导进行沟通,主动与其他部门协调、合作,落实进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组织主体机构,加强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宣传,从制度上保证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进行。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俞爱玲.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现状的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1).

[3]郭晓军,吴凡.浅谈大学生体育意识[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4).

[4]杨春,夏冬生.对大学生锻炼行为意识及发展对策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6).

【注释】

[1]李玉明,云南艺术学院体育教研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