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探索性案例中知识在K空间中形态变化的规律
在上一节中我们提出了知识空间的分析框架,这样只要大体上通过三个维度上的不同标度确定知识在K空间中的大致位置,就可以将知识的形态进行区分和加以识别。而在K空间中将在产学研合作知识创造的不同阶段中表征知识形态的点连接起来,就可以描述产学研合作知识创造过程的知识形态变化规律。为此,基于判断和共识,我们给出了由两个点构成的编码性、抽象性和扩散性三个维度的简单标度,见表4.4。
表4.4 三个维度的标度说明
在探索性案例的访谈过程中,本研究采用表4.4所示的标度对产学研合作知识创造各阶段的知识形态进行衡量,以确定各阶段知识形态在K空间中的位置。
表4.5,4.6和4.7分别展示了三个探索性案例在产学研合作各阶段知识形态的变化过程。
表4.5 CAE产学研合作项目各阶段知识的形态变化
表4.6 冰箱内胆开裂防治产学研合作项目各阶段知识的形态变化
表4.7 电晕机产学研合作项目知识形态变化
续 表
表4.8横向比较了三个探索性案例中知识在产学研合作的各个阶段的形态变化,将各阶段知识三个维度的形态变化绘制成曲线图,发现有共同规律可循,如图4.2所示。
表4.8 探索性案例所揭示的产学研合作各阶段的知识形态变化
图4.2 探索性案例知识转化规律总结
首先,在产学研合作开始的起点,即项目缘起的时候,知识形态大多表现为关于特定事件的非常个人化的但又难以简单用语言或图像清晰表达,就以CAE项目缘起阶段的“批量断管事故”为例,因为每起断管事故的程度和位置都各不相同,难以用很简洁的文字来描述清楚。如果不对批量现象进行总结和归纳,而只单独处理单起断管事故,是无法理出头绪的。同时这种断管事故不是发生在企业内部,通过消费者、经销商甚至媒体等多种渠道均能知晓。因此我们把在项目缘起阶段位于K空间中编码性和抽象性较低,扩散性较高区域的知识命名为“现象知识”(phenomenon knowledge)。它位于图4.3中的A区域。
类似的,在界定需求阶段的末期,也即知识获取阶段初期,企业从外部引入学研方知识。如HF工业大学的有限元算法,ZS大学多元改性知识以及ZJ大学高频高压感应加热理论,这些理论知识,主要表现为原理、公式、方法论等形式,这些知识大多可从公开出版的教科书、专著、文献及专利说明等渠道获得,具有高度编码高度抽象和扩散性强的特点。此外企业的合作需求经过“界定需求阶段”的总结和加工,也具有同样的特征。我们把界定需求阶段末知识获取阶段初位于K空间中编码性,抽象性和扩散性均较高的知识命名为“学术知识”(academic cnowledge)。它位于图4.3中的C区域。
在知识获取阶段末,企业通过测试和改进等方式学研方获取的“学术知识”根据企业实际情境具体化从而形成产品原型或产品概念,知识的抽象性降低,因此我们把在知识获取阶段末位于K空间中编码性较高,抽象性较低,扩散性较低区域的知识命名为“原型知识”(prototype knowledge)。它位于图4.3中的D区域。
图4.3 K空间知识形态划分
在知识消化阶段末,新技术和新知识被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企业工程师以共有心智模式或know-how的形式融入其隐性知识库。知识的编码性降低,因此我们把在知识消化阶段末位于K空间中编码性较低、抽象性较低、扩散性较低区域的知识命名为“操作知识”(operational knowledge)。它位于图4.3中的E区域。
知识共享阶段主要体现了所学到新知识的推广过程,企业首先将工程师们的隐性“作业知识”加以结构化和抽象化汇总,由之前的理论假设,经抽象化后的“作业知识”扩散性必然增强,但知识仍然在企业内部,没有溢出到企业外部。我们把在知识共享阶段末位于K空间中编码性较低、抽象性较高、扩散性较低区域的知识命名为“专有知识”(exclusive knowledge)。它位于图4.3中的F区域。
在知识增殖阶段,新知识被嵌入到企业知识系统中,以获取更大的收益。此时知识形态主要表现为设计流程和规范、数据库、专利(或专利池)、文章、技术标准等有关系统和体系方面的知识,虽然高度抽象高度编码,但其扩散受到知识创造者(这里也就是企业)的控制。其编码性提高,因此我们把在知识增殖阶段末位于K空间中编码性较高、抽象性较高、扩散性较低区域的知识命名为“系统知识”(systematic knowledge)。它位于图4.3中的G区域。
如表4.8所示,产学研合作的两个后续过程分别经过了C和A区域,产学研合作过程没有经过图4.3中B和H区域。位于B区域的知识是抽象化的“现象知识”,通常赋予我们以直觉和感性判断,我们把在知识阶段末位于K空间中编码性较低、抽象性较高、扩散性较高区域的知识命名为“信息知识”(information knowledge)。而位于H区域的知识是编码化的“现象知识”,通常以容易获得的数据和简单结论的形式出现,因此我们把在知识阶段末位于K空间中编码性较低、抽象性较低、扩散性较低区域的知识命名为“常识知识”(common knowledge)。K空间的知识划分如图4.3所示。
最后,我们套用K空间分析框架重新审视三个探索性案例中知识转化的规律。如图4.4、4.5和4.6所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