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弟子规·入则孝》课堂实录

《弟子规·入则孝》课堂实录

时间:2022-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文章很长,今天我们的时间有限,只有四十分钟的时间,所以我们只学习《弟子规》的第一部分。很体谅父母,所以这个句子很重要,非常重要。其他几位同学也都是这么想的,都是为了让父母不担心。如果是责打的话,你希望你的子女记住这句话吗?你责打他有一些原则吗?冯凯梁,冯爸爸是很严厉的哦。陈耀洲举一下手,(递话筒)你会责打你的孩子么?

授课时间:2010年10月17日

授课班级: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六年级四班

(得六年级四班张明秋老师的协助,孩子们在课前阅读了《弟子规·入则孝》并填写了表格,电子版汇总发还后,将部分同学的观点做入课件中)

文字整理:仇慧

(徐冬梅老师介绍授课教师与学生,0′00″—2′07″)

师:我们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请坐。之前我们发的讲义,大家都带来了吗?

生:带来了。

师:很好!拿出来。(生拿讲义)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弟子规》,《弟子规》总共分成七个部分。文章很长,今天我们的时间有限,只有四十分钟的时间,所以我们只学习《弟子规》的第一部分。那么我想这样吧,因为它是三个字三个字的,很容易朗读,我们一起来把它读一遍,好不好。郭老师读六个字,大家再读六个字,我再读六个字,大家再读六个字,OK?好,我们一起来。

(师带领学生朗读一遍,3′05″—5′17″)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好,铿锵有力,朗朗上口,大家越读越来劲,是吧?因为是三个字三个字的,读起来很有感觉。好,之前我其实跟大家已经接触过了,对吧?大家是不是填过一张表格,你很认真地读完以后,再一个字一个字填好,这个表格后来又汇总到我这里来了。大家还记得我们表格上的问题吗?

生:记得。

(师示意看PPT)

师:如果——我问大家——如果你是父亲(在座的女生,如果你是母亲),那么,你最希望孩子记住的六个字是——每个同学都给了一个答案,每个同学写的时候都很高兴,哇,摇身一变,现在我已经是父亲啦,已经是有胡子的人啦。女生,也很高兴,哇,我有个孩子了。看到大家的答案,我也看得很高兴。

大家猜,我们刚才读了半天,我们呼声最高的,最希望我们的孩子记住的六个字,你知道是哪六个字吗?我们都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对吧?是这六个字——(出示PPT)

师:我们一起来念一下,“出”,一、二,开始。

生:出必告,反必面。

师:“出必告,反必面”,这里面有一个通假字,大家有没有注意到?

(一生举手,师递话筒)

生:是“反必面”的“反”。

师:这个“反”,按照现代汉语的写法应当给它加上一个——

生:走字底。

师:它的意思是?

生:返回。

师:非常好,请坐。同桌,把话筒给同桌。请你给我们解释一下这六个字是什么意思,好吗?

生:“出必告,反必面”的意思是:外出、返家,都禀报父母。

师:非常好,请坐。我们班总共有9位同学,都觉得这句话非常非常重要,如果我有了孩子,我一定要让他记住——“出必告,反必面”。我们来看看,是哪9位同学。(出示PPT)

师:这9位同学可以被分成两大类。有8位同学的意思都是一样的,我要从这八位同学里面选一位代表,请他来说一说,你为什么觉得这句话是这么重要。宗小凡、钟庆威、仇进……有没有同学愿意自己来说,你的名字在这8个人里面的,朝我看一眼,或者你举一下手。(一生举手)好,你来说。你是里面的谁?

生:宗小凡。

师:啊,宗小凡,太好了,请你说。

宗小凡:我认为,如果我们外出的话,一定要告诉父母,不然他们会担心;而回来呢,也要见到父母,让父母知道你,呃,很健康,没有事,这样他们才会放心。

师:谢谢宗小凡,请坐。宗小凡的回答里面有两个词语很重要,这两个词语里面都有一个“心”字,对吗。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让父母不要——

生:(齐)担心。

师:都是为了让他们——

生:(齐)放心。

师:嗯!很体谅父母,所以这个句子很重要,非常重要。其他几位同学也都是这么想的,都是为了让父母不担心。但是,还有一位同学,我们的陆竟琰同学,他给的答案很特别。陆竟琰在哪里?(陆竟琰举手)

师:好,我们请陆竟琰来说一说,你的理由是什么?你认为这句话也很重要,但你的想法跟别人有点不一样,请你说一说好吗?(出示PPT)

陆竟琰:我认为出门或者……出门的时候不告诉父母的话,如果遇到坏人,那就糟糕了,如果家长发现你长时间不回家,就能及时地拨打110,告诉警察。

师:陆竟琰,你爸爸是警察吗?

陆竟琰:我爸爸是检察官。

师:果然!(众生笑)检察官的女儿很不一样哦,对吧。所以她是从保护子女——安全的角度来认识这句话的重要性的,对吧?父母随时都知道子女在什么地方,免得,现在坏人很多哦,免得你被绑架走了都不知道,是吧。嗳,这个很有道理,特别好,陆竟琰这个想法很不错,这个检察官的女儿,啧,很不一样。这是我们大家,非常强调的一句话,觉得特别好。(出示PPT)

师:那么,另外还有两个句子,我们也有很多同学达成共识,至少还有五位以上的同学觉得,哇,如果我是父母,我一定要让我的孩子,记住这六个字。那么第二处就是,“父母责,须顺承”(将话筒递给一位学生),什么意思,这个句子?

生:就是,父母说你的时候,你要顺承。

师:什么叫顺承?

生:顺承就是听他的话。

师:听他的话?

生:嗯。

师:请坐。父母如果批评你的时候,你要顺承,你要虚心地接受,对吗?好,我们来看看,是哪七位同学。(出示PPT)

师:这七位同学,陈耀洲、高赵一、孙鑫、王昱、沈伟、俞千业和冯凯梁,都觉得这个句子很重要——以后我有了孩子,我要让他记住。我想选其中的一位同学来说一说理由是什么,我们请俞千业,用话筒好吗?(示意)这边有话筒,递一下。为什么你要让你的孩子记住这六个字?

俞千业:因为……父母说的都是……(沉默)

师:你怎么想就怎么说。

(俞千业沉默)

师:俞千业,其实郭老师把你的答案写在这里了。(出示PPT)

师:读一下吧,好不好?

俞千业:因为有的孩子犯了错,还不听大人的责骂和教诲。

师:有的孩子很调皮,是吧,请坐。犯了错还不虚心接受,所以要让他知道这个道理,对不对?什么道理啊?父母责——

生:(齐声)须顺承。

师:对啊,这是一条原理,你怎么可以不虚心接受呢,是吧?我们还有其他好些同学的答案都写在这个上面,呃,沈伟,沈伟是哪一位?嗳,就是同桌,很好,来,沈伟,你也读一下自己的答案,好吗?

沈伟:因为父母的责备是为了孩子好,孩子应该认真听父母的话,并要改正错误。

师:非常好,请坐。我们七位同学都写得非常好,但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陈耀洲,他说——责备,高赵一——责备,孙鑫——责备,王昱——责骂,沈伟——责备,俞千业——责骂,冯凯梁——批评,对吗?这是我们对于“父母责”这个“责”字的理解,对不对?那么,大家不要忘了,这个“责”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我写在上面的——

生:(齐声)责打。

师:责打。这个,手上拿一根棍子哦,如果说这个“责”,它的意思是“责打”的话,你是否觉得,这个句子还要让你的子女牢牢地记住?我还是想先请这里的同学来说一说。(示意PPT)嗯,冯凯梁,(环顾四周)用话筒。如果是责打的话,你希望你的子女记住这句话吗?

生:希望。

师:希望,是吗?你的理由。

冯凯梁:因为有的时候,孩子有些时候总是不听大人的话,所以我们要责打他。

师:你们儿子很不乖,不听你——老爸的话,所以老爸出面就“pia pia pia”打一顿,是吧?你责打他有一些原则吗?你怎么打他,怎么个打法,可以描述一下吗?你怎么打你的小孩,假设你有个儿子的话。

冯凯梁:用手打。

师:用手掌是吧,打哪里?

生:脸。

师:打脸啊!(众生笑)

师:打脸啊?

冯凯梁:嗯!

师:每次打几下?

冯凯梁:一下。

师:就一下是吧,他犯了什么样的错误,你会打他的脸一下?

冯凯梁:有的时候不听老师的话。

师:老师打电话来告状了,是吧?

冯凯梁:嗯!

师:来,过来,把脸伸过来,“pia”这样打一下,是吗?(冯凯梁点头)

师:哦,请坐。冯凯梁,冯爸爸是很严厉的哦。我想听听别的同学的看法。陈耀洲刚才说,陈耀洲说“父母的责备话一定要记在心中”,那我想听听陈耀洲怎么看这个责打的问题。陈耀洲举一下手,(递话筒)你会责打你的孩子么?

陈耀洲:嗯,我不会。

师:你不会?为什么?

陈耀洲:因为,暴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师:暴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那么,你会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说,同样,刚才那个冯爸爸的问题你也碰到了,你们两个的小孩都是同一个班的,然后班主任打电话来,都分别都投诉“这孩子太不乖了,在学校里考得一塌糊涂,一定要好好教训教训他……”,那你怎么办?这边的爸爸已经打了他一个耳光了哦,你呢?

陈耀洲:我……我会……我会,用语言来教他来怎么样……怎么样……不要犯错。

师:我们再假设,他犯了极其严重的错误,甚至是不可原谅的,你还始终坚持你那个非暴力的原则吗?也就是说,你永远不打你的孩子,永远只是跟他讲道理,是这样吗?

陈耀洲:不是。

师:那在什么情况下你会打他?

陈耀洲:我在他犯轻错的时候不打他,在犯特别特别严重的错误时,打他。

师:你怎么打他?(陈耀洲思考)

师:用什么打他,用手吗?

陈耀洲:是。

师:打哪里?

陈耀洲:(犹豫)打……打脸。

师:都打脸呀?(众笑)

师:请坐。好,我想在这几位同学之外,另外再选一位同学,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的看法?(不少学生举手)我很想听听妈妈们的看法,老爸都这么凶的哦,过来就打脸的,好害怕啊,幸亏我不是你的儿子,否则我的脸都肿了。我想请个女生来谈一谈好吗,我们请这位女生(示意),话筒递一下,你怎么看待责打的问题?

生:我不会打我的子女。

师:永不吗?

生:嗯。

师:决不吗?

生:(笑,思考)嗯!

师:理由。

生:理由是:如果我们责打自己的子女,他会,这个……这个打的印迹会深深地印在他的心里,他就会恨我们,就……就开始走上歪路,不听我们的话,不好好上学……

师:那他犯了错误,你怎么办?

生:说服教育。

师:一定是说服教育,是吗?

生:是。

师:你从小到大,老爸老妈有没有打过你?

生:没有。

师:从来没有?

生:嗯。

师:请坐。看来爸爸的看法和妈妈的看法有点不太一样,是吧?我想采访一下这个爸爸(话题递给陈耀洲),你老爸老妈有没打过你?

陈耀洲:打过。(冯凯梁此时回过头来,笑)

师:我想问一下,这个冯爸爸(摸摸冯凯梁的头,递给他话筒)。

冯凯梁:打过。(众笑)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评价一下,刚才我这三个采访,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谁有发现?(生举手,递话筒)

生:恐怕女生的观点跟男生的观点,好像不太一样。有的时候呢,我认为呢,就是说,说服教育比较好一点;打的话呢,有的时候孩子不是——就是说悔过,而是说是——不服气,有的时候,而且就算你打他的话呢,也许就会产生你和孩子之间的隔阂。我说完了。

师:我们这位同学总结得很好。她说,一般来讲说是严父慈母,对吧,男女生有区别。还有同学有发现吗?(生举手)

师:我们请后面那位男生,对。递一下话筒。用话筒,有话筒吗这边?(找到话筒并递给学生)你有发现吗?

生:我觉得打孩子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他就会,以后跟你什么事都对着干,你要他向东他就向西。

师:很好,请坐。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了,刚才我们站起来三位家长,有两位主张要打孩子,在必要的时候;有一位主张,无论任何时候,都决不打孩子。

然后,事后对他们的采访是,主张打孩子的两位家长,他们小时候也都曾经被打过;而主张非暴力的那位家长,她从小就没有被打过。所以我们的结论是,暴力它是可以——

(递话筒给某生)

生:会导致孩子遗传的。(全场笑)

师:非常好的一个词语啊!暴力会“遗传”——暴力会遗传,对吗?仇恨会传递,仇恨它会传递,这个你要很警惕。你曾经挨过打,你是不是可以让暴力在你身上从此就终止了呢,还是让它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课堂时间有限,这个小问题,我们就暂时讨论到这里。好,我们再往下看。(出示PPT)

师:还有一处,我们班的很多同学也都很喜欢,有六位同学非常喜欢。说“父母——教,须敬听”(生跟读),嗯,很好,我们再读一遍好吗,“父”,一、二,开始。

生:(齐声)父母教,须敬听。

师:好,很好!我们来看一看,是哪六位同学,让他们现一下形哦。(出示PPT)

师:是这六位同学。我把这六位同学分成了两组,这两组的同学略有区别,我想在这两组里面分别找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自己的答案,上面一组的我想请王彬。王彬,用一下话筒,来,朗读一下自己所写的答案,好吗?

王彬:父母教导的时候,如果不用心听,什么都不会记住。

师:很好,请坐——你要专心,爸爸妈妈批评你的时候,你不专心的话,犯了错误你还是不会改——说得很有道理。下面,陈可奇,请你朗读一下自己的答案,陈可奇。看得清楚吧?

陈可奇:父母教孩子,须要认真听。不听,不认真听他的,就是不尊重,不尊敬父母。

师:非常好,请坐。其实我们会发现王彬同学和陈可奇同学,两位同学读的,他们都强调了,要很认真地听,对吗?但是大家是否注意到了,这个字在他们两个人的朗读中,是不一样的,对吗?一个是(示意PPT)——这个怎么念啊?教(jiào)导,对吗?而陈可奇在念的时候是教(jiāo)。经典,话筒。

经典:父母教(jiāo)会我们的东西,要好好记着,不要忘记。

师:好,我想问经典同学,别坐下去,你认为在这个词里面,这个字,它到底应该念第四声呢,还是念第一声?

经典:第一声。

师:你认为应当念第一声是吗,请坐。当它念第一声的时候,它的意思是——教授,对吗?教授、传授的意思。我给大家教(jiāo)课,我教(jiāo)书。但在它的本义里面,你怎么看?(递话筒给某生)

生:在它的本义里面,我觉得应该是第四声。第四声就是教(jiào)导……教(jiào)诲,教诲,就是父母教诲孩子;教诲孩子的话,孩子应该要好好记着。

师:请坐。这里面的意思有细微的差别,对吗?教(jiào)育、教(jiào)导、教(jiào)诲、管教(jiào),这都是从整个哲理层面上来教育你的对吧?是给你讲道理。

而——来,会做风筝吗,不会做?来,爸爸教(jiāo)你;写毛笔字应该怎么写?老师教(jiāo)你。这里一种具体技法的传授,对吗?

所以我们在念的时候,我们说,父母——教(jiào),父母教,父母教训你的时候,须敬听。所以,后面三位同学要考虑一下,就是你不要用现代汉语的意思来理解它的原义,好吗?我们再一起来读一遍,第四声,“父母”,一、二,开始。

生:(齐声)父母教,须敬听。

师:再来一遍,一、二,开始。

生:(齐声)父母教,须敬听。

师:非常好!那么接下来我有个问题想问各位了,你知道这个“教jiào”字它的本义是什么吗?(出示PPT)

师:大家看这个“教jiào”字,你有没有看到你自己啊,你在哪里?(有生轻声答“在右上”)你在右上啊?(有生改答“右下”)

师:你在哪里啊?(有生说“左下”)

师:(示意PPT中“教”字左下的“子”字)这个是,你对不对啊,看看你的大脑袋,对吧?你的手,你的脚,你的身子,你在这里!在干吗呢?哎哟,两个叉叉,估计是在做奥数(生笑),在做数学,好难啊,不想做了,哎呀烦死了,不要做什么奥数了——然后旁边,旁边有一只手,手上拿着——

生:一根棍子。

师:一根棍子。大家看,反文旁的,其实就是这个字(示意“攴”字),这个字有两个变体,一个这个样子(攴),一个这个样子(攵),都念pū,就是“手上拿着一根棍子在打”的意思。

(师示意PPT上另一字)猜一猜,这什么字啊?

生:(齐声)敲。

师:(示意PPT上另一字,看向学生)旁边是个贝,什么字啊?

生:(齐声)败。

师:败,败坏的败。把它打败,对不对?打败。(示意PPT上另一字)

生:(齐读)改。

师:你改不改,不改?棍子伺候,把脸伸过来,手掌打你。(示意PPT另一字,看向学生)左边是个儿子的“子”呀,一个“子”字,一个反文旁。

生:(齐声)孜。

师:孜孜不倦地学习,否则——为什么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因为后面有根棍子。你敢不认真学习吗?来,棍子拿过来。

各位,“父母教,须敬听”。管教,管教,我们说,这个字啊——的确,我们刚才两位爸爸说得很好,说得很符合中国的传统。因为,教训教训,很多时候是要用暴力的,这就是我们的传统,这就是我们的传统,有根棍子在那边。老师手里有时候也会拿一根棍子,这根棍子被称为——

生:(齐声)教鞭。

师:(做挥鞭的动作)看你听不听话!(出示PPT)

师:好,我们前面讨论了我们比较喜欢的句子。接下来,在我们那个调查表上还有一个问题是,“如果我是父母,我最希望为孩子删去的六个字”,对吧,大家还有印象吧?

生:有。

师:嗳,但是,我看了后发现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那么我集中了稍微多一点的同学的观点。我发现很好玩,有这么两处。(出示PPT)

师:一处是“亲有疾,药先尝”,这个要把它删掉,或者要改一改;还有一处呢,是那个“居处变,酒肉绝”。我们分头来讨论一下,大家看我们先讨论哪个比较好?“居处变,酒肉绝”是吧?我们来看一看。(出示PPT)

师:胡迪,来,话筒,朗读一下你的理由,你很讨厌这句话,你读一读你的理由。

胡迪:(轻声)因为不吃肉类,营养不均衡。

师:再读一遍,好吗?很多人没听清楚。

胡迪:因为不吃肉类,营养不均衡。

师:非常好,请坐。三年不吃肉啊,我们都会面黄肌瘦,营养不良,是不是啊?我觉得胡迪说得很有道理啊。陈耀洲,你读一读你的观点。

陈耀洲:因为居处要固定,酒肉不能断。

师:陈爸爸,你喜欢喝酒啊?(众笑)

陈耀洲:(笑)不喜欢。

师:啊?

陈耀洲:不喜欢。

师:你说这个肉不能断我能理解,这个酒——不能断?(陈耀洲迟疑)

师:你老爸喜欢喝酒吗?

陈耀洲:呃……

师:喜欢吗?

生:不怎么喜欢。

师:不怎么喜欢。请坐。那这个酒字看来我们也可以把它拿掉,肉很重要,酒没有肉重要。来,李伟杰,你来读一读你的观点,好吗?

李伟杰:因为这样做不现实,自己的家人去世了不需要更换住处,也不需要不喝酒不吃肉。

师:请坐。我想请问大家,有没有一位同学真正理解这个意思,这其实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一种风俗,是一种什么风俗,有同学可以给我们讲清楚吗?好,请你来说,用话筒。

生:我觉得应该是守孝。

师:怎么个守法?

生:就是说,如果说你当官的话,父母去世,应该辞官回家。

师:辞官回家,然后呢?

生:等到二十七个月以后你才能继续回来当官,叫做“复请”。

师:请坐。我们这位同学很有古典文学的知识。当官回家的话,你要“丁忧”对吧,你要回到家里面来给父母守孝,所以你要暂时辞去你的职务,因为父母死了嘛。

(一生举手)你还有什么补充吗?来,话筒递一下。

生:有的时候古代的人死了之后,那种风俗真的是很好玩儿的。七十岁以上的人死了就算是大喜,那些人还会舞龙啊舞狮啊,甚至会庆祝呢。

师:哦,就是丧事变成了一件喜事,是吗?因为他已足够高寿了。

生:嗯。

师:很好,请坐。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个“居处变,酒肉绝”,它前面三个字,前面六个字是——

生:丧三年,常悲咽。

师:请注意,第一个字的读音,它应当念第一声,丧(sāng)事对吧?家里有人去世了,我们称为丧事。所以说,这个三年的时间,如果说某人的父母去世了,这个人在这三年里面,他要住到哪里去,你知道吗?有同学知道吗?(环顾四周)他要住到哪里去?我们请最后那位女生,请你用话筒。

生:应该住在坟墓的旁边。

师:请坐,正确的答案。按照中国的传统,父母去了,你作为一个孝子,在三年的时间里,你要不喝酒不吃肉,住到哪里去呢?住到坟墓的旁边去,不是住在坟墓里哦。(众生笑)住在坟墓里成小龙女了,对吧?住在坟墓的旁边,要住三年。(看向幻灯,转问众生)有何感想?(递话筒给一生)你有什么感想?

生:我的感想是,就算亲人死了,也不需要断绝酒肉。

师:要不要住到坟墓旁边去?

生:不需要。(不少学生举手)

师:请坐。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来谈谈看法,你怎么看?

生:我觉得应该住在坟墓旁边,因为这个才能表示对父母的孝心。

(更多学生举手)

师:我们有传统派和反传统派,我想最后再请一位同学谈谈看法,好,我们请那位女生。

生:我认为不需要住在坟墓旁边。因为,住在坟墓旁边现在很不现实,现在都是有一些公墓,对不对?(众生笑)不可能在公墓旁边建个房屋吧?

师:大家有没有见过,曾经在你的这个生命的经验里面,曾经看到过一个人,他的父母死了,他就住到坟墓旁边去,见过吗?

众生:没有。(一生举手)

师:看到过啊,啊,真的啊?

生:我婆婆农村那里有一个人,他父母死了,他把他们葬在那个大院子里头,然后他就是……然后他就是找个人在那个……他那个仓库就是个木屋子,而且就……那个坟墓就是在那个旁边,所以他就天天住到里头。

师:你怎么评价这个事情,你怎么看这个人?

生:这个人,他对自己的父母很孝顺,但是有的时候我觉得这样好像有些不切合现在的实际,但是我还是很尊敬他的,因为他对父母的孝心十分可贵。

师:非常好(全场掌声)。

师:中国很大哦,传统的力量非常深厚,对吗?所以你看,你不要简单地以为,现在没有人住到父母的坟墓旁边去了,有人!我们班就有一位同学她曾经看到过,对吗?而且,这个人他的确很了不起啊,因为这“居处变,酒肉绝”,他不仅停留在口头上,而且他的确这样去——

众生:做。

师:做了,对吗?这就很厉害。能够践行自己所信奉的原则,把它做出来,这就是厉害的。而不只是口头说说,口头说谁都会。嗯,所以很有意思。

但是就我们大部分同学的看法,这六个字好像还是不太符合我们现代社会的一个实际,对吧?我们没法住到公墓那边去,公墓墓地都很贵啊,哪里有地方给你搭屋子啊,不可能,除非你愿意当一个公墓的管理员,那是可以的。(众笑)所以我们有些同学这样修改,我把各位同学修改的答案朗读一下,然后我要请一位同学,请你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出示PPT)

师:我们李伟杰,他说要把这六个字改成“少喝酒,少吃肉”;王星娅改成“居可变,酒要绝”;王逸同学改成“心中念,父母悦”;孙俞改成“居不变,更敬辈”;杨昊旻改成“居不变,照常理”。

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就这一二三四五,五个答案里面选一个,你觉得哪一个比较好?比较符合我们现代社会。“丧三年,常悲咽”,然后后面点点点,点点点,谁想发言?(示意)我们请后面,倒数第二位女生,请你发言好吗?用话筒,话筒递一下,谢谢。你选择哪一个答案?

生:我觉得“居可变,酒要绝”比较符合现在的实际。

师:那么这个“居可变”变到哪里去呢,变到坟墓旁边去吗?

生:可以照样住在自己的房屋里。

师:那么,为什么叫“居可变”呢?

生:不一定要住在房屋里,就是,不一定要住在那个坟墓的旁边。

师:哦,你的意思是不是说,这三年里面,如果说我有必要,要搬家了,我可以换一个地方去住,是这个意思吗?

生:是。

师:好的,请坐。嗳,我们会发现,按照现在的传统,其实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居处变”恰恰相反——是“居不变”,因为有的人家,他们家如果有亲人去世了,为了表达他们对这个已经离开他们的亲人的怀念,他们往往把他的卧室——怎么样?

生:留在那边。

师:留在那边,对吧?然后保持它——原来的样子,仿佛他还活着,对吗?以此来表达对他的纪念,有的人家是这样做的。所以,恰恰相反。

很好,这是我们第一处觉得需要修订的地方。好,还有一处。(出示PPT)

师:“亲有疾,药先尝”,我们也听听这几位同学的答案,请这三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自己的答案。许扬,请你读一读自己的答案,拿话筒。

许扬:如果子女尝药的话,可能会把身体给吃坏。

师:请坐。老爸晚上睡不好觉,他需要吃安眠药,爸爸的药我要先尝一下,对吧,我要爱爸爸嘛,这个有问题哦。很好,许扬同学给了很现实的一个质问哦。

王彬,请你朗读一下你的答案,(示意)话筒递一下好吗?

王彬:如果家人有病不一定要吃药,可以去医疗。

师:请坐。谁知道你得了什么病啊,对不对?你化验报告还没拿出来,怎么可以随便吃药呢。所以王彬的意思是,身体不舒服了要赶快先到医院里检查一下。高赵一也是这个意思,高赵一说,亲人有病了,不一定会先尝药,可以寻医治疗。所以他们分别提出了他们修订的意见说,“亲有疾,需医疗”(众笑),“亲有疾,寻名医”,对吧?我爱爸爸,我要帮他找一个最好的医生,医院里最好的医生,最好的外科大夫,或者说化验报告出来以后,知道他要吃什么药,每天要定时吃药,对吧?时间一到,老爸,你要吃药了——“亲有疾,药即送”,我把药送到你面前,伺候你吃药。当然,你的药我可不想吃哦。吃错了药,那太可怕了,对吧。

但是有一位同学,他有不同的看法,朱正阳。朱正阳同学在这里面说“因为这是你对父母最好的回报”,朱正阳很赞同这句话,说,“父母一生都为我们付出,这一点看似微不足道的回报很重要”,那么我想听一听朱正阳同学现在的看法,“亲有疾,药先尝”。

朱正阳:如果你的父母得了重病,可是他觉得吃那个药不安心,你先给他尝一点,他看到你没事,吃了药反而安心。(众生笑,师惊诧)

师:你的意思就是说先验一下这个有没有毒,是不是啊?老爸,没事,我没被毒死(众笑),你可以放心喝这个药了。你是这么想的,是吗?

朱正阳:嗯。

师:请坐。后面有位同学举起了手,我们请后面那位同学发表一下看法,好吗?

生:那如果他爸爸得了重病的话,需要吃一种药,但他儿子没有这种病,如果他儿子吃过药之后,当时没有事,后来死了怎么办?(众生笑)

师:请坐。同桌还有什么补充?

生:因为在古代的时候,人们没有像这种固体的药,一般都是那种用罐子熬的中药,所以吃了中药以后一般没有什么大问题,就是滋补的作用(众人笑),所以说在当时才会有这种说法。

师:非常好,请坐。还有同学要发表意见吗?来,继续,旁边那位同学。

生:如果父亲得了非常重的病,而父亲吃的这个药,正常人吃了会有副作用的话,那自己就会得病。

师:哦,你还是主张不应该去吃父母要吃的药对吗?好,请坐。(示意举手的学生放下手)请放下,时间有限,我们明白了两种不同的看法。当然,这里要明确的一点是,它的本意也许是——刚才有位同学说得特别好,因为我们的传统是喝中药,对吗?我们熬中药,是药汤对不对?所以“亲有疾,药先尝”,它本来的意思未必是要去替老爸来验证一下这个药有没有毒,会不会把他毒死,也不是为了尝一尝这个味道好不好,我先喝一口。而是也许它在强调这个药刚刚熬好,我端过去会不会太——

生:(齐声)烫。

师:嗯,是这个意思。但是,我们的孩子还很小哦,各位,你的孩子还很小,你的孩子只在读小学一年级,如果当你让他背这个东西的时候——“亲有疾,药先尝”,他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是否有可能会产生这样的误会,有没有这种可能?有危险。小孩子很幼稚,对吗?他以为真的,爸爸,你吃什么药,我先替你吃一颗,他以为我是替老爸好,没想到自己吃了产生副作用了。所以,这个句子,有那么一点问题。我们有这样几位同学觉得不够严谨,容易引发误会,因为时代变了,我们很多中成药也未必都是以这种汤药的形式出现了,对吧?它不是非常符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

好,我们继续往下走。(出示PPT)

师:最有意思的是这块内容,对于某六个字啊,有两种完全相反的观点,争执得很激烈。哪六个字呢?(出示PPT)

师:事虽小——

生:(齐声)勿擅为。

师:再来读一遍,一、二,开始。

生:(齐声)事虽小,勿擅为。

师:好。我们请双方陈述一下他们各自不同的看法。

师:曹晶,曹晶同学在哪里?请朗读一下你的观点,话筒递一下,看得清楚吧?(曹晶摇头)好,请坐。郭老师替你朗读,郭老师替曹晶朗读一下。曹晶说“有的时候,有许多事情要父母做主。如果擅自做主,有可能是对父母不敬,也伤害自己”,所以他说“事虽小,勿擅为”,完全赞同。

潘晓颖,好,请你朗读。

潘晓颖:这六个字是受用终生的大道理,孩子一定要明白,并且不会自作主张地做事情。

师:非常好,请坐。好,我们听一听反面的看法。他们打了一个问号,张心怡,请你朗读你的看法,用话筒。

张心怡: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可以不必请示父母,不必事事让,都让,不必事事都劳烦他们,让他们操心。

师:很好,请坐。所以她愿意把这个句子改成“事微小,可擅为”。最后我们听一听冯凯梁同学的看法,冯凯梁,请你朗读。

冯凯梁:孩子若一卷胶带纸没了,还要告诉父母吗?所以要去除这六个字,改为“事若小,可擅为”。

师:请坐。丢了一卷胶带纸,还要跟老爸老妈说吗?没必要去烦他们吧?好,删掉,改成“事若小,可擅为”。

我想请大家就这个问题讨论一下,好不好?到底是“事虽小,勿擅为”呢,还是“事微小,可擅为”、“事若小,可擅为”?到底可不可以?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大家讨论一下好不好(示意),四人小组,四人小组,对,前后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好不好?(示意)前后,你们这边前后。

(生讨论45′04″—46′08″)

师:好,谁想发言?阐述一下你们小组的观点。我们请前面的这第二位女生,你怎么看?

生:我个人的观点就是,小时候孩子比较小,没有自己处理事情的能力,长大了之后有自己的思想,应该让他试着去处理自己的问题。(师示意幻灯)我……嗯……有时候可以。

师:这位同学的观点是,要看他的年龄,对吗?很小的时候,勿擅为;大一点了,可擅为,对吗,看年龄。好的,还有别的看法吗?好,我们请这一位。

生:比如说有的时候一卷胶带纸没有了,然后身上又没有钱,所以要告诉父母,要买一卷胶带纸。

师:很好地回应了(请学生坐)冯凯梁同学的看法,哪怕你小到一卷胶带纸没有了,你还得告诉父母吧,因为你得问他要钱。对吧?这个,很有意思哦。(许多学生举手)冯凯梁,有不同的看法?

冯凯梁:现在小孩子不都有零花钱嘛,你难道没有零花钱吗?

(有人回答“没有”)

师:我想最后再请一位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你的观点,“可擅为”还是“不可擅为”?或者说,你觉得原则是什么?好,我们请那位女生。有话筒吗?那边递一下。

生:我认为是不可以的。

师:还是不可以是吗?你的理由。

生:我的理由就是说,假如妈妈让我洗一件衣服,然后洗完了,我就放在盆里,妈妈没有说让我晒,假如天气非常好,我想晒,但是妈妈没让我晒的话,我晒出去了,就比较……就是说很有主见;假如妈妈没让我晒的话,就是有点没主见的感觉。

师:说不定你晒出去了,到时候还是被妈妈批评了,因为这个衣服不能被太阳晒,是吗?

生:嗯。

师:请坐。所以,我们会发现,所有困惑的来源也许都来自“事虽小”,就是关于这个“小”的定义的问题,对吗——到底什么是“小”,什么是“小的”?有时候这个“小”字,它太模糊,对吗?

你犯了这个错误,对你处以罚款,处以五百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那你就觉得很迷惑了,因为这个弹性的空间太大了,我被罚了五百块钱倒还好,五万块钱的话,我就受不了了。这个弹性空间太大了,这个概念太模糊了,关于这个“小”字的这个定义的问题,是很值得商量的,对吗?

我们这里很迷惑,到底什么是小呢?你是否可以给一个非常明确的概念和定义呢?如果这样,我们可以更好地遵循,所有的法律都有非常清晰的概念,不会有这样模棱两可的说法。

好,这个我们也就讨论到这里,接下来还有一些其他质疑项。(出示PPT)

师:我想分别请同学读一下这个句子,因为这都是表示怀疑的同学,都有质疑的,然后你用一句话来表达你的怀疑,好吗?两位同学里面就选一位了啊,来,尹志伟,先朗读,然后质疑。

尹志伟:“晨则省,昏则定”,我认为它……它……如果(停顿)它的意思就是清晨要去跟父母请安,晚上要等父母睡熟了,自己才能睡觉,所以,早上我们现在有些人都是早出晚归,早上就没有时间向父母请安,晚上呢,回来之后父母已经睡着了,又无法……又无法向父母说,所以我认为这句话是可以删去的。

师:我看出尹志伟同学的学业有多么辛苦了啊,这么早就出门了啊,天黑着就出门了啊,回来的时候他父母都已经睡着了。(众生笑)

师:这个学习很累啊,不容易。好,下一位,宰陈琳,用话筒。

宰陈琳:“居有常,业无变”的意思是:居处要固定,职业不变动。我认为这个不太合理,如果你觉得这个职业不是太符合你自己,想换一个环境,寻找适合你的工作,这样你就可以在那一方面有前途,而“居有常”就是……如果你……现在好多房子要拆迁,你住的地方拆迁了,都会要变动的,或者你觉得那栋楼,特别吵,影响到你的生活作息,你就可以搬家。

师:明白了,请坐。所以,我觉得从宰陈琳同学的这个答案里面,我们可以得到非常好的一条,墙上不是写了很多“拆”字嘛,那些钉子户完全可以拿《弟子规》来作为他们的盾牌,对吧?在“拆”字旁边写下三个字“居有常”,对吧。这是老爸老妈跟我说的,一定要住在这里的,誓死捍卫我的家园,不愿意离开,怎么拔都拔不掉,对吧。哪怕你挖掘机把我全挖空,我还是伫立在那边,像个孤岛一样。“居有常”,这是新的含义,好,下面,来,石媛敏,请你朗读。

石媛敏:“亲所好,力为具”的意思是:父母喜欢的要尽力去办。而我们现在送礼都是有目的的,并不是出于真心实意的。像我们送给父母礼物,也许是想逗他们开心,并不是自己的心意,我想的是,要送礼,表达的是心意,所以要把这份心意铭记于心里。

师:请坐。父母也许并不太看重我们送他们的东西,他们更看重的是我们对他们的内心的情感,对吧,这是我们这位同学,石媛敏同学的看法。好,下面,曹晶。

曹晶:“亲憎我,孝方贤”的意思是说:父母憎恨我,如果我们还能孝顺他,那才是真正的孝顺。可是只要……每个父母都疼爱自己的孩子,所以不可能“亲憎我”。

师:非常好,请坐。曹晶同学的观点是:有哪一个父母会憎恨自己的孩子呢?不可能。没有这样的前提。只要是父母,我们做了父母,我们都会爱自己的孩子,对吧,不可能有这个前提。所以,他从这个前提就把它给否定了,很好。官凯文,好,抓紧。

官凯文:我认为“居有常,业无变”的意思是……

师:No no no no no,你是下面这一句“怡吾色,柔吾声”对吗?

官凯文:对。“怡吾色,柔吾声”,我感觉如果说真的是父母有了一定的过错,你去劝谏他的话,如果你还那样——

师:微笑地劝诫。

官凯文:那样的话就感觉,没有那种严肃的态度。

师:你觉得应该严肃一点,对不对?

官凯文:父母有可能就不会感觉是太重要的事,还是我行我素。

师:非常好,请坐。严肃的事情,做错了应当很严肃地指出来,你不要这样笑眯眯的,我不知道你什么意思,对吧。好,下面,潘晓玲,哦,潘晓颖。

潘晓颖:我认为这个父母有点不对,本身就是他自己做错了,为什么还要打孩子呢?

师:请坐,所以她反对“号泣随,挞无怨”——明明是父母做错了,你去劝父母,反而被打了一顿,而且你还要迎上去,让他打(众生笑)。很不正常,上去送打,我把脸凑上来,手掌打过来吧,这很可怕。来,俞蔡扬。

俞蔡扬:父母肯定是以你的学业为主,如果你白天和黑夜都在侍候父母的话,父母会为你的前途忧虑。

师: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事情,除非你的职业是医生,那你可以方便一点,专门照顾你的父母。好,最后,我们请李鸿历。

李鸿历:如果“丧(sàng)三年,常悲咽”的话……

师:第一声。

李鸿历:哦,“丧(sāng)三年,常悲咽”的话,就是无精打采的,我们现在都提倡昂首挺胸,应该打起精神来。

师:不要把你的悲伤挂在脸上给别人看,对吗?

李鸿历:嗯。应该可以改成……(沉吟)。

师:改成什么比较好呢?

李鸿历:时悲咽。

师:“时悲咽”,有时候会悲咽,是吧。好的,请坐。这三个字,这六个字很容易念错啊,首先第一个字念第一声对吧,最后,“丧三年,常悲咽(yè)”,哭泣、硬咽,是给别人看的。这里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们的悲伤是为自己呢,还是给别人看的——这是你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好了,哎哟,这节课上了很久了啊。(出示PPT)

师:最后有点感慨,我们有两位同学,当然,他们是在讨论“居有常,业无变”的时候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但我觉得这个感慨也可以推而广之。最后我想请这两位同学来朗读一下,他们的这点感想——读了《弟子规·入则孝》以后。

来,陆竟琰,请你朗读一下好吗?表达一下你的看法,这也许是你的一个整体印象。(示意)在上面,看得清楚吗?看不清啊,很可惜,同桌帮忙一下,好吗?

生:这样控制了孩子的自由,会使孩子们的心情不好,心情不好,就会造成孩子做什么事都做不好……

师:谢谢,请坐。朱正阳,请你朗读你的片段。

朱正阳:如果不加变动不求上进,只停留在最初的状态,永远不会有幸福的生活。

师:朱正阳写得好有哲理啊!请坐。我们一起来把朱正阳这段话读一下好吧,“如果不加变动”,一、二,开始。

生:(齐声)如果不加变动、不求上进,只停留在最初的状态,永远不会有幸福的生活。

师:下课。

生:起立!

师:谢谢同学们,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视频地址: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xwGQrIQoiV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