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课堂实录

《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课堂实录

时间:2022-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好,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这个标题——《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生2坐)老头子这一天就做了两件事情,对吗?批注批注让学生归纳老头子在出门这天总共做了哪两件事。交换了好多次,大概十几次——老头子也不停地换——这个人叫什么名字啊?其实倒不如直接问:“如果你是老头子,你会不会像老头子那样交换啊?为什么?”

授课时间:2008年3月21日

授课地点:上海师范大学东部大礼堂

授课班级:上海日新实验学校初一某班

评析:野狼

 

师:同学们好。(鞠躬)

生:老师好。(鞠躬)

师:请坐。(生坐)

师:好,我姓郭,很高兴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这是安徒生的一个很著名的故事。题目叫什么?(指幻灯一)

生:(齐声)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

师:非常好。在讲课开始之前,我先说一下规则,我们总共有三个话筒,老师这儿有一个,那边有一个(指右前方课桌),这里还有一个(指左前方课桌)。那么我刚才问同学,同学说从来没有在台上上过课。其实在台上上课非常好玩,至少这个灯照着,你会觉得很暖和,对吗?那我们这样,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发言就按照顺序来,就是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按次序点第一组的同学),然后往回传,然后再往回传。很简单,轮到谁就是谁,好吗?但是如果我们在讨论的过程中,如果你觉得,有不可遏止的发言的欲望,那么你举一下手(举左手示范),我们就把这个话筒给你(举话筒示意),好吗?我们暂时中断一下,就可以让同学来发言。就这样,好吗?批注(1)

批注(1)让学生轮流发言,使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避免了使课堂沦为少数学生表演的场所,而又给予确实有不可遏止的发言欲望的学生机会,这就保证了学生即兴思想火花的闪现,有一定的灵活性。我觉得这不失为很好地解决课堂发言机会分配的好办法。

好,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这个标题——《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今天大家看过这个讲义了吗?那么,我想问大家,老头子在他出门的这一天,他总共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位同学(生1起立),是哪两件事情?

生1:呃,我觉得第一件事情应该是他用马去换一系列东西的事。第二件事情应该是和那两个商人打赌吧。

师:非常好,请坐。(生1坐)把话筒往后传。后面一位同学,你可以用两个词语来概括刚才那位同学所说的两个答案吗?哪两件事?

生2:(犹豫)交换。

师:一件事,“交换”,非常好。还有一件事?

生2:打赌。

师:哇,太好了!请坐。(生2坐)老头子这一天就做了两件事情,对吗?“交换”以及“打赌”。好,我们回到课文。大家看一看,他打赌,要搞清楚,“打赌”,到底是怎么一个赌法?赌注是什么?跟谁赌?明白打赌的细节;“交换”,他跟哪些人交换?用什么换什么?总共换了几次?要说清楚,看清楚。赶快再看一下。批注(2)

(生阅读讲义,师巡视)(2′35″—3′25″)

批注(2)让学生归纳老头子在出门这天总共做了哪两件事。在上《项链》一课时,郭老师也有类似的操作,当时我认为这样的设计没有必要,因为答案太过简单和现成,学生要回答这样的问题不需要思考。后来我对这样的操作进行了重新考量,又认为它是有价值的。

第一,这个简单的问题给了学生信心,也许他们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会情绪高涨,整堂课的表现都可能因之而不同,反之,如果以一个较难的问题开始,则学生怕丢面子、自信心受到打击,整堂课可能都不敢发言;

其次,也让学生借此机会回顾,熟悉和总结了文本内容,对文本有了一个清晰和明确的认识;

第三,能够锻炼初一学生提炼归纳问题的能力。

同时,此一环节在整个课堂链条中的价值在于,把重心迅速集中到关键问题上,从而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并为下一步教学的展开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教师顺势提问,课堂教学得以往更细节和深入的方向展开。郭老师接下来又问:“‘打赌’,到底是怎么一个赌法?赌注是什么?跟谁赌?”“‘交换’,他跟哪些人交换?用什么换什么?总共换了几次?”这样的问题又把学生引向对细节的关注,一下就理清了文本的关键问题,从而为下文的讨论奠定了基础。因为,熟悉文本细节是进行思考和展开讨论的基础。

但我有个疑问,就是可不可以问“老头子在出门这天做了哪几件事?”而不是“哪两件事?”这样可以避免给学生限制:你只能回答他是做了两件事。

师:有同学已经完成了,好,我想请同学先来说一说——打赌。好,我们按顺序来。(示意,生3起立)

生3:他—他和两个英国人打赌。

师:嗯。

生3:农人用一袋苹果,和他,还有老女人,对一百一十二镑金币。

师:赌注,也就是天平的左边是一百一十二镑金币,是吗?(示意幻灯二)

生3:嗯。(点头)

师:天平的右边是……(有学生低声说:“一个吻。”)

啊?一个吻?!(诸生笑)

噢,一袋苹果以及……

生3:(犹豫)老女人。

师:那老女人是谁啊?

生3:他的老婆。

师:噢……他和他的妻子也都坐在这个天平上是吗?请坐。(生3坐)

这真是一个奇怪的打赌。后面一位同学,你怎么看待这个打赌啊?批注(3)

批注(3)“奇怪”的打赌,这样的感受和判断权我觉得应该先交给学生。虽然,问学生“怎么看待这个打赌?”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生4:呃……我觉得他这个打赌……呃,有,有点……

师:有点什么?

生4:太,太过……呃,有——有点太过大了。

师:太过大了,是吗?你这个“大”是什么意思?

生4:代价太大了。

师:代价太大了!万一输了呢,万一输了的话……批注(4)

批注(4)干吗要诱导学生“万一输了呢,万一输了的话……”,直接追问“为什么你觉得赌注太过大了?”不就可以了吗?还有一点没有改进的地方是,依然只让一个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发表意见,这样答案的多元化没有得到体现,如果说前一个老头做了哪两件事的问题因答案太过明确而无须多问几个学生的话,那么这里就不应该了。

生4:如果输了……损失会很大。

师:哦,他和他的妻子,都归对方了,是吗?他征求过他妻子的意见吗?(生4摇头)没有。请坐。(生4坐)看来这个打赌打得有点——有点冒险,是吗?他没有征询过他妻子的意见,他就贸然地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和他老伴的身家性命都押上去了。

另一边的赌注怎么样?挺大的哦。(生点头)

好,后面一位同学。第二件事情,是什么事情啊?(生5站)

生5:是——交换。

师:交换!你可以一下子把那个交换的过程讲清楚吗,用什么换了什么?

生5:嗯,用牛换了……用马换了牛。

师:马换牛,用马换了牛,嗯,然后?

生5:牛,牛再换羊。

师:嗯。

生5:然后,然后羊再换了……(低头看书)鹅。

师:用羊换了鹅。

生5:鹅再换鸡。

师:鹅再换了鸡。

生5:然后鸡换了一袋烂苹果。

师:用鸡换了一袋烂苹果。非常好,请坐。(生5坐)的确是有点复杂。总共换了几次?

生6:(站起)五次,总共换了五次。

师:非常好,请坐。(生6坐)总共一、二、三、四、五,换了足足有五次,对吗?交换了六种东西,是这样的一次次交换,我们来看一下。(示意幻灯片三)

师:马、牛——我们过一遍——然后是羊,对吧?然后是一只鹅,然后是鸡以及一袋子……

生:(齐答)烂苹果。批注(5)

批注(5)通过这么一个课堂环节,学生对整个文本结构和主要内容已经非常熟悉了。

师:烂苹果。这样一次一次的交换,有没有让我们同学想起一个最近这几年非常著名的关于交换的故事?(生举手)啊,太好了,有这么多同学举手!你来说,用话筒。(递话筒)

生7:上次,上次我看到,一个人用三朵郁金香来换了一个很漂亮的房子。

师:是吗?

生7:嗯。

师:那这个人是哪里的?

生7:荷兰的。

师:是荷兰的?

生7:对。

师:哦,这么一个故事。很好,请坐。(生7坐)还有同学要发言吗?话筒给我。(接话筒)你想起了什么?(递话筒)

生8:嗯……我是想到那个网上那个用曲别针换到了大房子。

师:就是我们材料里那个故事,是吗?

生8:对。

师:交换的这个人,他是哪个国家的?

生8:交换的这个人是加拿大的。

师:他换了多少次?

生8:他换了……(低头看材料)

师:很多次。

生8:嗯。

师:数不清。

生8:换了……大约三四次吧。

师:可能还不止。

生8:(点头)嗯。

师:可能还不止,请坐。(生8坐)我们来看一看这个情况。(出示幻灯四)

师:这是非常著名的近几年发生的一个关于交换的故事,对吗?他最早拿出去的是一样什么东西啊,一个曲别针,对吗?换、换、换、换、换,换到最后,换了一幢别墅,但这个别墅最后不是属于他的,只是给他一年的居住权、使用权。交换了好多次,大概十几次——老头子也不停地换——这个人叫什么名字啊?批注(6)

批注(6)如果放在郭氏课堂的角度来看,这个材料的选取是很精当的。郭老师很好地选取了别针换得别墅居住权的材料,来与老头子的交换行为进行对比,为学生搭了一把很好的梯子,可以让学生通过这个明显的对照,很容易地归纳出老头子交换行为的特点。

生:(齐答)凯尔·麦克唐纳。

师:嗯,凯尔·麦克唐纳,他也不停地换,非常像。我们来比一比。(出示幻灯片五)

师:这两张图,这两次交换。A图——老头子,B图——凯尔·麦克唐纳。相比这两张图,我们来思考一下,老头子仿佛没有遵循一个原则。他没有遵循一个商品交换的什么原则?(有学生举手)批注(7)

批注(7)直接问“老头子仿佛没有遵循一个原则”显得过于生硬,当这么去追问的时候,已经就意味着老师在寻求自己想要的答案,而不是跟学生一起去创造知识。这样看起来有经济学原则提炼的深刻和明晰,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而我始终认为这是课堂教学乃至教育的大忌。

其实倒不如直接问:“如果你是老头子,你会不会像老头子那样交换啊?为什么?”或者问:“你觉得老头子的交换有什么特点?”如果这样操作,学生可能会有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回答。在问这个问题之前,最好也不要出示B图的材料,以免暗示并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讨论之后再出示这则材料来让学生对比思考也未尝不可。

但郭初阳课堂的特点本就不在于开放性和不可预测的即时生成,而在于他总能搜索到一些一般人搜索不到的对课堂很有帮助的材料,并能对文本作出一般人所不及的或独到、或深刻的解读。

既然他如此舍不得放弃事先的深刻独到的解读而走上另一条充满冒险的不可知的道路,那么我们暂且沿着他的思路走。

师:把手放下,先想一想,想一想。

(生思考)(8′35″—9′02″)

师:我们同桌两个人,偷偷地商量一下。

(师漫步全场,参与学生谈论)(9′06″—10′05″)

师:好,谁来说?有没有同学想发言的?(生举手)哇,很好,有很多同学举手。我们请后面这位,请你来说。(递话筒)

生9:第一幅图,他是……他是以大物换小物,他并没有任何的盈利。而后面的呢,是从曲别针开始,一步一步换,从小物换大物,最后有了一间别墅一年的使用权。

师:嗯。

生9:那第一幅图明显,他是没有任何利益所在的;而第二幅图,他的利益很大很大。

师:非常好,请坐。(生9坐)这位同学说出了大和小的关系以及有没有得到利益的问题。你还有什么补充吗?(递话筒)

生10:我觉得,第一……我觉得A图之中老头子没有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总的来说,拿一匹马去换了一袋子烂苹果,是非常不值的;而B图从一个曲别针换了别墅一年使用权,似乎就是,美梦成真了。

师:非常好。(生10坐)在交换的时候,我和你换东西,你的东西和我的东西,价值应该怎么样?

生:(众口纷纭)一样,平等……

师:差不多,对吗?当然,我拿比较糟糕的东西换了你更好一点的东西,我的心里会……我会更高兴一点,对吗?我们总希望自己换到的东西能够价值更大一点,对吗?非常好。所以说,在商品交换的时候,总有一个叫做“自利最大化”的原则。(出示幻灯片六)

批注(8)通过比较推导出“自利最大化原则”,再以此原则作为反观老头子交换独特性的参照系,是此一环节在整个课堂中的价值。但是,规律提炼是在一定数量的具体例证基础上进行的不完全归纳。既然如此,仅仅用一个过于明显的例证来让学生提炼就是不合适的,实际上已经暗示了答案,学生剩下的只是寻找概念表述而已。

应该先让学生在B图例证和根据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经济学意义上的一般交换原则,再让学生以此原则为参照系来返观老头子交换的特点,而不用生硬地问学生“老头子的交换仿佛没有遵循一个商品交换的一般原则?”

而且我觉得在原则推导的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学生有价值的回答,直奔自己预先的结论是否合适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自利最大化原则”的结论是教师给出的,似乎学生能力不足。但实际上未必如此,而且教师的答案也未必就是唯一并且合理的。生10已经提到老头子没有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但可能教师觉得这个答案不正确,因而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如果“自利最大化”原则唯一而且绝对成立的话,那么交换如何可能呢?因为如果交换的双方有一方占了便宜的话,也就有一方吃了亏,按照“自利最大化”原则,他肯定不干,于是交换成为不可能。实际上交换一方遵循“自利最大化原则”没错,而两个遵循自利最大化原则的双方进行博弈,那么在完成的交换行为中,可能更多遵循的是等价原则。B图例证之所以成为新闻并广为人知,原因恰在于它是特例而非一般情况,因此提出“等价原则”的学生也没有错,或者除了这一主要原则之外,还有其他的原则可供考量。但由于教师认为自己的答案唯一正确,因此忽略了生10有价值的回答,并且自己的答案也没有给学生质疑的机会。于是这样一个让学生讨论并且深入下去和锻炼复杂性思维的机会被白白放过了。至少教师也应该让学生讨论:“究竟是遵循等价原则还是自利最大化原则?”

真应了《学会生存》中说的话:教师成了提供现成真理的人。

师:这边的话筒轮到谁了,(示意)请你朗读这段话好吗?(生11起立)

生11:自利最大化原则。的确,人类心灵中任何感情都没有充分的力量和适当的方向来抵消贪得的心理……因为我们看到,我们的财产越大,则我们越有满足我们一切欲望的能力。

师:非常好。请坐。(生11坐)每个人都想得到得更多一点,因为我们的财产越大,满足我们欲望的能力也就越大,对吗?这是英国一个非常著名的哲学家休谟说的,在《人性论》里面,这就是人性啊。我们总希望自己变得更富一点,这样可以买更多的东西,可以到更多的地方去玩。

老头子,他为什么就没有这么做呢?他比较傻,有的同学在说。(生举手)你怎么想?批注(9)

批注(9)这里就显示出关于一般人交换原则的讨论在郭初阳课堂体系中的价值了,通过一般人交换原则这个参照系来看,老头子交换行为的特点就更加凸显。而问学生“老头子,他为什么就没有这么做呢?”能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探索各种可能的原因,既有思维含量,又有开放性,应属很有价值的一个问题。

生12:我认为老头子在这个交换的物品当中,主要不是关系到物品的那个价格,而是关系到他交换途中的一些快乐。

师:非常好。(生12坐)这里面原因比较复杂,我们先别急着下结论,我们来看一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出示幻灯片七)

师:在这个交换过程中,我们有同学说老头子很傻。但是,有一个人说,“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谁说的?

生:(齐答)他老伴。

师:呵呵,他老伴说的。好,所以我们就来看一看。(出示幻灯片八)

师:老头子的想法,他是怎么想的?刚才这位同学说,在交换过程中——交换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对吗?在这个过程中,一次一次,他的想法仿佛不同;而等到他回家以后,他跟他的老伴汇报的时候,一次一次汇报,他的老伴每次都有不同的——惊喜,或者说有不同的反应,对吗?

接下来,我们做这样一件事情,听清楚,有这么几个要求:

第一点,请各位在文章中划出关于老头子的想法以及老太太反应的句子。这是第一件事情。先别急,我还没说完(有学生已急于动笔)。

第二件事情,你划出来以后,按照性别,男孩子你就是老头子,女同学你就是老太婆。(生笑)等会儿我要挑选一个老头子和一个老太婆来对话。对话的时候请注意,不可以再看书。也许你要把那些句子都记住。等会儿对话的时候,这边有很多图,马啊,牛啊,羊啊,鹅啊,对着这些图,然后老头和老太有一问一答,好吗?准备一下,现在开始。

(学生默读,师巡视)(14′44″—17′36″)

师:好,我们这样:先在内部操练一下,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中间隔了一条走廊,没关系,(示意)四人小组。小组里面先挑选两位同学,一个老头,一个老太,大家先说说话,旁边两位同学听一听,看他们说得怎么样。试一下。

(四人小组对话准备,师参与到不同的小组中,倾听,略加指点17′52″—19′27″)

师:同学们,不要忽视了那匹马,等会儿我出示的第一张画面是马。好多同学没有注意这个马的问题。我会要你对着这个马说话。老头子会怎么说,老太会怎么说,不要忘记。

(生继续准备,师静待)(19′40″—21′24″)

师:好,我们停一下,时间有限。

我们同学会发现,其实我们这样的对话,是把两个时间放在了一起。老头子在交换的时候的想法仿佛被老太婆听到了,而老太婆在家里面所说的话……大家明白我的意思了吗?(生点头)

老头子的想法是他在交换的时候,他为什么要换;而老太婆的评价是等到老头回家以后,对吗?我们是这样让他们——一个是在,可能下午两点钟的想法,而晚上七点钟的一个对话——这样对话起来。

好,那么接下来,有没有同学主动想来扮演一下?有没有?(查看全场)

先说,有没有哪一个勇敢的老头子?有同学说“我背不出来”,没关系,你可以偷看,其实,你偷看一下,问题也不大。对,老头子,男生。(一生举手)

师:呵呵,你,你想扮老头啊?(因为举手的是一位女生)真的啊,那没问题!好,没问题。拿话筒。(递话筒)等一下啊,我们终于有了一个老头子——等会儿,先不要动啊。嗯,老太婆?(生举手)现在老头子已经在了,老太婆有没有?哦!好,太好了!这位老太婆。(生起立)来,把话筒给我。谢谢。(递话筒)我看就在原位吧,好吧?批注(10)

批注(10)打破文本限制,把不同时间发生的事情拉到一起,让学生模拟老头子和老太太进行对话。这个设计不仅让学生更加熟悉人物的所想,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让老头子、老太太的默契清晰地呈现,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比较和归纳,从而为下一个环节让学生归纳老头子老太太所遵循的不同生活准则奠定了基础。郭老师的课堂环环相扣,步步为营,逐渐深入,确实设计得十分精妙。

生:好。

师:万一不行,到时候看一下也方便,好吗?做好准备啊,我们开始了。看第一幅图。(师正欲出示幻灯片)

生13(扮老头子):嗨!

师:哎哎哎,图还没出来嘞,图还没出来就“嗨”啦?(生笑)

师:(出示幻灯片九)马。

生13:嗨,老太婆!

生14(扮老太婆):嗯,晚上好,老头子。

生13:哎,你知道我用我的——我用我们的牛,我——我用我们的马换了个多么好的东西啊!是个非常肥的母牛!

师:哎等等!牛还没出现呢。你先——先马。关于这个马,老头子有没有话说?

生13:你看,这个马多漂亮,肯定能换个很好的价钱!

生14:这个马一直靠在我们屋子边的一些青草过活,拿去换一点东西也没有关系。

师:非常好,继续往下走。(出示幻灯片十)

生13:你看,我换了一个多么肥的母牛呀!它多漂亮,而且肉多么好吃!(生笑)

师:你要吃牛肉啊。

生13:而且它还会有很多牛奶,你喝很多牛奶都没关系。

生14:你想得真是太好了!我们现在餐桌上可以有牛奶做的食物、干奶酪和奶油了。这真是一桩好事情啊。

师:如果你吃了牛肉,那可就喝不到牛奶啦。(生笑)(出示幻灯片十一)

生13:哎,我又换了,一头羊可比一头牛好多啦!羊还可以,羊的毛还可以做各种各样的好东西呢,说不定你很快就可以有一个很漂亮的饰品了。

生14:这个羊真是很有用啊,可以给我们做一套羊毛睡衣、羊毛袜子;而牛就不可以了——它的毛只会白白地落掉。

师:嗯,而且到冬天的时候这个羊也许还可以……

生13:这个羊也许还可以出很多羊奶,我们可以用这些羊奶做一些奶酪。

师:羊还可以到屋子里面来,对吗?因为不是那么胖。(出示幻灯十二)

生13:如果一头羊换一头鹅那就更好了。鹅也很好看啊,而且它很肥。

生14:这真是一个美丽的想法!你知道我一直想在马丁节那天吃到鹅肉。我们可以用线把它牵在树上,这样它就可以吃青草,在马丁节前它就可以长肥了。

师:非常好。家里面还有个池塘,鹅可以在那边游来游去。(出示幻灯十三)

生13:一头鸡可比一头鹅好多啦!

师:一头鸡?一头鸡?

生13:一只鸡可比一头……一只鹅好多啦。用不了多时我们就可以每天吃到鸡蛋,而且我们可以有很多小鸡。

生14:蛋可以孵小鸡,这样我们就有一大群小鸡啦。这样不是很好吗?

师:最后的东西出现了。(出示幻灯片十四)

生13:但是我觉得烂、烂苹果比鸡好多了。

生14:是啊,一袋烂苹果——呃——我,今天,呢,我在你去的那天就想今天晚上我要给你做点好吃的。鸡蛋加香菜,不是很好吗?我有鸡蛋,但是我没有香菜,我可以问我学校老师的太太去借。她真是一个宝贝婆娘,她真是太吝啬了!嗯,她,我问她借的时候她这么说:“借?我们的园子里连一个烂苹果都没有呢!”我现在可以借给她十个啦!甚至,甚至一袋子烂苹果。这真是,真是叫人好笑。

生13:于是我就换了烂——苹——果。

师:就这样,非常好。

生13:还……

师:还有话要讲么?

生13:说不定你可以把它们都给吃掉。(众笑)

生14:我们以前不是有一棵苹果树吗?那一年它只结了一个苹果,我们把它收藏起来,直到它裂掉了——在柜子上裂掉了。

师:现在有这么多苹果,多高兴啊,是吗?

生14:嗯。

师:非常好,请坐。(生坐)哇,很好的老头和老太婆。(生自发地鼓掌)

而且我们今天老头子的表现特别好,她还乔装打扮,对吧——女扮男装。真不错!不过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好,我先不说,我请一位同学来评价一下。我们这边轮到谁了?嗯,请你评价一下他们刚才的对话。(递话筒)

生15:(站起)我觉得她们两个,演老头子的张一哲(音)呢,演得很到位。而且她们几乎没有看剧本,但是她们能很流利地背出来,这很好。而且……而且她们说的内容,……她们说的内容可以很明确地表达出文章的意思来,两个人都演得很到位。

师:很好,请坐。(生15坐)(生举手)噢,还有什么要补充吗?

生16:(站起)张一哲的声音非常地响亮,我们都可以听得非常清楚。但是呢,张维(音)到后面换烂苹果那一段有些像在背书,不像是在交谈。

师:(点头)(生16坐)而且,我们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们这个老头子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害羞的老头子,有没有注意到?

为什么我这么说?是因为,他内心当时想到的,关于他亲爱的老太婆的一些关于情感的、隐私的、内在的……这样的一种温柔的表达,他不愿意在大庭广众下把它表现出来,是吗?这个虽然他没有说出来,但是这些文字上面写得很清楚,大家不要忘记,对吗?他其实非常爱——他的老太婆,是吗?呢,这是很大的动力,使得他换了好些东西,在几次交换的时候。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不要忽略掉。

好,我们了解了老头子的想法,我们也听到了老太婆的评价,他们非常默契,他们也很和谐。那么,在这样的一个对话过程中,我们发现在他们两个人之间,就这个事情,仿佛存在着另外一种原则。(出示幻灯片十五)

批注(11)让学生讨论归纳:“老头子和老太太遵循的是( )原则。”要作出这样的归纳,学生必须对文本进行仔细的分析判断,在多种可能的选择之间进行比较,从而才能作出自己的最终选择。由于还要学生解释:“我们为什么使用这个词语?为什么概括了这个原则?”学生就不能仅凭感觉得出一个结论,而必须去深入思考和寻找这个结论成立的理由。这样的问题设置有助于培养学生提炼概括的思维能力。但干吗是给出一个干巴巴的原则而不是丰富而具体的感受和理解呢?这个问题是有开放性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选择,而不同的选择也体现了不同学生的不同理解,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也保证了理解的丰富性,还锻炼了学生思考分析的能力。在上《项链》一课时,郭老师也曾提问学生:“这是一部关于( )的小说?”显然,这是郭老师的常用技巧之一,关注技巧的老师可得好好学了!

师:所以,我们要根据刚才这个场景以及在文章中的线索——因为一开始我们说老头子非常傻,老太太更傻,对吗?这是我们最初的印象。但是我们这样读过以后觉得有点不一样,他们好像没有遵循商品交换的一般原则,但是他们遵循的是——别的原则。

接下来,我们要做一件事情:请各位根据文章的内容想一个最为恰当的词语,最为恰当的词语。等会儿,我要请同学把这个词语写到黑板上面来。我们先独立思考两分钟,请你想一个词语,什么原则,可以用来解释他们的行为?不要讨论,独立思考。批注(12)

批注(12)在提问以后,郭老师让每个学生不讨论,独立思考两分钟,然后再让他们四人一组进行讨论。这样的细节很见功夫。让每个学生独立思考,保证了他们的观点不会一开始就受到别的学生的影响和左右,并构成小组讨论前的准备;而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又让学生能够在讨论中修正和发展自己的观点。

(生思考,师漫步全场)(29′40″—30′54″)

师:好,请各位抬起头来,看一下投影。我们这儿有A、B、C、D四个词,A——A、B、C、D(给小组的四个成员编号);A、B、C、D——明白我的意思了吗?我们按照四人小组分工。

等一会儿这样:

请A同学,上台来书写你们得出的这个词语;

请C同学——A同学来写,C同学来,到时候要来解释“我们为什么概括了这个原则?”“我们为什么使用这个词语?”

如果C同学说得还不够充分,就请B和D同学来加以补充。大家明白我的意思了吗?

好,请各位动用集体的智慧,想出一个最为恰当的词语来解释这个故事,不要让你们小组落后!现在开始!

(四人小组讨论,师参与到各个小组的讨论中)(31′44″—34′28″)

师:如果有的小组已经讨论得非常成熟,A同学可以在黑板来书写了。(有学生起立上前)对,可以在黑板上书写了,把你们的这个关键词写到黑板上。(诸A同学上台书写)(34′40″—35′40″)

师:我觉得我们同学都很厉害,经过一段很短时间的思考、很短时间的交流,答案都在上面了(指黑板)。

我们先来过一遍——这个小组写的是“需求”的原则;然后这一组说是“夫妻本分”的原则——夫妻本分,哇(众笑);“知足即乐”的原则;“互相尊重”的原则;“信任对方”的原则;“信任”原则;这是另外一组是吧——“用途”原则。

一、二、三、四、五、六、七——七个小组。好,接下来我想,我们分别来阐述一下。那么我们就先从“信任”开始——因为这里有两个小组的同学是写“信任”的,对吗?好,首先,请这一组的同学(指“信任”)——信任——C同学,请你来阐释,为什么你们选择这个词语?

生17:我觉得因为是……信任,是因为老头子认为他的老太婆会认同他的意见,老太婆也相信她自己的老公,能用马换来好东西,能给她带来快乐。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信任产生的共鸣吧。(生坐)

师:他们从头到尾都非常信任,是吗?来,同桌,你有什么补充吗,关于信任?

生18:因为这个,这个“信任”是从文中找到的,从那个“晚安,老太太”一直到最后一节“并且知道那个老头子做的事总是对的”。因为他,按平常人的眼光来看,这些事情都应该是错的,但因为那个老太太信任那个老头子,所以她总是觉得他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对的。(生18坐下)

师:先别急着坐下去。(生18又起立)你可以用信任的口气,说一下我们课文的标题么?用信任的口吻。

生18: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

师:好信任啊,请坐。(生18坐)好,这是第一组同学的答案。还有一组写得也很类似——“信任对方”。好,来请这组的C同学,来阐释一下。(生19站)

师:话筒。(递话筒)

生19:我……嗯……只是因为老头子……嗯……老太太信任老头子,嗯,嗯……(沉默)

师:是因为?

生19:嗯,是因为……是因为,嗯,老太太信任老头子,老头子才能,嗯,才能……(沉默)

师:好,同桌帮助一下。请坐。(生19坐)

生20:(站起)就是说,夫妻之间呢,就是一般都是妻子去尊重丈夫的。

师:这样的啊?那做丈夫的人可真是太幸福啦!(众笑)

生20:但是,封建社会的时候的夫妻都是这样的。男的当——呢,男的是比较做主的。

师:哦,那你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个妻子对丈夫的信任更多一点——是这个意思吗?那老头子信不信任老太太?

生20:信任的吧。

师:应该也是信任的。所以你们这里写的是“信任对方”,信任还是彼此的,是吗?哦,你们小组还有一位同学没发言呢。你还有什么看法?还有一位。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信任?

生21:我认为是,老头子因为非常非常爱他的老婆子,所以他们才会产生信任。就像我爸爸和我妈妈一样。有一些事情,有一些事情我妈妈是可以做主的,但是他们总是会商量一下,才会作出最终的决定。批注(13)

批注(13)这个学生对信任的原因进行了补充,追根到了爱,而且学生联系到了他的家庭生活经验,这就是设置开放性带来的成果。可惜这样的学生生活经验介入的个体化理解和领悟太少了。

师:非常好。请坐。(生21坐)我们最后一位同学补充了一下,就是说,信任,它是出于爱,是吗?(师板书“爱”)

老头子很爱老婆子,老婆子也很爱老头子,是吗?跟绕口令一样。

好,我们继续来。嗯,那既然谈到了这个问题,我们就继续来看一看这个“夫妻本分”的问题好不好?我想听听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同学,来谈论一下关于夫妻的问题。(众笑)我来听听大家的看法。请你谈(示意)(生22站)你们为什么写这么四个字在黑板上?

生22:因为你们做妻子的,当顺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顺服主。因为丈夫是妻子的头,如同基督是教会的头,(众大笑)他又是教会全体的救主。教会怎样顺服基督,妻子也要怎样凡事顺服丈夫。你们做丈夫的,要爱你们的妻子,正如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该生朗读《阅读材料》中的《新约·以弗所书》中的片段)批注(14)

批注(14)难道教师没有考虑到材料可能产生的暗示的消极作用?还是教师本来就希望材料起到这样的暗示作用?材料引入对教学可能产生负作用,后文详述之。

师:我们今天来了个牧师。(全场大笑)

太深奥了,我们听不懂。(众笑)你能用自己的话讲一下吗?简单一点。

生22:就是,丈夫一定要凡事顺着妻子。

师:那妻子呢?

生22:尽量不要伤害到丈夫的面子。

师:哦,这就是夫妻的本分?明白了,请坐。(生22坐)前面一位女生,你还有什么补充吗,你们小组的?

生23:我觉得丈夫也当照样爱妻子,如同爱自己的身子。爱妻子便是爱自己了。然后,从来没有人憎恨自己的身子,总是保养,顾惜,正像基督,基督待教会一样,(众笑)因为我们是他身上的肢体。(该生继续朗读《阅读材料》中的《新约·以弗所书》中的片段)

师:为什么你谈论基督,不谈论这个老头子呢?(全场大笑)我们今天在上的是老头子和老太太的问题哦。你觉得,从这里,哪里可以看出他们的夫妻本分呢?批注(15)

批注(15)这样的追问很有价值。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发现,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就充当这样的角色。可惜这样的追问在郭老师的课堂上还是太少了。

生23:我觉得……

师:“夫妻本分”这个词是谁想出来的,啊?哦,来,请这个,这个词的“始作俑者”来谈一谈。

生24:我觉得,这里本文中的“夫妻本分”可以从老头子当时的想法中体现出来。

师:怎么讲?

生24:他的想法都经常有想到,妻子的事,也时常注意妻子的喜好,曾经说过什么话。如果不是十分爱自己的妻子的话,是不会注意到这些事情的。所以我觉得,老头子的一系列想法都体现出了他们的“夫妻本分”。

师:你觉得老头子时时把他的妻子放在心上是吗?

生24:嗯。

师:你可以举一个例子吗?批注(16)

批注(16)在课堂上进行让学生深入思考的追问是非常重要的。连续几次追问,带来了学生思考的深入、细致、具体,发言质量越来越高。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的质疑辩难仍然没有体现出来,思想的交锋仍然没有出现。

生24:可以。等等。(查阅讲义)啊,比如说,老头子在换鹅的时候这么想:我的老女人可以搜集些菜头果皮给它吃,她说过不知多少次,我真希望有一只鹅,现在她可以有一只了,它应该是属于她的才是。

师:非常好!请坐。(生24坐)我们会发现,在这五次交换中,从马到牛,从牛到羊,从羊到鹅,从鹅到鸡,从鸡到烂苹果,其中,跳跃性,或者说损失最大的就是哪一次?

生:(众答)从鸡到烂掉的苹果。

师:是吗?嗯,其实可能是从羊到鹅,这里面损失比较大一点,而恰恰在这个地方,他想到了他的妻子——最多。是吗?他想到妻子,他什么都不管了。当然有同学说从鸡到烂苹果的时候损失也很大,这个时候,你看看他有没有想到他的妻子?(众答:想了。)恰恰也在这里,他又想到了他的妻子。非常有意思,所以这是一个很好的解释,对吗?

哦,原来彼此相爱,这才是夫妻的本分。嗯,通过这个小组的回答,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大家以后,如果你有了一个妻子,或者你有了一个丈夫,大家不要忘了夫妻的本分哦。(全场笑)批注(17)

批注(17)这里的教师发挥是在学生进行充分思考之后,因此这样的总结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而且是建立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因此有总结和提升的效果。非常好!但还是没有给其他学生质疑的机会。

嗯……哎呀我们讲了三组是吧。哦,接着我们来看看这个“互相尊重”的问题,好像也有点关系是吗,哪一组?C同学。话筒。

生25:(起立)我们组选的是“互相尊重”,主要是因为,老头子在交换物品的时候,一直在为老太婆着想,这样也就说明了,老头子是尊重老太婆的。而且,当老头子回到家对老太婆说他用一匹马最后换了一袋烂苹果的时候,老太婆也十分高兴。这也就说出了,老太婆十分尊重老头子,也就是“互相尊重”。

师:非常好!你觉得在文中最能够看出老太婆对老头子好的是她的哪一句话,或者哪一个动作?批注(18)

批注(18)在提出这样问题的时候,可以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文本和思考的时间。

生25:(看课文)我觉得……

师:有没有感觉?

生25:(继续看课文)我觉得应该是……(沉默)

师:这问题可能有点难。好,请坐。(生25坐)同桌,你有什么想法?

生26:(起立)我觉得,从这里还可以看出一点,那个老太婆她可能有点乐观。批注(19)

批注(19)这个得出“乐观”结论所依据的“这里”在哪里?郭老师至少应该追问一下。

师:挺乐观的?

生26:嗯。然后,就是,是他那个……没了。

师:没啦?请坐。(生26坐)看来老头子总是挺幸运的,他在出门的时候以及他回来以后,他都得到了他妻子的——

有学生答:肯定。

师:肯定?具体一点。

有学生答:信任。

师:信任?再具体一点。

有学生答:尊重。

师:尊重?再具体一点——行为。(生笑)批注(20)

批注(20)这里能不能再讨论一下“信任、尊重和爱”之间的关系?

有学生答:爱。

师:爱?再具体一点。

有学生答:吻。

师:啊,对啦!(生笑)

师:这是一个,这是两个非常互相尊重的人,这是两个非常互相尊重的吻,是吗?啊,不要忘了,非常响亮的吻,在这故事里面有两个非常响亮的吻,不要忘了。

好,我们继续来。这里我看到一个非常奇怪的答案,说“用途”,而且他写在这个角落里,很不引人注目。“用途”,哪一组?C同学,解释一下。

生27:(站起)这个“用途”一词,代表了这五种交换的用品。虽然各个都有它的用处:牛有牛奶,鸡能下蛋等,但对妻子来说,一袋烂苹果却值千金。物品是不求贵贱的。

师:结束了?(生点头)

师:非常好!请坐。(生27坐)这是我听到的今天我们的课堂上的一个非常具有理性的回答,很有条理,是吗?他每次换到的东西都有用途,他并不是白白地换的,对吗?他都有用途。他想到的都是实用的价值,因为他一出门的时候,妻子跟他说的就是:你把它换一点钱,或者换点什么别的有用的东西回来吧。对吗?他其实是做到了。

好,最后还有两个小组。我们来看一看“需求”,“需求”,哪一组?(生举手)解释一下。

生28:(起立)我认为,就算一个东西再怎么没有价值,但是如果他们需要这个东西的话,那么这个东西就值千金。

比如说,你要治病,医院里没有那个药品,就算花再多钱你也换不到药品。但是如果当时有一个不值一点钱的药,却把你的病治好了,那么,就可以说明这个物品是由你的需求而决定价值。

师:我明白你的意思了,请坐。(生28坐)就好像考试的时候需要作图,这时候我没有一支铅笔,如果有一万两黄金我都想拿它去换一支铅笔啊,对吗?虽然铅笔很不值钱。所以,我们这位同学、我们这个小组的意见就是可能,这个物品它的价值也许并不是由外在的金钱来衡量,而是由你当时的需求来衡量,对吗?每一样东西都是他们所需要的,所以他来交换。非常好。

好,最后一个答案。这个答案很不一样,“知足即乐”。哪一组?C同学。

生29:(起立)我是这样想的,在我们看来,这一系列的交换过程中,用经济来衡量的话,是一次比一次不划算,而让我们再一次觉得这老头子像个傻子一样。但是回到家里去,他对他的妻子汇报这些的时候,妻子无论对他用哪样换哪样,都表现出了快乐。比如说,马换牛的时候,她妻子就认为,有了一头牛就可以有牛奶和奶酪;但是他又把牛换羊的时候,嗯,他妻子又认为,既可以有羊奶、奶酪,还可以有羊毛、羊毛睡衣、羊毛袜子等。嗯,这个时候也许并没有经济损失,但是到后面换了一只鹅,他们并没有——这个时候换了一只鹅,鹅也许不能给他们带来任何经济利益,但是他们想到马丁节可以吃鹅肉,这也使他们变得非常快乐。到最后换成了一只鸡,他们想象着自己将来可以有一大群的小鸡,就变得更快乐了。就算是最后只有一袋烂苹果,但妻子想到能用这袋烂苹果去借来一些香菜来为丈夫做一些鸡蛋、奶酪等,还是变得十分快乐。他们两个都觉得,这是一笔很合算的交易。嗯,就算是经济有再大的损失,我们自己觉得满足了,这便是很快乐的一件事。

师:非常好。(生29坐)所以说,对于这位同学的评价,我觉得让我们想到那两个英国商人的评价,说:“总是走下坡路,却总是很快乐。”对吗?但是不仅仅局限于此。我觉得我们最后一组同学提供的答案,最后一个字——什么字?(在黑板上圈出)

生:(齐答)乐。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人?老头、老太,还有呢?

生:两个英国人。

师:两个英国人。还有呢?每一个,每一个跟他们交换的人,对吗?有没有人不快乐?

生:没有。

师:有没有?

生:没有。

师:每个人都很快乐,对吗?这些人的快乐,绝大部分人的快乐是谁带给他们的?

生:老头子。

师:因为他跟他们交换了东西,所以他带给了他们很多很多的快乐。所以你看,看起来老头子损失了,但其实快乐的量却——(生答:“增加了”)增加了。所以这个原则说得非常有意思。批注(21)

批注(21)这里关于快乐的引导发挥非常敏捷,这是建立在机敏的反应和对文本非常熟悉的基础之上的。

好,我们轮到谁了?按照顺序,应该轮到谁发言了?(递话筒)请你作一个总结。(生30站)批注(22)

批注(22)让学生而不是教师来作这个总结,非常好!不充分参与课堂,无法作好这个总结;思考得不透彻,无法作好这个总结;口头表达能力不好,概括力不行,无法作好这个总结,因此,让学生作总结是一举数得的课堂操作。但应该多给其他一些学生总结发言的机会,并让他们之间相互评价。

生30:我认为大家都是用自己的想法去看待这个原则。不需要说哪个原则好,我认为这些都是最好的,因为这是大家最真实的想法。大家对于这些都是有自己的想法,然后都可以阐述得很清楚,我认为这个是很好的。

师:非常好。请坐。(生30坐)读故事一定要用自己的观念,不要盲目地接受别人的看法,对吗?批注(23)

批注(23)郭老师肯定了学生没有唯一答案的看法,尊重了学生的各种理解,也尊重了文本的多重可阐释性。

不过我认为这里还可以有进一步的操作。比如,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各种理解之中,大家更认同哪种理解?为什么?还有,这各种理解之间有没有相互关联?或者能不能把各种理解简化?但不强求统一的结论。

各种理解都应得到尊重,各种理解未必相冲突,未必有唯一的理解,但可能有相对更合理的理解。经过一番思辨讨论,可能仍没有一个结论,学生的认识却可能深了一层。

好,接下来有一个思考题。这个题目比较复杂,大家可能要拿回去慢慢地想。(出示幻灯片十六)

师:大家读一下右边这行字,一、二开始!

生:(齐读)不会做事,老头子总错。

师:我们原来的题目叫什么?一、二开始!

生:(齐读)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

师:颠倒了一下,这个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对吗?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们刚才一开头的时候说老头子做了两件事——交换、打赌,对吗?

我们如果把这两件事的顺序调换一下,老头子先打赌,他赢了——他赢了一百一十二磅金币,每一个金币可以买一头牛,也就意味着,他们家很有钱,他拥有一百一十二头牛。于是,老太婆对他说:老头子啊——哦,说错了,是马,老头子头昏了——他们家拥有一百一十二匹马。于是老太婆说:老头子啊,我们家那匹马呀,没用了,把它牵出去,换掉,随便换点别的什么东西。但是你要注意哦,你不要随便把它送给一个人,因为这个礼物太庞大,他会受不了。你一定要遵循一个原则,你要跟他交换,慢慢地换,比他的值一点点钱。这样跟你交换的那个人他会感到特别特别的快乐,对吗?

好,这样的行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吗?(点学生中一名)我们称它为什么行为?(生31站)

生31:生活中的确有这种情况,我认为呢,在交换的过程中,许多人都会想用一些钱来换一些更值钱的东西。如果说,但是如果说每个人都是这样做的话,那人人都会不快乐,导致人人都会交换不到东西。老头子这样做,虽看上去是亏了本,但是呢他不仅给了别人快乐,还让自己尝上了鸡蛋饼。

师:非常好。请坐。(生31坐)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有充足的钱,他愿意拿一部分去回报这个社会并且让更多人体会到快乐,这种行为我们称它为什么?批注(24)

批注(24)但实际上,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在交换中占便宜,交换还是能够大量进行,是因为在交换行为中除了“利益最大化”原则之外,还有各取所需、互通有无的“实用性”原则。因此,学生的回答未必就“非常好”,而是有疑问需要讨论。郭老师不仅自己没有对学生观点提出质疑,也没给别的学生质疑的机会。

生32:施舍。

师:施舍……有一点点像,但不是最恰当。

生33:助人为乐。

师:助人为乐。

有学生答:给予。

师:还有别的答案吗?更恰当的一个词汇?回报?慈善?

有学生答:慈悲。

师:哦,慈悲?我们的印象中是很有钱的人可以做慈善,对吗?如果按照这样一个原则,他有一百一十二个金币,他可以去做慈善。

但是,在这个故事里面,他们很穷,所以他这样做我们觉得很奇怪。那么,他从一个金币都没有,到一共有一百一十二个金币,这中间这么一个过程中,他究竟拥有多少个金币,他才可以开始做慈善呢?

我们都很穷,那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做慈善呢?这是一个问题,这是一个问题。老头子他是一个慈善家。好,这个问题大家回去想一想。批注(25)

批注(25)这样一个环节的设计及其可能的教化意图让我颇费踌躇。从老头子交换时的心理活动来看,他在交换的时候似乎并无自己吃亏让别人占便宜而给别人快乐的意图。因此,这一引申是否是生硬附加在文本上的意涵?是否是不恰当的过度诠释?

啊,最后我想跟大家说的是——(出示幻灯片十七)

师:“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大家不要忘了这个老头子。(示意幻灯片)什么名字啊?作者是谁啊?

生:(众答)安徒生。

师:对啊,不要忘了这个老头子啊,你要多读他的书,因为这个老头子他做事,总不会错。下课!(生起立。)

师:谢谢同学们,同学们再见!(鞠躬)

生:老师再见!(鞠躬)

 

视频地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QyNzgwMzA4.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