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善于记忆的人也善于遗忘

善于记忆的人也善于遗忘

时间:2022-08-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不断地积累,陈正之后来也成了一名大学问家。心理学把人通过识记获得的短时记忆转为长时记忆并巩固下来的过程称为保持。瞬时记忆因消退和熄灭记忆之因而造成遗忘;短时记忆中可能由新的信息代替旧的信息而出现遗忘;长时记忆中可能因前活动或后活动的前、倒摄抑制而造成遗忘。遗忘而不能保持记忆,对语文学习尤其是语文知识的储存,是一个大敌。

三、善于记忆的人也善于遗忘

南宋有个叫陈正之的人,一天到晚辛辛苦苦地读了许多书,却总是边读边忘,到头来什么也没有记住。人们甚至嘲笑他没有学问,他因此而十分苦恼。有一天,他碰见大学者朱熹,就向朱熹请教该怎样读书才能记得住呢?朱熹拈着胡须向他说:“你以后读书,每天只读50个字,坚持天天读,也就会记住了。”陈正之就照朱熹教的去做,每次只读一段,每段反复读上多次,结果把学过的知识都记住了。由于不断地积累,陈正之后来也成了一名大学问家。

这个故事虽然讲的是学习的量与记忆的方法问题,但也形象地描述了记忆的第二个步骤:记忆保持;同时也涉及遗忘现象。

要培养语文学习的记忆力,光懂得识记的规律还不行,尤其应该明了什么是记忆的保持,必须掌握遗忘规律,这样才能在学习中真正记住学习的材料,也就是如何才能保持,尤其要采取有效的方法与遗忘作斗争。

心理学把人通过识记获得的短时记忆转为长时记忆并巩固下来的过程称为保持。例如我们学过的语文知识能够长期巩固地记下来,读过的课文能留在脑海里甚至随时背诵出来,这就说明记忆被巩固地保持了。

但是也有另一种相反的情况,像陈正之那样,读过又忘了。这就不能说识记后记忆保持了,而是造成了遗忘。可以说,遗忘是记忆过程中的“外泄”或“外溢”。瞬时记忆因消退和熄灭记忆之因而造成遗忘;短时记忆中可能由新的信息代替旧的信息而出现遗忘;长时记忆中可能因前活动或后活动的前、倒摄抑制而造成遗忘。所谓遗忘,也有好几种:当时记不起,过一会儿又记起来了的称为“暂时遗忘”;再也想不起来,非重新学习不可的称为“永久遗忘”;也可能因某种触发或刺激(例如翻字典)记起来的,称为“不完全遗忘”,而可能看见听见而想不起是曾经学习过的,称为“完全遗忘”。实际上,“暂时遗忘”与“不完全遗忘”、“永久遗忘”与“完全遗忘”只是从不同角度表述的两种遗忘。

遗忘而不能保持记忆,对语文学习尤其是语文知识的储存,是一个大敌。因此,学生要学好语文,必须和遗忘作斗争。

那么,怎样和遗忘作斗争呢?

第一,必须勤奋努力地反复学习,方可战胜遗忘。

所谓“诗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就是说在语文学习中,只有反复、勤奋地阅读、熟读才能保持对知识的记忆,才能深思掌握、理解运用,也才能战胜遗忘。

古代许多著名的学者、诗人、作家,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由于勤奋地学习、反复地诵读,才掌握了丰富的知识,那些保持于长时记忆中的知识,就成了他们创作的根基,成了他们智能结构中的基础部分。并非每个人都是记忆超群的人,但一个个都是孜孜不倦而充实了记忆基础的人。我们且看看下面这几段文字: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口舌生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盖以苦学力文所致。”—— 白居易:《与元九书》

“日且暮,家人呼食,读诗方乐,至夜,卒不就食。”

—— 陆游:《跋陶渊明集》

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是不胜枚举的,诸如匡衡“凿壁借光”,彻夜苦读;以及“囊萤”、“映雪”、“锥刺股,头悬梁”的故事,都是我们熟知的。那些古代的大学者,没有一个不是在勤奋艰难中刻苦学习,培养发展了记忆力和其他学习心理能力,而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有了坚实的基础,才得以成功的。在现、当代作家、学者中,这样的例子就比比皆是了。茅盾先生能背诵《红楼梦》,巴金先生能熟读甚至背出《古文观止》的200多篇文章,与他们能成为伟大的作家,写出许多传世名作是分不开的。

勤奋学习,反复努力而加强记忆,一是有意记忆与明确的目标、强烈的兴趣和坚定的意志有关;二是“复述”或说“复诵”是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的重要机制,这在前面已经说及。这一点,特别对于语文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反复诵读(当然还要讲究其他识记方法的配合),才能记住该掌握的语文学习材料(无论是基础知识还是重要课文),战胜遗忘,打下基础。

第二,要提高保持效果,必须了解遗忘规律。

遗忘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我们掌握了遗忘的规律,就有可能及时复习,战胜遗忘。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经过多次研究,得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他用学过一份材料后,再学习时比原来节省的时间的百分数作为记忆保持的指标,节省的时间就是记住了的数量,如图2-2(a)、(b)所示。

图 2-2

“艾宾浩斯曲线”告诉人们这样一个规律:人们识记材料的遗忘速度是先快后慢,就是说遗忘是在刚刚识记后立即开始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了。图2-2(a)就展示了这种记忆量的变化规律。

掌握这个遗忘规律对我们学习语文、增强记忆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根据这个曲线显示的规律说明,遗忘从识记后即开始,而且先快后慢,如果及时抓紧复习,重读时节省的时间的百分比就大;也就是说,如果不及时抓紧复习,就可能很快遗忘很多,重读时需要的时间就多,即节省的时间就少。所以,学习、识记过各种语文材料以后,就应该科学地按遗忘规律安排复习时间,在科学的时间内,安排好语文知识的复习、作业练习的辅佐、课文内容的复诵等等,就可能事半功倍,取得成效。

第三,系统复习,发挥整体记忆保持效应。

根据“艾宾浩斯曲线”所揭示的遗忘规律,进行及时的复习,只能说是对知识掌握的“趁热打铁”,要真正全面地掌握语文知识的网络系统,需要发挥整体记忆保持效应。语文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知识,是完整的知识系统,它们互相渗透、互相交融,体现了知识之间的普遍联系性。语文知识的某些要领虽然掌握了、理解了,但如果是孤立的、片面的,而没有全面系统地加以条理化,即使记住了其中的某些部分,但如未弄清来龙去脉,没有掌握相互之间的联系,则仍然不能很好地保持。因此,要把知识的结构和体系编成网络提纲或知识系统结构图,复习中提高大脑对知识信息的组织能力,对记忆能力进行自我开发。辽宁省特级教师魏书生,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设计“语文知识树”就是一种很形象的知识系统结构图。他把初中的语文知识分为4大支、19个分支、118个知识点,学生在复习中就能很快发现自己的薄弱处,以便于全面把握。如“读写”这个枝干,就有表面方式枝,描写杈,描写杈里又有景物、场面、人物描写,描写小杈上又有肖像、动作、心理、语言等几个知识点,这就形成了一个系统网络。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强调语文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实际上也指出了学习、复习过程中,要运用多种感官同时参与记忆活动,有助于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据有关材料介绍,听得的知识记忆率为15%,看得的知识的记忆率为25%,而听与看同时运用得到的知识率为65%。所以,在语文学习中,不能只重读写而忽视听说,只有读写听说同时发展,才能发挥其难以估算的整体效应。因此,我们在学习、复习中应该强调“眼到、耳到、手到、口到、心到”,只有这“五到”的系统协调,才能使心理认识系统的整体性发挥巨大效率,强化记忆,巩固保持,不至于遗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