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善于与人沟通

善于与人沟通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遇事应当表露时,不要畏畏缩缩,鼓不敲不响,话不说不明,要勇于把当时的情况讲明,否则会人为地引起麻烦,产生误会。这就是孔子告诉我们的交友之道。孩子,在人际相处中,在说话与人沟通时,还要注意:不要以自我为中心,不要把最没有价值的“我”字当成说话中最大的字,而应当把频率最高的“我想”、“我认为”改成比较委婉的“你看呢”之类的话。另外,善于保持沉默也是谈话的一种艺术。

第二十三课 善于与人沟通

孔子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论语·季氏》

于丹说

孔子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话还没说到那儿,你就出来发表意见了,这叫毛毛躁躁。这不好。大家有大家的公共话题,一定要到众望所归,大家期待一个话题的时候,你再徐徐道来,这个时候才是合适的。

现在很多人在网络上都有自己的博客,其实是急于要把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展示给人看。但过去没有博客,大家靠说话来交流了解。大家也许会发现,朋友聚会的时候,总有一些人喜欢滔滔不绝说自己关心的事情,比如我最近去打猎了,我最近升职了。或者有一些女性朋友聚会时,有的人上来就会说我男朋友怎么样,我的孩子怎么样,等等。这些当然都是她特别想说的话题,但这些话题是不是大家一定关心的呢?也就是说,她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无形中剥夺了其他人话题的权利。所以在“言未及之”的时候喜欢跳出来说话是不好的。

但是还有另外一个极端,“言及之而不言”,孔子说这个毛病叫做“隐”。

也就是说,话题已经说到这儿了,你本来应该自然而然地往下说,可你却吞吞吐吐,遮遮掩掩,不跟大家说心里话。这种朋友会让大家觉得彼此心里还存有隔膜。话题既然已经到这里了,你干吗不说呢?是自我保护,还是故作矜持,还是要吊大家的胃口?总而言之,该说的时候不说,也不好。

第三种情况,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也就是我们今天老百姓所说的没眼色。

这个“瞽”字说得很严厉,就是一个人不看别人的脸色,上来就说话,这就叫睁眼瞎。你要注意了解对方,你要看看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这就是朋友之间的尊敬和顾忌。

其实何止是朋友,夫妻之间、父子之间,难道就没有顾忌吗?每一个成年人都有他生命中的光荣与隐痛,真正的好朋友不要轻易去触及他的隐痛,这就需要你有眼色。当然这跟投其所好不同,这是你给朋友营造的一个宽和与友好的气氛,让他跟你沟通下去。

爸爸说

孔子的这段话讲的是交友之道。交朋友也是有学问的,首先,你要知道什么样的朋友是好朋友;其次,你还要知道,怎样才能与朋友相处好,这段话,孔子讲的就是与朋友相处应怎样注意分寸。

孔子话的前两种情况“躁”和“隐”都比较好理解,在这里,我给你说一下第三种情况:“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这句话是告诉我们,说话时要识眼色,还要知道应该说什么话,没水平的话最好别说,说了只会让对方恼怒。给你讲一个故事,你就会对这层道理有个深入的了解:

在世界采访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案例:

费雯丽在美国好莱坞拍的影片《乱世佳人》获得了十一项奥斯卡提名之后,使她一举成名。当这个电影风光无限,首次去欧洲巡演的时候,费雯丽乘班机降落在伦敦停机坪上。成千上万的记者在下面围着。

有一个没有眼色的记者冲在了最前面,他非常热情地问刚刚走出舷梯的费雯丽说:“请问你在这个电影里扮演什么角色?”这一句话使费雯丽转身就进了机舱,再也不肯出来。

在对采访对象毫无了解的情况下说的这句话,不就像瞎子一样吗?

言语是思想的衣裳,在粗俗和优美的措辞中,展现不同的品格,在不知不觉、有意无意间为别人描绘自己的轮廓和画像。善于说话的人,可以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意图,也能把道理说清楚、动听,使别人乐意接受;而不会说话的人只会造出许多尴尬,让对方和自己都下不来台,甚至引起人家的反感,给自己带来不利后果。下面就给你讲一则因不会说话而贻害自身的故事:

一个举人经过三科,又参加候选,得了一个山东某县县令的职位。第一次去拜见上司,他想不出该说什么话。沉默了一会儿,他忽然问道:“大人尊姓?”

这位上司很吃惊,勉强说了姓某。

县令低头想了很久,说:“大人的姓,百家姓中所没有。”

上司更加惊异,说:“我是旗人,贵县不知道吗?”

县令又站起来,说:“大人在哪一旗?”

上司说:“正红旗。”

县令说:“正黄旗最好,大人怎么不在正黄旗呢?”

上司勃然大怒,问:“贵县是哪一省的人?”

县令说:“广西。”

上司说:“广东最好,你为什么不在广东?”

县令吃了一惊,这才发现上司满脸怒气,赶快走了出去。

第二天,上司令他回去,任学校教职。究其原因,便是不会察言观色。

人,总是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点、一定的条件下生活的,在不同场合面对着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从不同的目的出发,就应该说不同的话,用不同的方式说话,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言谈效果。

讲话拐弯抹角令人不快,过于直截了当则显得唐突。能掌握此中分寸的人,才是精通谈话艺术的人。

妈妈说

孔子这句话还告诉我们应如何注意说话的艺术。说话很有讲究,优雅的谈话就如同在原野上漫步,每个人行走其中都能欣赏到自然美景;狭隘的谈话就如同一条单行道,只能远离他人,自私地让自己一个人通过。俗一点说,说话艺术就是有好的口才。好的口才并非一定是滔滔雄辩,宏篇大论。谈话不是辩论,不是演讲,不是卖弄学识。要知道对什么人该说什么话,卖弄学问,咬文嚼字只会让别人把你拒之门外。

来听一个故事吧:

有一个秀才去买木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柴的人听不懂“荷薪者”(担柴的人)三个字,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木柴担到秀才前面。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木柴的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你的木柴外表是干的,里头却是湿的,燃烧起来,会浓烟多而火焰小,请减些价钱吧。)”卖柴的人因为听不懂秀才的话,担着柴就走了。

我们说话是为了与人交流,所以内容要对人有益,使人容易接受,能令人有所改变;更重要的是营造融洽的谈话气氛,增进彼此间的默契。在说话的背后,体现了一个人全部的品格、修养、才学和城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尽量避免舌头惹麻烦,不搬弄是非,不说人之短,不谈人隐私。当遇事应当表露时,不要畏畏缩缩,鼓不敲不响,话不说不明,要勇于把当时的情况讲明,否则会人为地引起麻烦,产生误会。这就是孔子告诉我们的交友之道。来听一个不经考虑而说错话,引起朋友误会的故事:

有个人请客,看看时间过了,还有一大半的客人没来。主人心里很焦急,便说:“怎么搞的,该来的客人还不来?”一些敏感的客人听到了,心想:“该来的没来,那我们是不该来的了?”于是站起来走了。

主人一看又走掉好几位客人,越发着急了,便说:“怎么这些不该走的客人,反倒走了呢?”剩下的客人一听,又想:“走了的是不该走的,那我们这些没走的倒是该走的了!”于是又都走了。

最后只剩下一个跟主人较接近的朋友,看了这种尴尬的场面,就劝他说:“你说话前应该先考虑一下,否则说错了,就不容易收回来了。”主人大叫冤枉,急忙解释说:“我并不是叫他们走哇!”朋友听了大为光火,说:“不是叫他们走,那就是叫我走了。”说完,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孩子,在人际相处中,在说话与人沟通时,还要注意:不要以自我为中心,不要把最没有价值的“我”字当成说话中最大的字,而应当把频率最高的“我想”、“我认为”改成比较委婉的“你看呢”之类的话。同时,不要讲别人不感兴趣的话题,要把所有人的谈锋都调动起来。

另外,善于保持沉默也是谈话的一种艺术。对于你所了解的话题缄口不语,人们会以为你是谦逊;对于你所不了解的话题保持沉默,人们也不会以为你无知。

孩子心得

请一定要好好想一想,写一写噢!

别忘了,有奖励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