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强弩之末的把戏

强弩之末的把戏

时间:2022-08-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参与把戏的大人反应是恼怒、不合理的发脾气或用强制手段想阻止等,正好符合孩子的本意,那么这个把戏将继续下去。☆你的误区 有许多方法可以停止孩子“说脏话”的把戏。另外有些长辈可能会发现,当大孩子欺负年龄小的孩子时他们很难不理会,因为他们觉得年幼者无法保护自己。所以大人们对年幼一方的保护措施常会使大孩子与小孩子之间更加不和,同时也引起大孩子和成人间的争吵。

01 强弩之末的把戏

要想了解孩子,首先要进入他们的世界,读懂他们的行为语言,猜出他们的小心思。接下来我们探讨的所谓“宝宝们的游戏”,并不仅仅是指过家家、藏猫猫或老鹰抓小鸡,而是孩子为达成某些目的所表现出的行为方式,甚至包括他们说脏话、打架、耍赖、说谎等。如果为人父母的我们,在遇事之前总能先仔细想想,也许就会发现宝宝们几乎所有的行为都暗藏玄机。这也许是被你忽视已久的孩子想博取你的注意和关心;或是孩子不满你的教育方式,有意“将你一军”;也许只因为你上次对他的误解使他决定当个你心目中的“坏孩子”。

孩子们的行为多半是讨厌的多,乖巧的少,起码基于父母的角度是这样。殊不知,这些恼人的行为,往往就是宝宝们为你设下的“圈套”,正在等待你上钩。从出生开始,聪明的宝宝们便学会了如何达到自己的目的,例如哭闹、戴高帽等,他们早已掌握了父母的反应方式和接受程度。

孩子玩的这类把戏,常常必须有两类参与者——主事者和被害者。被害者可能是老师、父母、好朋友或其他孩子,主事者即孩子自己。但往往只有主事的这个孩子才知道玩这些把戏的“规则”,所以他经常是这个把戏的赢家。而玩把戏真正的结果可以从参与把戏的反应看出。如果参与把戏的大人反应是恼怒、不合理的发脾气或用强制手段想阻止等,正好符合孩子的本意,那么这个把戏将继续下去。反之,大人(特别是父母)如果不再跟孩子斗气或不给予孩子预期的反应,把戏自然会停止,因为孩子不可能在“没有对手”的情况下继续吵闹。

有些把戏是孩子从观察父母与他人的交往或从邻家孩子玩的把戏中学习而来的。家庭气氛与居家环境对孩子把戏的发展都有影响,父母除了注意平日的身教及给孩子选择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之外,如果能适当应用以下所提及的几项应对措施,并慢慢试着去了解孩子行为的真正目的,就不仅仅能理解“孩子玩的游戏”,更能将您对宝贝们的了解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脏话=好玩的话

img4

☆行为示例 孩子常从同辈群体中听到一些粗俗的字眼,他们也许根本不懂这些字眼真正的意思,也不知道它很难令人接受,只是无意地在父母面前说出口,结果大多数的父母乍听之下总是会一脸惊讶,同时强烈地阻止孩子再说这些字眼。于是孩子发现,讲出这些字眼可以获得注意,而这可能正是他们所渴求的效果,日后他们再想获取父母的注意时,便会如法炮制。不自信的孩子不愿意直接表达对父母关怀的渴望,因此类似的小花招是他们最常用的可以保全面子的办法。

☆宝宝的想法 平时爸爸妈妈总是不爱听我说话,有时我鼓起勇气跟他们说想让他们陪我玩,他们却总是以事情很忙敷衍我。可后来我发现每当我说到某些话语时,他们的反应就特别激烈,哪怕我在自己的房间里说,他们也会“不畏遥远”地从客厅跑过来骂我,他们不理我的时候,这是最快最有效的方式。

☆你的误区 有许多方法可以停止孩子“说脏话”的把戏。但批评指责或是反复强调不许讲脏话的重要性等“苦口婆心”的办法却是下策,因为你的关注会让孩子觉得可以从中受益,那么该行为延续下去的可能性会更大。

☆解决办法 首先是不去强调那些不好的字眼,如此可能减少这种情况出现的次数、甚至消失。假如再听到宝贝们兴致勃勃地讲脏话,如果只是偶尔为之,大可以忽视过去,装作没听见,让孩子自感没趣也就停止了该行为。如若宝贝近期常常将脏话作为口头禅,并无停止的趋势,那么父母可以冷静地询问宝贝知不知道这些话的意思,如果孩子并不知晓,可以花一些时间对他解释,并要求孩子不能再讲出这么粗俗的字眼。

我们应该以冷静的态度去处理事情并尊重孩子,不当面斥责,在孩子不会觉得难堪的场合下给予指导,以使我们的要求被接纳。有许多成人或老师常抱怨现在的孩子不尊重长辈,其实尊重是相互的,成人一方面对孩子大吼大叫、威胁、处罚,在许多人的面前让孩子下不了台,同时又要求孩子必须尊敬长辈,如此一来孩子当然不会接受这样的双重标准。成人时常也期望孩子谅解大人们动怒时对他们所表现的不尊重,毕竟人非圣贤,但是当孩子有同样的情况发生时,成人却少有相同的忍耐力。

再看一个例子,5岁的小玲体质不太好,所以幼儿园组织的春游活动,妈妈总是不让她参加。但小玲却对此十分不满,她常常跟母亲抱怨道:“其他同学的妈妈都允许她们的孩子参加这样的活动,我真希望你不是我妈妈!”以往她这么说可能招来一顿打,然后被迫上床睡觉。但这次妈妈没有动怒,而是平静地说:“我知道你很生气,也了解你心中的感觉。”这使小玲很惊诧,很快,她便从不满中平息下来。

当孩子企图以恶言使父母伤心时,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些台阶下,可表示同意他的说法,“你也许是对的”、“你的确有权力这么想”,也可以保持沉默或故意忽视他的话。当孩子顶嘴时,可能企图和父母扯平,但除非父母想参与玩孩子所期望的把戏,否则这个把戏便不能继续下去。

孩子之间的战争

☆行为示例 这个情景至少需要两个孩子,还需要加上一个不知情的裁判(成人)。以同伴间的打架为例,与其他不当的行为相同,打架也是有目的的。时常是为引起父母注意或反抗父母,所以孩子时常会选一个被父母喻为好孩子的儿童打架。打架的孩子,往往都没什么自信。现在的孩子,已经不再会仅仅因为意气用事而打架了,打架,从对象到结果,可能会被孩子们赋予他们自己的动机。

☆宝宝的想法 爸爸妈妈对我们打架的规定很明确,什么时候可以打,什么时候不能打,什么人可以打,什么人不能打,我们总是可以从这些规定中钻一点小空子,让爸爸妈妈认为事情就是他们看到的那样。

☆你的误区 孩子间的吵架开始时可能会很严重,也是借此试验父母是否真的不管,如果父母不参与,争吵便不再那么激烈。很多父母容许男生打架,却不准他们打女生,这双重标准会造成男女孩间的摩擦,许多女生因此利用这项“保护”去打男生,但当父母或老师不会介入争吵时,她们也很容易学会不再轻举妄动地欺负男生。另外有些长辈可能会发现,当大孩子欺负年龄小的孩子时他们很难不理会,因为他们觉得年幼者无法保护自己。这个观念时常使年幼者把大人们视为一项有力的武器去控制年长的同伴。所以大人们对年幼一方的保护措施常会使大孩子与小孩子之间更加不和,同时也引起大孩子和成人间的争吵。对待不同年龄孩子之间的冲突,应以事实为根据做出公正的裁断,小孩子才会知道不能随意欺负或冤枉大孩子。当然开始时,小孩子也许会小题大作,希望回到被保护的角色,这时成人必须坚持中立,才能使他打消念头。

img5

☆解决办法 如果成人不介入孩子间的争吵,他们其中之一也许会跑来告密,跟成人说:“是他先打我的!”此时成人可告诉“告密者”:“这是你和他之间的事,你们可以自己解决。”成人这种处理态度正可以培养孩子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孩子不一定喜欢成人这种做法,所以他会尝试各种手法引诱成人回到这个把戏中。有些孩子甚至会使自己受伤来获得成人的关注,当他有这种企图时,打架的另一方也会有这种默契让他受点小伤害;也许并不会真的伤人,不过如果用一些器具,如棍子、刀等,很可能弄假成真造成真正的伤害。当有此情况发生时,成人可将器具拿开,让他们赤手空拳地打。

打架场地也是成人需特别注意的,如果打架的双方是在自己房里或其他无危险性的地方时,成人可不加任何干涉,但如果是在会危及身体或破坏家庭摆设的地方,则需告诫他们要打架可以,但须到指定的场所。常常也因为须换场地,使孩子觉得没趣而取消打架的把戏。

总而言之,成人所持的态度很重要,在孩子打架时不要牵扯进去或急于阻止,如果原先打架的目的不会达到,把戏也就会结束。

楚楚可怜

☆行为示例 这种孩子把不自信写在脸上。他们瘦瘦弱弱的,常带有恐惧的眼神,一副很不快乐的样子,这让父母觉得他需要特别照顾。有这种孩子的父母也常会觉得是踩在鸡蛋上,时刻担心他们会出现问题。这种孩子常常就是用给人的这种感觉控制着每一个人。

☆宝宝的想法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可怜的孩子也会获得更多的爱。虽然爸爸妈妈常说要我自己努力照顾自己,可是我还是喜欢他们这样无微不至地照顾我。

☆你的误区 如果父母像这种孩子所预期的,给他许多特别的照顾,陷入这种把戏之中,那么会让孩子失去正确学习人际关系及处理感情的机会。过度关心常常也会阻碍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并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

☆解决办法 放手,还是放手。宝贝们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强大,他们的适应能力很强,会被环境塑造成不同的样子。成长是需要机会的,我们无权剥夺任何孩子的成长机会,不管他是否具有成长的信心。

img6

说谎行为

☆行为示例 一些孩子说起谎来,真可谓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不自信的孩子往往更爱说谎,因为谎言比直接表达更容易达到目的。如:晚餐前,彬彬向妈妈要糖吃,妈妈怕彬彬因此吃不下正餐,便拒绝了他的要求。不久,妈妈进彬彬房里见到彬彬正在看电视,饼干屑抹得一嘴一脸。妈妈说:“我记得告诉过你,不能吃饼干,为什么老不听话?”彬彬说:“没有,我没吃。”妈妈:“没有?那你这一嘴一脸是什么?”彬彬赶紧抹脸上的饼干屑,哑口无言。妈妈接着又说:“我不喜欢撒谎的孩子,今天的晚餐你不准吃!”

☆宝宝的想法 其实我正好不想吃晚饭,哈哈!

☆你的误区 彬彬实际上并无意隐瞒什么,否则他会尽可能消灭证据。为何孩子们要睁眼说瞎话呢?这不过是想博取注意或达成不吃晚饭的目的罢了,因此他总要留下一些证据。母亲如能视若无睹,不动声色,便会使彬彬放弃类似的“嘴角挂满了饼干屑而仍说没有”之类的说谎行为。

☆解决办法 孩子说谎的原因有许多。有的以此避免被责骂或讥笑,有的希望借此得到别人的称赞或同情;也有的是为达到其他目的,或者为引起别人的注意,或陷别人于不利的地位;也有可能是受了父母、成人、同伴及其他人的暗示或示范所影响。大致而言,想要停止孩子的说谎行为,要先停止对说谎出现太过激烈的反应,也许只需静静倾听而不做负面的评论,甚至身体语言(尤其是脸部表情)也不露声色。假如沉默并不能解决问题,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他的行为目的,如:“也许你觉得爸爸妈妈应该多关心你,多了解你。”这将帮助孩子们重新考虑该如何行事。

正面冲突

☆行为示例 别以为不自信的孩子就会在父母面前唯唯诺诺,相对于十分自信可以获得父母爱的宝贝来说,那些对自己并不太自信的宝宝们,更善于使用冲突技巧来达到索取的目的。正面冲突可以算作是最严重的亲子障碍,也是孩子们最后的法宝。它不一定是违规的行为,但是所表现出的“我恨你”、“你不爱我”,却最容易使父母焦虑失措。只有在亲子关系有所改进时,这种窒息的气氛才会有所改变。下面我们来看一则实例。

妈妈给安安10元钱,让他去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可安安嫌少,满腹不悦地嚷道:“妈妈你坏!这点钱什么都不够买!”“这孩子怎么这样?当年你妈妈我连一毛钱的零花钱都没有,还不是照样长大了,你现在生活这么好,还不珍惜?”

☆宝宝的想法 妈妈最抠门了,我的零花钱比小伙伴们的都要少,害得我在他们面前很没面子,他们都说,是因为妈妈不爱我才不给我那么多零花钱的。

☆你的误区 对安安的态度甚为反感,便立即加以反击,好挫挫他的锐气。事实上,如此并不足以让安安听话,反而会使他受到伤害,从而滋生更多的怨恨。

☆解决办法 在此,我们建议置身于此绝境中的父母能暂时脱离开,允许并承认孩子心中的感觉。假如母亲能保持冷静,或许也不会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譬如她可以说:“妈妈知道你很生气,觉得妈妈很严厉,其实妈妈只是觉得该节省一些。”这种既能表现了解关怀之心,也能向孩子表明自己友善立场的谈话方式,将有助于孩子反省。若孩子坦然认错,要及时给予鼓励,切忌落井下石,冷嘲热讽。或者你也可以说:“我知道,孩子,我们都生气了,根本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让我们忘了刚刚所发生的事情好吗?”这种说法不但表达了接纳和包容的态度,还可以重新建立起友善的关系,让孩子知道生气是正常的情绪表现。

小报告大舌头

☆行为示例 不自信的孩子总试图通过陷害别人来达到抬高自己的目的。常见的反应就是恶人先告状,无论做了什么坏事情,一定是别的小朋友先做的,自己受了冤枉。这些孩子就像是个小喇叭,没事就喜欢进谏谗言。

☆宝宝的想法 我害怕爸爸妈妈批评我,所以我要说是别人先做的,我只是被逼无奈的从犯,而且我一定要争取到主动权,一般来讲,做错事的人是不敢去告发的。

☆你的误区 去注意孩子的小报告,可能是最令大人们沮丧的事情,因为大人的介入可能使孩子间的竞争加剧,而且大多数的父母只听信“值得信赖”的一方,误以为真,对另一方的辩驳则视为无稽之谈;也因此,受冤枉的孩子只有沮丧地看着受父母宠信的孩子独享好处。

被父母溺宠的孩子,经常使其他孩子看起来很坏,以显示他的好。但他自己却仍觉得沮丧,自卑的感觉使他认定兄弟姐妹也不好,由于父母注意了他的告密并谴责了他人,使得打小报告的行为获得鼓励,但沮丧和自卑感却也因此而加剧,因为他依然觉得自己没有能力用适宜的方法去博取父母的注意。

☆解决办法 我们以两个实例来说明解决的办法。例一:5岁的晓莉和6岁的小达正在房里玩洋娃娃,忽然晓莉哭着跑入厨房。“妈!小达把我的洋娃娃弄坏了!”“为什么他要弄坏你的洋娃娃呢?”妈妈问道。“小达想玩我的洋娃娃,我不让他玩,他就把洋娃娃往墙上砸,呜呜!”晓莉嚎啕着。妈妈气急败坏地冲入房间内,严厉地斥责小达:“小达,你有没有弄坏妹妹的洋娃娃?”“晓莉太自私了!她占着我的玩具玩,却不许我碰她的玩具。”小达愤愤不平地回嚷着。“那不是理由,你该知道不能把东西摔坏,尤其那不是你的东西。现在你立刻向妹妹道歉,并且赔她一个洋娃娃!”小达听到妈妈这样说,愤怒地夺门而出。

小达是不该损坏玩具,但妈妈一味地追问“为什么”,实在是徒劳无功,因为孩子往往不十分了解自己的行为动机。更重要的是妈妈并没有给予孩子自己解决纠纷的机会,而是听信片面的小报告,贸然卷入孩子的争吵之中。

争吵是所有参与者共同的责任,如果只惩罚其中一个,只会使情况更加恶化。孩子们应该学会如何与人和睦相处,父母不贸然介入,有助于孩子从经验中获得相处之道;而不加以说教或责骂,更能帮助孩子发展健康而富于人性的人际关系。父母不要老是一味地扮演法官或警察的角色,死命地追问“是谁干的?”从而陷入孩子的“绝活”陷阱。请告诉孩子们这是他们彼此之间的问题,并相信孩子有能力来处理他们自己的事情。

img8

再看下面的一个例子。8岁的小宝和6岁的小兰是兄妹,但小兰经常向妈妈告状,讲小宝的不是,而妈妈也常因此而听信。后来,妈妈在专家的指导下认清了小兰的把戏,觉得不该再涉入到孩子们的争吵之中,也就不那么听信孩子的小报告了。

这天妈妈正在房里熨衣服,小兰走过来,说道:“妈!小宝在厨房里偷点心吃,把饭桌搞得一团乱。”“嗯!”妈妈应付着。“妈!你是不是要他把桌子清理干净呢?”小兰央求着说。“孩子,妈妈正忙着呢!”妈妈还是不紧不慢地回答。小兰诧异地望了妈妈一眼,默默地走出了房间。

大约晚上6点时,孩子们发现晚餐尚未做好,而妈妈还在房间里看电视。“妈!晚饭怎么还没做好呢?我好饿哦!”小兰问道。“孩子们,对不起,妈妈实在不愿意在一个乱七八糟的厨房里做饭。”“但是我已经告诉你,是小宝弄的啦!”小兰解释着。“我还有一些衣服没有熨好呢!你们也去做该做的事吧!”一会儿,小兰走进房间里告诉妈妈,他们已经把厨房收拾干净了。于是妈妈立刻开始做晚饭。

您也许会怀疑这种做法有欠公允,可是当我们了解孩子们的互动关系之后,便不会这么想了。小兰把小宝的错误当作使自己成为好孩子的法宝,如此使小宝认定小兰和母亲是同一阵线的,不听话正好是引发他们注意并加以对抗的手段,假若母亲一听到小兰的话就去责备小宝,那正好误入圈套。欲改善彼此的关系,只有毅然抽身,让孩子勇敢地承担自己的责任,并且尽量避免涉入孩子的混战中,即使知道究竟是谁犯了错,也不可完全依“赏善罚恶”的方式处理,因为若处理不当很可能破坏三者之间的关系。

但是当面临紧急或危险的状况时,要切记先解决危难或脱离危险。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孩子会运用危险来引发父母的注意,因此不论孩子是否已经从经验中获得教训,事前做好防范总是必要的。

勃然大怒

☆行为示例 一哭二闹三上吊,不自信的孩子们往往采用诸如此类的办法令父母满足他们的愿望,而不是好好表达。这是在他人能够提供表演舞台的状况下正式地粉墨登场,是一种渴望事情能够依他意愿进行的伎俩。上演的方式包括有:跺脚、尖叫、呐喊、威胁、哀求等等,而观众则目瞪口呆,茫然若失,试图去安抚他,或暂时屈从于他。不论是哪一种情形,孩子们的绝活都已得逞,毕竟观众已经被耍得团团转,即使有所作为,也都使孩子们达到了吸引注意的目的,这种企图可以补偿孩子们在其他方面(如学业上)的挫折失败,但是当观众离去时,表演便告落幕。

☆宝宝的想法 哭闹是最有力的武器,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爸爸妈妈因为怕丢人也会满足我的!反正我越哭越带劲,看看我们谁更有耐心!

☆你的误区 有些父母采用责罚打骂来处理孩子无理的哭闹,以遏制孩子不正当的行为,但情况却愈加恶化,即使孩子被“暴政”暂时镇压,以后这类行为出现的机率仍旧会高居不下。

☆解决办法 还是以一个真实的事件为例。6岁的小雷无故乱发脾气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了,只要有任何事情不合他的意,他便尖叫、哭闹、跺脚,母亲曾尝试用请求、说理和打屁股等方法来制止他的行为,但始终无法奏效。小雷实在太机灵了,他知道如何逼母亲就范,因此当母亲所做的不能尽如他意时,便以此方式要挟母亲。

后来专家建议母亲,当小雷下次再如法炮制时,母亲最好回到自己房间,关上门,打开收音机,看看杂志,或者休息一会儿,在小雷未发完脾气前,尽量不要去理他。其实小雷在未发完脾气前,已经在妈妈的房门外徘徊了好几回,而且尝试以尖叫、敲门和踢撞等方式使母亲开门。妈妈坚持对他的行为置之不理,锁住门,加以隔离,让小雷知道哭闹是无效的,他的这种行为才得以改正。

拖拖拉拉

☆行为示例 不自信的孩子想要让爸爸妈妈留在自己的身边,常常不会直接说出口。相反,他们会故意使用拖延时间的伎俩,让爸爸妈妈因为来不及做什么事情而自愿地呆在身旁。王先生夫妇常因小强拖延时间而难以准时赴宴,而且常弄到困窘不堪的地步,他们经常采用叫喊、说教、威胁利诱等方式,却屡不奏效,且每况愈下。当然,他们也尝试让小强提前准备,但小强却边玩边洗澡,即使穿衣服也都是东挑西捡的,由于习惯了配合小强,因此这种状况一直没能改变,准备的步调也总是慢!慢!慢!

☆宝宝的想法 这种拖延的战术足以控制父母的作为,且还是对抗父母催促的最佳妙方。无论他们怎么着急,我自岿然不动!到头来不还是他们妥协!

☆你的误区 磨蹭,是孩子拖延父母行动的最佳法宝。譬如当家人准备外出时,父母总会重复提醒地催促着:“你准备好了吗?”“下次再这么慢我们会把你丢在家里。”事实上,这样只能使拖延的情形依然如故。父母最好放弃等待,才能训练孩子“时间不为任何人停留”的概念,一味地等待尚未准备好的孩子,往往给孩子错误的印象,误以为时间是可以为他滞留的。为使孩子能有效地运用时间,做事准时,父母需了解孩子准备就绪所需要的时间,借助适当的训练方法,让孩子学会建立自己的时间表,善于利用每段时间,把握要领从事,如此才能避免发生冲突。

☆解决办法 其实,要想得到小强的合作,父母应该改变对小强的态度,首先在每次赴宴前先征求小强的意见,是否愿意随父母一起去。若小强决定不去,应该获得尊重,许多孩子很讨厌每次被迫去参加大人们的聚会。尊重孩子是获取孩子合作和让孩子行动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最简洁的方式。

有一天,傍晚5点刚过不久,爸爸对小强说:“我们7点要准时出门,如果你愿意跟我们一道去吃饭的话,你一定要在7点以前完全准备好,否则到时候我们只好不带你去。”除此,再没有多说别的。6点45分,小强还没有开始做出门的准备,依然悠哉游哉地荡来荡去。很明显,他赶不上宴会了,因此爸爸便叫来了爷爷奶奶代为看管。7点钟时门铃响了,爷爷奶奶站在门口,小强这会儿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他赶紧跑上前去拉住即将出门的爸爸妈妈:“再等我一会儿嘛!真的只要一会儿就好!我很快就好了!等一下啦!不要走!不要走嘛!”小强哭着说。

“我们知道你很难过,但是已经7点了,我们得走了,晚上见。”王先生夫妇事先已通知小强“假如7点钟以前没有准备好的结果”,又让他做决定是否去,如此可避免发生争吵或冲突。当然,这样的做法不是一次就能奏效的,需要经过几次,小强才会学到应该在规定的时间之前准备就绪。

看到孩子这样的行为方式,不难发现,为培养一个自信而有责任感的孩子,父母必须认真关注各个方面,绝不可守成持旧,只有把握原则,依照具体情形时时改变做法,才能增进与孩子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img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