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百戏之祖”到“百强之首”

从“百戏之祖”到“百强之首”

时间:2022-02-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百戏之祖”是对昆曲的爱戴,“百强之首”是对昆山的好评。昆曲创新成就了“百戏之祖”,也触发了昆山人的思想创新,才确立了“百强之首”,600多年来,高举创新大旗,追求一脉相承的和谐,才迎来了今日昆山的繁荣昌盛。“百戏之祖”的美誉已载入史册,而“百强之首”的荣誉却还有着较多的变数,不进则退,这让站惯了“前”,做惯了“先”的昆山人多少有些危机感和紧迫感。
从“百戏之祖”到“百强之首”_思路:昆山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成果选

从“百戏之祖”到“百强之首”

杨瑞庆

昆山在辽阔的中华版图上只是一个并不起眼的县级市,如今却声名远扬,如雷贯耳,因为她拥有两顶最引人瞩目的“桂冠”——一顶是600多年前奠定的“百戏之祖”,一顶是连续三年摘取的“百强之首”。这“双百”屹立并非偶然,有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必然联系。“百戏之祖”是对昆曲的爱戴,“百强之首”是对昆山的好评。前者主要是歌颂艺术的璀璨,后者主要是褒扬经济的腾飞。由于昆山的文化底蕴深厚,才积淀并喷发出改革的魄力和率先的勇气,成为百姓富裕、生活小康的“排头兵”。

这600多年的历史进程并不短,昆山却生生不息、勃勃不停地涌动着一股“敢为天下先”的智慧和热情,终于硕果累累、名声赫赫——昆曲载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让世人感动;昆山载入了中国经济强市的榜首,让国人惊叹。能拥有如此厚重的荣誉和如此辉煌的业绩,昆山人无不感到自豪。我们既感恩先驱树起的“文化大旗”,更感激今人创造的“社会大业”。抚今追昔,这圆了“首强”的梦想得益于经典“戏祖”的灵气,得益于昆山人感染了昆曲传承中的和谐魅力。

创新:一脉相承

昆山人早就领悟到只有创新才能崛起的真理。当昆山腔和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展开“生死竞争”时,昆山千灯人顾坚“善作古赋”,创编新调,使昆山腔脱颖而出;当昆山腔被人感到“平直无意致”时,投奔昆山的外籍人魏良辅,“十年磨剑”,实施改良,终于把旧昆腔打造成“集南北曲之大成”的“水磨腔”,形成了独领风骚的新昆曲;当昆曲局限于“冷板清唱”,“止行于吴中”时,昆山巴城人梁辰鱼创立传奇《浣纱记》,终使昆曲摆脱困境,走上了戏曲舞台,出现了“四方歌者皆宗吴门”的可喜局面。600多年的昆曲史就是一部薪火不断的创新史,因为共谋创新,才形成了志同道合的和谐局面,才有了可以流芳百世的艺术瑰宝。

老祖宗传承下来的创新精神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昆山人。改革开放后的昆山,为立志创新的时代“弄潮儿”开辟了广阔的天地——率先创办了国家级的自费开发区,率先大规模招商引进外资,率先创用了各种快速高效的运作机制,率先创立了向高层次发展的各种转变。一年一个样,五年大变样。每经历一个“五年计划”,都将昆山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由于年年创新,与时俱进,终把一个默默无闻的“农业县”,打造成一个名闻遐迩的“魅力城市”。如今,昆山还是高举着“创新”的旗帜,在小康社会的大道上阔步,并向着更高层次的和谐——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迈进。

矢志创新的和谐追求始终贯穿在昆曲的发展史中。昆曲创新成就了“百戏之祖”,也触发了昆山人的思想创新,才确立了“百强之首”,600多年来,高举创新大旗,追求一脉相承的和谐,才迎来了今日昆山的繁荣昌盛。

纳外:一如既往

昆山人早已懂得“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个朴素的道理,早已用“海纳百川”的胸怀,去拥抱一切外来的智慧和精英。江西人魏良辅慕名昆曲,为了实施他的宏伟的改良大业,背井离乡,一头扑进昆山的怀抱。当时的昆山就不避外,只求贤。拜能者为师,给高者让位。魏良辅很快融入了昆山的曲家戏友,并把他尊为上宾,倾听他的真知灼见。昆山曲家梁辰鱼曾与这位“外乡客”结为好友,相敬如宾,取长补短,切磋唱艺,推动了昆曲向昆剧发展的进程。设想一下,如果当时昆山不欢迎、不信任这位外来者,把他“拒之门外”、“挡之曲外”,能有今天出类拔萃的“世界级”珍品吗?

举双手“纳外”是昆山人的一贯性的优良传统。特别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建设现代化新昆山成为梦寐以求的历史使命,“纳外”更显得重要。因为昆山人贵有自知之明,靠“本土”难以高瞻远瞩、居高临下,只有选择“走出去、请进来”的道路,才能广采博收,左右逢源。于是设计了“借鸡生蛋”、“筑巢引凤”的锦囊妙计,链接四海,通达五洲,把大批外地的能人、高人纳入怀中。如今已“纳外”100多万人,并以富有人性化的“新昆山人”的身份,和少于他们的本地人和睦相处、和谐创业。现在,昆山的“高官”有外人,昆山的“高管”有外人,昆山在外人的眼光中,已经成为了最具有吸引力、凝聚力、张扬力、爆发力的新型的“移民城市”。

昆山一如既往地重视和谐氛围的营造,过去由于接纳了外贤魏良辅而使昆曲一鸣惊人,让百戏认祖;今日昆山广纳英才,众志成城,已跑到了“先遣队”前列,让百强俯首。

承继:一线贯穿

昆山人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任何能在历史上留得下的精品,不能一挥而就而是要靠一代一代的能人去矢志不移地精心培育的。顾坚创立了富有潜力的“昆山腔”。随后,魏良辅“接力”改良,将“乡音俗调”磨成了“雅腔美曲”。又后来,梁辰鱼将“冷板清唱”的昆曲,发展成了能“文武唱演”的昆剧。前传后接,以追求尽善尽美的声段,美轮美奂的境界,而且前赴后继、呕心沥血,终于美梦成真。用魏良辅的话讲,他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完成了昆曲的改良。历史不能割断,承继应该连续,由于后人总是承接精髓,继发新意,才把精品做强做大,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成效。

对于平稳过渡,承继发展,昆山人有着更多的体会。从新中国成立,大批南下干部留在昆山帮助建设开始,他们艰苦创业,劳苦功高。改革开放后,昆山的主要领导几番轮换,都胸怀大志、肩负重任,但“发展是硬道理”的使命始终铭记。不改初衷,不变前瞻,对于前人设计的远景、规划,既尊重,又拓展,大多采用只“微调”,不“突变”的策略,使昆山的建设没有大起大落,少走了弯路,一直顺利地向着更高、更强、更大的目标攀登。承前启后的领导带领着前赴后继的人民,在一个正确的轨道上昂首阔步,闯出了“昆山之路”,走上了“小康之路”。如今的一任领导,同样承接着前人曾经呐喊过的“山盟海誓”,继往开来,去开辟翘首期盼的“现代化之路”。

“百戏之祖”是靠几代曲家的和谐接力才打造成功的,“百强之首”同样是靠了几任合力的和谐接承才打拼成功的。600多年来,孕育昆曲的“承继”美谈,触发出“一线贯穿”的和谐接力,才迎来了今日昆山的好评如潮。

“百戏之祖”的美誉已载入史册,而“百强之首”的荣誉却还有着较多的变数,不进则退,这让站惯了“前”,做惯了“先”的昆山人多少有些危机感和紧迫感。好在昆山文化底蕴丰厚,有着取之不尽的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可以借鉴、可以学习。在当今保护“百戏之祖”的热潮里,让我们重温昆曲数百年不衰的秘诀——创新一脉相承、纳外一如既往、承继一线贯穿,这些经验无不是感染了昆曲传承中的和谐魅力才产生的灵感。在分享“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我们带来甜头的时候,还应反思,应借助昆曲的经验,去引发未来更深更广的拼搏领域,实现更高更美的和谐境界。

“百戏之祖”还要花力气保护,让她名副其实,永葆青春。“百强之首”还要花功夫保持,让她光彩照人,永立潮头。两顶“桂冠”是昆山最亮丽的“名片”,前者是后者的“底片”,后者是前者的“续篇”,两颗明珠都要长期地爱心呵护,一颗也不能少!让他们永远闪耀出独具魅力的和谐之光。虽然,“百强县”的评比不一定会长期持续,但我们的改革开放的脚步不能停止,走过了三十年,还要继续走下去,继往开来仍是我们的不懈追求。

(本文获2010年全国群众文化征文二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