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运用好采访心理学

运用好采访心理学

时间:2022-08-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多年的新闻采访实践中,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要与时俱进,运用好采访艺术,尤其是运用好采访心理学。采访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研究记者及采访对象在新闻活动中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非常明显,从毛泽东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采访心理学的运用在新闻采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访前心理就是采访前的心理准备。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

邱沛篁教授在《新闻采访艺术》一书中强调指出:“新闻采访是一门艺术。新闻采访艺术是整个新闻学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会新闻采访艺术,是进行新闻报道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新闻采访艺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时代在前进,采访艺术也在进步。”

邱教授的这些话说得很有道理。在多年的新闻采访实践中,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要与时俱进,运用好采访艺术,尤其是运用好采访心理学。

采访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研究记者及采访对象在新闻活动中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采访心理是采访中存在的各种心理现象,包括记者进行采访的心理,采访对象接受采访的心理,记者与采访对象接触以后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心理影响与变化。这门学科运用得好,新闻采访才能成功。

《新闻采写手册》第12页说,毛泽东强调:“怎样使对方说真话?各个人特点不同,因此,要采取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但是,主要的一点是要和群众做朋友,而不是去做侦探,使人家讨厌。群众不讲真话,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你的来意究竟是否于他们有利。要在谈话的过程中和做朋友的过程中,给他们一些时间摸索你的心,逐渐地让他们能够了解你的真意,把你当好朋友看,然后才能调查出真情况来。群众不讲真话,不怪群众,只怪自己。”

这里所说的“摸索你的心”、“了解你的真意”,就是采访心理学的具体应用。非常明显,从毛泽东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采访心理学的运用在新闻采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运用好采访心理学,在新闻实践中,我坚持“四个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工作。

第一,坚持把记者心理和对象心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新闻采访活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活动,在这过程中,记者和采访对象都有一定的心理活动。从记者方面来说,他是怀着获取新闻素材、进行新闻报道的目的来与采访对象接触的。他要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取新闻各要素和相关的细节,然后进行写作报道,完成工作任务。如果没有采访到相关的新闻素材,记者就没法完成报道任务,也就不好向所在单位和受众交差。从采访对象方面来说,他对新闻现场、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新闻活动等新闻现象有一定的了解,是新闻当事人或者新闻知情人,是能给记者提供有用素材的人。但是,他心存顾虑,不知道该不该说,要说哪些东西,不知道能不能说好,说了之后不知道符不符合要求,对自己有没有不利影响。针对这些情况,我把记者心理和对象心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记者在采访中的主导作用,着重做好沟通工作。邱沛篁教授在课堂上曾教导我们:“采访对象确定之后,无论是在采访前的准备阶段或是整个采访过程中,记者都要时刻留意采访对象心理,从而确保掌握主动权,使采访顺利进行。”(《新闻采访手册》第180页)我牢记邱教授的这一教导,把自己的意图、想法清楚地告诉采访对象,让对象明白采访的目的、意义和需要他怎么配合,打消他的思想顾虑,使他以正常的心态接受记者的采访。

第二,坚持把访前心理和访后心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访前心理就是采访前的心理准备。新闻采访前,记者通常要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联系,约定采访时间、地点,拟订采访计划和采访提纲,准备采访问题和其它相关事项。记者和采访对象在这期间,心理活动会比较复杂,也比较紧张。彼此充满期待,用一颗忐忑不安的心等待采访时间的到来,生怕会有突变,希望采访能够顺利进行。访后心理就是采访后的心理活动。记者采访后的心理活动,集中表现在如何处理采访素材、如何进行写作报道和如何减少报道差错等问题上。采访对象采访后的心理活动,主要表现在关心什么时间、什么媒体栏目将作报道,自己的名字和形象会是怎样的。从访前到访后,记者和对象的心理活动,只有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确保采访活动有较好的结果。

第三,坚持把个性心理和共性心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采访过程中需要把握的重要原则。新闻采访对象千差万别,个性心理表现自然多种多样,但与此同时,万变不离其宗,最终集中表现为是否乐意说真话。个性心理和共性心理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地确保采访活动的顺利进行。据分析归纳,从个性心理到共性心理,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有三种类型:一是愿意接受记者的采访,二是不愿意接受记者的采访,三是不知怎样接受记者的采访。对愿意接受记者采访的,要马上进入采访状态,迅速打开其心扉,全面了解想要了解的东西。对不愿意接受记者采访的,要问明原因,消除其思想顾虑、反感情绪或者害怕心理,寻找和建立共同的心理接触点,使其乐意接受采访;对于确实不愿意接受采访的,不必过于强求,可以想办法另找他人。对不知怎样接受记者采访的,要善于引导,多给予鼓励,与其拉家常,消除其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在不知不觉中进入采访主题,尽量不要打断其谈话。在采访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肢体语言进行采访暗示和合适引导。例如:采访对象口才很好,一上来就滔滔不绝,说了很多却离题万里。这个时候,要用眼神或者插话来暗示引导,使其紧扣主题说话。插话引导要自然得体,不要伤到采访对象的自尊心。

第四,坚持把个人心理和社会心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尽量把采访对象置于新闻活动场景中进行采访。这样的环境气氛,有利于把个人心理和社会心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个人心理是一种个人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个人价值体现。社会心理是一种社会人们对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社会价值表现。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在采访过程中,我常用“作为××中的一员,您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或者“作为××中的一员,您要怎样来为这个行业发挥更大的作用”之类的提问,把对象的个人心理和整个社会行业的社会心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结合个人和社会的实际发表见解和主张,从而带有社会普遍性。

记者陈泳成(中)、马少游(右)与采访对象蔡贤龙老师(左)进行访前友好沟通,消除紧张心理,营造良好氛围,确保采访效果。(郑瑶瑶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