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你好,霞客!

你好,霞客!

时间:2022-08-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你留下的《徐霞客游记》,让后人我敬佩不已。你是精心还是无意,最后的开篇之地,竟不是你自己的家乡,而是我的家乡宁海!但我还是要向你发问:霞客,这八个字是否就是你晚年在云南抱病修订游记时的心情呢?现在有一块碑,你倒是要看看的,那是立在柔石中学大门外的“徐霞客记游始发地”石碑。我是宁海人,我是桃源主人,霞客,想到落英缤纷的桃花源了吗?

霞客,你好!

怀“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之志的霞客,你好!

你留下的《徐霞客游记》,让后人我敬佩不已。你是精心还是无意,最后的开篇之地,竟不是你自己的家乡,而是我的家乡宁海!

作为一本书,你一生的旅游成果,你肯定是要不断地增删修改传之后人的,不论最后怎么变动,可最终,你还是把游神秀天台山作为第一篇留在了书中!而这第一篇却让一个县城,在你第一次出游近400年以后的日子里,成为了开游的标志。你是欣喜还是……我不好猜测。但作为宁海人,我却希望你的心情能像写开篇时宁海留给你的感受一样,“人意山光,俱有喜态。”

“人意山光,俱有喜态”,八个字,真是太好了。后人我与你不同,我是海陆空“走南闯北”名游全国而实际没游,二三十年后,回头看我的出游,我的出游如果还有点游的意味的话,那感觉真就是只有你写的“人意山光,俱有喜态”八个字可形容,且形容得最好!游的心态我只感受到了那么一点浅浅的。与你游历一生而最后在开篇保留下这八字的意味肯定截然不同。但我还是要向你发问:

霞客,这八个字是否就是你晚年在云南抱病修订游记时的心情呢?在友人送你回家乡与留在家乡的最后岁月里,你是否在回味壮游时还念念不忘宁海山水给你的“人意山光”的感受和“俱有喜态”的心灵温暖呢?你是否就是因为这一心情,而特别钟情于天台与四明交接之地的宁海呢?宁海人几百年之后与现在的你的感应,是否让你真的开心且欣喜呢?我不知道。但今天,我想与你一起再走一走,你在宁海走过或宿过、两次用过饭的那些地方。不知你是否有意?我想与你再走一走这一段路。

出西门

现在没有西门城楼了,但你不要失望,因为在2010年的开游节的时候,将会看到新建的西门城楼。那新建的城楼有两层,上层全为木结构,那城楼是否是你当年所见景象,我也没见到,不知究竟是如何模样,不好为你介绍。名“登台门”大概是可以肯定的,那是因为尊重历史,也是尊重你。当然也可能像你一样顺从俗称,就叫“西门”。只是我想,你是不会太在意城楼以及城楼命名的,是吗?你游记中记的是“自宁海出西门”,只是“过”一个门而已,你更多关注的是一路的景致,是吧?现在有一块碑,你倒是要看看的,那是立在柔石中学大门外的“徐霞客记游始发地”石碑。只是我想知道这个地方在你那时候是个什么样子的。你笑了,也许你也不太记得了,因为你开心,你出西门后,一路看到的是人意与山光,抬头看天,云散去了,太阳明朗,天肯定是蓝得让你喜滋滋的,走过茶亭,走过罗公溪与清泉山之间的古道,你肯定感受到我们宁海先贤方孝孺写过的“宁邑游者必至,至必乐之而归”的欢乐景象的。只是你的游记太精致了,不像现在,什么都拉得长长的。你没有记下你是否到过西门附近的崇寺山旁边北宋时影响最大的佛学大师、慈云忏主遵式的弘法道场和五代时为民请命、减免税赋的良吏陈长官的墓道,从你全书的记载来看,你肯定看过,但你的重点在考察,那些人文的东西,你都很少涉笔。人文,你只是在深深地感受而不作为重点记载,是吗?

我是桃源主人,我心喜悦。有这样的内心观照,再来看眼前的风景,自是别具法眼,是吧,霞客?

现在,我们来到了清代马世科描写的“凭眺东楼堪画处,好留瑞色到人家”的西山古道。现代人这样描述西山古道——“依山临溪,风景秀丽,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你肯定不会点头赞赏,这语言不能很好地传达那种美妙感觉,你要说的好像是“渡溪入山”,是吧?美妙也自在那清新平实语言里头。我倒是觉得前面提到的清人“好留瑞色到人家”与你的文字一样,还有些蕴涵与意味,还有点典雅。你看呢,一个“瑞”字,让我想到的是最美的人世生活图景:吉祥又如意,这不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主题吗?这个地方后来还立了碑,记的事,离你很远离我很近,是民国初年北伐战争的事。战事,不说也罢。

过了西山古道,我们到暗岩路廊歇歇脚。古时可歇脚的地方肯定有水源,你对此感受肯定最深,是吧?有水就有生命,就有朴实的乡井生活,那也是我所向往的最美好生活图景。路廊里有歇脚的坐凳,可能还有热水,也可能还有吃食供应,有好多时候,还可能有那些热心、善心的人让你得到更多不需要你付出什么的真诚帮助。暗岩,现在整修一新,就因为你曾经走过,只是现在没有住户。有路廊的大道旁一般也都有水源,特别是在山边的路廊。暗岩就有一处。霞客,你当时在这里洗过现在名“双泉水”的泉水吗?当年这泉水也叫双泉水吗?还有,你看到过村姑拎满篮的绿色来泉边洗汰吗?前些时候,我走这条道的时候,看见穿红着绿的回乡城市妹在这里洗手玩来着。

现代的生活有点嘈杂,我们就快速地“飞”过松坛(黄坛)及德兴桥直接到岵岫岭吧。

岵岫岭上有公路,岭腹还有隧道穿越的高速公路。站岭顶上,你是否会有一点惊喜?这里还保留着很长一段古道,就是你时常看到走着的一米多宽卵石铺就的“官道”。此处的官道上还有一座不断倒塌又不断翻修的路廊,前几天,我还特意询问响亭村村民,村民告诉我,路廊刚修好不久,因没人气,现在又有点破损了。霞客,你不要告诉我,你曾在这里歇过脚,喝过水。我倒喜欢听到:一路人意山光,这一处的山光水色田园,更让你喜不自禁地自述与告白。路两旁边的春色不断招摇,一溪山水潺潺,满眼山色逼人,现在仍是这样的美。就让你我一路走过响亭山村的路南桥,看看桥南庙吧,享受一份现代人难得的悠闲。再走过去,就只剩不足几米长还很不完整的卵石路了。延伸过去的就是浇了水泥的村道。据村民说,这村道就是你曾走过的官道。到了高高的圆弧形的董家桥了,这桥听说没被那年的“7·30”洪水冲垮过,就因为它造得高。当年的桥是否也造得这样高?你在此处坐下来休息向村民要过水喝吗?你一路骑马过来,现在你应该知道,前面走不多远,就快要出现梁皇桥、梁皇驿站了。一路行来,你的喜态还在心上吗?我与你走着,心里充满喜悦。

至梁皇山

“三十里,至梁皇山。闻此地於菟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焉。”看来,你本来是打算继续走路的,只因听说此处有伤人的老虎,“遂止宿”。这一宿,你知道吗?你宿出一段故事来了。也许是你太有故事了,也许后人觉得你宿了没故事太没味道,才给你编出几个故事来。你想听听吗?后人是怎么说故事的?故事暂且放下,沿驿道向村子里去,驿道两旁,你看看,还有点滴原来的样式吗?青砖墨瓦民宅,我们现在会说“古朴”两字,你那时可能就是最常见的街屋了吧?而脚下卵石小径光鉴清幽肯定是一如以往的,这我不怀疑。沿古驿道从梁皇桥往南走过100米许,就是梁皇驿站,你还记得吗?驿站的房屋整体呈“旦”字形分布,分前后二进,有穿堂相通,占地近千平方米。七八年前,就因你宿过,我还特意跑来看过,屋舍还相当完整。可没过几年,听说,那朝南面的三间厢房已经全部倒塌,地面杂草丛生。有“好事”的媒体记者详细记录过:“北面一幢二层楼房内,靠东侧的‘发角楼’檐柱呈八字形飞翘散开,滴水板正下垂着。靠西侧的一间也已倒塌。横七竖八的烂椽子和楼板,或悬在半空,或榻在地上。门柱斗拱上的一些‘倒挂狮子’‘鲤鱼跳龙门’等木雕,被虫蛀得千疮百孔。靠西侧的一道断垣残壁上,缠生着几缕蔓藤和几簇野菊花。古驿站的天井道地内,苔迹斑斑。用卵石铺砌嵌的团花、蝙蝠、金钱状等图案仍清晰可辨,暗喻着驿站带给过往来客富贵高升和如意乐趣。道地旁还种着几畦青菜。在村口古驿道入口处,新立的‘古驿道’石碑已被人为断成两截。如今除了‘古驿馆’‘霞客履踪’等两块后人纪念的碑和匾外,没有一丝遗痕可供搜索、探寻。”看到这段文字,我很是伤心。后来还听说村里想把卵石路改成水泥路,那时,我想来看看也不愿再来。前几天,想着与你一起再走走,特意过来看看,断碑不存,已是完整竖立着;卵石路没被浇上水泥,仍留旧时风貌。问问村民,你的故事还在口上流传。你听听吧,只是别笑话后人。一则故事是说你想到梁皇寺看看,路上遇到了老虎,你闪电般撑开伞,吓退老虎;一则故事是说你为了急着赶路,要求驿站人员为你准备些干粮,驿站人员就让当地人为你准备“麦姜”当干粮。“麦姜”压成圆形叫麦饼,切成方块叫水车板,都要放到锅上烙或蒸。干粮最好是烙的。可是锅只有一口,妇女几个,闲着的就不停用麦饼杖擂麦饼,麦饼越擂越薄,放到锅上一翻二翻就熟,故事说你见了这种擂麦饼的手艺赞不绝口,你把烙熟的麦饼塞进嘴里一咬,感到特别香特别好吃,你连声赞叹,赞叹不已。在场的人也被你的喜态感染着,跟着你咬一口尝尝,觉得确实比平常的“麦姜”好吃得多。故事继续说,这种“麦姜”后来就派生出淡的、咸的、甜的;嵌芝麻苔、虾皮松、鸡蛋铺、绿豆芽,甚至面干、冷饭拌咸菜等口味的。因为这麦饼是你徐霞客的提议、赞叹才成,于是就把它叫做“徐霞客麦饼”,并且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下来,演变成今日宁海特色的食品。你说这故事是真的吗?后人的夸饰附会成分会有多大?

我们说着就到了岔路街。行十五里,不知不觉。“路有岐,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这是你记录着的。“路有岐”指的就是岔路,这没错吧?因为宁台古道至此一分为二,一通台州,一通天台。据说,路中原竖有一块指路碑,碑上镌刻着“岔路 西至天台 南至台州。”不知你走过时是否就看到它立在岔路街上?你第二次到时,明确记载了“其东南十五里为桑洲驿,乃台郡道也;西南十里松门岭,为入天台道”,是否就是这块指路碑的提醒?“自宁海发骑,四十五里,宿岔路口。”这一宿,让你更清晰了路途方位。我想问,这路碑是否比现在的里程碑更具有清晰的指路功用呢?

饭筋竹岭

“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我们经岔路、兆岸,渡过你称水母溪的白溪,就来到了松门岭脚。你第一次路过记载的松门岭是“山峻路滑”,你只能“舍骑步行”。2001年宁海开游立碑之时,我就像你一样与友人步行登岭,很是兴奋,没注意“山峻路滑”。而那份兴奋是因为我们现在在走你大旅游家徐霞客走过的我家乡的路。不仅兴奋,我们还特别有一份亲切感。你说:“自奉化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脊。而雨后新霁,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令人攀历忘苦。”我们攀历没有一点苦的感觉,只有快乐。又一年,我约了好友,再次选择在雨后天晴登临松门岭,特意来感受“翠丛中山鹃映发”的景致,那簇簇的杜鹃着实招摇而艳丽动人。我还独自一人来到山岭上体会“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的苍翠山色和山色中的潺潺涂涂的悦耳泉声,并把这种种“雨后天霁”景致一一收入镜头里,把那泉声保留在记忆里。你说“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山顶随处种麦。”那年,就为“山顶随处种麦”赶到筋竹庵看山顶麦田与村民收割情景,了解天台、宁海相邻两县村民的生活,当地人最为乐道的是“我去宁海借只碗”“我到天台借只筛”的趣闻逸事。不知你当时是否留意了一脚跨两县的趣事,是否也像我一样在界碑边上享受并表达一步跨两县的豪情。你说:“行五里,过筋竹岭。”为考证筋竹岭到底在天台还是在宁海,到底哪一段才称“筋竹岭”,我又曾遍访附近村民,来确定筋竹庵的具体位置。单从形胜角度看,据《天台山方外志·形胜考》记载:“……修竹千竿,兰若数楹,长者福聚,纳子化城,则有筋竹岭庵之胜。”从整个筋竹岭形胜看,现在新建的筋竹庵附近东南方向的一大片麦地就是旧筋竹庵遗址所在。这个说法得到了村民的明确指证。在此,我也弄明白了,在天台一方的那条走向国清大道的叫“竹溪岭”,而筋竹岭则在宁海一侧的岭头陈村西北方向上,照霞客你所说饭筋竹庵后又行五里的情况,以及你描述的“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盆中物也”的情景来应验,也理应是在宁海一侧向弥陀庵方向去的那一段山岭,这一段山岭包括筋竹庵遗址所在。2010年1月13日,我们从“多短松”的地方回到新筋竹庵处,我站在原筋竹庵遗址旁,听村民讲自满臼的传说时,当地人说了这么句顺口溜:“天宁两县一件宝,不供大来不供小,只供一个孤独老(和尚)。”不知你当年听说过这种说法没有?两饭筋竹庵,你吃的米饭是从自满臼里取来,是这样吗?而筋竹庵中传说着的是流着白米的自满臼,山顶却随处种麦,这里面是否有些什么可供回味与思索的东西呢?两县“和”的文化在这一处是否在村民的潜意识里仍然保留着温馨的记忆呢?

你两次过“俱在山脊”的王爱山,却因山色泉声攀历忘苦。你说:“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轰风动,路绝旅人。庵在万山坳低洼处中,路荒且长,适当其半,可饭可宿。”这条道当年难行,现在就更难走了。我走过一次,现在也忘了具体的路径了。只是当时走的时候没有你所感受到的“泉轰风动”,也没有想到“路荒且长”,也许是因为我们只想着去看看你曾经走过的地方,目标单一又明确,又是团队,又有向导,没有“深山荒寂”的感觉,还有“噢,这里就是大旅行家坐过的地方”随意玩笑着的喜悦。那座弥陀庵,相隔19年再去,你当年可饭可宿的“亦废”。现在那儿除了驴友更没有人走了,我们现在就暂且不去了。那儿现在有一块2002年中秋立的“徐霞客开游古道遗迹之八次宿处弥陀庵”石碑,是宁海旅游局等单位设立的。说到碑,我们就在那指路碑处留个影吧。这块碑上刻着“东至宁波府北上华顶山西到天台县”,如果再想留张影,还是在新旧筋竹庵之间的“台岳东门”石碑前吧。留过影,我们再深情地望一眼北上华顶山的筋竹岭,南向竹溪岭的国清大道,转身向东走王爱山回宁海县城吧。回县城去看一看新西门,看一看新一届开游节将怎样进行。你去看一看,评一评,肯定会让宁海的山水因你而更具喜态!因为你上了华顶还误登华顶东峰,到了宁海的第一尖!你钟情宁海山水好像是冥冥中的感应。还有,我还没有邀请你参观以你名字命名的徐霞客大道,那里的夜景也是相当迷人的,那里还有浙东相当有名的十里红妆博物馆。在宁海县城里,还有以你出游的日期命名的“5·19”广场,“5·19”开游节的盛况,我们宁海人都期待着呢,这个节还被评为全国的什么节庆,你关注一下的话,就会明白是什么节庆节会的。宁海真是不一样了,我们要一起回味回味!

现在我们在回去的路上。我们先选摘几首诗来品品宁海的山水,轻松轻松。我想,你一定会感兴趣的。因为这些诗所写的都曾是你走过地方的风物。我们就先来猜猜早于我们两人的宋代宁海城南人罗适所写的《过远桥》是哪儿吧。

长忆西桥避暑时,天风六月袭人肌。

水随地脉来无尽,云过山头去不知。

拂面稚松应偃盖,当年游子已庞眉。

凭师莫动溪边石,留与东归题好诗。

想起来了?过梁皇桥时,那座桥边小屋里立着两块碑,其中一块就刻着这首诗。据《宁海县地名志》说,过远桥,在拱台书院前,拱台书院是清同治十一年改梁皇寺而成的。桥在寺前,诗中“西桥”非指此处的梁皇桥,而是指那座寺前桥。读读诗,你也有发现之乐吧?发现,这是你一生所作贡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吗?

我还没跟你说,桑洲举办的品茶节,那满坡的油菜花开的美景呢。你两次经过宁海都是在春天,没见过王爱山积雪。现在看看后人记录的《松门积雪》,想象回味一下。

松门高耸接天台,雪积层峦绣锦开。

岩际晶莹飞玉彩,林端乱落散银晖。

参差遥拟爱山鹤,皎洁还同岭上梅。

宋玉登临应有赋,旋看金竹一阳回。

如果你看到了王爱山雪景,看到了层层叠叠的梯田上的积雪,你会写下怎样的记游文字呢?刚才,我们一路过去,没让你留意一下那条水母溪,再读一首写水母溪的吧——《自溪观涨》。回味回味,水母溪水涨时的情景。

连宵秋雨涨前溪,短筏轻篙溯拱西。

欲上天台穷胜景,看来幽壑万云低。

诗猜过念过了,我还是想向你问声好:霞客,你好!今天一路走来,你让我时时想着“人意山光,俱有喜态”。我笔下没法倾吐的,就留待读你的《徐霞客游记》吧!长歌明月在期待,我希望那份期待也是永远的喜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