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史学大家全祖望

史学大家全祖望

时间:2022-07-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全祖望,字绍衣,号谢山,浙江鄞县(今宁波市海曙区人,生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卒于乾隆二十年(1755),自称为黄宗羲私淑弟子,又受万斯同影响,是清代浙东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专注研究宋和南明史事,留意乡邦文献,尤好搜罗古典文献及金石旧拓,曾编成《天一阁碑目》。

全祖望,字绍衣,号谢山,浙江鄞县(今宁波市海曙区人,生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卒于乾隆二十年(1755),自称为黄宗羲私淑弟子,又受万斯同影响,是清代浙东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专注研究宋和南明史事,留意乡邦文献,尤好搜罗古典文献及金石旧拓,曾编成《天一阁碑目》。著作很多,撰有《鲒埼亭集》38卷及《外编50卷、《诗集》10卷,还有《汉书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经书问答》《句馀土音》等,又七校《水经注》,三笺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续选《甬上耆旧诗》,对于中国历史学和宁波地方文献贡献很大。

史学大家全祖望

全祖望(1705~1755),清代学者、文学家。字绍衣,号谢山,学者尊称为谢山先生。全祖望的故居位于宁波市区桂井巷,所以他可以算是标准的海曙人。

全祖望对于家乡的感情十分深厚,在诗文中提到家乡的山水花木、风土人情和历史地理,总是洋溢着自豪和挚爱:“浙东列城虽褊小,风俗由来拟邹鲁。”全祖望在《宋元学案》《句余土音》和《续甬上耆旧诗集》等学术著作和诗文创作中,为历代甬上各方面精英树碑立传和歌颂功德,可谓不遗余力。不言而喻,甬上的历代精英,对全祖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相当深远的。

● 全祖望像

全祖望的家族也是宁波的望族,在南宋时,是皇帝的外戚,宋理宗未当皇帝时曾在鄞县读书,特意去全家拜访过,他即位后全家虽是外戚,但低调不出,官府特意在全家房屋边的碶上署名“鹊巢”,因此全祖望这支被称为“鹊巢全氏”。全祖望的曾祖叫大和,曾在明朝崇祯年间被推荐入北京为官,但他看到朝廷腐败,便不当官回家了。他有三个儿子都死了,于是过继了弟弟全大程的儿子全吾骐为后。明亡后,全大和、全大程兄弟俩都是遗民,特别是全大程还曾参与抗清的鲁王监国政权。全祖望的祖父全吾骐为人耿直,与明遗民交好。全祖望的父亲全书也跟着父亲听了许多关于明朝和抗清的故事,并对宁波的乡贤非常推重,他喜欢读史书,经常用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结合时事教育全祖望。家族对全祖望的熏陶影响很大,他经常写诗写文纪念先人,颂扬祖先确立的不崇尚浮华、重视德行、诗礼传家、为人耿直的家风。他曾说:“明朝时,那些宁波的望族没有像我家这样穷困的,而原因就是我家没有人做贪官让自己的家族富有。”而到了明末,全家没落,也主要是因为全家人坚持节操,不肯依附魏忠贤阉党,在明亡后,全家人也多有参加抗清事业。如他的族祖全美樟就曾资助张苍水,并参与抗清活动,还是张苍水的亲家。由于张苍水坚持抗清,令清廷忌恨,全美樟便借口自己眼睛不好,深居独处,还要求自己的家人世世代代祭祀张苍水。而全祖望的父亲淡泊名利,安于贫困,虽是教书先生,却喜欢历史,研究宁波本地的名人和资料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全祖望的人生道路、性格和学术取向。

● 钱肃乐像

康熙四十四年(1705),全祖望出生于宁波城内月湖西岸桂花井的白坛里(今桂井街宁波第二中学附近),这也是他的祖宅,屋内“五桂堂”三字还是明朝万历皇帝的御笔。关于他的出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他的哥哥叫全祖谦,非常聪明,但是6岁就死了,死前全祖望的母亲痛哭,小祖谦就忽然睁开眼睛说:“不要难过。我还会再补上的。”10年后,全祖望就出生了,也是从小就很聪明,所以就起小名叫补。还有一种说法是全祖望是钱肃乐转生的,钱肃乐是明末宁波府的官员,在宁波举兵反清时被推举出来担任领袖,后来辅佐鲁王监国,曾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在清初浙江、福建的抗清斗争中,钱肃乐父子、兄弟等先后为抗清而死,是宁波有名的忠义之家,全祖望对他也很是崇敬。对于这些说法,一向不相信迷信的全祖望只是一笑了之。

但是有一件事却让他有些将信将疑,那是在他39岁时,他的儿子出生,刚出生不久,钱肃乐的后人就来登门祝贺,全祖望觉得很奇怪,说:“我没通知你们啊,你们怎么这么快就知道这个消息了?”钱肃乐的后人说:“今天晚上我家堂屋中不知道有什么人在大声说:‘谢山(也就是全祖望)的儿子出生了,可喜可喜。于是我就来问问看。’”全祖望对此也迷惑不解,还写诗记下了这件事。这件事是不是就预示着,全祖望一生孜孜不倦地记载宁波这些抗清义士,其实就是他与生俱来的宿命呢?

小时候的全祖望是由他的父亲亲自教导的,他读书很用功,外面再热闹他也不去看,所以年纪尚小就能对经书有自己的思考。他读的书多,特别是对地理和历史很感兴趣,志向也远大,14岁时就成为秀才,要进学宫行礼,他在学宫的乡贤名宦祠里看到谢三宾和张杰的牌位,非常愤怒。谢三宾可谓鄞县的名人,但这种名声是臭名,他在明朝时官当得高,清朝时又死心塌地为官府出谋划策,多次告密,害死了许多宁波的抗清志士,人品非常卑劣。而张杰是谁呢?他原来是张苍水的部下,后来投向了清朝,千方百计地抓捕张苍水,最终将张苍水抓获送往杭州。全祖望崇尚英雄,唾弃这些败类,所以要把他们的牌位摔碎,但力气小,没摔碎,便干脆把牌位都扔进河里。这也算初生牛犊不怕虎了吧。

全祖望16岁时,族母张孺人即张苍水的女儿来到鄞县扫墓,全祖望对张苍水非常敬仰,便主动向族母张孺人询问张苍水当年的抗清事迹,并将他四处访求得到的张苍水遗像拿出来,请族母鉴定真伪。族母此时已经80岁了,牙齿都掉了,把像挂起来细细地看,画像上张苍水栩栩如生,她看了会,边哭边喃喃自语,旁边的人都被感动得流泪。全祖望为此搜集了许多张苍水的事迹,并结合族母的讲述,写了张苍水的神道碑铭和画像记,详细记述了张苍水的抗清业绩,给予张苍水高度评价。事实上,全祖望推崇张苍水也是受到了父亲的影响,他的父亲就十分崇拜张苍水,死前也要求全祖望不要忘了祭祀,所以每年全祖望都要约好友一起为张苍水设祭,还曾专程去杭州瞻仰张苍水的墓地。正是由此发端,全祖望对宁波的文献资料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对抗清的历史和人物很关注。

● 全氏宗祠

● 李绂像

● 查慎行像

● 杭世骏像

为了考科举,全祖望曾到过杭州,认识了李绂、查慎行等大家,还结识了厉鹗、杭世骏等好友。李绂是清初的大学问家,在官场中曾任三朝大臣,几次被皇帝赏识,又数次被贬,由于他不依附权贵,有人夸他是“真铁汉”。所以他和全祖望是性情相近的。

全祖望25岁时,浙江学政(相当于省教育厅长)推荐他到北京的国子监读书。于是雍正八年(1730),26岁的全祖望就带着母亲和好友的嘱托北上入京。全祖望很爱看书,这次北上,他也用车子载着两万卷图书随行,等到了山东,他的盘缠就用完了,他有个族人在为山东按察使做幕僚,设宴招待他,说只要他做那个山东按察使的门人,就能得到大笔资助。全祖望听后,二话不说,丢下筷子就起身告辞,跑到当铺,脱下身上的衣服当了钱,作为车费继续赶路。全祖望个性的耿直倔强,由此可见。

到北京后,他结交了许多名流,这些名流对全祖望的学问和读书细心、广博都非常赞赏。雍正十年(1732),全祖望中了举人,但第二年未考上进士,他准备返回故乡时,李绂挽留他,请他一起住,一起写诗论文,一起抄录《永乐大典》等珍贵书籍。乾隆元年(1736),全祖望考中了进士,进翰林院任庶吉士。庶吉士由科举进士中排名前列、有潜质者担任,一般先在翰林院内学习,之后再授各种官职,相当于候补官员。他很快又被推荐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但是当时有大学士对皇帝说,凡是经过保举而成为进士的,就不能再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了,于是全祖望未能如愿参加考试。这让全祖望很是失望。

接下来的打击是第二年庶吉士考评,全祖望竟然被列入下等,只能到京城以外的县去候补,相当于贬官了,于是性格高傲的全祖望觉得这是奇耻大辱,一气之下,离开北京回到了家乡。全祖望才学出众,却在考评时被列为下等,据学者考证,是他与李绂等人交好,结果李绂的政敌非常敌视他,故意下绊子,让他当不了官,而这也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全祖望一帆风顺地继续做官,可能他也就是个不错的官僚,而他的思想和学术研究,以至浙东学派,都是另外一种样子了。

回到家乡后,全祖望就全力投入学术研究,整整十年都在著书立说。这十年中,他虽然生活清贫,但是平静而充实,再没有官场中的钩心斗角,他续补了《宋元学案》,编纂了《续甬上耆旧诗集》。也是在这十年里,他的父亲、母亲、舅舅和好友先后过世,让他非常悲伤,甚至为此再不吟诗,直到数年后才破戒。

●《续甬上耆旧诗集》

● 蕺山书院

乾隆十三年(1748),全祖望应绍兴知府的邀请,出任蕺山书院山长。在蕺山书院,他要求学生读经、分析时事、学习诗古文词等,管理很严格,绍兴的读书人一开始很不满意,但很快就服气了,来的学生很多,宿舍都住不下了。全祖望认为:“经术经世务,方可见施行,”意思就是经学要能治国济民,这才是可以施行的学问,他更明确地说读书要贵有用,而不仅是会背几句书,这也是全祖望教学的重要理念。全祖望对刘宗周非常尊敬,认为他是老师和学者的楷模,所以自己要学习刘宗周,发扬“正学”,当好“人师”。

但是全祖望任蕺山书院山长的时间很短,多短呢?只有三个月。为什么他这么早就辞职了呢?是因为不受学生拥护吗?不是的。当时萧山、余姚、诸暨等地的读书人都纷纷赶来求教,和绍兴府城的读书人加起来有近五百人。那么,是任山长的工资不高吗?也不是。他的工资还是比较丰厚的,养家绰绰有余。据说,是因为绍兴知府有失礼的行为,引得高傲的全祖望不快,所以辞职。学生们去劝他续任时便说:“你既然不满意知府,那么就不必接受知府给的工资好了,只要你来上课,我们每人给你学费,总数也不少,不损害先生您的清名。”全祖望便说:“你们这是什么话?我不当山长是因为知府失礼,礼可以用钱买来吗?而且知府就好比你的祖父,祖父不能给某位师长的东西,他的孙子跑出来给,说,我自己有私房钱,不必麻烦我的祖父了,我们一起凑给你,那位师长还心安理得地拿着,这样是好呢,还是不好呢?”学生们都很佩服全祖望,但也担心全祖望家贫的处境。有学者则认为,全祖望辞职,是因为浙江巡抚在编刘宗周遗著时胡乱删改。尽管他已经辞职了,但是当他的学生来鄞县问候他,他还是很高兴,指点了这些学生的功课,并写下诗作歌咏此事。

● 乾隆帝像

● 乾隆帝南巡

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帝南巡江苏、浙江,全祖望也带病迎驾,并歌功颂德。当时浙江迎驾的名流,很多都因此做官或得到了赏赐,只有全祖望和杭世骏什么也没有得到。全祖望的一位朋友正陪着皇帝,便想推荐全祖望出山为官,但此时已经47岁的全祖望仍记得曾经的屈辱,而且也感觉皇帝并不喜欢他,便婉言谢绝。

第二年,全祖望得到广东巡抚的邀请,到广东出任天章书院山长。天章书院在广东肇庆高要县,又称端溪书院。此时全祖望身体不好,但是一方面觉得对方盛情难却,另一方面他为生活考虑,而且也觉得还是喜欢教书的,所以最终不畏路途遥远而赶去。到任后不久,他便带领学生祭奠当地的先贤名人,用他们的事迹来教育学生们。他还经常和学生们一起兴致勃勃地四处游历,寻访名胜古迹,并介绍当地历史人物的趣闻轶事,心情非常愉快。他还专门去查访了南明桂王政权的王宫,对当时南明小朝廷的灭亡感到难过。全祖望在端溪书院教得很认真,但是毕竟年纪大了,第二年便生了重病,病中他看到窗外有一棵他很喜欢的木兰花,到春天时正要开花,却突然枯萎了。这可能给他以不好的联想,于是他决定辞职回家乡。当地官员和学生苦苦挽留,巡抚多嘴,说:“全先生你学问这么大,我还准备向朝廷举荐你呢。”结果反而让不想出来当官的全祖望更加坚定了回去的决心。于是全祖望在广东没有待满一年,又依依不舍地回去了。

乾隆十九年(1754),全祖望听扬州的朋友说他那里有个好医生可以治他的病,于是兴冲冲地赶去,在扬州他勤奋地研究《水经注》,补写《宋元学案》,损伤了身体,年底回家后病势加重,第二年,也就是乾隆二十年(1755),由于年仅13岁的儿子夭折,他伤心过度,最终去世。

在离世前,全祖望还勤奋地修改自己的诗稿。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还让学生帮他读文稿,遇到错误,他就指点着修改。全祖望实在太穷困了,他死后,他的学生为了偿还他的医药费及安葬他,只能东托西求,还卖了他好不容易积聚起来的万卷藏书,情景非常凄凉。

在全祖望死后,有一种说法是他的好友杭世骏剽窃了他的著作。杭世骏是杭州人,与全祖望很早就相识,被他视为知心好友,关系也一直比较融洽。杭世骏曾称自己史学不如全祖望,可见他的谦虚和对全祖望的佩服。杭世骏和全祖望的性格和命运挺相似的,什么样的性格呢?都是倔强的臭脾气。有一次翰林考试,杭世骏在文章里议论朝廷歧视汉官,乾隆大怒,几乎要杀掉他,后经人劝解,总算开恩,让他 “滚回老家”。乾隆南巡,在杭州召见杭世骏,问他:“你的臭脾气可改了吗?”杭世骏说:“臣老矣,不能改也。”皇帝又问他怎么老而不死,他说:“我还要歌咏太平呢。”对这个老无赖,乾隆心中生气,脸上只好假笑。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为什么迎驾的官员唯独全祖望和杭世骏没有得到赏赐了吧。

●《水经注》

●《宋元学案》

杭世骏为人本既疏放,罢归后以狂生自居,他整理全祖望的遗著,拖延日久,令全祖望的弟子很恼火,因此便有各种风言风语出来,不过这样一拖,倒也拖过了清朝文网最密的时期,对全祖望也不能不说是件好事。

这就是全祖望的一生,总结起来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是他25之前,即在宁波读书求学,胸怀大志;二是从26岁至33岁,他到北京入国子监后中举、中进士直到贬官,可谓宦海浮沉;三是从34岁到44岁,在家十年潜心研究学术;四是45岁到51岁,他为了衣食而奔走,二次担任书院的山长。虽然全祖望生在所谓的康乾盛世,他自己也曾歌颂过所谓的明君,但他死后的凄凉与他对中国文化传承的杰出功绩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我觉得,这也正预示着清朝所谓盛世的没落。

全祖望在学术上最突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乡邦文献的整理和史学写作上。面对明代文献的散佚,他深感惋惜,曾指出:“吾乡故国遗民之作,大率皆有内外二集,其内集则秘不示人者也。转盻百年,消磨于鼠牙鱼腹之中,虽外集亦什九不传,况内集乎?”又说:“志士之精魂,终古不朽,而莫为宝之,使冥行于太虚而人莫得见,则后死者之恨也。”因此他把搜集、整理浙东乡贤文献,表彰忠烈之士当作自己应尽的职责和时代赋予的使命,并且不遗余力地去完成这个使命。全祖望的史学作品主要集中收录在《鲒埼亭集》中,其中除去颂、赋、语、辞、题跋、序、简帖等文体内容外,绝大多数内容是墓志传状,大约有200余篇。有学者指出:“《鲒埼亭集》中的墓志传状,不能和一般文集中的墓志传状等量齐观。前者是中国历史不可缺少的重要文献,后者则大部分是弃之不足惜的应酬文字而已。”

●《鲒埼亭集》

这些墓志传状所具有的重要史料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真实、生动地记载了明末社会各阶层抗清斗争的悲壮情景,表彰了如孙嘉绩、钱肃乐、张煌言、史可法、黄宗羲、顾炎武等一大批抗清忠烈志士的事迹。如在《钱公神道第二碑铭》中记载顺治二年(1645)明刑部员外郎钱肃乐在宁波起兵抗清的经过。在《华亭张公神道碑铭》中记载顺治八年(1651)九月,清兵攻破翁州,明太傅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张肯堂阖门为国殉难。“大兵入其家,至所谓雪交亭下,见遗骸二十有七:有悬梁间者,亦有绝缳而坠者,其中珥貂束带佩玉者则公也。庑下亦有冠服俨然者,则公之门下仪部吴江苏君兆人也。有以兵死者,则诸部将也。亦有浮尸水面者。”在《明管江杜秀才窆石志》中记载了秀才杜懋俊、明都督施翰之公子施宗炌等据山寨抗击清兵壮烈殉国的情景:“山寨颇厄塞,拒险而斗,三日,矢石雨集,夷伤殆尽,寨陷,秀才犹以家丁力战,头目中矢如为蝟,重伤倚墙而毙,尸屹立不仆者数日。公子纵火自焚。事定,管江之血如渠。”这些记载无不反映清兵攻入浙江后遭遇到的激烈抵抗及社会各阶层奋勇抗清的悲壮历史。

● 孙嘉绩像

● 史可法像

全祖望在记载历史人物事迹时,特别注意表彰他们的民族气节。如在《梨洲先生神道碑文》中,记载康熙十八年(1679)诏征博学鸿儒,大学士叶方蔼通过黄宗羲的门人企图动员黄宗羲应征,最终在门人的帮助下,黄宗羲以母亲年纪很大,自己也又老又多病为借口拒绝。

在《亭林先生神道碑》中,他记载顾炎武多次严词拒绝清廷的征召。在《梅花岭记》中,全祖望在颂扬史可法“其气浩然长留天地之间”的同时,插入吴中孙兆奎抗清兵败被俘一节。洪承畴问道:“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兆奎回答说:“经略(指洪承畴)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洪承畴大怒,急忙叫手下人把他推出去杀了。在此,全祖望将为国英勇捐躯的史可法与战败降清的洪承畴作一比较,借孙兆奎之口鞭挞了洪承畴的卖国求荣的丑恶嘴脸。

二是无情地揭露、鞭挞了谢三宾等人丧失士节的丑恶行为。在《钱肃乐神道第二碑铭》一文中,他专门记载了谢三宾降清后欲联合明故总兵王之仁斩杀钱肃乐等七位反清志士的详细经过。在《明故大理寺评事林先生阡表》中,还记载了谢三宾告密卖友又欲杀其子嗣的可耻行为。有学者评价全祖望说:雍正、乾隆以来,朝廷文网森严,经常兴起文字狱,偶然写写前明的事情,可能就遭受杀身之祸。所以民间很少有可信的史籍。而敢直言明末清初历史的,只有全祖望一个人。他秉笔直书,可以说是古代耿直的史官的继承者。

三是记载了如黄宗羲、顾炎武、李颙、何焯、查慎行、傅山、万斯同、刘献廷、李绂等在学术上有突出贡献的学者的事迹。在这些人物的碑铭志传中,全祖望不仅介绍了他们的生平事迹,还详细地介绍了他们的治学宗旨、观点、方法、成果及影响。如在《梨洲先生神道碑文》中,他不仅记载了黄宗羲在崇祯朝为父复仇,与魏忠贤阉党做斗争,在南明弘光朝与阉党余孽马士英、阮大铖做斗争的事迹,更详尽地记载其投身鲁王,坚守四明山寨抗清的事迹及其反清复明失败后致力于学术研究的经历,并对其学术渊源、治学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这些记载一方面真实地反映了明末清初抗清斗争的史实,另一方面也提供了研究明末清初学术思想史极其珍贵的资料。

● 全祖望塑像

全祖望所著各种墓志传状,不仅为后人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献,补充了正史记载的缺略,订正了史书记载的错误,而且他所颂扬的“故国忠义”的“幽德”,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抗日战争时期,身在沦陷区北平的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在辅仁大学讲授史源学时,把《鲒埼亭集》作为史源学实习课的主要教材。《鲒埼亭集》在这个特殊时期引起陈垣先生的注意,主要是因为全祖望表彰明季忠烈之士,颂扬东南义士的抗清斗争。虽然清初江南人民的抗清斗争在性质上与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斗争有很大不同,但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中华民族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传统,确能唤起人们的民族意识和斗争精神。

全祖望在史学上的另一突出贡献是续补了黄宗羲、黄百家父子没有完成的《宋元学案》。康熙十五年(1676),黄宗羲完成《明儒学案》的撰写后,已经年近七十,但他雄心犹在,立意撰写《宋元学案》,但仅成书17卷,便因病去世。其子黄百家继承父业,接着续修,也没有完成。自乾隆十一年(1746)开始,全祖望耗费十年之力,加以续修,成100卷。其续补的分量约占全书的十分之六七。他自称:“予续南雷《宋元学案》,旁搜不遗余力,盖有六百年来儒林所不及知而予表而出之者。”《宋元学案》是综述宋元学术思想史的专著,此书将宋元时期2000余学者按照不同的学术流派分为91个学案,在每一个学案之前,先立一表,谱列该学派的师友弟子,以明其学派思想渊源所在及传授系统。在每一学案前,为案主立一小传,以介绍学者的生平和学术宗旨。这些小传有的可以弥补《宋史》记载之不足。其次是采择案主的学术论著,并注明其出处。末附其轶闻逸事及当时和后人的评价。李慈铭评价说:“谢山于此书致力甚深,其节录诸家语录、文集,皆能择其精要。所附录者,翦裁尤具苦心,或参互以见其人,或节取以存其概,使纯疵不掩,本末咸赅,真奇书也。”

通过全祖望的史学成就,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史学思想。他重视史学,以史学为经世致用之学。全祖望生活的时代,清初经世致用的史学已被考据学取代。在清统治者高压和怀柔相结合的文化政策下,当时的学者纷纷逃避现实,埋首书斋,大搞探微索隐的烦琐考据。考据学派主要对儒家经典进行训诂考释,往往对一字一句便旁征博引,辗转求证。这种工作虽能校勘文字,注疏音义,但对历史上经验教训的总结一无裨益。全祖望不因循潮流,独树一帜,治史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在当时具有特别的意义。全祖望治史的思想倾向,集中地体现在他对史学的重视,力求向古代史籍探寻安邦救世的良方,以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他认为只有从历史的客观实际出发来考察和分析问题,总结历史经验,才有利于经世致用。全祖望生平服膺黄宗羲,黄宗羲表彰明季忠节诸人,全祖望则编修《桑海遗闻》等予以增补。全祖望为抗清英雄树碑,为明末遗民立传,是为了发扬民族正气,振奋斗争精神。同时,通过历史事件,总结一代兴衰的经验教训,说明政治得失。他多次指出抗清义军没有联合在一起,分散了力量;鲁王和唐王不和,破坏了抗清队伍的团结;马士英、阮大铖的专权,加速了弘光王朝的灭亡等教训。全祖望还重视学术思想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反对明儒浮虚蹈空的流弊,论及学术时往往与当时政治状况结合起来,使史学更接近于为现实服务的宗旨。他曾七校《水经注》,也是从国计民生出发,为了发展江浙一带的水利事业,这也充分表现了他治史以致用的史学思想。

中国封建社会史家的作史目的,大抵一是明治道,总结一代政治得失。二是明人道,臧否人物,扬善抑恶,为后人树立楷模。全祖望注意到历史可以使人垂训鉴戒的特点,发挥了史书“惩恶劝善”的作用。他每每利用一褒一贬,寓教于史,劝诫后人。如福建地区受战乱破坏较重,姚启圣任地方官后,安抚饥贫,较有作为。全祖望为他作碑铭时,对他的政绩一一列举,给予表彰。以官吏对人民的功过来认定优劣,是全祖望始终贯彻的思想,表现了他史学观点中较高的人民性。

求实考信是全祖望史学思想的又一个闪光点。他所有进步的历史观点的提出,都与这一严肃、客观的治史态度分不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注重历史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在史料学上,全祖望贯彻了博采、慎择、精考的搜集整理史料的方法,他曾经考察过名人故居,游览当年战场,作《明管江杜秀才窆石志》;又登梅花岭,采访史可法事迹,作《梅花岭记》。他尤为重视前朝遗老的文集,毕生四出访求先人文集,所得文集,则编秩整理成篇,并为之作序文题跋,虽然大部分文献今已失传,但在他的序跋中还保存了一些珍贵的资料。

二是多方参照,辨伪纠谬的考证方法。晚明诸家著史,恰逢动荡年代。有的匆匆草创,辗转传抄;有的凭借传闻,隐讳曲笔,故诸私史多有讹谬。全祖望在整理史籍时,凡前人记载失实的,便细心更正疏漏,给予补充。信则传信,疑则存疑,表现了史家的求实态度。《鲒埼亭集》中许多文章的后面都有考订史事的文字,他以一丝不苟的精神辨别出诸多前人记载的舛误。如据张煌言文集最先证明鲁王非死于郑成功之手,纠正了《明史》里的一大谬案。

全祖望不仅是史学大家,也是经学大师。他研究经学,认为应“实事求是”,不应以反朱子而贬斥,也不应以反朱子而称赏,如此才可能有持平之论。从此出发,全祖望主张百家争鸣,而反对墨守一说的专门之学。全祖望认为,治经更需要以客观史事,深究经义之是非。以孟子为例,孟子个性倾向伊尹,以天下为己任,故于隐士逸民者流,则大加挞伐。全祖望一方面以孔子对隐士采取同情及劝化的态度来与孟子对隐士的攻击态度作一对比,以见圣贤分际不同,另一方面就客观的历史环境指出孟子生于战国,因而认为隐士无益于国用。通过知人论世,来说明不同的历史环境对学者的思想有巨大的影响。这些均可以说明全祖望治经的态度是客观、持平、有理有据的,且又能提出个人的见解。

在经史的考证方面,全祖望继承了清初大师们考据的传统,著有《汉书地理志稽疑》6卷,考证了秦设三十六郡至汉代的因革、汉初分封十八王所置郡名、汉百三郡国中新置郡国、汉武帝所置十三郡同异等,订补了汉书地理志、续汉书地理志、晋书地理志的讹误和缺漏。还著有《经史问答》10卷,以问答的形式阐释和考证了《周易》《诗经》《尚书》《春秋三传》《论语》等经书和各种史书中存在的疑问、讹误。

全祖望对浙东学派学术脉络的梳理也有很大贡献。黄宗羲曾称南宋的四明之学为四明心学,但是四明之学前有源头,后有流变,用四明心学之称不足以概括。全祖望则对四明之学的源流衍变作了更为全面详尽的探索,使四明学派得以与金华、永康、永嘉之学并称于世。他知通统类,文理密察,以南宋为重点,以庆历五先生、淳熙四先生、同谷三先生及有明三先生为经,以四明之学与胡、洛、陆、吕、朱学的关系为纬,彰显了四明之学的宗旨源流、发展轨迹和精神气质。他以高明之见和沉潜之功,使我们对四明之学知其名义,有所向望。他的梳理成果主要见于他有关书院的碑记及《宋元学案》中的有关学案,卷帙浩繁。

赞曰:鹊巢金凤,五桂佳苗。少敬英雄,设祭先烈。学问广博,宦途坎坷。著书立说,存留史迹。颂扬气节,鞭挞丑行。治史求实,治经求是。

● 全祖望墓

参考文献:

[1]全祖望.全祖望集汇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王永健.全祖望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张寿镛.四明丛书[M].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80.

[4]徐世昌.清儒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陈其泰.全祖望与清代学术[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2(2):66-73.

[6]文畅平.全祖望史学思想初探[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5):101-103.

[7]李美惠.全祖望经学思想初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24(2):122-126.

[8]杨绪敏,李力.论全祖望的学术成就及影响[J].河池学院学报,2008,28(6):85-8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