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世事无常,得意莫忘形

世事无常,得意莫忘形

时间:2022-07-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有效地控制诸侯王的势力是汉武帝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汉制,无功不得封侯。这项措施出台以后,诸侯王们一共分封了王子侯国一百五十四个。武帝决计攻取“河南地”,解除匈奴对长安的威胁。朔方郡的设置,对屏藩长安起了重大作用。这三条建议,意义重大,切实可行,实行以后,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了汉家江山。主父偃受到武帝的信任,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睥睨三公,傲视九卿。

所谓“唯命不于常”,通俗地讲就是世事无常。正因如此,人在得意时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这样才能尽可能地保持长久,而乐极往往容易生悲,所得到的一切也不过是昙花一现。应该努力待人谦虚,切忌骄横,否则一旦引起众怒,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临淄即故齐国的都城,齐人以能言善辩著称,主父偃亦然。他家庭贫困,想通过学习纵横家言,走张仪、苏秦那条显贵之路。书读了不少,功名富贵却一直与他无缘。

这时,距临淄不远的淄川人公孙弘以儒学显贵的消息从长安传来,主父偃怦然心动,于是他又改学儒家经书及百家之言,其中自然少不了公孙弘赖以发迹的那部《公羊春秋》。然而,这不但没能使他出人头地,而且还遭到儒生的排斥。齐人重功利,亲情被“功利”二字腐蚀殆尽,主父偃落魄,父母兄弟也瞧不起他。主父偃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也没人肯借钱给他。在齐地实在混不下去了,他只好去燕、赵、中山寻找出路,结果也是徒劳。最后,他辗转到了长安。此时,卫青正得宠,贵极人臣,主父偃走别人的门路,得以晋见卫青。卫青觉得他是个人才,就向武帝举荐了他。谁知,武帝却不以为意。无奈之下,主父偃孤注一掷,赶到北阙下,上书武帝自荐。在上书中,他谈了九件事情,有八件事是关于律令的,另一件为谏阻讨伐匈奴。

当时上书自荐的还有徐乐和严安两人。

主父偃、徐乐、严安三人的那几札竹简很快就被呈送给武帝,武帝披阅,赞叹不已,虽然夕阳已经落山,但武帝挨不到明天,连夜召见他们三人,一见面,武帝就说道:“你们以前都在哪儿?相见恨晚啊!”马上拜他们三人为郎中。

三人中,数主父偃见多识广,才气纵横,也最会见机行事,迎合武帝的心意。他把自己平生所见所闻,所思所得,写在竹简上,一次次呈给武帝,希冀博得这位年方二十三岁的皇帝的欢心。他的希望没有落空,武帝格外赏识主父偃,一年之中,给他连升四级。主父偃做梦都没想到,他会在一年之中从郎中升为中大夫。中大夫是武帝的心腹侍臣,为武帝出谋划策,决断军国大事,虽然品秩不高,权势却极为显赫。武帝的知遇之恩,令主父偃感激涕零。

大汉皇朝,从此又多了一位智谋之士,又出现了一个权臣,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变革,引出了一连串变故。

汉武帝从父皇手中接过大汉江山时,裂土为王者已达到二十四个。他们有的是武帝的兄弟,有的与武帝的血缘关系已经很疏远。经过“吴楚七国之乱”以后,诸侯王老实了很多,不过,那些国大势强的诸侯王也不曾彻底泯灭问鼎的野心。有效地控制诸侯王的势力是汉武帝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主父偃升任中大夫不久,就提出了一项解决诸侯王问题的措施:诸侯王的王位,由诸侯王的嫡长子继承;诸侯王的其他儿子,可以在王国内分封为列侯。汉制,无功不得封侯。武帝准许诸侯王的其他儿子可以封侯是一种恩典;诸侯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儿子因血脉相连,可以封侯,诸侯王把他的恩泽施及全部子孙。故此,主父偃给他这项措施取了一个温情脉脉的名称:“推恩令”。

这只是表面文章,“推恩令”的实质是分化、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因为诸侯王分封其他儿子为侯,封地必须从王国割出;一旦成为侯国,按惯例就要从诸侯王国分离出来。这样,一块块地盘分割出去,诸侯王的势力也就逐渐削弱了。这项措施出台以后,诸侯王们一共分封了王子侯国一百五十四个。诸侯王的势力果然被大大地削弱了。

提出“推恩令”以后,主父偃又接着提出第二个建议:徙豪强。

豪强是指那些田连阡陌的大地主,他们趁着汉初奉行无为而治,大肆兼并农民的土地。到汉武帝君临天下时,已是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失去土地的农民,或卖身为奴,或沦为地主的佃户。当时,奴隶和佃户都不向国家纳税、服役。大批农民破产,国家就失去了剥削、奴役的对象,赋役就没人承担。豪强地主的势力膨胀以后,横行乡里,为害一方,严重扰乱了地方秩序。

为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主父偃建议把那些大地主迁徙到茂陵邑中去。茂陵在今陕西兴平县。秦汉之制,帝陵附近要设一个陵邑,行政级别相当于县,陵邑中的人户负责看守陵墓等。茂陵邑的人户,主父偃建议由那些大地主来充当。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把那些家产在三百万钱以上的大地主及商人强行迁徙到茂陵邑中。这些人离开了他们势力盘根错节的故乡,到了人生地不熟的茂陵邑,在天子脚下,言行自然不能像以前那么放纵了。凡是迁入茂陵邑者,每户赐钱二十万,田两顷,他们原先的土地收归国有。他们失去的土地远远超过他们得到的土地钱财。

主父偃还提出了第三项建议:置朔方。

这项建议是针对匈奴人的。匈奴乃游牧部族,战国时期崛起于北方大漠,秦始皇始派大将蒙恬将兵三十万把匈奴逐出了“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部伊盟一带),又修建了万里长城,扼制住了匈奴人的南下。秦末战乱,匈奴乘机夺回了“河南地”。“河南地”距西汉京城长安的直线距离仅七百公里,匈奴驻牧于此,使汉家皇帝如芒刺在背。然而,由于汉初经济残破,无力反击匈奴,只得把公主许配给匈奴单于,还要奉上大量的金钱、布帛,美其名曰“和亲”。匈奴单于人、财、物照单全收,而侵略如故。

武帝决计攻取“河南地”,解除匈奴对长安的威胁。就在颁布“推恩令”和徙豪强这一年,大将卫青挥兵北上,一举攻占“河南地”。为巩固这一胜利果实,主父偃建议在“河南地”筑城置郡,加强防守。武帝诏准,征集十万大军修筑朔方城,设置朔方郡;从内地招募了十万人充实这一地区。朔方郡的设置,对屏藩长安起了重大作用。

主父偃在一年之内,建言三策。这三条建议,意义重大,切实可行,实行以后,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了汉家江山。他因此得到武帝的青睐,权倾朝野。

主父偃受到武帝的信任,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睥睨三公,傲视九卿。一些趋炎附势之徒纷纷献媚、讨好,不少人揣了黄金去贿赂这位当朝权贵,事后经查实,主父偃受贿金额高达一千斤黄金。正直之士愤恨主父偃的飞扬跋扈。有人当面指斥他骄横,主父偃说:“我结发游行四十多年,抑郁不得志,父母兄弟瞧不起我,朋友邻里也厌弃我。我受的压抑太久、太多了。大丈夫活着不能享用五鼎,死也要用五鼎来烹!我的日子不多了,故倒行逆施!”

果如主父偃所说,他的末日很快就来临了。

武帝的母后王娡入宫前已嫁过人,生了一个女儿,后来武帝赐号“修成君”。修成君有个女儿,王娡打算把她许配给诸侯王,那样,女儿和外孙女的前途就有保证了。宦官徐甲本是齐人,是个爱说大话的家伙,他告诉王娡,如果让他到齐国走一趟,齐王就会上书请求让太后的外孙女做他的王后。王娡大喜,就让徐甲去齐国游说。

主父偃得知这一消息后,便找到徐甲,让徐甲把他的女儿介绍给齐王做个妃子。徐甲满口答应。

齐王名叫刘次昌,他已有了一个王后,这位王后本是他的表妹,母后纪太后做主,将王后的凤冠戴到了她的头上。然而刘次昌不喜欢这个表妹,一直冷落她。这可急坏了纪太后,当初她为兄弟一家的富贵着想,强迫刘次昌接受了这桩婚姻,可刘次昌疏远王后,这使纪太后的兄弟一家人的富贵危如累卵。纪太后无奈,让大女儿进住王宫,监视其他嫔妃,不准她们接近刘次昌。

徐甲至齐,讽劝纪太后上书,纳王娡的外孙女和主父偃的女儿入宫。纪太后大怒,如果二女再入宫,她替兄弟一家设计的美好前程就更无望实现了,所以气得她破口大骂:“主父偃算什么东西,他的女儿也配做王妃?”

徐甲回到长安,把经过一说,惹怒了主父偃。他从徐甲嘴里知道了刘次昌的恶行,奏告武帝,武帝拜主父偃为齐相,查办此事。

主父偃衣锦还乡,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他拿出大量黄金,散发给兄弟朋友,然后,指着他们骂道:“当年我穷困潦倒,兄弟不肯借点钱物给我,朋友不让我进门。如今,我出任齐相,你们一个个找上门来,有的不远千里去迎接我。我与你们从此一刀两断,再也不许你们进我的家门!”

接着主父偃查办刘次昌淫乱一事,刘次昌惧祸自杀。

这时,那些早就憎恨主父偃的公卿大臣纷纷上书,说主父偃胁迫刘次昌自杀;还说他收了诸侯王的金钱,替他们说话,致使他们的子弟大多分封为列侯。

武帝特别赏识主父偃的才干,有心宽恕他。公卿大臣纷纷上书,要求杀了主父偃以谢天下。御史大夫公孙弘也力争,说主父偃倒行逆施,骄横无法。且齐王自杀无后,主父偃是罪魁祸首,不杀他,难平民愤。武帝迫于压力,下令将主父偃家族满门抄斩。

主父偃显贵时,投靠在他门下的士人以千数,到他被满门抄斩时,众门客中没有一人来看他。

世道就是如此,得到和失去,甚至可以在瞬间完成。无奈叹息之余,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时刻提醒自己“徇道而行”,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妄为,小心谨慎,以诚待人,该低调的时候低调,该收敛的时候就及时收敛,这样一来,纵然不能风光一世,但最起码也可保一生平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