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高电压学科的教育功臣

高电压学科的教育功臣

时间:2022-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交通大学高电压技术专业的创建人之一。1956年上半年,在校的从事高电压技术教学工作的教师只有雷新陶等3人,在教学人员极为紧张的情况下,雷新陶和唐耀宗分别挑起了讲授《过电压及其保护》、《高电压试验设备及测量技术》两门课程的重担。这次大会组织工作之庞大,学术成果之丰富在当时也是少见的,这是集全国高电压技术界英才的一次盛事。

雷新陶 高电压学科的教育功臣

◎管喜康

雷新陶教授

雷新陶(1921—2002)江西南昌人。交通大学高电压技术专业的创建人之一。1941年,入同济大学电机工程系(五年制)学习。1946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讲师。1952年院系调整时调到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1956年为筹建高电压技术专业,从电机工程系调至电力工程系,任高电压教研组主任。1963年后历任交通大学电力工程系副教授、教授。自20世纪50年代中开始,投入到高电压技术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中,特别对高电压技术专业的专业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实验、校内外的学术交流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晚年虽身患癌症,仍然坚持工作。1978年,负责600千伏高稳定度高压直流电源的重大科研项目。该研究项目取得的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的国际水平。历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电压技术专委会委员、高电压测试分专委委员,水利电力部电力类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

创建高电压技术专业

交通大学高电压技术专业从1955年开始筹备,由他主持筹建工作。当时的困难重重,他高瞻远瞩,信心十足,积极工作。他为了专业的发展,首先抓教师队伍的组建。其中包括选调教师去哈工大向高教部聘请的苏联专家学习,请校内有关教研组支援教师,在1955届电力、电机工程系的毕业学生中选派若干名毕业生以进修教师、研究生的名义,又去有关大学进修深造。还在1955和1956届校内外的电气专业毕业生中预留了教师名额,他的这些措施,使教师队伍迅速壮大起来。

高电压技术专业在创立之初,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电力工业和电工制造业急需高校培养出一批高电压技术的人才。高电压技术专业应运而生,而且必须在最短的时间里,向国家输送第一批高电压技术的毕业学生。作为该专业负责人的雷新陶做出了两项决策:第一,立即从1956年的暑假开始,招收第一批高电压技术专业的新生入学。但这批学生最早也要在4年以后毕业,不能满足在最短时间里向国家输送第一批毕业学生的要求。因此又做出了第二项决策,即从1956年在校的电力工程系发电厂电力网联合输电系统专业四年级的学生中挑选7名学生,经过一年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后,作为高电压技术专门化的第一批毕业学生,当时高电压技术专业正在筹建中,还未正式命名,所以名为高电压技术专门化,从而大大提前了向国家输送第一批高电压技术人才的时间。

雷新陶做出的第二项决策,意味着要在1956—1957的学年里,必须完成第一届专门化学生的专业教学任务。因此,他和教师们专门开出了《过电压及其保护》、《高电压试验设备及测量技术》、毕业设计等主要专业课程和相应的实验等。1956年上半年,在校的从事高电压技术教学工作的教师只有雷新陶等3人,在教学人员极为紧张的情况下,雷新陶和唐耀宗分别挑起了讲授《过电压及其保护》、《高电压试验设备及测量技术》(即《高电压试验技术》)两门课程的重担。同时采取积极措施向校内外多方面争取援助,终于按计划在1957年暑假前,顺利完成了向国家输送第一批高电压技术毕业生的任务。这7名学生毕业后,分别被分配到与高电压技术密切相关的西安高压电器研究所、西安高压开关厂、沈阳高压开关厂、沈阳变压器研究所和留校任教等迫切需要高电压人才的岗位上,解决了国家的“燃眉之急”。

1955年,国务院决定交大西迁。雷新陶带头响应。在西迁后,他使高电压技术专业从无到有,在西安交大快速发展。首先是教师队伍得到了大发展,除了上海来的教师外,原来派往校外学习、进修的教师先后回到了教研组,加上从原西安动力学院高电压教学小组合并来的几位教师,成为高电压教研组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教师队伍得到了空前的加强。

雷新陶与教研组蒋国雄、唐耀宗等老师一起,挑起了教研组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重担。在教学上,主要骨干教师们已经开出了高电压技术专业的各门专业课程,同时还有众多教师承担了开设面向电力、电机工程系的《高压工程》课任务。还在初建的新的高压实验室里为完善和提高教学实验的水平和质量打下了基础。除了校内的教学任务外,教研组的有些教师还要承担校外厂(所)的讲课任务。在科学研究上,西安市在当时享有(高压)电工城的美名,拥有国内一流的、最先进设备的高压开关厂、变压器厂、电容器厂、电瓷厂、绝缘材料厂和相应的研究所。西安交大高电压技术专业,因此有与这些单位共处同一城市的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厂(研究所)校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相互进行学术交流,教研组里有的骨干老师同时还是工厂(研究所)的学术、咨询顾问。尽管这时高压教研组教师众多、力量很强,但和所承担的饱满的科研任务、项目相比,仍显得人力紧张。

1957年,交通大学首届高电压技术专门化的学生毕业留影

1959年6月1日到8日,雷新陶领导交大(西安部分)高压教研组承办了全国第二届高压工程科学报告会。这次大会组织工作之庞大,学术成果之丰富在当时也是少见的,这是集全国高电压技术界英才的一次盛事。

这一时期高压教研组聘请了前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的道尔金诺夫专家,国内一些单位也派人前来学习。因此教研组与外界的联系更加广泛密切,教研组的学术影响也随之扩大。

1959—1960年间,雷新陶、唐耀宗、张嘉祥等先后奉调返回上海交大,会同已在上海交大的管喜康、黄镜明等老师,与原来电力工程系裘益钟、王祖佑等老师一起,承担起组建新的上海交通大学高电压技术专业的重任,以适应和满足上海、华东地区电力工业与电工制造业急速发展的需要。

重建后的上海交通大学高电压技术专业,雷新陶等继续发扬了该专业初创时的优良传统,广泛地与上海和全国的与高压有关的工厂企业、电业运行管理、电力设计、电力和电工制造的研究单位、兄弟高等院校等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所以在教学、科研和现代规模实验室的建设上,能够以异乎寻常的速度进行,并取得丰富的成果,1962年就向国家输送了首届毕业生15名。

1962年,上海交通大学高电压技术专业(632专业)首届毕业班留影

出色地进行教材建设

1954—1955学年,雷新陶就为电力工程系的学生开设了《高压工程》课程,并为该课程编写了油印讲义。该油印讲义一直使用到1961年。在此之前,国内有关高压工程的参考书籍很少,只有德国Roth写的《高压工程》、前苏联西洛琴斯基写的《高压工程》。这两部《高压工程》著作内容丰富,特别是后者的篇幅很多,都不适宜作为国内非高电压专业本科学生的教材。1960年,雷新陶接受编写适用于我国自己电力和电机类非高电压专业本科用的高电压工程通用教材的任务。他迅速组织了裘益钟、唐耀宗、管喜康等老师,在极短时间内共同编写了《高压工程》教材,并在1961年由中国工业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第一本自行编写的非高压专业本科使用的《高压工程》教材。

雷新陶十分重视高压专业的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日新月异。20世纪60年代初,为了实现把科研成果推广、反馈、应用到教学中去,从1962年开始,他组织教研组教师开设高电压专题课,并要求每一专题课的教师都写出自己的讲义。雷新陶亲自开设的专题课是《数理统计在高压中的应用》。数理统计在当时是很热门的课题,他把该领域的知识应用到高电压专业中,在同行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雷新陶带头下,同时期开设的专题课还有:唐耀宗的“大气过电压计算”和管喜康的“冲击高电压测量”。在这次开设专题课的带动下,教研组其他教师也陆续开设了专题课和其他新课,课程建设水平在国内高校中名列前茅。

全国第二届高压工程科学报告会

活跃的教学研究活动

在高电压技术专业创建的年代里,雷新陶回到上海交大后,带领教研组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快速提高了专业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雷新陶带领教研组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他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几乎每两个星期有一次和教学有关的学术交流活动。每次活动由一位教师围绕一定的中心内容发言。内容不拘一格,可以小到如何书写课堂上的板书,教材中的某一个章节的讲课重点,大到课程的教学大纲和专业的教学计划。他还提倡新开课教师的备课试讲,教师之间的观摩性听课,互相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他以身作则,经常出现在课堂的后排坐位上,听取不同课程和不同老师的讲课。这样,在大家重视教学的氛围中,经过几年的努力,教研组就陆续积累了通过教学实践编写的大量教学文件。例如,课程的习题及习题解答集、在答疑教学环节中学生提出来的问题集、指导教学实验的经验交流等教学文件。这些文件形成了整个教研组宝贵的教学资料,特别对初次走上讲台的老师,老教师们的教学经验,成为其教学水平快速提高的宝贵财富。

在以后的年代里,教研组活跃的教学研究活动很自然地就扩大、延伸到与专业有关的科研、学术活动领域,对推动和提高整个教研组教学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也成为上海交大学术活动亮丽的风景线。

创建了崭新的高电压实验室

高电压实验室是高电压专业教学实验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雷新陶在创建专业的一开始,就把高电压实验室建设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1956年在上海时就完成了规模1000kV冲击电压发生器、300kV工频试验变压器、230kV直流高压发生器和多套其他高压实验设备。迁往西安后,又为新建的高压实验室装备了1800kV冲击电压发生器、500kV工频试验变压器和高压模拟试验的实验室,为他回到上海交大创建崭新的高电压实验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960年初,雷新陶在重建上海交通大学高压专业的同时,将重建高压实验室的问题及时提到议事日程。正当论证实验设备参数、经费、基建设计等问题时,他获悉哈尔滨工业大学由于内部专业调整,其高压实验设备也在被调整之列。立即提出申请,要求中央有关部门把该校的高压试验设备,包括2500kV冲击电压发生器、500kV工频试验变压器调拨给上海交大,并很快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的批准。

1964年的暑假,他用最短时间里把哈工大庞大的2500kV冲击电压发生器、500kV工频试验变压器,还有直径2米的测量铜球拆运到上海。遗憾的是这些设备运抵上海不久,“文革”开始了,高电压实验室重建问题被无限期搁置,雷新陶深感痛心。为了避免这些价值昂贵的高压设备在“文革”中因长期缺乏必要的维护,导致绝缘性能下降,最终不得不把这些重大设备调拨给了校外生产单位使用。

“文革”的冲击,并没有使雷新陶放弃高压实验室的建设计划,他和唐耀宗等老师们决心重建上海交大高压实验室。在“文革”中,学校多年没有招生,教研组教师没有教学任务,但教师们对建设实验室仍一如既往,他们认为完全可以在没有教学任务的时候,把实验室建立起来。于是他们又开始了重建高压实验室的准备工作,利用当时生产劳动与科研相结合的机会,采用学校为工厂企业服务,结合工厂企业急需研究的课题作为科研任务的方式,开展厂校合作,既为工厂企业解决了生产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取得了这些单位领导对交大建设高压实验室的巨大同情、帮助和支持。他们没有伸手向国家要一分钱,却陆续为新建实验室建设准备了高压试验设备的主要元、器件和价值昂贵的高压试验设备。

雷新陶、唐耀宗曾有一个策略思想:“我们建设实验室就是要先塑菩萨后建庙。“菩萨”指实验室的主要设备,“庙”指实验室的基建(土建)也。有了菩萨不愁建不起庙来。”果真如此,在“文革”刚结束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崭新的高压实验大楼就在交大校园里建立了。大厅里安装着现代规模的2500kV冲击电压发生器、1000kV工频试验变压器,被同行称为国内高等学校中最好、最大的高压实验室,也拥有了国内著名高压实验室当时还不曾拥有的全屏蔽、全封闭先进设施。

身患癌症仍奋斗不止

1978年,雷新陶承担了由中科院和上海市共同下达的“赶超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C-600机中的600kV高稳定度直流高压电源的科研项目。C-600机用于产生高能量、强束流、高分辨率和高纯度的离子束,是研究离子注入技术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化合物半导体、集成光学、红外探测器、磁泡、超导等领域中应用所必须的设备,其电源不仅要求电压高、负载电流大,而且各项技术指标的要求,特别是对电压稳定度要求极高。

不幸的是,雷教授在1979年突患癌症。面对癌症,他一面接受治疗,一面仍不放松科研工作,表现出顽强的毅力极好的精神状态。接受放疗后的他,最痛苦的是不能多说话,否则口腔内干燥难受。大家劝他在家安静休养,他仍旧手提口杯,里面盛满中药来学校参加科研项目的讨论。他边喝中药边发言,才得以把自己的意见说完。为了验证自己通过电场计算设计的高压屏蔽电极的防(电)晕效果,他多次在深度黑暗的实验室里,从不同的地点、方向、角度、高度仔细观察电极上是否出现电晕放电现象。为了订购特殊规格的元件,他不辞辛劳亲自去外地工厂,有一次出差途中又碰上极差的住宿条件,难以就寝,只好彻夜不眠,坐等天明。这位病后初愈的花甲老教授,依然像他年轻时那样以对事业的高度责任感,不畏艰辛的态度影响着年轻的下一辈。该项科研主要的技术指标达到了20世纪当时80年代初的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雷新陶为创建高电压学科,在交大奋斗了半个世纪,全身心地把自己的精力献给了我国的高电压技术事业,写下了光辉的篇章。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成功地完成了交大高电压技术专业艰辛的初创;50年代末交大西迁,他使西安交通大学高电压技术专业迅猛发展;60年代初开始,他全身心投入上海交通大学高电压技术专业的重建。雷新陶直接参与和见证了交大高电压技术专业的创建、成长、发展、壮大的全部历程。如今他培养的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高等学校的教授、科研院所和生产单位的领导和骨干。他不愧是我国高电压教育事业的先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