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吴门印派之影响

吴门印派之影响

时间:2022-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自文彭开创“吴门印派”篆刻艺术流派以后,在明万历年间盛极一时,期间的四大篆刻流派都与吴门有关,受文氏影响至深。这均说明“雪渔派”篆刻队伍之庞大。少年时因寻仇而遂遁迹江淮间,事平后,卜居吴门。汪关治印多用冲刀法,朴茂稳实,章法一丝不苟,渊静工致,将文彭吴门印派的雅正印风发挥到极致,即周亮工所谓“以和平参者”,为明人追求汉印中和平一路的先锋,开创“娄东派”,功载史册,亦使当时篆刻面目为之一新。

自文彭开创“吴门印派”篆刻艺术流派以后,在明万历年间盛极一时,期间的四大篆刻流派都与吴门有关,受文氏影响至深。当然,这五大流派的印风各有追求,至明末清初更有分化,其中朱简印风似乎后继无人(有文章说朱简的碎刀短切法为“浙派”先声,又当别论),苏宣印风亦少有提及,唯文何常常并提,“娄东派”亦继续影响吴门。因此,周亮工叙述道:

印章,汉以下推文国博为正灯矣,近人惟参此一灯,以猛利参者何雪渔,至苏泗水而猛利尽矣;以和平参者汪尹子,至顾元方、邱令和而和平尽矣。[2]

下面分述。

1.何震与“雪渔派”

何震(1535—1604),字长卿,一字主臣,号雪渔,安徽休宁人。旧说为婺源人(“婺源”在明清时期属于徽州,后划归江西),明代《徽州府州》以及清光绪三年的《安徽通志》均有记载。休宁朱简文中几处皆提“吾乡主臣”,休宁程芝华在《古蜗篆居印述》凡例中说“新安印人自吾邑何主臣,歙程穆倩……”,也可证之。

何震小文彭三十余岁,青年时即游吴门,拜文彭为师。胡应麟(1551—1602)题何震所藏文彭《墨竹图》记载:

国朝文太史父子,风流照映寓内,而寿承篆刻特为一代宗师。长卿自弱冠执业寿承之门,虫书鸟迹不胫而走,六合之外者,越三十,即儿童走卒,靡不知有何氏印章者。[3]

图3-1a 何震篆刻

何震曾游历过江苏、浙江、上海、福建等地,是一位以卖印为生的“职业”篆刻家。文彭任职南京国子监时,何又向文请教讨论六书“尽日夜不休”,二人情在师友之间。后由歙县人汪道昆(明代著名文学家,官至兵部左侍郎)引荐,“遍历诸边塞”,“北面师之,日就月将,而枝梧构撰,亦自名噪一时”,当时大将军以下,以得何震一印为荣,因而“囊金且满”。晚年又回到南京,主承恩僧舍,直到“囊无一钱,主僧为之含殓”。

何震的印风以犀利著称,一生对篆刻艺术的贡献是相当大的。他的作品大多有凿印之苍劲老辣的气势,也有铸印之稳健持重的气质,如“云中白鹤”一印,用力猛,线条劲利。他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辑自刻印成《何雪渔印选》,开印人汇辑自刻印成印谱之先河。在他活动的那个年代,篆刻作为一门艺术来看,还是个初创时期,但何氏却敢于在汲取古印的基础上大胆创造,具有勇于开拓、化古启今的探索精神。他力扫宋元矫揉造作之习气,使之呈现出一派新气象,时人称他为“近代名手,海内推为第一”。他所开创的“雪渔派”,是从文彭篆刻风格厚重的一面中引申出来的,刀法爽利,显得较老辣,亦即周亮工所谓的“以猛利参者”,表现出了当时印人们对技法尤其是用刀的追求。其篆刻风格强烈地感染着整个印坛,乃至整个社会,一直影响到明末清初,“海内图书(印章)出其手者争传宝之”,印苑皆以文、何并举。当时许多印人都以摹刻他的印作为能事,如程原父子择其一千多方印摹刻成《忍草堂印选》,并品评说:

白文如晴霞散绮,玉树临风;朱文如荷花映水,文鸳戏波……莫不各臻其妙。秦汉以后,一人而已。[4]

图3-1b 何震篆刻

歙县吴忠师事何震三十余年,墨守师法,始终不渝。扬州人梁裘(字千秋)摹刻何氏之作,几可乱真……这均说明“雪渔派”篆刻队伍之庞大。

此外,何震在边款艺术方面也有独到的创举。他从古铜印凿刻款识及工匠刻石中受到启示,一改文彭双刀勒碑式刻款的常例,首创在石印上单刀侧锋刻边款,生辣、古拙,直接为丁敬等后世印人所师法。

图3-2a 苏宣篆刻

由于何震所看到的秦汉印谱(章)在当时还缺乏客观分析,不免精华与芜杂照收,所以后人亦有评何氏之作为“新剑出硎,了无古意”,言辞虽然过于偏激,但也不无道理。然而,何震将文彭的印学发扬光大,其勇于标新立异的开创精神,给后世篆刻家以极大的启发(图3-1),如金光先、胡正言、梁千秋、程原父子、李耕隐、郑宏佑、汪宗周等人均受何震篆刻的影响。

2.苏宣与“泗水派”

苏宣(1553—1627),字尔宣,一字啸民、朗公,号泗水,安徽歙县人。少年时因寻仇而遂遁迹江淮间,事平后,卜居吴门。与苏氏同时的何三畏有《赠苏尔宣卜居吴门》诗云:

金阊南寺北寺,虎阜前山后山。天色不风不雨,先生独往独还。[5]

苏宣篆刻初师事文彭篆法,刀法、章法受何震影响,后又游历云间(今上海松江一带),有幸得以纵观云间顾氏、嘉兴项氏所藏秦汉以下八代印章,遂印学大进。他所刻的“啸民”“书淫”等少字印,篆法自然,恢宏刚劲,既有“何派”的猛利,又掺以自己的“平实”,别具浑茂的气象。清桂馥在《再续三十五举》中曾说:“一二字大印,苏尔宣所作,多用古人碑额上字为得体,亦—长也。”苏宣晚年回忆自己的治印历程说:“始于摹拟,终于变化,变者愈多,化者愈化,而所谓摹拟者,愈工巧焉。”这与何震的“神而化之”,是一脉相承的。再看他刻的“字夷令”等印与何震的刀法、篆法也是一致的。明姚士慎称苏宣“其书篆错出不名一家,镌法亦变化多端,不主故常”。吴钧则赞叹他的“雄健”,这与他那浑朴的气质、豪放的气概、刚毅性格息息相通。苏宣曾感慨地说道:

图3-2b 苏宣篆刻

余于此道,古讨今论,师研友习,点画之偏正,形声之清浊,必极其意法,逮四十余年,其苦心何如![6]

图3-3 汪关篆刻

后人称他开创的篆刻流派为“泗水派”(图3-2),曾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辑自刻印成《苏氏印略》三卷,凡二册。万历中后期的太仓何通,是他的弟子。

3.汪关与“娄东派”

汪关,生卒年不详,字杲叔,安徽歙县人,久居娄东(今江苏太仓)。初名汪东阳,于万历甲寅年(1614)在苏州购得汉代“汪关”铜印一枚,遂改名汪关,且更字尹子,并以“宝印斋”名其室。辑《宝印斋印式》二卷,第一卷是藏印,第二卷是自刻印。

汪关治印多用冲刀法,朴茂稳实,章法一丝不苟,渊静工致,将文彭吴门印派的雅正印风发挥到极致,即周亮工所谓“以和平参者”,为明人追求汉印中和平一路的先锋,开创“娄东派”,功载史册,亦使当时篆刻面目为之一新。汪氏所刻印章,篆法精严,用刀稳健,线条挺洁,布局则停匀而富有变化,有的采用左右均匀法,有的中间丰实而两端收敛,在白文印笔画线条的镌刻中,常采用大面积的并笔法,使印章气势浑穆、开阔,突出体现空间意识。若论明代以精工建树者,可以说是无出其右。且看他的朱文印“王时敏印”“汪尹子”,于方整中见委婉,静中寓动,丰润而秀逸。说明他对汉印美的认识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他的朱文印多用宋元人法,线条作圆转弯曲弧势,舒展,以增加印章整体上的形态变化,表现流利的玉箸篆,笔画交接处多有一个粗重的“墨点”,可见其精雕细刻,展现了其驾驭刻刀的高超技巧。

明代朱简在《印经》中列篆刻流派,没有提到汪关,后人认为是慑于当时张灏的威望,因为张灏在《学山堂印谱》中对汪关有贬词,说他“素不奏刀,每潜令其子代勒以溷世,遂浪得名”。然清周亮工为其翻案,斥为“私憾”,在《印人传》中说,“以猛利参者何雪渔”,“以和平参者汪尹子”,将何、汪并列,可见用心。今天我们从汪关、汪泓父子传世作品分析,二人作品总体风格一致,但父强子弱,还是有上下之别,可证张灏语非属实。我们认为,汪关的印作既有雍容华贵的富坦气,亦有温文恬静的书卷气,是雅俗共赏的妙品。(图3-3、图3-4)

4.朱简别立营垒

朱简,生卒年不详,活动于明代万历年间,字修能,号畸臣,后改名闻,安徽休宁人,是明末著名篆刻家及印论家,对文彭及其开创的吴门印派评价甚高,篆刻也从文、何而来,与吴门高士赵宦光友善。

图3-4 汪泓篆刻

图3-5 朱简篆刻

朱简一生篆刻论著甚丰,于印学颇多创见。有《印品》《印经》一卷、《印图》《印章要论》一卷、《印书》二卷(此书为我国第一部汇辑缪篆的工具书)等。还辑自刻印成《菌阁藏印》二册和《修能印谱》。他首创印学批评,在印学理论上有独到的见解,提出篆刻分为“神、妙、能、逸”四品。曾论印章法说:“吾所谓章法者,如诗之有汉,有魏、有六朝,有三唐,各具篇章,不得混乱,非字画盘曲,以长配短,以曲对弯之章也。”他的篆法端方中见流动,猛利中见错落,纵横相配,妙在不离规矩。周亮工曾说:

自何主臣兴,印章一道遂属黄山,继主臣起不乏其人,予独醉心朱修能。[7]

从朱简刻的“邹迪光印”和“陈继儒印”等印可以看出他的用刀别出心裁,首创一种短刀碎切的技法,追求涩滞苍茫的艺术效果,笔情刀趣都显得十分强烈,使所刻线条产生一种浓郁的富有提按使转、跌宕起伏的笔情意态。实乃线短而意长,刀碎却意完。魏锡曾在《绩语堂论印汇录》中说,“修能碎刀为钝丁(丁敬)滥觞”,可见其刀法对浙派的影响。他那种犀利、苍莽、老辣的刀痕的确是徽籍印人中的高调。朱氏的印在章法上奇正相依,平中有险,险中带平,韵味醇厚而朴茂高古。研究表明,朱简刻印的篆法主要来源于同时代赵宦光别开蹊径的“草篆”,这种篆法正与其独特的刀法珠联璧合。(图3-5)

受吴门印派影响的其他印人还有:金光先(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明万历前后),字一甫,安徽休宁人。曾过吴门向文氏请教,被史载为文门弟子。篆刻初受何震影响,后专攻汉印,能自成一家面目,有《金一甫印选》。(图3-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