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非典肺炎与新冠肺炎

非典肺炎与新冠肺炎

时间:2022-07-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肺炎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的肺实质的炎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与普通的典型肺炎相比较而言的。“非典”型肺炎主要通过近距离飞沫、密切接触及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或有明确传染他人的证据;发病前2周内曾到过或居住于报告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并出现继发感染患者的地区。重症“非典”型肺炎患者由于肺内炎症病变进展较快,数天内可出现2个肺叶以上范围的实变,导致急性缺氧。

一、肺炎及其传染

肺炎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的肺实质的炎症。最常见的是肺炎链球菌引起的急性肺部感染,与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流行有一定的关系,一般由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支气管向下蔓延所致,或继发于麻疹、百日咳等呼吸道传染病。常常在原先健康的人群中发病。正常人的上呼吸道里常有肺炎链球菌存在,当人体受凉,呼吸道防御功能受到损害或全身抵抗力下降时,它们便大量繁殖、释放毒素,导致肺炎。

二、肺炎的表现与诊断

肺炎最典型的症状是寒战、高热、胸痛、咳嗽、咳铁锈色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和肺部啰音等。约有80%的病例有突发的寒战,体温很快升高至39~40℃,伴有头痛、衰竭、全身肌肉酸痛等;胸痛为常见的早期症状,是肺炎累及胸膜引起的,为尖锐刺痛,咳嗽、呼吸时加重;咳嗽频繁,开始为刺激性干咳,逐渐转为黏液脓痰或铁锈色痰。

三、肺炎的治疗及预防

肺炎的自然病程为7~10天,早期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体温可在1~3天恢复正常。患病后需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多喝水,必要时通过静脉补液(“打点滴”);吃易消化或半流质食物;高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或服用退热药;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勤吸痰。痰黏稠时可用超声雾化器进行雾化吸入,每次不超过20分钟,避免引起肺泡内水肿。有缺氧表现时应及时吸氧。

肺炎的预防同急性支气管炎的预防。

四、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及其传染

什么是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是与普通的典型肺炎相比较而言的。它是指由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立克次体、病毒以及其他一些不明微生物引起的肺炎。其临床特点常为隐匿性起病,多为干性咳嗽,偶见咯血,肺部听诊较少阳性体征;X线胸片主要表现为间质性浸润;其疾病过程通常较轻,患者很少因此而死亡。“非典”型肺炎在概念上欠准确和规范,仍应强调具体的病原学诊断。

从2002年11月起,在世界和我国局部地区发生的一组具有发热(体温在38℃以上)、咳嗽、气促或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急性传染病。X线胸片检查肺部有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呈网状样改变,并且抗生素治疗不敏感,最初原因不明,现已确定是由冠状病毒变异体引起,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本病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国家卫生部定名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即为本书所指的“非典”。

“非典”的流行环节

“非典”属于传染病,其流行病学的三个环节如下:

√主要传染源

● 确诊为“非典”的患者,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 病原携带者(隐性感染者),即携带了新型冠状病毒而无明显症状的人;

● 其他传染源,目前推测本病可能有其他传染源,包括某种或几种动物,但具体不详。

√传播途径

“非典”型肺炎主要通过近距离飞沫、密切接触及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目前认为,“非典”病毒在离开人体后可存活3~6小时,有的可长达24小时。

√易感人群

一般人群普遍易感。医护人员在接诊、治疗、护理“非典”患者时,因近距离接触患者,成为本病的高危人群。与“非典”患者的密切接触者,也是本病的危险人群。

影响“非典”流行的因素

影响“非典”流行的因素尚未完全明了。可能有以下几种因素影响其流行:

√不同病原株的传染力、致病力可能不同:少数病原体传染性、致病力特别强。

√传染源的远距离传播:由于国际航空旅行增多,患者在国家之间、地区之间通过旅行者而传播。通过交通工具输入的病例,可能引起当地传播。

√在社会因素方面:如人口密度高、人员流动性大,不良居住条件和卫生习惯,知识水平低下,有利于疾病蔓延。

√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以及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措施不落实等,有利于发生医院传播。

五、“非典”的表现与诊断

“非典”的临床特点与诊断

√传染性强,主要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

√地区分布较广泛,人群普遍易感。

√病原体是变异的冠状病毒。

√潜伏期为2~12天,通常4~5天。

√有家庭、社会和医院聚集性传播的特点,目前医务人员的发病率约占发病总人数的25%。

√多为急性起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在38℃以上,伴有咳嗽、头痛、关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

√患者病情重,发展急剧,危害大,治疗不及时有生命危险。√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现多采用综合治疗。

“非典”疑似病例

世界卫生组织所推荐的“非典”疑似病例特指在2003年2月1日以后出现的病例,并有以下的症状:

√发热:体温超过38℃。

√1项或多项呼吸道症状:包括咳嗽、气短、呼吸困难。

√至少包括上面所列的其中1项:与已经诊断为“非典”型肺炎的患者密切接触;最近去过有“非典”型肺炎病例发生的地区。

符合上述条件即为“非典”型肺炎的疑似病例。

快速诊断“非典”的方法

快速诊断是指利用科学的检测手段,迅速检测出感染“非典”病毒的方法。军事医学科学院研制出两种快速检测方法:一是荧光法,利用荧光法快速检测SARS病毒。把感染病毒的细胞固定在一个小玻片上,然后把患者的血清滴在上面,如果患者的血清中有跟这个病毒反应的抗体,就可以结合。然后加上另外一种带有荧光的试剂,如果显示出荧光,就证明被检者感染了SARS病毒。另一种方法是酶联检测法,它的自动化程度更高,通过酶联(检测)仪,检测结果在1个半小时就能出来。

军事医学科学院的专家指出:利用免疫荧光和酶联检测流行的“非典”型肺炎患者的血清,其符合率基本一致。

“非典”的临床诊断

√与发病者有密切接触史

或有明确传染他人的证据;发病前2周内曾到过或居住于报告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并出现继发感染患者的地区。

√起病急

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超过38℃,偶有畏寒;可伴有头痛、关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腹泻;多有咳嗽,为干咳,少许白痰,偶有血丝痰;可有胸闷,严重者出现呼吸急促,或明显呼吸窘迫。肺部体征不明显,部分患者可闻及少许湿啰音或有肺实变体征。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常规)一般不升高,甚或降低;常有淋巴细胞计数减少,但重症“非典”型肺炎或有合并感染的患者,血白细胞计数可升高。

√胸部X线检查

肺部有不同程度的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呈网状改变,肺部阴影与症状、体征可不一致,若检查结果阴性,2~3天应予复查。

√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

“非典”与发热、咳嗽

“非典”流行期间如果出现发热(体温达38℃以上)、咳嗽、全身酸痛等症状,应该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立即到指定医院就医或拨打120。

√注意个人卫生,打喷嚏和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遮挡。

√减少与家人、同事等人员的密切接触。

√与他人在一起时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非典”与一般感冒的区别

“非典”型肺炎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头痛和全身酸痛、乏力、干咳、少痰,部分患者有气促等呼吸困难症状,少数进展为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白细胞数正常或降低,肺部X线片显示肺炎改变。

一般感冒病症有发热、咳嗽、头痛,血常规普遍增高,可在数日后转好,一般胸部拍X线片无肺炎改变。

“非典”的并发症

继发性感染

“非典”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下降,可出现继发性细菌、真菌、支原体的感染,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导致病情加重、恶化,增大了患者的危险性和医务人员抢救的难度。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重症“非典”型肺炎患者由于肺内炎症病变进展较快,数天内可出现2个肺叶以上范围的实变,导致急性缺氧。严重者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因严重缺氧而死亡。

√多脏器功能衰竭

急性缺氧时,体内各重要脏器对缺氧的耐受性较差,组织细胞出现缺氧性损伤,严重时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可表现为休克、肝转氨酶升高,出现少尿、无尿等。

六、“非典”的预防

如何预防“非典”

“非典”是完全可以预防的。自出现“非典”流行以来,我国部分省、市采取了一系列预防措施,有效地防止了“非典”在一些地区的流行。

“非典”的预防控制措施和其他传染病一样,主要针对三个环节,即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与保护易感人群。预防“非典”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开展呼吸道传染病预防的科普宣传,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避免疾病传播扩散,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

√室内经常通风换气,促进空气流通,勤打扫环境卫生,勤晒衣服和被褥等。

√经常到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增强体质。

√对出现患者的家庭,应进行医学监测,并由当地疾病控制机构采取消毒措施。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要洗手,洗手后用清洁的毛巾和纸巾擦干,不要共用毛巾。

√注意均衡饮食,定期运动,充足休息,减轻压力和避免吸烟,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服,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出现病例的局部地区要加强卫生宣传,还要在患者周围加强监测,避免前往空气流通不畅、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减少群众性集会。

√要保持空调设备的良好运行,并经常清洗隔尘网。保证人群密集场所中央空调系统的送风安全,必要时应对供气、送气设备进行消毒。

预防“非典”应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卫生习惯十分简单,如常洗手、勤换衣、不饮酒、不吸烟,居室通风换气等,只要有良好的卫生习惯,传染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培养洗手的“洁癖”

经常有人将喜爱洗手视为一种“洁癖”,认为是爱干净过了头的表现。而实际上人们常说的病从口入,两只手发挥着无法替代的拿取接送作用。不论是洁净的手拿取被污染的食品,还是被污染的手拿取洁净的食品去吃,病菌都是经过手接送进入到口中的。专家称,通常人们的一只手上大约沾附有40多万个细菌,“非典”时期,手更得要勤洗。

√运动习惯

适当地运动能够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明显改善肺功能,增强肺活量,提高对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能力,对“非典”有预防作用。在这段非常时期不要做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反而会压抑免疫系统功能,如果已养成定期锻炼的习惯,那么在这段时间可以做一些轻度或中度运动。运动时间宜选择清晨。运动地点则不宜去人群密集的地方。

√卫生习惯

● 换衣服:外衣最好能天天替换,最好穿一些每天可洗涤的衣服。

● 洗头:只要你置身于有空气流通的环境中,病毒的悬浮粒子便会随空气飘浮,头发成为这些悬浮粒子最佳藏身之所。回家后藏身于头发的病毒便会在屋内散播。因此,外出回家最好先洗净头发,阻断这一隐蔽的传播途径。

● 洗脸:脸部容易寄居病毒。“非典”的病原体主要是通过鼻、咽和眼侵入人体的。洗脸可把病毒清洗掉,使鼻、口腔和眼等病菌容易侵入的部位保持洁净,可大大减少感染的机会。

● 多饮水:春季气候多风干燥,空气中粉尘含量高,鼻黏膜容易受损,勤饮水可以使黏膜保持湿润,增强抵抗力。同时,勤饮水还利于及时排泄体内的废物,有利于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洗漱后再亲密接触

很多亲密的爱人都通过亲吻传达爱意,但特别时期,应注意口腔卫生。下班返家切勿第一时间亲吻妻子、丈夫或子女,因为悬浮粒子有机会黏附在嘴唇和面颊,应先洗漱,避免把病毒传给亲人。

√戴口罩阻隔飞沫

“非典”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飞沫传播,飞沫源于我们的口腔,所以口罩就成为阻隔飞沫的屏障,既防止接触他人的飞沫,又避免将自己的飞沫溅到他人,特别是搭乘地铁、巴士、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时,由于都属密封式空间,最好还是戴上口罩比较安全。

√室内常常通风换气

家庭环境的洁净首先要保证通风换气。在天气转暖时,应长时间开窗以减低空气中病毒悬浮粒子。通风是遏制“非典”病原体传播最为简单有效的途径。

√避免到人多的地方

专家提醒说,切断传播途径至关重要。尽量减少与患者或潜伏期的感染者密切接触,减少不必要的集会;避免去人口密集、通风差的地方,如商场、电影院等场所。在人流高峰期尽量步行、骑自行车或者坐出租车。另外,应避免近距离接触,交谈保持1米以上距离。

√有病及时就医

要对“非典”型肺炎保持高度警惕,一旦发现家里有人出现畏寒、发热、头痛、口干、多汗、关节疼痛、咳嗽等症状,不要乱吃药,应立即送医院治疗。在去医院之前,为了防止交叉感染,一定要先将自己保护好,一般情况下要戴上口罩、帽子、眼镜等,尽可能减少易感部位直接暴露于空气中。

√远离宠物

人与宠物应保持一定距离。

学校、集体单位预防“非典”

√开展呼吸道传染病预防的科普宣传

使每个人了解“非典”的特征与预防的方法。必须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非典”流行期间加强人员管控

避免到空气流通不畅、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减少开会等集体活动;对单位招待所进行严格管理,对出入人员进行必要的检疫(如测体温),发现有从疫区来的人员马上报告,并进行严密的医学观察。

√室内经常通风换气,促进空气流通

勤打扫环境卫生,勤晒衣服和被褥等。流行期间应对宿舍空气及物品使用化学消毒剂消毒。另外,室内还可用薰香等净化空气。

√出现“非典”患者,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

同时上报情况,还应对其他未出现症状的密切接触人员进行隔离观察、追踪调查,并请疾病控制机构采取相应措施。发病单位应建立每日晨检制度,有可疑病症(发热、头痛、干咳)者,立即按法规妥善处置。观察期间被隔离人员不能参与集体活动,隔离场所要选定在相对独立、通风良好的房间或区域。“非典”患者近期曾活动过的室内公共场所,要在防疫部门指导下,使用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进行彻底消毒。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打喷嚏、咳嗽时要用手帕或纸巾遮盖口鼻,清洁鼻子后都要洗手。洗手后用清洁的毛巾或纸巾擦干,不要共用毛巾。

(6)其他

注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和减轻压力。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服,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家庭生活中预防“非典”

√最重要的是经常开窗通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次开窗时间不得少于30分钟,每天多次通风累计不少于3小时。还应注意定期清洗空调过滤网。

√在“非典”流行期间,定期对室内空气进行有效消毒。可以采用过氧乙酸喷雾,含氯消毒剂擦拭,乳酸熏蒸,有人在室内的情况下,也可以用有消毒作用的中草药卫生香熏蒸。

√搞好清洁卫生,对室内物品及门把手等经常接触的物品定期进行清洁或消毒;及时清理垃圾。

√家庭成员应勤洗澡,勤晒衣服和被褥。

√餐、厨具可以用含氯清毒剂(例如84消毒剂)消毒后使用,提倡使用公筷和公匙。

√尽量减少串门、聚会,拒绝有发热、咳嗽症状的人员来访。

√家人如有发热症状要立即就医,同时其他人做好个人防护,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

学生个人预防“非典”

√加强宣传教育

可利用墙报、广播等非人群聚集形式进行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宣传教育,让学生掌握、了解春季多发疾病的预防知识,明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可防、可治,消除不必要的紧张和恐惧心理。要注意勤洗手,搞好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营养,注意合理的休息,防止过度的紧张和疲劳,并注意防寒保暖。

√搞好学校室内外的环境卫生

加强课堂、午休室和活动场所的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尽量不使用空调,确要使用空调设备的场所,必须定期换气,清洁空调的防尘罩。

√建立晨检制度

每天进行晨检,及时掌握学生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学生、教职员工有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要及时送到医院检查治疗。

√经医院诊断为疑似或确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学生、教职员工,要按有关规定进行隔离治疗

治愈出院后要留在家中休息1周,病情确无反复方可回校。

√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同班、同室)要加强观察,凡有可疑病症(发热、头痛、咳嗽)者,要及时送到医院检查治疗。有学生寄宿的学校,对患者同宿舍的人员也要进行隔离,进行医学观察3周,观察期间不能参与集体活动,隔离场所要选定在相对独立、通风良好的房间或区域。

√家庭成员中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的学生动员其留家观察10天,其间未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再回校上课。

√发现有缺勤的学生要进行调查,如果已被医院诊断为疑似或确诊“非典”的,要及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教育局。

√凡出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的学校,对该患者近期活动过的室内场所,要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指导下进行终末消毒。

(9)停课在家的学生,禁止到网吧、游戏厅等场所活动。

隔离措施

√什么叫隔离

隔离是把传染患者或疑似患者安置在一定场所,使之不与健康人接触的一项管理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 隔离的目的:防止扩大传染;便于集中消毒;使患者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

● 隔离的方式:后送住院隔离;就地隔离;设置临时隔离室等。

● 隔离的期限应为该传染病的一个最长潜伏期。

√“非典”流行期间需要隔离人员有

● 确诊“非典”患者。

● 疑似“非典”患者。

● 与“非典”患者在两周内有过密切接触史的人员。

● 接触过“非典”患者的人或疑似患者的人。

√在隔离时,应注意做到

● 立即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卫生行政部门。

● 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进行为期3周的隔离观察。

● 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及时就诊。

● 如果3周以内未发病,而且没有再次接触“非典”患者就可以解除隔离观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