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方志敏对死的态度

方志敏对死的态度

时间:2022-03-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方志敏关于“死”的理念包含有方志敏对死的意义、死的价值、死的期望等认识,由此形成方志敏对死的态度。同时,方志敏面临死亡的到来毫无所惧,特别是当他把死和理想和信念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对死的态度更是达到一般的常人所没有的思想境界。在方志敏看来,死与生是分不开的,始终交织在一起。可以说,这条原理在方志敏关于“死”的理念是有充分体现的。
方志敏对死的态度_赣东北红色资源与高校教育研究 (当代社科研究文库)

方志敏关于“死”的理念包含有方志敏对死的意义、死的价值、死的期望等认识,由此形成方志敏对死的态度。其核心内容是:只要死得其所,生命就不会终结。关于死的意义,方志敏明确地指出:“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84]关于死的价值,方志敏坚定地提出:“不屈而死,是一种积极的行动,这样的死,可以激起同志们对敌人的仇恨,提高同志们斗争的不折不挠和赴死如归的牺牲心。”[85]关于“死”的期望,方志敏深情地说:“假如我还能生存,那我生存一天就要为中国呼喊一天;假如我不能生存——死了,我流血的地方,或者我瘞骨的地方,或许会长出一朵可爱的花来,这朵花你们就看作是我的精诚的寄托吧!”[86]由此,关于死的态度,方志敏坦荡地认为:“我们是共产党员,为革命而死,毫无所怨,更无所惧”。[87]综合方志敏的关于死的意义、死的价值、死的期望及对死的态度的表述,其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内容非常明确。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而转移,然而在规律面前,人们也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知道,在哲学中有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之说。必然王国指人们受规律的支配和奴役的一种状态;而自由王国是指人们摆脱了规律的奴役,能够驾驭规律的一种状态。“死”是人的生命的自然规律。在方志敏看来,人终规有一死,这是一种任何人都必须遵循的自然规律。哲学的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原本是就社会状态而言。然而,我们同样也可以把它们喻为人的生命的两种不同的精神状态。于此,我们可以说,对于死,一般的常人往往处于必然王国中,而方志敏则走向了自由王国。面临死,方志敏以“我们常是这样笑说着。我们心体泰然,毫无所惧,我们是视死如归”[88]的坦然态度,显示了一个唯物主义者的风范。同时,方志敏面临死亡的到来毫无所惧,特别是当他把死和理想和信念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对死的态度更是达到一般的常人所没有的思想境界。一个革命者,牺牲生命,并不算什么希奇事。流血,是革命者常常遇着的,历史上没有不流血的革命,不流血,会得到成功吗?为党为苏维埃流血,这是我十分情愿的。流血的一天,总是要来的。[89]“同志们!你们先死几天,我们马上就要跟着来死的,我不必为你们伤心了!”[90]方志敏的这些话,使我们看到了一个革命者在死神面前不屈不饶的战斗精神,从中也使我们品味到走向自由王国的一个坚定的辩证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的思想内涵和精神真谛。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方志敏关于“死”的理念中有一条主线,就是死与生的辩证关系。在方志敏看来,死与生是分不开的,始终交织在一起。因此,对死对生,方志敏都看得很重。从方志敏在狱中留下的文稿中,我们可以看到,方志敏虽不怕死,但他并不想死。面临死的到来,他也感到痛苦,为避免死,他准备着越狱。可以说,方志敏面临的是生向死的转化,但他从未放弃死向生的转化。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是方志敏关于“死”的理念中的生死格言,也是方志敏对待生死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坚定信念。围绕死与生对立统一关系这条主线,方志敏挖掘出“屈辱”和“意志”、“欢歌”和“悲叹”、“清贫”和“富裕”、“康健”和“疾苦”,“智慧”和“愚昧”、“友爱”和“仇杀”、“生之快乐”和“死之悲哀”、“江山破碎,国弊民穷”和“光明的前途”、“今日的失败”和“明日更大成功”等之间的辩证关系。他以“今日的失败,安知不是明日更大成功之要素”[91]的目光,看到了“江山破碎,国弊民穷”的中国的未来有一个“光明的前途”;从“今日的失败”看到了“明日更大成功”。未来的中国将是“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92]从这里,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方志敏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也是一个辩证法家。

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其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这条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要充满必胜的信心,同时又要准备遇到各种困难、遭受各种挫折的精神准备。可以说,这条原理在方志敏关于“死”的理念是有充分体现的。如,面临疮痍满目的中国,方志敏指出:“中国在战斗之中斩去了帝国主义的锁链,肃清自己阵线内的汉奸卖国贼,得到了自由与解放,这种创造力,将会无限地发挥出来。到那时,中国的面貌一将会被我们改造一新。所有贫穷和灾荒,混乱和仇杀,饥饿和寒冷,疾病和瘟疫,迷信和愚昧,以及那慢性的杀灭中国民族的鸦片毒物,这些等等都是帝国主义带给我们可憎的赠品,将来也要随着帝国主义的赶去而离去中国了。”[93]为此,方志敏指出,“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94]在这里,他始终坚信中国革命事业必然成功,一个人人都生活在和谐美好社会的新中国一定能够建立。同时,方志敏也清醒地看到,中国革命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死亡随时夺取革命者的生命的曲折道路。对生,他不盲目乐观,对死,他也没有悲观论调。对此,他非常明确地指出:“我们现在准备着越狱,能成功更好,不能成功则坚决就死!”以个人悲壮的“死”换来更多的人为未来的幸福生活的革命斗志,对此,方志敏深情地表白了:“永别了!请你们努力吧!我这次最感痛苦的,就是失却了党努力的机会。”[95]不错,不屈而死,是一种积极的行动,这样的死,可以激起同志们对敌人的仇恨,提高同志们斗争的不折不挠和赴死如归的牺牲心。”[96]这里,既表现了以方志敏对未来充满必胜的信心,也反映了方志敏随时为革命而牺牲的思想准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