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张仲景的治未病观

张仲景的治未病观

时间:2022-07-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仲景在诊疗疾病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遵守着这条法则。仲景在临床过程中,发现肝受邪时,往往会影响脾的运化。对于已经得了重病的患者,仲景尤其重视病情恶化的症状,所以总是在疾病发生变化时先作出及时的调整。这些宝贵的经验,都是仲景无数次在病榻前细心观察患者所得出来的。

仲景看到如此多的患者被病痛折磨,自己势单力孤,即使穷尽毕生精力,也不可能拯救所有人于疾病中,所以他一方面努力将其著作《伤寒论》流传于世,另一方面就是要告诉老百姓“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中医学术思想。这是因为最高明的医生不是治好患者的病,而是要人不生病。

(一)“治未病”的重要性

根据典籍记载,关于中医治未病还有这样一个故事:神医扁鹊有三兄弟,且都是医生。扁鹊治的患者,经常是病情很重,所以他要用针刺放血,或是在患病处用毒药治疗,以毒攻毒,或是对病灶动大手术,使得危重的患者能够转危为安;他的二哥治疗的患者都是患有一些小病,并不是非常严重,所以他的二哥总能药到病除,使患者痊愈;他的大哥虽是医生,但是来找他的人几乎没有什么疾病,只是通过饮食或生活起居来调理身体。

有一次,魏王询问扁鹊,你们兄弟三个人中谁的医术最高呢?扁鹊回答说,大哥的医术最好,二哥次之,我的医术最差。魏王听后觉得很奇怪,因为扁鹊治疗的都是一些重病,而他大哥、二哥治疗的病症相对较轻,为何扁鹊认为他的医术不及两位兄长呢?扁鹊对魏王说,“大哥的医术高明,是因为他总是在病情发生变化之前作出判读,从而未病先防,使得疾病不能够继续发展;二哥次之,是因为虽未能有效地防止疾病的发生,但是能够在疾病轻微的时候予以治疗,使得患者恢复健康;至于我,没有很好地教导患者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所以他们的病情容易恶化,最后我要下大力气治疗。而且,在驱除病邪的过程中,也难以避免损耗了他们的正气。所以说,我的医术是最差的!”这个故事形象地指出了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性。

(二)仲景临证“治未病”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着关于治未病思想的论述,“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说,如果当一个人渴了以后才想起要挖井取水,大战在前时才想到要铸造兵器,显然是为时已晚。同样道理,患病前当应想到防患于未然,患病后当应预防病情生变。仲景在诊疗疾病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遵守着这条法则。

仲景在临床过程中,发现肝受邪时,往往会影响脾的运化。所以,在恢复肝脏生理功能的同时,还要健护脾胃,防止脾胃功能发生病变。他在《金匮要略》中提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在他的组方思想中,也充分地运用了这一理念。如《伤寒论》中的小柴胡汤是用来疏解少阳,但为防止肝木受邪,反侮脾土,方中遂加入了人参生姜、大枣来顾护脾胃,使得中土健旺,中土得运,则更有利于驱邪外出。若然患者中土功能本已虚衰,即使出现了小柴胡汤证,也不能妄然使用小柴胡,因为这样虽可以和解少阳之邪,但是极有可能造成肝木乘脾,脾胃运化功能便更加虚弱。每逢这种情况,仲景都会嘱咐患者先服小建中汤来健护脾胃,再服小柴胡汤。仲景治学的严谨与认真就在对患者的声声叮嘱中体现出来了。

对于已经得了重病的患者,仲景尤其重视病情恶化的症状,所以总是在疾病发生变化时先作出及时的调整。比如患者得了少阴重证、阳明重证,出现了眼珠直视、发热汗多、腹部满痛、下利清水、口干咽燥、不大便等情况,病情非常危急,极有可能出现体内津液耗竭的死证,届时就算神仙在世,亦无力回天。仲景预判情况紧急后,除了向患者家属交代危重的病情及较差的预后外,还直接用峻猛攻下的大承气汤来攻下,除去集结胃肠的燥屎,使得腑气顺畅,使患者仍有一线生机。

这些宝贵的经验,都是仲景无数次在病榻前细心观察患者所得出来的。而且,在《伤寒论》的第252条、253条、254条、320条、321条、322条等都有详细的记述。对于一个临床医家而言,判断疾病的转归与预后直接关系着用药的方法与策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